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篇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始建于1979年9月,由著名经济学家陶大镛教授担任第一届系主任。1996年6月组建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04年3月更名为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学院形成了学科较为齐全、层次合理的学科结构。现设7个系,5个本科专业,13个硕士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8个博士授权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以及10余个研究机构。 学院积聚了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74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6人,讲师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5人,其中15人获海外博士学位,获国外博士学位教师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21%。很多教师在全国性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学院还聘请了数十位国内外知名教授、企业家为兼职教授。 学院形成了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学生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700余人,博士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300余人, MBA学员7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另有夜大学生2000余人。除学校所设奖助学金外,增设“84级学长助学计划”、“校友奖学助学基金会”、“方太奖学助学基金会”和“群英奖学助学基金会”等奖助学金;与IBM(中国)、SK电讯(中国)等国内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院设有被评为校级重点实验室的实验教学中心,已经建成经济与管理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经济分析实验室、无线互动网络实验室,以及与法国合建的BNU-GATE实验经济学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学院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化手段辅助教学,多媒体课程约占全部课程的90%。

相关人物

相关学科

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世界经济 应用经济学

相关事件

1984年11月
经海淀区工商管理局批准,北京师范大学科技教育开发服务公司正式成立。开始对外营业,公司负责人:金永龄、陈忠文、王炳林。
1993年8月
学校召开第二次产业工作会议。校产业办、校产业总公司董事会成员及各直属公司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校长方福康、党委书记周之良到会讲了话,纪委书记李英民,副校长吴碧华、吴猛、冯文林,总务长刘友渔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宣布,我校校办产业总公司“北京康良实业总公司”经上级领导机关和工商管理部门批准正式成立。
1996年5月
校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杨国昌任经济学院院长,刘松柏任经济学院院长助理。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谢维和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兼),薛理银任副所长。筹建校办产业党总支,李双利任党总支(筹)书记。
2004年3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3届硕士研究生杨丽花在《财政研究》2002年第7期上发表的《WTO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一文,荣获第十一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学术鼓励奖二等奖。
2004年3月
经济学院更名为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04年5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与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举办“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2004年7月
由我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当代经济理论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动态》杂志社、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及当代中国经济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经济管理系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首届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召开。著名经济学家苏星、李成瑞、卫兴华、吴易风等以及王振中、李翀、白暴力、刘永佶、张雷声、孙蚌珠等100余人出席会议。
2004年11月
文学院陈思、生命科学学院刘佳凝、数学科学学院康健、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高耀华、化学系周清、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竹维、教育学院漆颖、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师曼、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陈波、心理学院陈浪当选学校第五届“十佳大学生”。
2005年7月
成立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撤销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原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的党员隶属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沈越、于然、李翀、葛玉良、刘鼎铨、陆跃祥、赵秋雁组成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沈越任分党委书记,于然任副书记。
2005年9月
维也纳经济与工商管理大学主管科研和国际项目的副校长Barbara Sporn教授来访,副校长郑君礼会见来宾。
2006年3月
我校17人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卢广存(数学科学学院)、洪文明(数学科学学院)、姜碧沩(天文系)、张俊杰(生命科学学院)、闫广健(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潘耀忠(资源学院)、严平(资源学院)、王成兵(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曹卫东(文学院)、王向远(文学院)、彭宣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钟伟(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顾昕(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李兴(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项贤明(教育学院)、陈英和(心理学院)、毛亚庆(教育管理学院)。
2006年11月
我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实教授主持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社会公平”获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资助,批准经费为50万元。
2006年12月
教育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心理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7个学院成为首批“研究生生活指导室”试点单位。
2006年12月
教育学院马健生的《转型期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紧迫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化学学院秦卫东的《基于离子液体的双水相萃取一毛细管电泳联用技术检测中草药中黄酮类成分》、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尹恒的《财政分权与收入不平等:经验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历史学院王东平的《清代回疆经济制度与维吾尔社会变迁研究》、天文系赵娟的《天文因素与北京地区异常降水等自然灾害的关系研究》、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符素华的《北京山区坡面径流估算方法及其应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阴建峰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获2006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个人项目培养资助,资助金额总计19万元。
2006年12月
全国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组对我校申报MBA培养单位进行了考察。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了专家组成员。副校长史培军就我校办学条件、学科基础、师资队伍以及开展MBA教育对学校发展的重要影响等方面作了说明。
2007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对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有关涉案人员的处理决定,研究讨论了本科教学迎评促建工作以及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调整等工作,通报了学校基建项目进展情况以及资产清查工作进展情况,并进行了相关工作部署。
2007年4月
由文学院钟敬文教授生前主持、后由文学院萧放教授负责组织撰写的《中国民俗史》、由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白暴力教授主持的《价值价格通论》两项成果被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专家鉴定为优秀。
2007年5月
我校被正式批准为法律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单位。
2007年5月
在2007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新设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门课’全程教学示范片研究制作”委托项目中,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王炳林教授参与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彩一门课”全程教学示范片的研究制作,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白暴力教授参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彩一门课”全程教学示范片的研究制作。
2007年7月
由我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京师学者”特聘教授李实等主撰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颁发的人类发展奖。
2008年9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刘松柏负责的《现代服务理论与行业应用案例》项目通过2008年度“教育部—IBM精品课程”评审,获准立项。
2008年9月
首届双证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学,共招生125人。
2008年12月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入选课题名单公布,我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实教授申报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赖德胜教授申报的“实施扩大就业战略研究”、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曾学文副教授申报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研究”及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田明副教授申报的“‘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结构与城镇化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对策”中标。上述课题研究成果将直接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服务。
2009年1月
赵春明、高明华、尹恒任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显芳任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
2009年10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庆祝建院30周年庆典举行。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中国银监会常务副主席蒋定之、财务部部长助理朱光耀等领导以及吴敬琏、刘伟、牛津大学经济系原主任John Knight教授等经济学家出席庆典。
2009年12月
我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承办“2009学术前沿论坛”经济学分论坛“后危机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
2010年4月
沈越、葛玉良、赖德胜、朱艳春、孙舒平、陆跃祥、赵秋雁组成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沈越任分党委书记,葛玉良任副书记。
2010年4月
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炳林带领调研组到管理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部、艺术与传媒学院调研基层党建工作。
2010年4月
生命科学学院刘全儒、文学院张清华、化学学院胡乃非、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赵春明、艺术与传媒学院唐怡、物理学系周静、心理学院彭华茂、体育与运动学院屈国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林定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获评第六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2010年5月
我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与法国经济理论和分析中心(GATE)共同举行的第一届SEBA-GATE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法国经济学会副会长、GATE研究中心主任玛丽—克莱尔·维里弗尔(Marie-Claire Villeval)及我校副校长孙玲,出席研讨会。
2010年6月
第六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本科生喻訄等同学组成的2支创业团队获得金奖,化学学院林潇等同学组成的5支创业团队获得银奖,生命科学学院杨健帅等同学组成的5支创业团队获得铜奖。奖牌总数在参赛的首都54所高校中高居榜首。
2010年6月
教育学部刘春荣、数学科学学院崔世莹、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林春梅、文学院胡志峰、心理学院王瑞敏、化学学院隋璐璐、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孙舒平、教育学部傅纳、管理学院郭智芳、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谭江华10位辅导员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辅导员。其中,刘春荣被评为北京市十佳辅导员。
2010年6月
由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和经济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发布会暨公司高管薪酬研讨会”举行。
2010年11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翀教授申报的课题《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获准立项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第一批),批准经费70万元。
2010年12月
我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与经济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数(2010)。
2010年12月
程晓任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王兰宁任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澄宇任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占军任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副所长。
2011年1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赵春明、体育与运动学院郎健、文学院刘洪涛和生命科学学院桑建利获2010年度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心理学院胡婧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8位同学获宝钢优秀学生奖。
2011年1月
由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翀教授主持并担任首席专家的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我校举行。
2011年6月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我校立项共38项课题获准立项。其中包括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27项,青年项目8项。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赵春明、管理学院王建民和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宋英辉分获重点项目立项资助。
2011年6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2011年第三次会议召开。决定授予622名研究生博士学位、2037名研究生学术型硕士学位、855名研究生专业型硕士学位、6484名本科生学士学位。批准新增和认定博士生指导教师61人、学术型硕士生指导教师87人、专业学位硕士生指导教师60人;经表决,批准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原则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点实施办法》;同意增设统计学、法律史、民商法学和经济法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意增设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计算数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会议还批准了化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和教育学一分会等3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调整的申请。
2011年12月
我校在教育学部、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环境学院,分别开办了教育管理与领导、当代中国发展研究、世界经济与中国、环境科学与技术4个英文国际硕士项目。项目面向外籍人士招生,采用全英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