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篇

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研究所发展、壮大基础之上组建的学院型办学管理机构。 成立于1983年的环境科学研究所,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首批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教育的基地之一,也是最早的环境地理学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还是环境地理学领域学术交流中心。研究所的奠基人是我国著名环境保护专家刘培桐先生,他与王华东先生、杨志峰教授曾先后担任该所所长。 随着环境科学研究所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环境学院于2003年正式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目前下属“八所”,即水环境化学研究所、水生态研究所、水气环境模拟研究所、生态模拟与城市生态研究所、土壤环境研究所、环境管理研究所、水质控制工程研究所、 水资源与河流研究所 ;“二中心”即湿地与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和环境影响评价中心;“二系”,即环境系统工程系和环境科学、政策与管理系。同时,还拥有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水沙科学重点实验室,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目前,环境学院拥有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拥有硕士学位授予点6个: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拥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1个:环境工程;拥有本科专业2个: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19人,硕士研究生188人(含留学生),博士研究生176人(含留学生)。 截至2013年底,环境学院在职教授 23 人,副教授 37 人,讲师 11 人,实验教辅等 11 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2人,外籍首席专家1人,高端外国专家1人,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 2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 1 人,国家创新群体 1 支,教育创新团队1支,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 11人,霍英东基金获得者3人,博士生导师 52 人。 近5年已承担和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63项,其中973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973课题14项,863课题6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2项,环保公益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10项,国家科技攻关及其他横向项目224项,到位科研经费总计逾两亿元;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发表论文1400余篇,其中776篇SCI论文。出版专著、教材31部。为国家重大需求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为基础科学研究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环境学院具有开展多学科交叉及跨学科综合研究的特点和优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环境学院以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经济学与生态学领域的综合性基础研究与应用性基础研究为对象,集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于一体,培养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领域急需的科研技术与管理人才,并探索与开发研究国家急需的、以中国水与生态问题和区域环境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污染防治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在学科上已形成了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环境预测与污染控制相结合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体系,其中,环境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为国家授权一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流域水环境过程;土壤污染诊断与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模拟;水污染治理工程;水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经济分析与生态价值评估;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废物处置与资源化技术;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等。软硬件设备齐全,具备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条件,在国内同行中处于一流水平,并在此领域里做出了贡献。

相关人物

相关学科

环境地理学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相关事件

1993年9月
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管理学院、应用科学与技术学院。
1993年9月
任命张兰生为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赵俊琳、史培军为副院长;刘伯里为应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孙兆祥、张荟星为副院长;邢文英、姜璐为管理学院副院长;陈黎为天文系副系主任;郑战力为副处级监察员。免去王维镛的外语系系主任职务。
1994年3月
由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英中文化协会共同发起主办的中英环境教育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张兰生院长主持了大会。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北京市环保局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副校长冯文林到会祝贺。
1994年4月
我校举行资源与环境学院、管理学院、应用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仪式。学校领导杨国昌、李英民、范国英、郑君礼以及各有关部门领导和3个学院师生近300人出席会议。校长方福康、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兼建设部副部长邹玉川、国家教委科技司副司长张酉水、北京市高教局副局长林浦生发表讲话。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兰生、管理学院副院长邢文英、应用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孙兆祥分别介绍了学院概况、建院目标、学院任务、改革措施等方面的情况。副校长冯文林主持了成立仪式。
1995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原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由周尚意、薛纪渝、邱维理、蒋立宏、王红旗、蒲恩竹、田辉7位同志组成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周尚意任党总支书记,薛纪渝、邱维理任副书记。
2000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蒋立红、张素丽为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2000年4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谢维和为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兼);刘宝元、李小文为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
2000年8月
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29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刘昌明院士当选为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任期4年。
2001年4月
资源与环境学院李小文教授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
2001年4月
由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李小文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的核心实验——大型遥感基础实验“星—机—地遥感综合实验”完成。
2002年11月
撤销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成立资源科学研究所党总支、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环境科学研究所党总支。原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的党员分别隶属三个新成立的党总支。
2003年7月
学校决定成立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虚体);撤销资源与环境学院建制。聘请刘昌明院士为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主任;学部成员为李小文、林学钰、张新时、王永炎院士和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环境科学研究所、资源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
2003年9月
撤销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水科学研究所);资源科学研究所,成立环境学院、资源学院。环境学院下设环境科学政策与管理系、环境系统工程系、环境科学研究所、水科学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地下水环境安全研究所。资源学院下设资源学系、资源科学研究所、资源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资源管理研究所、沙漠与沙区资源研究所、资源药物与中药资源研究所。
2003年9月
成立环境学院党总支,撤销原环境科学研究所党总支。原环境科学研究所党总支的党员隶属环境学院党总支。王金生、刘虹、刘静玲、程红光、郝芳华组成环境学院党总支委员会。王金生任党总支书记,刘虹任副书记。
2003年9月
杨志峰任环境学院院长,郝芳华、沈珍瑶任副院长;史培军任资源学院院长,杨明川、顾卫任副院长。
2004年10月
应我校环境学院水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徐宗学教授的邀请,国际水文计划秘书长Sz#ll#si-Nagy教授为我校同学做了题为“Hydrological Science 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An Overview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的学术报告。
2004年12月
我校9名博士后获批第36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其中,王廷惠(经济学院)获二等资助金,石国亮(哲学社会学学院)、任翔(哲学社会学学院)、李泳(经济资源与管理研究所)、和震(心理学院)、刘小平(资源学院)、冯成强(资源学院)、周淑荣(生命科学学院)、李春晖(环境学院)获三等资助金。
2004年12月
学校成立高校党建研究中心,张静如任中心主任;成立国际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俞启定任中心主任;成立环境法与资源法研究中心,杜群任中心主任;成立欧亚研究中心,辛蔷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中心,孙津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城市化研究中心,沈越任中心主任;成立数学现代分析研究中心,刘永平任中心主任;成立科学计算研究中心,王昆扬任中心主任;成立中欧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鞠京沙任中心主任;成立全球环境政策研究中心,齐晔任中心主任。
2005年1月
学校成立水科学研究院。环境学院所属的水科学研究所、地下水环境安全研究所以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划归水科学研究院。刘昌明任水科学研究院院长,王金生(兼)、徐宗学任副院长。
2005年1月
郝芳华任环境学院党总支书记;刘连友任资源学院副院长;衷克定任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
2005年1月
由国家环保总局宣传教育中心和我校环境学院主办的环境公共政策论坛暨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研讨会举行。
2005年8月
成立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赵秉志任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院长,卢建平任常务副院长;黄元河、贾海顺、朱霖任化学学院副院长;刘静玲任环境学院副院长。
2005年8月
黄元河、贾海顺、朱霖任化学学院副院长;刘静玲为环境学院副院长。
2005年12月
我校7名博士后获得第38批博士后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分别是,王军(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范圣宇(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边玉芳(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3人获得二等资助金;耿修瑞(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姚华荣(环境学院)、周婵(资源学院)、张占军(资源学院)4人获得三等资助金。
2006年5月
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我校环境学院、北京宇图天下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数字环保实验室”揭牌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举行。
2006年6月
曾学文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曹保义任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李永康、阮国杰、胡金凤任副校长;张荣强任历史学院副院长;孙秀民任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崔保山任环境学院副院长。
2007年1月
由我校承担的“973计划”项目“黄淮海地区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实施大会召开。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为我校环境学院教授杨志峰。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学科有关负责同志到会指导工作。副校长陈光巨出席会议并致辞。
2008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精神,研究了珠海分校的相关工作,讨论批复了环境学院党总支的换届结果,批准成立环境学院分党委,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8年4月
郝芳华任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汉语国际推广部主任;虞立红任教务处招生办公室主任;沈珍瑶任环境学院分党委书记,刘虹任副书记。
2008年10月
保继光任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杨志峰任环境学院院长;张和生任汉语文化学院执行院长;张秀兰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韩格平任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
2009年1月
环境学院杨志峰主持的项目“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水资源保障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3月
我校13名教师入选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分别是教育学部蔡永红、于述胜和曾晓东,环境学院陈彬和夏星辉,资源学院崔雪峰,管理学院樊瑛,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罗菊花,水科学研究院滕彦国,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王秀梅,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吴向东,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薛贵以及文学院郑国民。
2010年10月
由环境学院杨志峰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973”计划项目“黄淮海地区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课题验收会举行。“湿地973”项目课题验收会开启了我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的序幕。
2011年3月
我校19名教师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分别是文学院陈太胜、康震,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程晓堂,教育学部朱旭东、张东娇、刘美凤,历史学院张昭军,法学院熊跃敏,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刘成纪,管理学院王有贵,艺术与传媒学院王宜文,化学学院自国甫,数学科学学院胡永建,心理学院伍新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德鹏,环境学院白军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张占军,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程宏、周涛。
2011年3月
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杜占元来我校调研。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尧学,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等陪同调研。杜占元一行视察了我校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了生命科学学院动植物标本馆和校史馆,并听取了我校有关情况的汇报。校领导刘川生、史培军、韩震、田辉、郝芳华、曹卫东等参加了座谈会。
2011年10月
根据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我校共有175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总金额达12157万元,获准资助项目数量和获准金额再创历史新高。获准项目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点项目7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项、面上项目11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4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两项(生命科学学院张大勇教授,环境学院杨志峰教授为学术带头人)。
2011年12月
我校在教育学部、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环境学院,分别开办了教育管理与领导、当代中国发展研究、世界经济与中国、环境科学与技术4个英文国际硕士项目。项目面向外籍人士招生,采用全英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