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机构篇
相关人物
相关学科
- 1978年5月
- 经校党委批准,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它是以物理系无线电电子专业、无线电教学组和数学系计算机软件组及其附属车间为主建立起来的研究单位。
- 1978年9月
- 我校首次举行科研情况介绍会。会上,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教师荣树熙、化学系副教授刘若庄、物理系系主任孙煜和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教师李国辉分别介绍相关学科的发展与研制情况。
- 1979年1月
- 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北京市辐射中心)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其科研方向是低能核物理的应用基础研究,着重于核物理与其他学科相交叉的边缘科学的研究。
- 1979年7月
- 经校党委讨论决定,杨迈任外语系副系主任代系主任,张延祜任体育系副系主任代系主任,罗承忠任数学系副系主任,梁绍荣任物理系副系主任,邬翊光任地理系副系主任,尹俊华、罗鸿楷、冒海天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冒海天兼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周瑞英、颜一鸣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武静寰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兼),李之保、韦云法任自然科学处副处长,陈尔玉任研究生办公室副主任,徐鸿武任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主任(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已免),李容任实验学校部副主任,陈宪章、丁克任图书馆副馆长,安东普、关汝键、杨兆英、陈凤歧、薛志祥任总务处副处长,蔡孝浚任基建处副处长;免去李之保的地理系副系主任职务,免去丁尔升、顾明远、孟月乔的原教育革命处副处长职务。
- 1979年8月
- 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研究,同意聂菊荪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兼),任炎任哲学系系主任(兼);陶大镛任经济系系主任,顾明远任教育系系主任兼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马燮如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王振稼任社会科学处处长,金永龄任自然科学处处长兼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王适安任教务处处长,刘超任实验学校部主任(兼一附中校长、总支书记);王寿图任总务处处长,韩国斌任基建处处长;同意免去王适安的原教育革命处处长、金永龄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韩国斌的原校务处处长职务。
- 1979年9月
- 经校党委常委讨论,同意张伟垣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孟月乔任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岳谦任外国教育研究所直属党支部书记,毕淑芝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金永龄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直属党支部书记,杨玉敏、吴猛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 1980年8月
- 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批复,同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核物理专家黄祖洽教授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免去金永龄兼任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
- 1980年9月
- 校党委上报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批复同意,钟敬文任中文系系主任,免去肖璋中文系系主任职务。黄祖洽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免去金永龄兼任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
- 1981年3月
-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举行了纪念“三八”茶话会。到会的同志在座谈中表示:要坚信党的领导,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个人安逸,做社会主义劳动者。
- 1981年3月
- 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批复,同意:黄祖洽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免去金永龄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钟敬文任中文系系主任,免去肖璋的中文系系主任职务;周廷儒继续任地理系系主任;严希陵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免去李家齐的党委办公室主任职务。
- 1981年4月
- 生物系主任汪堃仁教授、地理系主任周廷儒教授、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黄祖洽教授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这次增补是采用不等额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的。全国共增补283名学部委员。
- 1981年6月
-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1)任冒海天为生产设备处处长;韦云法、郝锡为生产设备处副处长;(2)任韩主恩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 1981年6月
- 经研究,同意增补林文廉、张孝吉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委员。
- 1981年12月
-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果:硼砷离子注入硅材料电参数手册、快中子辐射抗菌素菌种诱变辐射工艺通过鉴定。
- 1982年3月
- 教育部部属高等院校的校办工厂和研究所产品展览会在北京农展馆开幕。我校天文系光仪厂的L77型亮度计和ST80型照度计、化学系化工厂的79-1不厌氧光固化涂料、机电厂的双手协调器、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的高频型重离子源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的KSZ-1顺序控制器,以及物理系的气垫导轨和心理学系的音笼等15项产品参展。
- 1982年4月
-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聘请军事科学院刘海潮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兼职教授。
- 1982年7月
- 业校1979级工科电子专业19名学员,完成了3年的学习并举行了毕业典礼。
- 1982年11月
- 我校理科各系、所又获一批新的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应用科研成果已经通过技术鉴定,并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研究室,在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中,完成了3项成果,即高级语言带汉字支援的CROMEMCO汉字处理系统、带汉字支援的COBOL数据管理系统和用汉字BASIC实现的高校学生学籍与成绩档案管理系统。其中在微型COBOL语言中加入汉字功能,是国内首先实现的。天文系光电探测技术研究组完成的FL-I型蓝光辐照计和ST80型数字照度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和化学系等单位,用国产加速器在国内首次完成了聚乙烯发泡片材的辐射交联工艺研究,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鉴定的成果还有化学系完成的自熄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地理系完成的洋河流域污染排放标准的研究及生物系完成的密云水库渔业资源调查等。
- 1982年12月
- 我校理科各系、所科研取得可喜成果,在已鉴定的16项应用成果中,有5项填补了国内空白,9项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理科教师出版专著、教材15种,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篇,在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8篇,在地方刊物发表论文21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131篇。天文系何香涛、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王忠烈在国外学习期间分别获得突出成果,化学系陈光旭、徐秀娟关于曼尼希反应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 1983年2月
- 北京市委和市政府召开1982年“五讲四美”先进集体表彰大会,我校1979级女生宿舍获“文明集体标兵”称号,低能核物理研究所获“先进集体”称号。
- 1983年3月
-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选举结果,由吴猛任党总支书记,杨玉敏任党总支副书记。
- 1983年8月
- 无线电电子学系研制的第二代室温核磁共振磁强计、流水式核磁共振磁强计和低温核磁共振磁强计通过鉴定。
- 1983年10月
-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人工晶体研究所完成的“离子注入改善人造金刚石耐磨性”研究通过鉴定。
- 1984年6月
-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黄祖洽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免去其所长职务;王忠烈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吴猛任副所长。
- 1984年8月
-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何一平任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
- 1984年11月
-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有两项应用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其中,利用离子注入方法提高金刚石拉丝模使用寿命的新技术,是该所同航天工业部540厂共同试验成功的;采取电子辐照工艺控制半导体器件基区少子寿命的研究,是该所和北京变压器厂共同进行的。
- 1985年4月
- 经教育部批准,我校6个新建专业今年开始招生。这6个专业是:政教系经济管理专业、教育系教育管理专业、物理系固体及离子束物理专业、系统理论专业、无线电电子学系教育技术专业和计算机教育专业。
- 1985年8月
- 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王忠烈在国际玻姆物理学会1985年度年会上,被授予该学会“科学委员”称号。
- 1985年11月
-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无线电电子学系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吴碧华、何一平、吕瑞民、尹俊华、张开敬组成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吴碧华任党总支书记,何一平、吕瑞民任党总支副书记。
- 1985年12月
-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朱光华、张孝吉、来永春、王维国、王皖虹、何陆战组成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总支委员会;朱光华任党总支书记,张孝吉任党总支副书记。
- 1986年1月
-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主持研制的国家“六五”攻关科研项目“医疗用品辐射灭菌消毒”技术通过国家级鉴定。
- 1986年5月
- 由国家教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中,我校有13项科研成果获奖。包括:一等奖1项:卫星遥感信息在山西省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地理系赵济等与北京大学等5所院校合作项目)。二等奖5项:(1)感光性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化学系余尚先等);(2)插接兼容技术与插接兼容汉字处理系统(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等);(3)离子注入形成浅结和离子束感生界面混合机理研究(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王忠烈等);(4)无穷质点马氏过程与q过程研究(数学系严士健等);(5)拓扑代数与模糊数学(数学系汪培庄。该项目由教委协商与川大合项)。优秀科研成果7项:(1)多重傅立叶级数的临界球形Riesz平均(数学系陆善镇);(2)有机反应机理、分子间作用力的量化研究(化学系刘若庄等);(3)纽扣专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化学系周菊兴等);(4)类星体的研究(天文系何香涛等);(5)硅光电池作传感器的光照度计系列(天文系郝允祥等);(6)中国新生代自然环境演变(地理系周廷儒等);(7)核辐照技术及其应用(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张荫芬等)。这次奖励是教委系统首次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它主要是对1978年以来科研成果的总结。
- 1986年5月
-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吴碧华任党委组织部部长,免去其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免去何秀琴的党委组织部部长职务。
- 1986年5月
-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贾书圣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书记。
- 1987年3月
- 高福文任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兼现代化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兼现代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匡锦瑜、师书恩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何一平任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助理。免去张至善的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及现代化技术研究所所长职务,杨圭南、尹俊华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及现代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职务,谢永圭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职务;田继宗的体育系系主任职务;蔡维的学生处副处长职务。
- 1987年3月
-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彭评选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何一平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 1987年6月
-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与燕山石化公司向阳化工厂共同研制开发耐辐射的专用丙烯树脂,这一产品是为我国引进年产5000万支一次性使用的辐射消毒全塑料注射器提供国产化学原料。
- 1987年11月
-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历时11年的“板栗辐射育种”科研项目通过鉴定。
- 1988年2月
-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贾书圣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书记,彭评选、吕瑞民任副书记;许建辉任教务部门党总支书记,幸霓峰任副书记;朱光华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书记,范国英任副书记;周蕖任外国教育研究所直属支部书记,王义高任副书记。免去刘木春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双利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 1988年3月
- 学校任命:杨展如任物理系系主任,赵铮任物理系副系主任;张彼得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郭小凌任历史系副系主任。免去:马本堃的物理系系主任;霍立林的物理系副系主任;吴豪德的历史系副系主任。
- 1988年4月
-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亚历山大特来夫纳克博士和马里恩瑟诺尔博士来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参观和讲学。
- 1988年5月
- 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辐射化学研究室与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辐射化学专业组共同完成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耐辐射一次性注射器材料国产化研究”通过技术鉴定。
- 1988年5月
- 北京第二届发明展览会闭幕,我校参展的“全能中文电脑”和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孙万华等研制的“细胞电融合仪”两项成果荣获展览会颁发的金牌奖。
- 1988年11月
- 免去:阎维卿的图书馆副馆长职务;匡锦瑜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职务。
- 1989年3月
- 华明达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曾贻伟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
- 1989年3月
-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北京市辐射中心)举行建所10周年纪念会。
- 1989年9月
- 刘沪、王彬任副总务长;王文涌任出版社副社长,林水平任出版社副总编辑;吴瑜光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 1990年6月
- 经党委组织部研究,同意增补孙亚威同志为中共教育管理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委员;同意增补彭玲同志为中共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委员。
- 1990年7月
-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李芒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陈定一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 1991年4月
-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华明达、何陆战、来永春、汪新福、吕燕南5位同志组成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部委员会。由华明达任党总支书记。
- 1991年9月
-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贾书圣、吕瑞民、李芒、彭玲、尹增林5位同志组成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委员会;由贾书圣任党总支书记,吕瑞民、李芒任党总支副书记。
- 1992年4月
- 应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育技术中心的邀请,美国马里兰大学珍尼·琼森博士访问我校并进行学术交流。
- 1992年5月
- 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暨教育技术中心接待美国维伯州州立大学媒体和远距离传播专家库马教授。
- 1992年7月
- 经校党委会研究,决定:时龙任党委宣传部部长,吴泽林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木春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书记(兼)。免去贾书圣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 1992年9月
- 学校任命韩主恩为产业办公室主任;金昱泰为化学系系主任;金林培、吴国庆为化学系副系主任;孙兆祥为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张荟星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易代钊为外语系副系主任;王本中为实验中学校长;林福智为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免去迟锡增化学系系主任职务;免去韩主恩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
- 1994年4月
-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王义高、曲恒昌、李明秀组成外国教育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委员会,王义高任直属党支部书记;由邸明杰、庄梅初、周作宇、程书肖、刘岩组成教育管理学院党总支委员会,邸明杰任党总支书记;由朱光华、来永春、汪新福、张永安、谷洪春组成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委员会,朱光华任党总支书记。
- 1995年4月
- 我校理论物理研究所、物理系和低能核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统计物理与非线性科学若干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开班。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我校教授黄祖洽院士,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郝柏林院士等著名学者参加研讨。
- 1995年9月
- 由我校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艺术系、无线电电子学系和美国纽约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召开的“高科技时代的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 1995年10月
- 邓志威、刘安东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 1995年11月
- 王德胜任产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杨廷久任教务处副处长;免去丁鄂江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 1996年9月
- 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颜一鸣教授荣获95年度光华基金三等奖。
- 1996年10月
- 中科院院士、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黄祖洽教授荣获1996年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1997年4月
- “无线电电子学系”更名为“电子学系”。
- 1997年9月
- 于天池任图书馆馆长;周桂钿任哲学系系主任,樊美筠、王成兵、强昱任系副主任;汪华英任物理系系副主任;周宏宇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安东、邓志威、赫业军、王树德任副所长;劳凯声任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免去张奇伟、董志铁、李兆谊的哲学系系副主任职务,张和生的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学部主任职务,张荟星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职务吴瑜光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纪会议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职务。
- 1997年11月
-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郑萼任党委青年部部长;杨国庆、张吾龙、唐东辉、郎健、王振军、王建华、李卫东组成体育系党总支部委员会,杨国庆任党总支书记,张吾龙任副书记;朱光华、罗晏、汪新福、张书东、周宏余组成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委员会,朱光华任党总支书记,罗晏任副书记。免去吴志功兼任的党委青年部部长职务、郑萼的体育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 1997年12月
- 马文章任天文系系主任,王建民、张保洲、杨静为任系副主任;陈银科任图书馆副馆长;朱光华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俞启定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免去陈银科的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职务。
- 1998年1月
-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颜一鸣教授主持完成的“整体X光透镜研制及其应用”荣获199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此项目还获得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化学系王学斌教授主持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合作完成的“锝—99m甲氧异腈的研制与推广应用”获得199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99年1月
-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教授颜一鸣主持的“整体X光透镜的研制及其应用”荣获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99年1月
- 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暨北京市辐射中心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校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副校长杨展如等出席庆祝会。
- 1999年4月
- 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颜一鸣教授荣获“首都劳动奖章”。
- 2000年10月
-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周宏余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安东、韩德俊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任命胡永建为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任命刘文中为天文系党总支副书记。
- 2001年12月
-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教授、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北京市辐射中心)颜一鸣教授荣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
- 2002年1月
- 胡乃非任化学系系主任,刘正平任化学系副系主任兼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黄元河、贾海顺任副系主任;沈复兴任信息科学学院院长,何一平、黄荣怀、陈丽任副院长;方瑾、王英典、史桂英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程国安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韩冰任外事处副处长。
- 2004年6月
- “七一”前夕,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来校看望了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教授黄祖洽先生,校党委书记陈文博陪同看望。
- 2004年11月
- 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召开关于解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筹)、教育技术学院(筹)人员管理及学校公共计算机教学管理问题的现场办公会议。
- 2004年12月
- 成立教育技术学院,撤销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建制;信息科学学院更名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2004年12月
- 成立教育技术学院党总支,撤销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直属党支部。陈丽任党总支书记;信息科学学院党总支更名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
- 2004年12月
-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静爱教授获2004年度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沈复兴、法律系张小虎、文学院康震获优秀教师奖,11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获优秀学生奖。
- 2005年3月
- 周明全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虞立红任教务处副处长。
- 2005年9月
- 姚力、孙波、宋继华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李强任资源学院副院长。
- 2006年4月
- 刘长旭任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别荣芳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 2006年7月
- 魏国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臧北燕任副处级纪监员。
- 2006年12月
- 教育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心理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7个学院成为首批“研究生生活指导室”试点单位。
- 2006年12月
- 文学院苏媛、教育学院盛绮婷、历史学院余春江、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唐巧、心理学院孙嘉卿、生命科学学院黄烯、数学科学学院艾博、管理学院王博雅、艺术与传媒学院郝曼宁和刘添娇10位同学获2006年度“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 2006年12月
- 科技处组织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专家组分别对学校17个校级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验收,5个实验室通过了评估,化学学院的计算化学实验室评估成绩为优秀;1个实验室评估未达标,被取消校级重点实验室资格。在参加验收的11个实验室中,教育管理学院的高等教育评估实验室和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的新器件实验室验收成绩为优秀;8个实验室验收成绩为合格;1个未予以通过。验收通过的实验室予以挂牌。
- 2007年4月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周明全教授主持完成的《三维刚体破损复原研究及其在文物虚拟修复中的应用》,获2006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008年4月
- 成立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撤销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建制。王乃彦任院长,郭新恒、韩德俊、张丰收任副院长。
- 2008年5月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魏国获授北京市“五四奖章”。
- 2008年6月
-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更名为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原低能所党总支的党员隶属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
- 2008年12月
- 信息学科成立50周年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赵沁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曹国永,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永顺、刘尚合、刘昌明,副校长樊秀萍等出席大会。校长钟秉林出席会议并致辞。
- 2009年5月
- 魏国、别荣芳、周明全、刘金彪、尹乾、杨学玉、杨绪业组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委员会。魏国任党总支书记,别荣芳任副书记。
- 2009年7月
-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化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行政班子的任免,讨论批复了产业党总支的换届选举结果,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通报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情况并成立维护学校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并原则通过学校公用房分配方案,讨论通过追加经费预算,通报了珠海分校债务问题解决方案进展情况,讨论了2009年暑期党建暨干部会等相关工作。
- 2009年7月
- 方维海任化学学院院长,成莹、范楼珍、张俊波任副院长;周明全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姚力、孙波、朱小明任副院长;黄欣任教育学部教学办公室主任;袁爱俊任实验中学名誉校长,蔡晓东任校长;张朱博任校团委书记;张红任资源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张琦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直属党支部书记。
- 2010年1月
- 数学科学学院魏炜、教育学部傅纳、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谭江华、管理学院郭智芳、心理学院王瑞敏、生命科学学院孙一娜、生命科学学院梁前进、体育与运动学院林小群、化学学院胡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胡晓雁等获得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十佳辅导员”称号。
- 2010年1月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周明全教授主持完成的“文物虚拟修复和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0年4月
- 生命科学学院刘全儒、文学院张清华、化学学院胡乃非、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赵春明、艺术与传媒学院唐怡、物理学系周静、心理学院彭华茂、体育与运动学院屈国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林定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获评第六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 2010年11月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组成的团队在“未来伙伴杯”第十一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勇夺国际赛制类人机器人擂台赛冠军,并取得了2011年“中、日、韩机器人擂台赛”的参赛资格。
- 2010年12月
- 数学科学学院苟晓龙,教育学部吕国栋、周铃钞,心理学院彭宇,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苏楠,物理学系张腾,历史学院刘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车丽美,化学学院宋安琪、文学院胡韧奋10位同学获我校第十一届“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 2011年1月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骆祖莹课题组研制成功了国内首个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GPU高性能计算集群。
- 2011年2月
- 以“创新,物联未来世界”为主题的“TI杯”首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新闻发布会在我校举行,大赛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与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委会承办。我校副校长葛剑平担任组委会主任。
- 2011年3月
- 我校19名教师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分别是文学院陈太胜、康震,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程晓堂,教育学部朱旭东、张东娇、刘美凤,历史学院张昭军,法学院熊跃敏,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刘成纪,管理学院王有贵,艺术与传媒学院王宜文,化学学院自国甫,数学科学学院胡永建,心理学院伍新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德鹏,环境学院白军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张占军,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程宏、周涛。
- 2011年4月
- 别荣芳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
- 2011年4月
- 由我校组织承办的以“重现过往”为主题的第39届数字考古(CAA)国际学术大会举办。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我校校长钟秉林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大会期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周明全教授研究团队推出研究成果“颅面形态学和在古人面貌复原中的应用”。
- 2011年5月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周明全教授负责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虚拟现实实验室”与生命科学学院韩生成教授负责的“抗性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实验室”入选北京市科委2010年度第三批认定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2011年6月
- 在第七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文学院卜师霞获得文史类A组一等奖,管理学院孙宇获得文史类A组三等奖,心理学院黎坚获得理工类A组一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和最佳演示奖,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郭俊奇获得理工类A组二等奖。在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中,文学院王宁教授获文史类A组一等奖,心理学院刘儒德教授获理工类A组一等奖。
- 2011年9月
- 石中英任教育学部部长;王树荫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学玉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 2011年11月
- 我校两项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获第五届中国专利周·中国专利年会“校园发明与创新优秀奖”。我校天文系学生刘德子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况琪作为全国高校创新学子代表参加“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系列活动。
- 2011年11月
- 教育学部邵婷、管理学院刘希雅和王晨、文学院廖文俊、天文系刘德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朱涵青、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元欢、法学院曾佳、心理学院梁媛以及数学科学学院张湘君等10位同学获第十二届十佳大学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