• 机构篇

资源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前身是1997年成立的资源科学研究所。随着研究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03年正式挂牌成立资源学院。经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学院拥有了国内外有影响的教学科研队伍,搭建了优质的教学科研支撑平台,形成了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培养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为优秀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全院有46名教职工,含教授20人,副教授15人,讲师6人,行政管理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60%以上的教师具有国外留学和研究工作经历。这支高质量、多学科交叉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学院开展资源科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力量,是学院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有力支撑。 学院致力于学科交叉、整体发展,坚持以“资源科学”、“资源技术”和“资源管理”为支撑开展自然资源研究与人才培养。2008年,“自然资源”被列入“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现拥有自然资源(自设)、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等5个博士点,拥有自然资源(自设)、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中药学专业等6个硕士点。每年招收硕士生27人,博士生30人。经“资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年探索实践,自2012年始,学院将招收“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 学院倡导自由探索和联合攻关的科研模式,鼓励积极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研计划研究任务。经全院教职员工不断努力,科研经费在全校名列前茅。近10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是国家“973”、“86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和课题的主持单位,累计到位科研经费总额约3.23亿元,年均2900余万元,年总经费和人均经费均呈逐年增长之势。近年来,学院已获得6项国家级奖励、59项省部级奖励。全院师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0余篇,其中SCI文章240余篇,EI文章130余篇。出版专著40余部。 学院视人才培养为立院之本,集中优质资源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建院以来,学院累计招收博士生356人、硕士生549人和本科生222人。在校研究生规模达230人,本科生90人。学院推行科研与教学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导师组制,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科学研究的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奖(助)学金制度,除每月给学生发放一定数量的助学金外,还设立了博士研究生“盘龙云海奖”和本硕学生“普洱奖”。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学院每年投入数万元活动经费支持学生开展学术、文体、社会实践、野外考察。毕业生就业机会宽广、就业率连续3年达到100%。至今,已为国家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培养了211名博士、369名硕士和126名学士。其中,23.8%的研究生、本科毕业生继续求学,73.1%的毕业生直接参加工作,为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如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总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气象局等)及地方政府等部门输送了一批人才。就业去向统计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28.11%,事业单位35.07%、政府机关5.03%和企业20.74%,自然就业6.78%,自由职业4.26%。 学院鼓励学术交流,搭建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平台。近年来,建立了与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挪威、瑞典等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交流机制。依托国家公派留学生项目,学院至今已派出4批共15名本科生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19名研究生赴国外知名大学进修学习,28名研究生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举办和参加国际会议、开设前沿讲座、专题报告、互派学生、访学交流等多样化活动,为全院师生创造了开放、拓展和提高的空间与途径。 作为国家资源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研究机构,资源学院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为己任,将一如既往地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尽献力量。全院教职员工衷心感谢支持和关心资源学院发展的机构与个人,真诚欢迎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学院团队。

相关人物

相关学科

土地资源管理 植物生态学 中西医结合 资源药物 自然地理学

相关事件

1997年1月
经校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资源科学研究所。
1997年1月
刘宝元任资环系系主任,赵烨、吴殿延任副系主任,虞立红任系主任助理;史培军任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黄军旗、杨明川任副所长。免去史培军的资环系系主任职务,周尚意、黄军旗的资环系副主任职务,杨明川的资环系主任助理职务。
1997年4月
“河北省滦平县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及实施途径研究”的科技合作项目启动仪式在滦平县举行。我校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史培军和河北省滦平县副县长孔祥臣同志代表双方在合作协议书上签字。
1998年9月
由资源科学研究所主持实施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生态环境建设、高效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策研讨会暨把乌盟建成北方草食性家畜生产与加工基地论证会”在我校召开。
1998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江源任资源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8年9月
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我校资源科学研究所承办的“青海省暨黄河、长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骨干工程筛选论证会”在我校召开。
1998年11月
我校资源科学研究所和教育部环境演变和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主办“第一届中日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来自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日本风险协会、美国风险协会的负责人到会。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生物信息数学研究中心,依托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模糊系统与模糊信息研究中心,依托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土地研究中心,依托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依托资源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光学研究中心,依托物理系。聘任刘来福为生物信息数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洪兴为模糊系统与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马克伟为土地研究中心主任;张新时为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刘大禾为光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2年1月
资源科学研究所建所五周年工作汇报会举行。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史培军出席会议。
2002年11月
我校资源科学研究所杜群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法律制度中外比较研究》获准司法部2002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一般项目立项;法律系张小虎的《刑事法律关系的构造与价值》荣获2002年度法学教材和法学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2年11月
撤销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成立资源科学研究所党总支、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环境科学研究所党总支。原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的党员分别隶属三个新成立的党总支。
2002年11月
李晓兵、王平、顾卫、康慕谊、唐海萍组成资源科学研究所党总支委员会。李晓兵任党总支书记,王平任副书记。
2003年7月
学校决定成立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虚体);撤销资源与环境学院建制。聘请刘昌明院士为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主任;学部成员为李小文、林学钰、张新时、王永炎院士和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环境科学研究所、资源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
2003年7月
杨共乐任历史系主任,王东平、李帆、张皓任副系主任;郭小凌任史学研究所所长;杨国健任物理系主任,涂清云、周静、王亚非任副系主任;史培军任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杨明川、顾卫任副所长;杨志峰任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郝芳华、沈珍瑶任副所长;李崧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李建会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
2003年9月
撤销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水科学研究所);资源科学研究所,成立环境学院、资源学院。环境学院下设环境科学政策与管理系、环境系统工程系、环境科学研究所、水科学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地下水环境安全研究所。资源学院下设资源学系、资源科学研究所、资源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资源管理研究所、沙漠与沙区资源研究所、资源药物与中药资源研究所。
2003年9月
成立资源学院党总支,撤销原资源科学研究所党总支。原资源科学研究所党总支的党员隶属资源学院党总支。李晓兵、王平、顾卫、康慕谊、唐海萍组成资源学院党总支委员会。李晓兵任党总支书记,王平任副书记。
2003年9月
杨志峰任环境学院院长,郝芳华、沈珍瑶任副院长;史培军任资源学院院长,杨明川、顾卫任副院长。
2003年10月
在2003年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上,我校资源学院陈云浩副教授和资源与环境学系邱杨副教授荣获“第七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2003年11月
资源学院李京教授参加的国家“863”计划《海洋渔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服务系统》项目获得由国务院颁发的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3年12月
资源学院成立大会暨资源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召开。
2004年9月
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源学院张新时教授为师生作题为《楼兰生态圈》的学术报告。
2004年12月
我校9名博士后获批第36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其中,王廷惠(经济学院)获二等资助金,石国亮(哲学社会学学院)、任翔(哲学社会学学院)、李泳(经济资源与管理研究所)、和震(心理学院)、刘小平(资源学院)、冯成强(资源学院)、周淑荣(生命科学学院)、李春晖(环境学院)获三等资助金。
2005年1月
资源学院分党委成立,原资源学院党总支撤销。刘学敏、王平、李晓兵、李强、康慕谊、唐海萍、何春阳组成资源学院分党委。刘学敏任分党委书记,王平任副书记。
2005年1月
郝芳华任环境学院党总支书记;刘连友任资源学院副院长;衷克定任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
2005年8月
资源学院潘耀忠教授获第八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2005年9月
姚力、孙波、宋继华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李强任资源学院副院长。
2005年10月
由我校“985工程”“地球表层过程与综合减灾”一类创新平台参加单位资源学院申请主办的第六届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开放会议第9.13主题会议暨第五届亚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环境国际协作会议在德国波恩大学举行。
2005年12月
我校7名博士后获得第38批博士后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分别是,王军(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范圣宇(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边玉芳(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3人获得二等资助金;耿修瑞(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姚华荣(环境学院)、周婵(资源学院)、张占军(资源学院)4人获得三等资助金。
2005年12月
我校获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立项20项,批准经费82万元。其中,规划基金15项,青年基金4项,专项任务项目1项。按学科来分:教育学4项,心理学3项,经济学、艺术学各2项,法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社会学、外国文学、语言学、哲学、中国文学各1项。按院系来分:心理学院获准3项,教育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技术学院各2项,法律系、管理学院、历史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史学所、外文学院、资源学院各1项。
2006年3月
我校17人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卢广存(数学科学学院)、洪文明(数学科学学院)、姜碧沩(天文系)、张俊杰(生命科学学院)、闫广健(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潘耀忠(资源学院)、严平(资源学院)、王成兵(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曹卫东(文学院)、王向远(文学院)、彭宣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钟伟(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顾昕(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李兴(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项贤明(教育学院)、陈英和(心理学院)、毛亚庆(教育管理学院)。
2006年6月
资源学院史培军教授、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邬翊光教授、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刘锐教授被国土资源部聘任为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工作组顾问。
2006年6月
“世界资源科学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世界资源研究所成立大会”举行,副校长史培军到会致辞。
2006年9月
由我校资源学院承担的北京市科委“地表起沙(尘)模拟、观测与综合防治技术”项目暨“北京师范大学风沙环境工程实验室”验收会举行。我校史培军副校长等专家组成员,以及北京市科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及我校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2007年4月
我校资源学院与云南省普洱市《普洱》杂志社签订设立“普洱”学生奖励基金的全面合作协议。
2007年7月
“北京市生态资源遥感测量运行系统”项目启动,该项目由我校资源学院教授潘耀忠主持,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建设,是我校承担的第一个北京市政府部门业务运行系统项目。
2007年9月
资源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8年11月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沈慎、史微、肖同熙、陈赟和资源学院的李超等学生组成的我校代表队,以作品“神农草药温泉——中医旅游”在牛津大学举办的世界青年创业大赛中获得季军。
2009年5月
由北京市发改委立项,我校资源学院潘耀忠和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刘慧平联合主持的“北京市统计生态资源遥感测量运行系统”项目正式通过验收。
2009年7月
方维海任化学学院院长,成莹、范楼珍、张俊波任副院长;周明全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姚力、孙波、朱小明任副院长;黄欣任教育学部教学办公室主任;袁爱俊任实验中学名誉校长,蔡晓东任校长;张朱博任校团委书记;张红任资源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张琦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直属党支部书记。
2009年9月
学校与云南省普洱市联合成立北京普洱茶研究院。研究院为非实体研究机构,挂靠我校资源学院。聘请李瑞环任名誉院长,沈培平任院长,李晓兵任执行院长。
2010年3月
我校13名教师入选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分别是教育学部蔡永红、于述胜和曾晓东,环境学院陈彬和夏星辉,资源学院崔雪峰,管理学院樊瑛,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罗菊花,水科学研究院滕彦国,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王秀梅,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吴向东,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薛贵以及文学院郑国民。
2010年3月
成立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党总支。原资源学院分党委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的党员、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党员隶属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党总支。刘连友任党总支书记。
2011年5月
刘学敏、张红、冯成强、李霞、李晓兵、张锦水、金建君组成资源学院分党委。刘学敏任分党委书记,张红任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