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篇

生命科学学院

 

相关人物

相关学科

鸟类学 生态学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植物生态学

相关事件

1922年5月
学校修改组织大纲、学则概要和课程标准呈报教育部。改订课程编制:本科分四年科和六年科两种。四年科,设教育系、国文系、英文系、史地系、数理系、理化系、生物系、体育系,均为4年毕业;六年科,设教育系、国文系、英文系、史地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均为6年毕业,授学士学位。又改订本校行政组织,由教授选出代表组织评议会,校长室设秘书,全校政务分为总务处和教务处,设总务长与教务长各一人。呈报教育部批准照办。
1923年6月
北京高师第11届学生毕业,共192名,计教育研究科11名、数学研究科5名、化学研究科7名,本科英语系49名、史地系24名、理化系61名、博物系22名,职工教育专修科13名。
1924年6月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第12届学生毕业,这是“高师改大”后第一届毕业生,计有教育研究科27名,国文系27名,英文系33名,数理系25名,理化系28名,博物系19名,共159名。校长范源廉主持典礼,教育总长张国淦,学校董事熊希龄、张伯苓、陈宝泉、邓萃英、王祖训、李煜瀛等出席仪式。
1924年6月
博物系植物学教员李顺卿和地质学教员翁文灏,带领学生到泰安、济南、博山、青岛等地考察地质,采集动植物标本。
1924年8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师范大学所定之《组织大纲》及《学则概要》。《组织大纲》共7章39条,主要内容如下:定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宗旨:以造就师范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并研究专门学术为宗旨。学制:本科修业年限4年(暂设预科修业年限2年)。并得设研究院、专修科、推广部、暑期讲习科,其修业年限及详细办法另定。本科所设系:教育系、心理系、国文系、英文系、历史系、地理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质系、体育系。本科毕业生得称学士。
1925年6月
学校第13届学生毕业,计教育研究科29名、国文研究科7名、英语研究科10名、史地研究科9名、数学研究科7名、化学研究科10名、博物研究科7名,本科国文系22名、英文系35名、史地系21名、数理系18名、理化系20名、博物系10名,职工教育专修科17名,共222名。
1925年12月
生物系学生以“研究并推广生物科学”为宗旨,成立生物学会,并刊行月刊及半月刊。
1927年9月
《世界日报》报道,京大师范部事务教务两方面组织就绪:(1)教务方面,为节俭经费,裁撤教务长。一切教务由学系主任商承学长办理。全校共有8系2专修科:国文系、教育系、史地系、物理系、化学系、英文系、生物系、数学系、体育专修科、手工图画专修科。(2)事务方面,不设事务长。分设文书、注册、图书、仪器、斋务、会计、庶务各课,旧日职员裁去50多人,留20余人。(3)班次,平均本科每系4班,共32班,预科4班,专修科3班,总计39班。学生人数800余人。
1927年10月
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康乃尔大学生物学教授尼登博士,应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之聘,来我校生物系作了题为《人类生物学》的系列讲演。
1928年6月
我校第16届学生毕业,这是改名为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之始,计教育系7名、国文系35名、英文系14名、史地系11名、数学系17名、物理系8名、化学系10名、生物系3名、体育专修科10名,共115名。
1929年6月
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第17届毕业生(即“改大”后第二届本科毕业生)在学校礼堂举行毕业式,计教育系5名、国文系19名、英文系7名、史地系14名、数学系7名、物理系5名、化学系4名、生物系3名、体育专修科28名,总共92名。
1931年6月
学校第19届学生毕业,计有教育系30名、国文系39名、英文系39名、史学系26名、地理系5名、数学系15名、物理系3名、化学系11名、生物系7名,总共175名。
1931年7月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正式合组,分设教育学院、文学院和理学院。教育学院开设教育系、体育系,文学院开设国文系、外国文学系、历史系、社会科学系,理学院开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教育学院、理学院及办公处设在和平门外的南新华街,即原第一部旧址,文学院设在宣武门内的石驸马大街,即原第二部及研究所旧址。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分别担任三个学院的院长,聘请李建勋、袁敦礼、钱玄同、罗昌、黄文山、赵进义、文元模、刘拓、李顺卿、王谟等教授分别担任教育、体育、国文、英文(外文)、社会学科(社会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系的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暂时空缺)。将原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先设置历史科学门和教育科学门,地址设在师大原址,聘请黎锦熙、钱玄同、李建勋、刘拓、李顺卿、程廼颐、傅铜、朱希祖等教授为研究委员会委员,研究院院长由校长兼任。原有两校的图书馆同时合并组建为一个馆,聘请陆华深为馆长,在教育学院和理学院校区内设总馆,文学院校区内设分馆。原第一院附属中学,改称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校,男女生兼招,男女生同校不同班;原第二院附属中学,改称附属中学北校,基于历史传统,仍专招收女生。原第一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一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二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蒙养园改称幼稚园。
1932年6月
学校第20届毕业生毕业,共214名,其中,教育学院教育系21名、体育系18名,文学院国文系46名、外国文学系48名、历史系34名,理学院地理系8名、数学系10名、物理系7名、化学系10名、生物系12名。
1933年6月
学校第21届学生毕业,计教育系12名、体育系12名、国文系57名、外国文学系48名、历史学系23名、史地系3名、社会科学系4名、数学系12名、物理系7名、化学系12名、生物系10名、地理系3名,共203名。
1933年8月
学校聘定各系教授,并发布布告,历史系主任陆懋德辞职,由教授李飞生兼任,生物系代理主任为刘崇乐。
1934年1月
生物学会开会讨论系主任人选等问题,请学校从李顺卿、郭毓彬、陈桢3人中聘任。原生物系主任李顺卿于1932年出国考察,期间由刘崇乐担任主任。现李顺卿回国后并未接任刘崇乐辞去主任职后的工作,所以自上学期起生物系即无系主任,系务无法开展。
1934年2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教职员出国留学津贴办法,专任教职员,服务满3年,出国学习,享受津贴待遇,标准共7条;惩戒生物系投票选举系主任工作,并决定今后惩戒学生,将不再用布告形式,改用公布校务会议议案方式公布;给国文系、外文系学生罢考卫生课为首学生记过,下学年重修该课等。
1934年2月
学校发布布告,生物系主任由该系教授郭毓彬代理。
1934年6月
学校举行欢送毕业生仪式,校长、各院长分别发表演说。本届毕业生为:教育系35名、体育系15名、国文系53名、外国语文系50名、历史系60名、数学系25名、物理系9名、化学系11名、生物系23名、地理系22名。
1934年6月
李顺卿带领生物系学生赴青岛崂山,采集标本及观察生态环境。
1934年9月
学校新聘教授,名单为:教育系邱椿、金澍荣、马师儒,历史系沈錬之,生物系严楚江、武兆发,地理系刘衍淮。杨立奎代理物理系主任。
1934年11月
生物系决定建筑规模完备的温室,经费为文化基金给教授李顺卿、刘崇乐的讲座津贴,地点定于平民学校北端的空地。
1935年4月
建筑设计、图书、仪器三委员会联席会议召开,决议确定建筑水塔经费及地点、建筑生物系温室经费及地点等事项。
1935年4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决议事项为:组织视察附校委员会、课程研究委员会;通过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学生操行考察办法;准予发给邱椿、王桐龄留学津贴;照旧例援助毕业同学;同意生物系拍卖旧显微镜等。
1937年2月
生物系将在图书馆西网球场建设温室,建筑经费为18000余元,决定在下周招标。
1937年10月
西安临时大学各处院系主任名单公布:文理学院院长刘拓,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历史系主任许寿裳、外语系主任余坤珊、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物理系主任张贻惠、化学系主任刘拓、生物系主任金树章、地理系主任黄国璋;法商学院院长徐颂明,法律系主任黄觉非、政经系主任尹文敬、商学系主任寸树生;教育学院院长李建勋,教育系主任李建勋、体育系主任袁敦礼、家政系主任齐壁亭;农学院院长周建侯,农学系主任汪厥明、林学系主任贾成章、农业化学系主任刘伯文;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土木工程系主任周宗莲、矿冶系主任魏寿昆、机械系主任潘承孝、电机系主任刘锡瑛、化工系主任萧连泊、纺织系主任张汉文;医学院院长吴祥凤。第一院设在城隍庙后街4号,包括国文、历史、外语、家政等系;第二院在西北大学所在地,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及工学院;第三院在北大街通济坊,包括法商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教育、生物、地理等系。
1938年6月
校常委会议召开,讨论决议事项为:根据教育部令组织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李蒸为委员会召集人;批准医学院临时诊所暂行组织章程备案;批准生物系购买实验材料;学生考试等议案。
1939年5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修正通过学生操行考查办法;拨给师院生物系刘汝强教授在陕南进行银耳研究经费;聘王德荃为师院地理系教授等。
1939年8月
随着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的纷纷独立,西北联合大学解体。李蒸被正式免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的职务,校印上缴教育部。学校正式以西北师范学院的名义招收新生。师范学院学生一律免收学膳费,由政府公费负担。西北师范学院奉部令增设公民训育系、博物系,达到10个系1个专修科。各系学制4年,劳作专修科学制3年。又创设西北师范学院“第二部”,招收大学其他学院性质相同学系毕业生志愿作中学教师者,及现任中等学校教员,予以教育专业训练。西北师范学院设置院长秘书,由易价担任;下设教务处、训导处、事务处,分别由黎锦熙、袁敦礼、汪如川担任各处主任;另设有教育研究委员会、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等11个委员会对相关活动进行决策、指导、管理;教学机构为系,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语系主任张舜琴、史地系主任谌亚达、公民训育系主任王凤岗、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理化系主任刘拓、博物系主任郭毓彬、教育系主任李建勋、体育系主任袁敦礼、家政系主任齐国樑、劳作专修科主任果沈初。附属中学也由古路坝迁来,称为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由方永蒸担任主任。院本部设在城固文庙旧县学遗址,旧有及增建房屋有办公处43间、教室4座12间、女生宿舍22间、杂项房屋17间。
1940年1月
李蒸在第十三次纪念周上报告院务,主要内容是:黄国璋担任主任导师,成绩显著;针对训育组织的三个委员会的职责和成绩,新增设了公民训育系、博物系和劳作专修科;报告了经费困难,校舍不敷使用,与西北大学分家问题不清楚,设备仍合用等问题。
1946年2月
教育部特派员沈亦珍督学到兰州商讨北平师大复员问题,讨论出以下解决办法:校名维持北平师院,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分设三个学院后,再改师大名;校址设北平厂甸原址;校长由袁敦礼担任;凡愿返平师生应无条件复员;因袁敦礼在美国,复委会推举生物系主任郭毓彬赴平办理接收。
1946年7月
北平师范学院聘定教授,分别为:名誉教授为王桐龄、邓萃英、李建勋;教育系主任常道直、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文系主任梁实秋、数学系主任张德馨、体育系主任徐英超、物理系主任方嗣棉、化学系主任张贻侗、地理系主任邹豹君、生物系主任郭毓彬。
1946年10月
复员后的北平师范学院设立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博物、教育、体育、音乐、家政12个系和1个劳作专修科;取消公民训育系,成立保育系。师院各系主任为: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文系主任方重(因方在英国,由焦菊隐代理)、历史系主任李飞生、数学系主任傅种孙(因傅在英国,由王仁辅代理)、物理系主任张维正、化学系主任鲁宝重、博物系主任郭毓彬、教育系主任常道直(因常在英国,由金澍荣代理)、体育系主任徐英超、家政系主任骆涵素、音乐系主任李抱忱(因李在美国,由王绍先代理)、工艺系和劳作科主任未定。
1948年11月
学校“复大”后,文学部、理学部、教育学部也恢复为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黎锦熙、黄国璋、袁敦礼继续担任各院院长,黎锦熙兼任国文系主任和国语专修科主任,焦菊隐兼任英语系主任,李飞生兼任历史系主任,黄国璋兼任地理系主任,傅种孙兼任数学系主任,张维正兼任物理系主任,鲁宝玉兼任化学系主任,郭毓彬兼任博物系主任,金澍荣兼任教育系主任,徐英超兼任体育系主任,王绍光代理音乐系主任,骆涵素兼任家政系主任,孙一青兼任工艺系及劳作专修科主任,陈兆蘅兼任特别师范科主任。
1949年12月
国文系以国语专修科的并入,改称中国语文学系,简称中语系,也称中文系;英文系改为外国语文学系,简称外语系,分设英语、俄语两组;博物系改称生物系;音乐系改为音乐戏剧系,简称乐剧系;美术工艺系简称美工系;体育系改为体育卫生系。此时全校仍为3个学院,13个学系,计有:中文、外语、历史(以上三系属文学院)、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以上五系属理学院)、教育、体育卫生、乐剧、保育、美工(以上五系属教育学院)。
1955年1月
校务委员会举行第15次扩大会议,交流系主任领导教学工作的经验。地理系、生物系、教育系系主任作了重点发言。苏联专家谢孔和瓦里可夫应邀出席会议。
1955年9月
教育系、生物系、图书馆、警务处、物理系、化学系、中文系、数学系先后成立8个部门工会委员会。
1955年12月
数学系与北京市第九女子中学,生物系与北京市第四十中学签订了教育实习互助合同。
1960年12月
物理系新增设原子能、无线电两个专业,化学系新增设放射化学专业,生物系新增设生物物理专业,教育系新增设心理学专业。
1961年3月
为贯彻“双百”方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我校生物系开设了“摩尔根遗传学”课程,聘请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竞雄系统讲授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的基本原则。
1961年4月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曹日昌来校作《关于心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生物系生化教研室邀请中国医学研究院实验研究所生化系系主任梁植权先生来校作关于蛋白质理化性质测定的报告。
1961年5月
化学系举行“门捷列夫周期律”学术报告会;政教系逻辑教研组讨论“形式逻辑的对象与作用问题”;哲学教研组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系心理学教研组举行心理学学科的性质问题讨论会;地理系举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生物系植物教研组举行了遗传与环境问题的座谈会。
1962年4月
生物系请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报告《遗传学在现代生物学中的成就和作用》;政教系哲学教研室邀请人民日报社理论宣传部王若水来校作哲学报告;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邀请美术学院程永江来校作《西方资产阶级艺术诸流派》的报告;中文系邀请北京大学教授季镇淮教授来校作关于《史记》的报告。
1962年12月
本年度,全校113位教师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论文160余篇。主要有:数学系副教授孙永生的《周旋函数的最佳一致近迫及最佳线性近迫》,生物系教授汪堃仁和讲师张启元的《切除迷走神经和注射普鲁苯辛对于结扎幽门的大白鼠胃溃疡形成的影响》,地理系教授周廷儒的《中国自然区域分并规律和区划原则》,天文系教授刘世楷的《从天象与降水相关概推未来二十五年间中国水旱的趋势》,政教系讲师李思温等的《论考茨基》,历史系教授白寿彝的《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中文系副教授郭预衡的《从魏晋南北朝一代谈文学史编写问题》,中文系副教授启功的《关于古代字体的一些问题》等。 近年来,本校教师编纂出版的著作有:历史系陈垣教授的《中西回史日历》、《清初僧诤记》;白寿彝教授的《学步集》、《史学新论》、《古代史学史教本》;中文系黎锦熙教授和刘世儒合作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教材》三大册,共约200多万字;葛信益副教授的《学点语法修辞》;教育系朱智贤教授的《儿童心理学》;化学系鲁宝重教授的《酶学概论》;物理系祁开智教授的《理论力学》。在撰写专著的同时,根据教学的需要,一些教师接受国家的委托编写各种教科书、参考书和工具书。例如,生物系师生编写出版了《北京植物志》,全书120万字,1200多幅插图;白寿彝教授主编了《中国史学史》(古代部分);教育系教师编写了《儿童心理学》、《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近代教育文选》等教材;彭飞和章志光教授参加了心理研究所编写《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工作;中文系教师编写了《中国历代散文选》;外语系教师编写了《俄语教学法》等著作。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全国某些大学的历史系或著名专家整理校勘《二十四史》,历史系陈垣教授接受了校勘其中《新、旧五代史》的任务。
1963年2月
生物系400余名师生赴大兴县采育、凤河营公社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4年2月
生物系400余名师生赴大兴县2个公社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77年1月
经校党委研究,同意生物系补选高瑞和(工宣队)为系党总支委员会副书记,齐景贤(工宣队)同志为系总支委员。
1977年5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张华秀任教育革命处副处长,免去其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张树田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李淑芳任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1978年3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中文系、教育系、政教系、体育系公共体育等单位重建教研室,任命下列同志为教研室主任、副主任:中文系:韩兆琦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张俊任副主任;郭志刚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蔡清富任副主任;谭得伶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陈惇任副主任;刘芳泉任写作指导教研室主任,张美妮任副主任;陆宗达任汉语教研室主任,史锡尧、仲哲明任副主任;梁仲华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童庆炳任副主任;张鸿苓任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李修生任巡回函授教研室主任。教育系:王焕勋任教育学研究室主任,黄济、陈孝彬任副主任;彭飞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朱智贤、彭聃龄任副主任;陈景盘任教育史教研室主任,尹德新、王天一任副主任;厉以贤任马列、毛主席论著教研室副主任;胡梦玉任小学教材教法教研室主任,高惠莹任副主任;梁志燊、陈俊恬任幼儿教育教研室副主任。政教系:曲家齐任哲学教研室主任,彭万春、王卫国任副主任;朱纯治任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王承璞、吴序光任副主任;李浪先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董衍成、詹君仲任副主任;葛锡有任国际共运史教研室主任,张伟垣、胡青钰任副主任;吴家国任逻辑学教研室主任;贺允清任中学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饶光华任副主任。体育系:吴金山任公共体育教研室主任,徐永昌任副主任。历史系:孔祥民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生物系:吴国利任生物化学教研室副主任。
1978年4月
学校召开教职工大会,由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我校代表王适安、张荟星,特邀代表周廷儒3位同志传达大会精神。党委第一书记贾震代表科学大会,向我校受奖单位授奖。我校受表扬的先进集体: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离子注入研究组。我校受奖的单位及授奖成果:数学系:大气污染监测车、BC-203数控线切割编程机。物理系:20万电子伏特和40万电子伏特离子注入机的研制(核物理专业加速器组)、离子注入化合物半导体机制的研究(离子注入组、量子力学小组)。化学系:碘131-6位碘代胆固醇,钴57-争光霉素等亲肿瘤阳性扫描剂研究(放射化学研究室)、配位势场理论(刘若庄)。天文系:硅光电池照度计研制(光电探测技术研究组)。地理系:北京西郊地区环境污染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官厅水系水源保护的研究(王华东)。生物系:碘131-6位碘代胆固醇,钴57-争光霉素等亲肿瘤阳性扫描剂研究(肿瘤组)、蟾力苏注射液。
1978年4月
本日和11日,生物系连续举办了学术和科研报告会。14名教学、科研人员作了报告,还放映了两部自拍的有关癌细胞的电影。
1978年4月
经市委科教部4月8日批准,我校恢复系行政机构。各系正、副主任名单如下:白寿彝任历史系系主任,王文瑞、何兹全、张宏毅、方攸翰任系副主任。周廷儒任地理系系主任,武吉华、李之保任系副主任。张禾瑞任数学系系主任,王树人、董延闿、孙永生任系副主任。冯克嘉任天文系系主任,李宗伟任系副主任。孙煜任物理系系主任,林振金、张计怀任系副主任。胡志彬任化学系系主任,陈文博、吴永仁、胡树永任系副主任。肖璋任中文系系主任,郭预衡、刘漠、孙敬桐、童庆炳任系副主任。张腾霄任哲学系系主任,马奇任系副主任。宋涛任政治经济系系主任,徐禾、鲁友章任系副主任。胡华任中共党史系系主任。李生林、吴家国、赵贻忠任政教系系副主任。李兆林、杨迈、关山任外语系系副主任。尹德新、关瑞梧任教育系系副主任。李式惠、董愚得、彭奕欣任生物系系副主任。金铭院、贾希效、张延祜、吴金山任体育系系副主任。
1978年5月
教育革命处、学生会联合举办学术报告会,分别由生物系副主任、讲师彭奕欣讲《遗传工程》,由中文系教师蔡清富讲《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几个争论问题》,受到与会同志的热烈欢迎。
1978年5月
受全国肿瘤基础研究协作组会议的委托,由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我校生物系肿瘤组和医学科学院分院血研所筹备的全国细胞动力学座谈会在我校举行。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有关单位代表共89人参加座谈。我校生物系肿瘤组的4位同志作了报告。
1979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钱桐伯任化学系副系主任,刘忠敏任生物系副系主任,邓蓉初任外语系副系主任,杨圭南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1979年8月
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研究,同意马燮如任我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党总支书记,王树人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崔恒顾任生物系党总支书记,韩绍祥任地理系党总支书记,游颖任教育系党总支书记,何家斗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王桂筠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张鸿宾任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刘漠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王寿图任总务处党总支书记,金雪南任教务处机关党总支书记;同意免去刘友渔的数学系党总支书记、邸明杰的生物系党总支书记、韩国斌的校务处党总支书记、韩绍祥的政治部副主任兼党委宣传部部长、汪毓馥的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孟月乔的教育革命处机关党总支书记职务。
1979年8月
经校党委常委研究,同意李英民、刘美、丁尔升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沈芳、吴碧华、刘再祥任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郭子玉、杨迈、田瑞厚任外语系党总支副书记,邬翊光、周凤花任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刘玉珍、王丕绩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祖二春、林志渥任教育系党总支副书记,尹俊华、罗鸿楷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邸明杰、李式惠、刘忠敏任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龙德寿、郭玉秀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幸霓峯任教务处党总支副书记,胡斅贽任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赵树荇任图书馆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79年9月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我校举行自然科学报告会。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致开幕词。校学术委员会理科分会主任、生物系系主任汪堃仁教授、天文系系主任冯克嘉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肿瘤生物学的发展》和《今日天文学的辉煌成就》的报告。
1980年1月
校党委研究同意生物系建立“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和“动物生态学研究室”。
1980年3月
在北京市科技成果发奖大会上,我校有11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2项(低能核物理所),三等奖3项(化学系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等),四等奖6项(生物系和天文系等)。
1980年8月
生物系系主任汪堃仁教授,作为教育部派出的代表团副团长,赴西德参加第2届国际细胞生物学会议。汪堃仁教授宣读了学术论文:复方中药和3′,5′-环状核苷酸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与细胞内cAMP含量和磷酸二酯酶活性变化的关系。
1980年9月
校学生会召开工作会议,总结上学年的工作,布置新学年的工作。会上,哲学系、中文系和生物系学生会分别介绍了工作经验。历史系、政教系、哲学系3系学生会获流动红旗和奖品。党委副书记王正之到会并讲了话。
1981年4月
生物系主任汪堃仁教授、地理系主任周廷儒教授、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黄祖洽教授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这次增补是采用不等额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的。全国共增补283名学部委员。
1981年4月
生物系教师集体编纂的《英汉生物学词汇》,经过3年的努力,全部完稿。全书收词75000余条,约150万字。参加该书编纂和审稿修改工作的,有27位教师。担任主编的是姜在阶、陈贤钦、李祖萌3位老师。
1981年6月
我校聘请了一批外国学者为客座教授。今天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教育学教授胡昌度、美国东南麻省大学物理系教授梁思佐、美国三军健康科学大学医学院药理系环境药理学教授杨宪桂举行授聘书仪式。党委书记聂菊荪、生物系系主任汪堃仁及有关同志出席了仪式,副校长肖敬若主持了聘请仪式。
1981年6月
校党委召开新党员入党宣誓大会。有近两年来入党的183名新党员参加宣誓。会上,哲学系副教授于凤梧、地理系副教授李文华、生物系1977级学生籍之伟,代表新党员发言。大会最后,党委副书记浦安修讲话,她代表校党委向新党员和广大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志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1981年6月
我校三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这三项科研成果是:生物系和数学系的数量遗传组、电子计算机组共同编制的“作物数量遗传电算程序”;由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数学系和中文系部分同志组成的中文信息组研制的“DJS-130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天文系等单位研制的“1—3微米红外天文光度计”。
1981年8月
学校召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和中央首长的重要讲话,中文系马新国、外语系娄海珠、哲学系杨寿堪、地理系金雅玲、生物系籍之伟等分别介绍了他们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体会。会议表彰了27名优秀班、级主任和团干部。
1981年10月
学校举行1981年秋季新生田径运动会。参加这次运动会的,有全校16个系和专业的512名运动员,共设有26个项目。有6人次打破了铁饼、百米低栏、跳远和铅球4项女子校纪录。生物系获男女团体总分第1名,地理系、教育系分别获第2、3名。副校长肖敬若致开幕词。
1981年11月
党委青年部、团委召开大会,表彰1980—1981学年度的22个先进班集体、43个文明宿舍、586名“三好”生、37名优秀“三好”生、138名优秀团干部。党委副书记胡教贽、李家齐在会上讲了话。先进班集体:中文系1978(1)班,生物系1978级团支部,教育系1980级团支部代表及优秀“三好”学生:化学系1979级的张力学同学,优秀团干部:化学系1979级的杨迪同学分别发言,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和体会。大会向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颁发了奖状和奖品。
1981年11月
我校召开清产核资总结表彰会。会上传达了教育部清产核资总结表彰大会精神,总结了我校清产核资工作。校党委常委郭敬代表党委和学校给先进集体和个人发了奖,并讲了话。受教育部表彰的先进集体有:化学系器材室、生物系仪器药品室、现代化教育技术所电子电路实验室;先进个人有:魏光真、刘军、陆斌、张学俐。受学校表彰的先进集体有物理系演示实验室等7个单位;先进个人有金彻、朱雨村等37名同志。
1981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决定:(1)何家斗任后勤党总支书记,免去其化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王寿图不再兼任后勤党总支书记职务;(2)刘玉珍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孙兆祥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3)周广元任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
1981年12月
我校原生物系主任、著名生物学家郭毓彬教授于11月21日因病逝世,终年89岁,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1982年3月
我校评选出的6名先进集体代表和先进个人出席市表彰先进大会。他们是:市劳动模范钟敬文教授;市先进集体、生物系植物生理教学小组代表李杰芬;市优秀团干部王钧广;市“三好”学生代表张力学;市先进团支部代表、哲学系1979级史强军;市先进班集体代表、中文系1978级(1)班彭宗平。
1982年4月
我校18个单位的700多名教职工,举行了第6套广播体操团体比赛。获前8名的依次是:财务处、低能所、实验小学、物理系、政经系、数学系、生物系、党委机关。
1982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崔恒顾任生物系党总支书记,刘忠敏、周广元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2年7月
根据优秀毕业生的条件,经过评选和市高教局批准,我校中文系宿长胜、杨学义,历史系朱惠敏,哲学系李进,外语系翟东娜,心理系肖蓓苓,生物系高艳青,无线电系吴淑贤,数学系蒋忠宏、刘沪,体育系陈美林,地理系侯文通这12位学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1982年11月
我校理科各系、所又获一批新的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应用科研成果已经通过技术鉴定,并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研究室,在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中,完成了3项成果,即高级语言带汉字支援的CROMEMCO汉字处理系统、带汉字支援的COBOL数据管理系统和用汉字BASIC实现的高校学生学籍与成绩档案管理系统。其中在微型COBOL语言中加入汉字功能,是国内首先实现的。天文系光电探测技术研究组完成的FL-I型蓝光辐照计和ST80型数字照度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和化学系等单位,用国产加速器在国内首次完成了聚乙烯发泡片材的辐射交联工艺研究,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鉴定的成果还有化学系完成的自熄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地理系完成的洋河流域污染排放标准的研究及生物系完成的密云水库渔业资源调查等。
1982年12月
生物系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包桂浚病逝,终年73岁。包先生从事高教工作40余年,在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方面造诣较深,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动物骨骼鉴定中做出了贡献。
1983年3月
生物系周德超副教授关于碳酸氢铵特性与肥效的研究,得到北京市科委、化工部等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1983年4月
生物系郑光美副教授等编著的《爱鸟知识手册》由我校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和鸟类爱好者增长鸟类知识的参考书,也是各级林业部门、科教单位在组织“爱鸟周”活动中使用方便的宣传手册。
1983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历史系党总支选举结果,景存玉任党总支书记,金春芳、白光耀任党总支副书记;批准历史系和生物系行政领导选举结果,龚书铎任历史系系主任,马家骏、鲁振祥、刘彦江任历史系副系主任,吴国利任生物系系主任,张启元、李兆华、项伯衡任生物系副系主任。
1983年8月
我校7个系举办暑期讲习班,它们是生物系、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无线电电子系、体育系和环境保护研究所。听讲人数400多人。
1983年10月
我校有9名教授、副教授、助理研究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1986—2000年基础科学研究规划小组。天文系冯克嘉、何香涛参加天文学小组;生物系薛绍白参加生物学小组;地理系张兰生参加地学小组;物理系方福康参加物理学小组;地理系赵济参加遥感小组;低能核物理所周瑞英、丁训良参加核技术小组,并分别为该组组长和秘书;外国教育研究所的顾明远参加了教育科学规划小组。
1983年11月
学校召开教师教书育人经验座谈会。由各系主管教学的同志和部分教师参加。党委书记陈静波、党委副书记胡斅贽及教务处、科研处和校工会等部门负责同志出席座谈会。数学系1980级2班班主任谢宇、哲学系公共课教师桑新民、中文系副教授韩兆琦、生物系副主任张启元等在座谈会上发言。陈静波在会上讲了话。
1984年6月
我校有8项科研成功分别获北京市1984年度科技成果奖和市农业区划奖。获市科技成果奖的项目及其研制单位和个人是:(1)光栅编码位相型图像假形色方法(三等奖,物理系张静江、王书颖、刘禾、彭芳麟);(2)芳香胺参加的曼尼希反应(三等奖,化学系陈光旭、徐秀娟);(3)镭—铍中子源辐照家蚕卵增产实验研究(三等奖,低能所张萌芬、周瑞英);(4)电子辐照在电力半导体器件制造中的应用(三等奖,低能所钱思敏、刘安东、王炳林、王培德)。获市农业区划奖的项目及其研制单位和个人是:(1)北京市土地类型图(一等奖,地理系赵济、孙秀萍、象伟宁);(2)北京市地貌图(二等奖,地理系径李荣全、徐振浦、周国荣);(3)北京市土地资源评价(二等奖,地理系赵济、孙秀萍、周启鸣);(4)密云水库水资源调查(二等奖,生物系经希立、周云龙)。
1985年1月
生物系举行集会,祝贺汪堃仁先生执教50周年。
1985年4月
生物系生态教研室王汶成成功研制数字显示温度计,设计质量已达到国际上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生物系已与我校科技开发公司合作,将数字显示温度计投入生产。
1985年4月
美国玛哈礼特国际大学校长彼凡·默利先生及随员8日来我校,与副校长方福康、生物系系主任、物理系系主任、教育系系主任和部分教授座谈。10日、12日,彼凡·默利校长、约翰·哈哥林先生和斯特莱克先生为生物系、物理系、教育系师生作了关于统一场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讲演。
1985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生物系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周广元、周静茹、史桂英、付奎、康保娥、李兆华、柳惠图组成生物系党总支委员会;周广元任党总支书记,周静茹任副书记。
1985年10月
生地楼建成,生物系、地理系迁入教学。
1986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籍之伟任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
1986年9月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我校增加11位博士生导师和11个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专业。11位博士生导师是:化学系刘伯里、数学系汪培庄、低能所王忠烈、生物系王永潮、外语系郑敏、历史系龚书铎、中文系张紫晨、心理系张厚粲、史学所刘家和、教育系王策三和马列所张静如。11个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专业为:体育理论、遗传学、经济地理、教育技术学、科学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语言学和儿童文学。
1986年11月
我校生物系实验仪器厂王汶成研制的硅PN结温度传感器数字温度计、热电偶自动冷端补偿数字温度计、数字式控温仪三项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
1987年2月
生物系细胞生物学研究室薛绍白、柳惠图、张鸿卿、王永潮、刘忠敏等进行的几种国产抗癌药物的代谢及细胞动力学研究获国家教委1986年度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1987年2月
生物系刘凌云副教授的科研项目“使鱼类染色体伸长高分辨G—显带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奖二等奖。
1987年4月
化学系、生物系成功研制去铅灵洗涤剂并通过技术鉴定,填补了国内劳保用品的一项技术空白。
1987年11月
日本九州大学高桥郎平校长、放射性药物化分子教授小岛正治来我校洽谈两校合作问题,校长王梓坤、教务长张兰生和化学系、生物系、数学系、哲学系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谈。
1987年11月
地理系青年教师范卫红、生物系青年教师秦士良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经费13.5万元。
1987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生物系党总支选举结果,同意由周广元、籍之伟、史桂英、刘恩山、康保娥、凌世瑜、李向阳组成生物系党总支委员会。周广元任党总支书记,籍之伟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8年3月
生物系成立中心实验室,负责统一管理全系的大型仪器设备。
1988年4月
校长王梓坤参加在南开大学召开的中国—加拿大学校校长会议,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校长Gilles G.Cloutier正式签订两校校际交流协议书,并会见了加拿大圣玛丽大学校长欧茨曼。中加校长会议全体代表应邀到我校参观访问。加方10位校长和中方9位校长参观了“中加语言培训中心”、现代化所的演播室和生物系。
1988年9月
自然科学处组织召开了部分科技人员座谈会,并举行了颁奖仪式。郝允祥副校长到会,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和奖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是周廷儒的《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获三等奖的是何大澄的《核内DNA病毒在细胞质内的发生》,获四等奖的是汪培庄、罗承忠的《模糊集与系统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的是张静江、王书颖的《位相型图像假彩色货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是赵济的《农业遥感应用研究——卫星遥感信息在山西农业自然资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获三等奖的是低能所集体的《医疗用品辐射灭菌消毒》。此外,数学系王伯英、刘绍学,化学系付孝愿、冯文林、金俗谦、于建国、丁燕波、汤定华、刘若庄,天文系童彝、毛信杰,生物系薛绍白、宋平根、郑光美共14人的6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10月
1988年度我校新生田径运动会举行,553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经济系、教育系、生物系分获男女团体总分冠、亚、季军。
1988年12月
我校生物系郑光美教授承担的林业部重点课题“黄腹角雉繁殖生态生物学研究”通过部级鉴定。
1988年12月
我校有六项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荣获198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是数学系王伯英同志的“多重线性代数及其他”;数学系刘绍学等同志的“环的结构与表示理论”;化学系傅孝愿等同志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氢键本质研究”;天文系童彝等同志的“活动天体中的等离子体过程”;生物系郑光美同志的“黄腹角雉生态生物学及饲养繁殖研究”;生物系薛绍白、宋平根等同志的“细胞流术的建立及应用”。
1988年12月
生物系汪堃仁教授主持的“双信使和CAMD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细胞增殖和细胞恶性转化影响的研究”项目通过国家基金重点项目评审。这是我校主持的科研项目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这项研究共包括8个子课题,我校生物系承担了其中4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1988年12月
生物系召开“细胞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的规划论证会。
1990年5月
由我校生物系和青海省轻工业研究所共同研制开发的大黄饮料酒(唐古特酒)在西宁通过社科委主持的技术鉴定。
1990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袁宗晏为档案馆馆长;安美玉、刘美为档案馆副馆长;尹祖棠、卫群为生物系副系主任;唐伟为哲学系副系主任;彭林为研究生院管理处副处长;陈银科为教务长助理。
1990年9月
北京市委、市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大会”。我校生物系籍之伟、哲学系陈仲华、外语系张立成、二附中蔡秀兰、实验小学孙玉环5名同志被授予“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0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王德枢为苏联文学研究所正处级调研员;凌慧娟为研究生院正处级调研员;魏清仙为师资培训中心正处级调研员;秦景为出版社正处级调研员;刘彦江为历史系正处级调研员;王宪达为中文系正处级调研员;郝维仁为史学所正处级调研员;张玉尘为心理系副处级调研员;刘国才为研究生院副处级调研员;张建中为学生处副处级调研员;陈慧琳为生物系副处级调研员;刘中吉为党委办公室副处级调研员;解梦贤为人事处副处级调研员;江国宁为数学系副处级调研员;于成林为基建处副处级调研员;欧阳辉为房修处副处级调研员。
1990年10月
生物系承担的3项“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氧化糖微生物净化效应参数研究方法的开发”、“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和“山楂叶螨主要天敌的保护应用研究”通过鉴定验收。
1990年10月
我校生物系张启元教授、魏开元教授和上海市香山医院等单位承担的1986年卫生部医药科技发展基金课题“单味大黄醇提片治疗病毒性肝炎”在上海通过卫生部鉴定。
1990年11月
生物系研究生会举行了首届“研究生学术周”系列活动。
1991年1月
北京市高教局召开高校电教10年表彰大会。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电视教育研究室被评为先进单位,该所的乌美娜、杨圭南、潘枫,教务处电教室的周介一,生物系教师周云龙等被评为先进个人。
1991年4月
民盟北师大支部向民盟市委组织部统计上报了民盟同志1990年获奖情况。经济系教授陶大镛获得英国剑桥传记中心颁发的“国际荣誉勋章及证书”、“世界首批五百名人奖状”;心理系教授张厚粲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妇女名人录》。张厚粲教授负责的“七五”课题“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改革”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委一等奖;与郑日昌合作完成的《对高考评分客观性的调查分析》一文,获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会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生物系张启元教授“中医基础理论:脾虚动物模型机制的研究”获教委甲级三等奖。数学系教授张禾瑞、钟善基,化学系教授王传淑、周奎润,无线电系教授郭汾,物理系教授李平、冯钟泰等8人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有40年以上教龄在科研和教学方面获得显著成绩的理工科类教授荣誉证书。
1991年5月
团市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纪念“五四青年节”表彰大会。我校团委书记孙川同志获得了第五届“五四奖章”,生物系团总支被授予“红旗团总支”的光荣称号。
1991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高天慧、史桂英、张崇浩、张启元、刘恩山、刘建武6位同志组成生物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高天慧任党总支书记。
1991年7月
正式启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公章。
1991年9月
我校7项科研成果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颁发了奖状和证书。低能所黄祖洽、丁鄂江的项目“中子和稀薄气体的非平衡输运和驰豫过程”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物理系胡岗、杨国健的项目“非平衡系统的不稳定性,不稳定态的演化和势函数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的项目是:化学系陈庆华、金俗谦完成的“热光化学环加成新反应的研究”,化学系王世华、蒋盛邦、何关有、赵新华完成的“低值稀土碘化物研究”;生物系姜在阶完成的“蜱类的生物学和幼期分类学研究”,生物系张启元、魏开元完成的“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数学系张英伯、肖杰完成的“代数表示论中的不可分解模及其AR一分支研究”。
1991年9月
学校任命金雅玲为审计处处长;范英为物资设备处处长;柳惠图为生物系系主任,尹祖堂、颜卉君为生物系副系主任;武爱、史桂英为生物系系主任助理;纪会议为低能核物理所所长助理。免去:王永潮的生物系系主任;魏群的生物系副系主任;宋杰的生物系系主任助理;范英的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纪会议的保卫处副处长职务。
1991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柯春晖同志任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12月
我校地理系88级荣获首都高校“优良学风班”标兵称号,生物系生化专业87级荣获首都高校“优良学风班”优秀奖,经济系90级、哲学系89级、历史系89级和教育系90级教育管理班荣获首都高校“优良学风班”鼓励奖。
1992年1月
受国家教委北京师资培训中心的委托,由我校生物系细胞生物研究室筹备组织的细胞生物学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综合、师范、医学和农林业等42所院校的70名代表出席会议。
1992年3月
我校承担5项“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生物系王永潮、柳惠图教授承担的卫生部项目“癌基因、抗癌基因等在人细胞癌变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化学系顾江南副教授承担的机械电子部项目“连续法环化橡胶抗蚀剂中试”;地理系史培军副教授承担的农业部“全国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数据库、模型库”以及中国科学院主持的“晋陕蒙接壤区环境动态监测与土地复垦”两个项目,地理系邬翊光教授承担的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的项目“晋陕蒙接壤区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经济政策”。
1992年3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校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堃仁先生80寿辰庆祝活动举行。校长方福康、副校长冯文林及生物系的历届主任、总支书记参加。
1992年5月
我校生物系动物教研室受中国鸟类学会委托,主持举办中美鸟类学术交流活动。
1992年6月
由无线电电子系副教授张彼得、生物系副教授张之同共同研制的“师慧”SD系列电生理实验仪通过以中国生理学会理事曾兆麟为主任,孙久荣、王永潮、彭聃龄等为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可。
1992年12月
1992年度获部、委级科技奖励的项目如下:化学系的《锝化学的研究及应用》、资环系的《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及其影响评价研究》、天文系的《短厘米波段太阳射电爆发中的精细结构新现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物理系的《分形上相变及动力学》、物理系的《相位共轭光学中简并及非简并四波混频及多波混频的研究》、信息系的《应用突变理论研究断层失稳运动的机制》、生物系的《DNA甲基化作用的研究》、化学系的《单克隆抗体、抗体、蛋白质和多肽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研究及其应用》、生物系的《国产抗癌药物活性的增强、机理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我校作为完成单位之一的项目有:环科所的《福建省湄洲湾新经济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资环系的《黄土高原三川河流域区域治理与开发信息系统》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低能所的《辐射消毒试验开发基地》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物理系的《吸收膜的相位色散感应传输现象及其利用的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12月
1992年在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评审中,我校获准资助项目12项,总经费32.8万元。具体的项目是:生物系王永潮的《栝楼CDC2和CYCLIN基因克隆及其在增殖分化中的表达调控》、生物系张鸿卿的《肿瘤细胞抗药性及其克服的研究》、生物系徐汝梅的《温室生态系统中种群相互作用,调节机理及控制的研究》、数学系孙永生的《Banach空间内点集逼近度的平均误差》、物理系杨展如的《自旋模型系统的时间行为》、化学系刘伯里的《脑放射性药物的研究》、低能所吕燕南的《非平衡物理化学统中几种非线性过程的研究》、数学系刘来福的《多值玻耳兹曼机,模糊玻耳兹曼机及应用》、数学系严士健的《渗流、随机分形及其应用》、环科所的王华东的《现阶段我国区域水环境容量再分配的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地理系张兰生的《中国北方过渡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序列地区差异对比研究》、非平衡所方福康的《经济发展的非平衡系统理论研究》。
1993年2月
全国高校第二届优秀教材评审结果揭晓。我校儿童心理研究所朱智贤教授、林崇德教授合著的《儿童心理学史》获优秀教材特等奖;中文系陈惇教授、刘象愚副教授合著的《比较文学概论》和生物系孙儒泳教授的《动物生态学原理》获优秀教材奖。
1993年2月
学部委员生物系汪堃仁教授主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双信使和CAMP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细胞增殖和细胞恶性转化影响的研究”,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鉴定。
1993年2月
学校任命袁贵仁为副教务长;常汝吉为校长办公室主任;籍之伟为学生处处长(兼);刘美为档案馆馆长;刘显忠、叶东海为财务处副处长;贾绍勤为审计处副处长;马金双为生物系副系主任。免去金雅玲的审计处处长、常汝吉的学生处处长、侯刚的校长办公室主任、李连江的学生处副处长职务。
1993年2月
国家教委科技司副司长陈清龙到我校听取部分系(所)科研工作汇报。汇报会由副校长冯文林主持。会上低能所颜一鸣教授、吴瑜光副教授汇报了承担国家“863”高校科技项目“MEVVA源研制和重金属离子注入材料改性”等情况;生物系王永潮教授汇报了国家教委部门开放实验室“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开放实验室”组织管理情况;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史培军副主任汇报了加强基础研究,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的情况;化学系金林培副主任汇报了科研进展情况;科研处孙兆祥、刘文彦汇报了我校科研管理工作情况。副司长陈清龙在会上就“探索建立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新体制、大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稳住和加强基础研究应采取的方法”等问题发表讲话。
1993年3月
研究生院培养处在中文系、生物系开展学位课程评估试点工作。中文系全面评估了现当代文学专业主要学位课程;生物系评估了不同专业的5门基础课。
1993年4月
经研究,同意张崇浩任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
1993年5月
我校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建家单位”,校党委书记周之良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教职工之友”,张锐、程铭、张志霖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工会干部”,杨福田、张显传、马象惠、杜宝山、刘恒韵、孟志强、张晓东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工会积极分子”,数学系工会、历史系工会、生物系工会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工会集体”。
1993年10月
外语系团总支被评为1992年度北京市红旗团总支,生物系1991级团支部被评为北京市红旗团支部,我校7个团支部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先锋杯”优秀团支部;姜泽洵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团员”。
1994年4月
我校生物系张正旺和环科所的曹俊忠结束了为期4个月的南极考察返回学校。
1994年5月
由我校生物系教授、全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薛绍白主持的全国“程序性细胞死亡”专题讨论会召开。
1994年7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唐伟、李季、王庆英、杨镜江、张奇伟、崔新建、李兆谊组成哲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唐伟任党总支书记,李季任副书记;由林水平、李桂福、陈永康、王德胜、王文涌、贾宝新、刘秀兰组成出版社党总支委员会,林水平任党总支书记,李桂福任副书记;由周星、李国芳、张树田组成艺术系直属党支部委员会,周星任直属党支部书记;由张崇浩、梁前进、王秀云、宋杰、彭卫民组成生物系党总支委员会,张崇浩任党总支书记,梁前进任副书记。
1994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郭志刚任文学院院长;何香涛任理学院院长;马金双任科研处处长;彭望禄任教务处副处长;方瑾任生物系副系主任;王瑞华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副主任。免去金秀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助理职务。
1994年12月
全国教育工会授予校工会常务副主席张锐“三育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市总工会授予党委副书记郑君礼“北京市优秀职工之友”荣誉称号,市教育工会授予我校女教职工委员会“先进女教职工委员会”光荣称号,授予工会干部莫佳“女教职工委员会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校工会财务获市教育工会财务评比一等奖,市总工会授予生物系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工会干部张志霖“体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5年3月
国家教委公布1994年度科技进步奖名单。我校5个甲类项目获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由低能所丁鄂江、黄祖洽、宋岩、陈金玉完成的“浸润相变的研究,生物系薛绍白、张鸿卿、李素文完成的“钙离子、钙调节蛋白与细胞增殖”以及生物系徐汝梅完成的“温室生态系统中各成分间相互作用网络的研究”分别获得二等奖;由化学系傅孝愿、方德彩、马思渝、陈光巨完成的“环加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和资环系卢云亭、宋剑霞、刘清泗、张亚立、彭庆祥完成的“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分别获得三等奖。
1995年7月
我校生物系副教授张正旺荣获“郑作新鸟类科学青年奖”。
1995年11月
我校获199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23项,资助总额184.1万元。其中,生物系6项、数学系5项、化学系3项、资环系3项、物理系2项、天文系1项、低能所1项和儿心所1项。
1995年11月
首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在我校举行。我校中文系王向远获文科比赛总分第一,获得一等奖;资环系葛岳静、生物系夏英均获得二等奖。
1996年1月
我校生物系郑光美教授荣获首届“孺子牛金球”荣誉奖。该奖项由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设立,每年评选一次,在国家教委所属高校分设荣誉奖和杰出奖。
1997年1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张崇浩、郑光宇、王秀云、刘彦、谭永平组成生物系党总支委员会,张崇浩任党总支书记,郑光宇任副书记。
1997年12月
我校数学系王凤雨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环科所杨志峰、教育系庞丽娟、生物系牛翠娟、中文系王向远分别获得青年教师(研究类)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1998年3月
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理学博士刘宇文先生应我校生物系的邀请来校讲学。
1998年5月
我校脑与认知科学中心成立。该中心为校级跨学科研究机构,由心理系、数学系、电子系、生物系、化学系等系所的部分专家学者联合组成。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化学系教授、工程院院士刘伯里,心理学系彭聃龄教授担任中心主任。中心将开展对脑功能的综合研究,并致力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1998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左明雪任生物系系主任,张正旺、高文臣、武爱任生物系副系主任;顾定倩任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孙魁明任图书馆副馆长(兼);刘大禾任物理系系副主任。
1998年8月
生物系郑光美教授和张正旺副教授赴南非参加第22届国际鸟类学大会。
1998年8月
生物系崔宗杰教授赴日本东京参加受体依赖性钙通道在胰腺腺泡细胞分泌中的作用和分类的国际合作研究。
1998年9月
我校生物系1985届毕业生、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王晓东博士应邀回我校访问,同时被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1998年9月
生物系邱全胜副教授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参加脱水素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及其对质膜结构功能的影响的国际合作研究。
1998年10月
瑞士伯尼尔大学化学与生物系教授、有机化学家R.Keese访问我校化学系并作学术报告。
1998年12月
我校共有8项基础研究成果获得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数学系陈木法教授主持完成的“跳过程、粒子系统与特征值估计”和物理系胡岗教授主持完成的“混沌和时空混沌的控制与同步及非线性时空系统对注入信号的响应”分别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数学系惠昌常教授主持完成的“拟遗传代数理论”、生物系郑光美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生态学驯养繁殖研究”、生物系左雪明教授主持完成的“鸟类控制发声练习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资源所伍永秋副教授与北京大学合作完成的“青藏高原区晚新时代以来岩溶夷平面与隆升过程研究”分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生物系魏群教授主持完成的“钙调神经磷酸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以及物理系史天一教授与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高能物理所和北京天文台等单位合作完成的“脉冲星辐射线联过程和代参数的研究”分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年12月
徐汝梅教授获1997年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并将获得的奖金5000元全部捐给生物系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会。
1998年12月
我校信息科学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
1998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徐汝梅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崇浩(兼)、张正旺、刘恩山任副院长。
2000年1月
1999年我校理科科研项目到位经费总数为2294.67万元。项目经费总数排名前三名的单位是:环科所、资源所和生物系;项目负责人分别是:史培军教授、杨志峰教授和何克抗教授。
2000年3月
经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和综合评价,我校生物系魏群、翟永功申报“国家新药研究基金”的“基因工程创新药物CNB的抗癌作用研究与开发”专题、“天然矿物抗腹泻新药‘纳蜜特’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专题,予以立项。这两项专题2000年度的拨款额均为10万元。
2000年3月
经专家评审、领导小组审定,我校生物系的王英典、儿心所的申继亮分别获得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8万元、3万元的经费资助。
2000年3月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评审结果揭晓。我校方晓义副教授的《青少年吸烟行为发展模式的追踪与干预研究》项目获青年教师基金资助(1.5万美元);生物系张大勇教授和艺术系张同道副教授获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二等奖(奖金3000美元);低能所韩德俊副教授获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三等奖(奖金1000美元)。
2000年3月
根据我校2000年“唐氏奖教金”评选结果,10名获奖者分别是:狄增如(物理系)、刘利(中文系)、刘淼(生命科学学院)、宋继华(信息科学学院)、宋金平(资环学院)、乔志宏(心理系)、钱志亮(教育系)、路春艳(艺术系)、李雪莲(学生处)、应中正(校团委)。
2000年7月
2000年年度国家科技奖项初评结果公布。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张正旺、张雁云、宋杰和刘彦完成的《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生态生物学及驯养繁殖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0年9月
经人事部批准,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左明雪、崔宗杰、哲学系韩震、教育系庞丽娟、历史系赵世瑜、环科所杨志峰、经济学院唐任伍7名教授享受1999年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2000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郭家宏为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特聘许嘉璐为汉语文化学院院长;任命韩震为哲学系系主任,晏辉、李祥俊为哲学系副系主任;任命武爱为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任命陈绂为汉语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和生为汉语文化学院副院长。
2000年11月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生态生物学及驯养繁殖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1年4月
根据学校2001年研究生培养工作优秀奖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奖评选结果,中文系、生命科学学院获得研究生培养工作一等奖,发展心理所、历史系、教育系、数学系、物理系和资环系获得二等奖;中文系钟敬文、低能物理所黄祖洽、教育系黄济、哲学系袁贵仁以及发展心理所林崇德获得优秀研究生导师特等奖,中文系童庆炳、心理系张厚粲、法政所张静如、经济学院王善迈、哲学系周桂钿、比较教育所顾明远、艺术系黄会林、历史系黎虎、物理系马本堃、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天文系李宗伟、数学系陆善镇、化学系金林培、信息学院何克抗和资环系朱启疆获得优秀奖。
2001年5月
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新世纪,新长征”全国火炬传递点火出发仪式在中华世纪坛举行。我校200余名学生和各院系团总支书记参加了火炬传递点火出发仪式,生命科学学院洪文秋同学成为两名护火炬手之一。
2001年5月
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委员会换届结束,由宋杰、史桂英、张雁云、张兰、刘淼五位同志组成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宋杰任党总支书记,史桂英任党总支副书记。外语系党总支委员会换届结束,由林洪、胡俊、王蔷、陶昌升、王焱华、高秀琴、吴泽霖七位同志组成外语系党总支委员会;林洪任党总支书记,胡俊任党总支副书记。
2001年5月
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人类基因组织线粒体DNA委员会主席、美国Emory分子遗传学教授道格拉斯·C.华莱士院士(Dr.Douglas C.Wallace)受聘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客座教授。
2001年9月
经“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同行专家评审会决定,我校戴永久教授(自然地理)、齐晔教授(环境科学)、惠昌常教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被批准为第五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我校现有7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自然地理、环境科学和理论物理),8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其他5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张大勇教授(生命科学学院)、李小文教授(资环系)、戎小春教授(数学系)、王凤雨教授(数学系)和高琼教授(资源所)。
2001年12月
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揭晓,我校共获得32项资助,总经费670万元。其中,物理系冯世平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张大勇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总经费160万元;我校获得自由申请项目22项;青年基金项目5项;参加重点项目1项;参加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
2001年12月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教授、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北京市辐射中心)颜一鸣教授荣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
2002年1月
葛剑平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刘孝廷任哲学系副系主任。
2002年1月
胡乃非任化学系系主任,刘正平任化学系副系主任兼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黄元河、贾海顺任副系主任;沈复兴任信息科学学院院长,何一平、黄荣怀、陈丽任副院长;方瑾、王英典、史桂英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程国安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韩冰任外事处副处长。
2002年3月
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副市长林文漪来我校调研。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分别就学校现状以及百年校庆工作情况等进行了汇报,并希望市委市政府针对学校面临的一些困难进一步给予支持。龙新民、林文漪肯定了我校在教育领域对本市作出的巨大贡献,并表示将全力支持北师大创建综合性、有特色、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龙新民、林文漪还参观了我校新主楼基建工地、文物博物馆和生命科学学院和学校西区。
2002年4月
我校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结束。全校16个院系所共申请项目170项,比往年增长了29%。申请项目总数列前4位的是生命科学学院(29项)、资源所(21项)、化学系和资环系(20项)。
2002年5月
中国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成立一周年新闻发布会暨第二届蛋白质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强伯勤院士、薛社普院士和刘德培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所程书钧院士,北京大学翟中和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院士等多位专家、教授参加研讨会。大会由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院长、我校副校长史培军主持。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0余位与会者聆听了由2000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保罗·格林伽德博士,清华大学饶子和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贺福初院士,中国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何大澄教授等所作的报告。我校聘请保罗·格林伽德博士为名誉教授,校长钟秉林为保罗·格林伽德博士颁发了聘书。教育部科技司、科技部生物技术中心负责同志,高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的成员单位的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等临床单位的代表,美国Ciphergen公司总裁及内蒙古伊利集团技术总监参加了会议。
2002年6月
中文系杨润陆当选为民革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院陶大镛被推举为民盟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生命科学学院葛剑平当选为民盟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信息科学学院黄荣怀当选为民盟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教育学院庞丽娟当选为民进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资环学院王民当选为民进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委;管理学院王建民当选为九三学社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常委。
2002年9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生命科学分社林金安社长向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赠书仪式举行。
2002年9月
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校管理学院院长蒋正华教授的邀请,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生物学家、人类生命学家、斯坦福大学人口与资源研究所主任M.W.Feldman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人类基因多样性研究最新进展》的报告。党委书记陈文博、生命科学学院何大澄教授出席报告会。
2002年11月
化学系1999级魏锐、数学系1999级李莹莹、信息科学学院1999级付妍、中文系2000级章颖、教育学院1999级蒋华、经济学院2000级陈曦、中文系1999级刘妍、生命科学学院1999级刘阳、外语系2000级梁淑雯、体育与运动学院2000级李金军当选我校第三届十佳大学生。
2002年12月
学校成立特聘教授奖励基金,以表彰为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特聘教授待遇与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相同。首批获奖者是生命科学学院何大澄教授。
2003年5月
翟永功任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连荣任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
2003年11月
天文学系2000级彭影杰、外文学院2000级陈垦、文学院2001级裴亮、历史学系2001级李凯、心理学院2000级兰雪棹、天文学系2000级李海宁、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1级谢静祎、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0级刘翔、数学系2000级陈新、生命科学学院2000级杨蓉西获评我校第四届“十佳大学生”。
2004年11月
文学院陈思、生命科学学院刘佳凝、数学科学学院康健、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高耀华、化学系周清、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竹维、教育学院漆颖、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师曼、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陈波、心理学院陈浪当选学校第五届“十佳大学生”。
2004年12月
我校9名博士后获批第36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其中,王廷惠(经济学院)获二等资助金,石国亮(哲学社会学学院)、任翔(哲学社会学学院)、李泳(经济资源与管理研究所)、和震(心理学院)、刘小平(资源学院)、冯成强(资源学院)、周淑荣(生命科学学院)、李春晖(环境学院)获三等资助金。
2005年1月
生命科学学院魏群主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文学院王一川主持的“文学概论”、数学学院王昆杨主持的“数学分析”、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主持的“普通动物学”4门本科课程入选2004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2005年4月
宋杰、刘建武、韩洁、张兰、白勇组成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宋杰任党总支书记,刘建武任副书记。
2005年10月
由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与瑞典农业大学生物质能应用技术与化学研究所合作成立的“中瑞能源农业与生态工程研究发展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国—瑞典科学技术合作大会开幕式上举行。国家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瑞典卫生与社会事务部部长Yiva Johansson为中心揭牌。
2005年12月
北京生命科学教育基金2005年度奖助学金颁发仪式在我校举行。副校长董奇,盈信生物技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我校生命科学学院84届校友李秀林,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我校名誉教授、生命科学学院84届校友王晓东出席仪式,并为生命科学学院首批获奖同学颁奖。
2006年1月
我校三部著作入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2005年度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入选书目”,分别是:天文系何香涛的《观测宇宙学》(科学出版社),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的《生物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物理系刘辽和赵铮的《广义相对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3月
我校17人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卢广存(数学科学学院)、洪文明(数学科学学院)、姜碧沩(天文系)、张俊杰(生命科学学院)、闫广健(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潘耀忠(资源学院)、严平(资源学院)、王成兵(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曹卫东(文学院)、王向远(文学院)、彭宣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钟伟(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顾昕(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李兴(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项贤明(教育学院)、陈英和(心理学院)、毛亚庆(教育管理学院)。
2006年3月
我校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2项,青年教师奖1项。其中,生命科学学院邓文洪副教授主持的“森林破碎化对黄腹角雉种群动态的影响及保护对策”、哲学社会科学学院沈湘平副教授主持的“现代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与民族精神之关系研究”两个项目分别获得1.98万美元、1.88万美元的资助;教育学院曾琦副教授获得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
2006年4月
王英典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桑建利、刘建武、向本琼任副院长。白勇任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2006年6月
由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联合向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提供的研究生助学金——生命科学与技术“崇德——科兴助学金”签字仪式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北京市科委纪检书记吴玉敏出席签字仪式。副校长葛剑平、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雷霆和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卫东代表三方在捐助协议书上签字。
2006年10月
成立生命科学学院分党委,宋杰、白勇、韩洁、张兰、刘建武组成生命科学学院分党委委员会。宋杰任分党委书记,白勇任副书记。
2006年12月
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颁奖典礼暨辅导员工作论坛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出席会议。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应邀在辅导员工作论坛上发言。我校文学院康震、数学科学学院黎雄、物理系董晓蕾、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武玉红、化学学院申秀民、历史学院李志英、管理学院王洛忠、生命科学学院白勇8位老师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康震获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殊荣。
2006年12月
文学院苏媛、教育学院盛绮婷、历史学院余春江、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唐巧、心理学院孙嘉卿、生命科学学院黄烯、数学科学学院艾博、管理学院王博雅、艺术与传媒学院郝曼宁和刘添娇10位同学获2006年度“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2007年3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文仲夫少将、政治部主任曹庆瑜少将来访,与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洽谈合作事宜。校领导钟秉林、郑萼、葛剑平出席合作交流座谈会。
2007年11月
化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水科学研究院、历史学院、管理学院成为“985工程”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生活指导室第二批建设单位。
2007年12月
我校新增4门国家精品课程。教育技术学院黄荣怀教授主持的“教育技术学导论”、体育与运动学院毛振明教授主持的“体育与健康”、生命科学学院周云龙教授主持的“植物生物学”被评为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本科),教育技术学院陈丽教授主持的“远程教育学基础(开放和远程教育)”被评为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
2008年6月
生命科学学院张大勇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A nearly neutral model of biodiversity”在“Ecology”上发表。
2008年6月
生命科学学院牟溥教授出任Ecology杂志编委,任期3年。
2008年7月
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带领的“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文学院郭英德带领的“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2008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2008年10月
心理学院舒华教授带领的“心理学核心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教授带领的“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入选2008年度国家级教学团队。
2008年11月
生命科学学院建院10周年暨建系104周年庆典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樊秀萍出席庆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单位领导,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嘉宾以及校内各单位的领导、在京部分校友、离退休教师和全院师生千余人参加庆典。同时,学院举办汪堃仁院士塑像揭幕仪式。
2008年11月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沈慎、史微、肖同熙、陈赟和资源学院的李超等学生组成的我校代表队,以作品“神农草药温泉——中医旅游”在牛津大学举办的世界青年创业大赛中获得季军。
2009年3月
顾定倩任教育学部副部长;张兰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胡江任发展委员会秘书长。
2010年1月
我校生态服务产业规划与设计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建设,中心负责人为生命科学学院葛剑平教授。
2010年1月
数学科学学院魏炜、教育学部傅纳、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谭江华、管理学院郭智芳、心理学院王瑞敏、生命科学学院孙一娜、生命科学学院梁前进、体育与运动学院林小群、化学学院胡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胡晓雁等获得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十佳辅导员”称号。
2010年3月
曹卫东任校长助理;张朱博任生命科学学院分党委书记;柏贞尧任校团委书记。
2010年4月
生命科学学院刘全儒、文学院张清华、化学学院胡乃非、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赵春明、艺术与传媒学院唐怡、物理学系周静、心理学院彭华茂、体育与运动学院屈国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林定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获评第六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2010年6月
第六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本科生喻訄等同学组成的2支创业团队获得金奖,化学学院林潇等同学组成的5支创业团队获得银奖,生命科学学院杨健帅等同学组成的5支创业团队获得铜奖。奖牌总数在参赛的首都54所高校中高居榜首。
2010年9月
我校2篇博士论文入选2010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别是:教育学部2009届博士生乐先莲的《当代西方教育与国家关系思想研究——基于国家利益观的视角》(指导教师朱旭东教授),生命科学学院2009届博士生吴晓梅的《酵母基因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动态分解》(指导教师林魁教授)。
2010年11月
王英典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向本琼、翟永功、张兰任副院长;程光泉、朱红文、吴向东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杨红英任人事处副处长。
2011年1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赵春明、体育与运动学院郎健、文学院刘洪涛和生命科学学院桑建利获2010年度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心理学院胡婧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8位同学获宝钢优秀学生奖。
2011年3月
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杜占元来我校调研。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尧学,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等陪同调研。杜占元一行视察了我校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了生命科学学院动植物标本馆和校史馆,并听取了我校有关情况的汇报。校领导刘川生、史培军、韩震、田辉、郝芳华、曹卫东等参加了座谈会。
2011年4月
学校举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经验交流会。生命科学学院、心理学院、教育学部、历史学院、研工部等5个单位汇报了本单位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情况和下一步的活动计划。会议部署了学校庆祝建党90周年的有关工作,并就2011年重点工作的落实与开展提出明确要求。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会议,校党委副书记田辉等参会。
2011年5月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周明全教授负责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虚拟现实实验室”与生命科学学院韩生成教授负责的“抗性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实验室”入选北京市科委2010年度第三批认定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1年5月
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研究所获2011年“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荣获2011年“首都劳动奖章”。
2011年10月
根据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我校共有175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总金额达12157万元,获准资助项目数量和获准金额再创历史新高。获准项目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点项目7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项、面上项目11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4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两项(生命科学学院张大勇教授,环境学院杨志峰教授为学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