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篇

艺术与传媒学院

 

学院设有七个系:影视传媒系、音乐系、美术与设计系、舞蹈系、书法系、艺术学系、数字媒体系。下设7个本科专业:影视学专业、音乐学专业、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专业、舞蹈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书法学专业。艺术学系主要培养研究生。学院设有数字媒体研究所、科学与艺术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所、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中国书法研究中心、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影视创作与制作中心、启功书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学院积极推进“从游”式本科教学模式改革,培养艺术创作与研究能力并重、人文与艺术素养深厚、具有国情意识和国际视野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高级专门人才。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581人,硕士生275人,博士生65人。 学院开展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的“从游 ”式学习创造条件。其中已成功连续举办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目前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唯一的大学生电影节,是华语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大学生中具有强大号召力。北京大学生音乐节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艺术与传媒学院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综合性和研究型学科平台,形成了多学科艺术与传媒教育体系,是中国大学中首批具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是国家首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招生培养试点单位,也是覆盖全部8个艺术门类、拥有最多博士点(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艺术学)和硕士点(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舞蹈学)的艺术学科。在2004年教育部进行的迄今唯一一次全国艺术学一级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4名。电影学先后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学院设有国家首批“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也是教育部新近批准设立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学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个性化、体验性和实践性教学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

相关人物

相关学科

艺术学 影视理论

相关事件

2002年6月
成立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下设影视传媒系、音乐系、美术与书法系、舞蹈系;数字媒体研究所、科学与艺术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所。黄会林任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任副院长。
2002年6月
成立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撤销艺术系党总支。原艺术系的党员隶属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周星任党总支书记。
2002年7月
张小梅任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淑梅任数学系副系主任;梁毅超任保卫处(部)处(部)长;应中正任学生处(部)副处(部)长;姜璐任图书馆党总支书记。
2002年7月
艺术与传媒学院建院仪式举行。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史培军、张健等出席建院仪式。
2002年9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看望启功先生。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陪同看望。许嘉璐副委员长还考察了学校西区、艺术与传媒学院,参观了我校百年校庆展览。
2002年10月
周星、李国芳、黄会林、路春艳、张智华、金秋、肖艳组成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周星任党总支书记,李国芳任副书记。
2002年12月
中国高校数字媒体教学协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研讨会由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动画学院、中国美术院视觉艺术学院联合举办,全国5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业内知名制作公司、出版单位以及数字媒体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业内资深制作人员参加会议。
2003年12月
由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和文物出版社主办,我校出版社协办的“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04年3月
由中央电视台与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戏曲·音乐部与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音乐电视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04年9月
启功书画展室揭幕。校领导钟秉林、呼中陶、樊秀萍、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出席揭幕式。
2004年10月
学校艺术俱乐部成立暨活动启动仪式举行。副校长董奇、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等参加启动仪式。
2005年4月
著名作家白先勇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在我校上演。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等到场观看了演出。
2006年12月
文学院苏媛、教育学院盛绮婷、历史学院余春江、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唐巧、心理学院孙嘉卿、生命科学学院黄烯、数学科学学院艾博、管理学院王博雅、艺术与传媒学院郝曼宁和刘添娇10位同学获2006年度“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2006年12月
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3名学生在2006第六届全国高校师生书画艺术大展赛分获学生组特等奖、一等奖及二等奖。
2006年12月
日 邱季端先生捐赠暨北京师范大学邱季端体育馆命名仪式举行,校党委书记、校友总会会长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王炳林,党委副书记、校友总会副会长郑萼,副校长、校友总会常务副会长樊秀萍,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校友总会副会长黄会林出席会议。会上,我校校友总会副会长、客座教授、香港华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季端学长向母校捐赠2000万元,刘川生书记和邱季端学长在捐赠协议书上签字。钟秉林校长宣布学校新建体育馆命名为“邱季端体育馆”。
2007年4月
由我校和北京广播电视局主办、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的第1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校党委书记刘川生致开幕词。
2007年6月
王一川任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永瑞、耿骞任管理学院副院长;曾晓东任教育学院副院长;刘沪任附属中学校长,王莉萍、李敏、梁原草任副校长。撤销张澜实验幼儿园园长职务。
2007年10月
林春梅任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唐梓洲任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兼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陶沙任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副所长;于丹、肖永亮任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2007年11月
2007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评审结果揭晓。在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招标中,哲学与社会学院韩震教授中标“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研究”课题,获批经费50万元;艺术与传媒学院黄会林教授中标“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课题,获批经费45万元。在限额申报的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中,文学院黄易青教授申报的《传统古音学研究》获准立项,项目级别为后期资助项目重大项目,获批经费20万元。在教育部一般项目申报中,我校34项申报课题获准立项,立项数位列第一,获批经费129万元。
2007年11月
王贵胜任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2008年12月
艺术与传媒学院于振东、林天骥、刘媛分获“国际艺术家音乐比赛”金、银、铜三项大奖。
2009年7月
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第三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副校长韩震,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等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会上成立启功中国书法研究中心。同时,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成立十周年书法作品展开幕。
2010年2月
于丹、王一川、张燕、肖艳、李国芳、周星、郭必恒组成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周星任党总支书记,李国芳任副书记。
2010年4月
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炳林带领调研组到管理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部、艺术与传媒学院调研基层党建工作。
2010年4月
生命科学学院刘全儒、文学院张清华、化学学院胡乃非、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赵春明、艺术与传媒学院唐怡、物理学系周静、心理学院彭华茂、体育与运动学院屈国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林定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获评第六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2010年4月
由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主办,北京电影家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一届大学生影评大赛颁奖典礼举行。
2010年5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学校“985工程”总体规划和改革方案,讨论了与北京市共建工作,讨论通过了珠海分校开办资金变更情况的说明,讨论批复成立艺术与传媒学院分党委,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决定面向校内外招聘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等。
2010年5月
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更名为艺术与传媒学院分党委。
2011年3月
我校19名教师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分别是文学院陈太胜、康震,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程晓堂,教育学部朱旭东、张东娇、刘美凤,历史学院张昭军,法学院熊跃敏,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刘成纪,管理学院王有贵,艺术与传媒学院王宜文,化学学院自国甫,数学科学学院胡永建,心理学院伍新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德鹏,环境学院白军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张占军,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程宏、周涛。
2011年9月
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举行。我校校友、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谢军,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以及心理咨询中心、教务处、图书馆等部门负责人为新生授课。
2011年11月
艺术与传媒学院于丹的“千古名月”、物理学系赵峥的“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入围我国知名高校建设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2011年11月
教育学部邵婷、管理学院刘希雅和王晨、文学院廖文俊、天文系刘德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朱涵青、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元欢、法学院曾佳、心理学院梁媛以及数学科学学院张湘君等10位同学获第十二届十佳大学生称号。
2011年12月
我校4名师生当选为海淀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曹卫东、教育学部教师冯婉桢、管理学院2008级本科生王晨在海淀区选举委员会北师大选区当选;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宛金章在海淀区选举委员会北太平庄街道分会红联村选区当选。我校文学院万建中教授、历史学院刘林海教授、心理学院刘儒德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同道教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胡晓江教授等5位党外教师当选为政协海淀区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2011年12月
艺术与传媒学院于丹为我校师生作题为《文化自觉与人格成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