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篇

物理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与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历史息息相关,它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馆开设的物理学课程。1911年创建数学物理部,1923年正式成立物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原辅仁大学物理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如吴有训、张贻惠、张宗燧、赵忠尧、何泽慧、夏元瑮、褚圣麟、郑华炽、余瑞璜、何育杰、张维正、李意然、吕烈扬、张阜权、林振金、黄祖洽、凌永顺、喀兴林、刘辽、马本堃、梁绍荣、方福康、闫金铎、梁灿彬等在此从教,并培养了汪德昭、乔登江、汪成为、凌永顺、刘尚合等多位院士和一大批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20世纪物理学的快速发展促使物理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派生了一大批新兴学科,并促成了我校天文系(1960)、低能核物理研究所(1979)、无线电系(1980)、分析测试中心(1980年初)、系统科学系(2002年)等相关院系的诞生,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是国内最早具有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 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北京师范大学派出了一批优秀的物理学中青年骨干赴欧美等地留学,他们于80年代初期陆续回到北京师范大学,并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教学与研究的中坚力量。1980年,黄祖洽院士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在黄先生的领导下,结合当时的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如马本堃、刘辽、方福康、梁灿彬、杨展如、漆安慎、胡岗、赵峥、丁鄂江等中青年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形成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物理教学与研究队伍。他们直接带动了学科发展,并分别在物理学科不同方向上取得了一 批国际上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奠定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的统计物理、非线性科学、凝聚态物理、系统科学、相对论与天体物理、核物理等学科方向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他们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硕士博士,这些学生经过若干年的成长,目前大都已经成长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目前,物理学科具有物理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含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4个二级学科博士 点,另外还有物理教育的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在二级学科点中,理论物理学科点设有长江特聘教授岗位,2002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理论物理重点学科,并在 2007年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凝聚态物理学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物理学科还拥有“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应用光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1996年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于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北京市实验示范中心”称号,物理教育专业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二类特色专业。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物理学科被列入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目前拥有2名中科院院士(其中1名为双聘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双聘)。物理系有目前有教职工81人,其中:教师系列有教授 26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3名),副教授30名,讲师4名;实验工程系列有教授级高工1名,高级工程师8名,中级13人,初级2名。教师队伍中,有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名教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以及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名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4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师的年龄结构和教育层次近几年趋于合理,55岁以下的教学科研人员除一人以外均具有博士学位。物理学科2000年以来完成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 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一批科研研究专项等。近年来物理学研究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物理学顶级刊物美国“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发表论文30多篇,Phys. Rev.系列200余篇论文被SCI他人引用超过4000次,反映出学科团队学术竞争力的增强和在国内外同行中学术影响的扩大。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多项。北京师范大学理论物理二级学科被“2006年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研究生评价”评为最高等级A++。 一批年轻有为的博士正在科研和教学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并逐渐成为新的学术带头人。青年学术带头人主持了绝大多数科研项目,在完成有意义研究突破和在高层次刊物上发表优秀研究成果方面都已成为了学科团队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资深的院士和学者继续为学科建设和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提高发挥着关键作用, 形成了老青中相结合和青年学术带头人涌现和成长的良好态势。物理学科以二级学科建设为主线,围绕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于2002年建设了凝聚态物理校级创新群体,2007年开始建设统计物理与非线性科学创新群体。物理系近几年非常重视实验学科的建设,先后建设了应用光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计算与模拟物理实验室、凝聚态物理、功能纳米材料薄膜与器件物理等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已为国家培养了一万余名各类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基础宽厚扎实,学风严谨,作风朴实,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深受各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十几年物理系的本科教育培养了一批物理学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中有5人(4人本科毕业)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物理系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一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同年又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以全校物理学科为依托,凭借着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优势建设和发展。我们对自身的建设高要求,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的方略,以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道德风貌、坚实宽广的物理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严谨治学作风的品学兼优的人才为目标,坚持教育创新,努力工作,使物理系成为一个培养国家优秀物理学及相关基础科学研究的后备人才、及高素质研究型教师的基地。

相关人物

相关学科

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 物理学 物理学、天文学

相关事件

1904年8月
大学堂分三场进行预备科和师范生考试。“首场试中文一篇,中国历史地理各六问。二场试东西文,翻译二篇,外国历史地理各六问。三场试算术六问,代数及平面几何各三问,物理学及无机化学各三问。”共招360余人。
1913年2月
学校遵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文科第二部改称英语部,理科第二部改称物理化学部,理科第三部改称博物部。分预科、本科。本科分为国文部、英语部、历史地理部、数学物理部、物理化学部、博物部。
1913年2月
教育部颁布《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高等师范分预科(1年)、本科(3年)、研究科(1年或2年)、专修科(2年或3年)、选科(2年以上3年以下)。预科科目为伦理学、国文、英语、数学、论理学、图画、乐歌、体操。本科分国文部、英语部、历史地理部、数学物理部、物理化学部、博物部。本科各部通习之科目为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英语、体操。本科各部分习之科目如下: 国文部:国文及国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言语学。 英语部:英语及英文学、国文及国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言语学。 历史地理部:历史、地理、法制经济、国文、考古学、人类学。 数学物理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图画、手工。 物理化学部:物理学、化学、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图画、手工。 博物部: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及卫生学、矿物及地质学、农学、化学、图画。 入学资格:预科及专修科均须中学、师范学校毕业,由行政长官保送,由学校试验收录。本科由预科毕业生升入。研究科在本科及专修科毕业生中选取。本科第三年级学生,应令在附属中学校、小学校实地习练,专修科、选科生最后学年亦如之。预科及专修科入学资格,须身体健全、品行端正,在师范学校、中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预科均为公费生,但得酌量情形收录自费生。本科由预科毕业生升入。研究科公费生由校长在本科及专修科毕业生中选取。
1913年3月
教育部第27号令颁布《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规定预科、国文部、英语部、历史地理部、数学物理部、物理化学部、博物部等7个课程标准表,详列学科目及每学期每周授课时数。以本科国文部为例,高师成立之初的课程设置与《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基本相同,惟预科“论理学”科目称为“名学”,同时还增设了一些科目,如“社会学”。由于旧的“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被废除,原优级师范学堂开设的“人伦道德”、“经学源流”、“经学大义”等科目被取消,代之以“实践伦理”和“伦理学”,内容包括情意的修养、社会与国家之意义、博爱主义、道德与宗教的关系以及目的论、动机论等资产阶级的伦理学说和道德观念。在本科二、三年级,则分别讲授“西洋伦理学史”和“中国伦理学史”。
1922年5月
学校修改组织大纲、学则概要和课程标准呈报教育部。改订课程编制:本科分四年科和六年科两种。四年科,设教育系、国文系、英文系、史地系、数理系、理化系、生物系、体育系,均为4年毕业;六年科,设教育系、国文系、英文系、史地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均为6年毕业,授学士学位。又改订本校行政组织,由教授选出代表组织评议会,校长室设秘书,全校政务分为总务处和教务处,设总务长与教务长各一人。呈报教育部批准照办。
1922年12月
北京高师“废部改系”,将数理部改称数学系,理化部改称化学系,增设物理系。
1924年7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女师大所拟《女子师范大学组织大纲》试行。大纲规定:本校定名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地质学、教育学、哲学、史学、国文学、英文学、音乐、体育等12系,修业年限4年。大学预科设甲乙二部,修业年限2年。本校本科毕业学生得称学士。办学宗旨:(1)养成中等学校师资;(2)养成教育行政人员;(3)研究高深学术;(4)发展女性特长。
1924年8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师范大学所定之《组织大纲》及《学则概要》。《组织大纲》共7章39条,主要内容如下:定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宗旨:以造就师范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并研究专门学术为宗旨。学制:本科修业年限4年(暂设预科修业年限2年)。并得设研究院、专修科、推广部、暑期讲习科,其修业年限及详细办法另定。本科所设系:教育系、心理系、国文系、英文系、历史系、地理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质系、体育系。本科毕业生得称学士。
1927年4月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物理学家新城、新藏两位博士,来京考察中国科学研究之现状,调查中国古代天文历史资料,并在我校举行了两次公开讲演,题为《现代地球物理学的研究》、《由天文学观察中国之古代文化》。
1927年9月
《世界日报》报道,京大师范部事务教务两方面组织就绪:(1)教务方面,为节俭经费,裁撤教务长。一切教务由学系主任商承学长办理。全校共有8系2专修科:国文系、教育系、史地系、物理系、化学系、英文系、生物系、数学系、体育专修科、手工图画专修科。(2)事务方面,不设事务长。分设文书、注册、图书、仪器、斋务、会计、庶务各课,旧日职员裁去50多人,留20余人。(3)班次,平均本科每系4班,共32班,预科4班,专修科3班,总计39班。学生人数800余人。
1928年6月
我校第16届学生毕业,这是改名为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之始,计教育系7名、国文系35名、英文系14名、史地系11名、数学系17名、物理系8名、化学系10名、生物系3名、体育专修科10名,共115名。
1929年6月
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第17届毕业生(即“改大”后第二届本科毕业生)在学校礼堂举行毕业式,计教育系5名、国文系19名、英文系7名、史地系14名、数学系7名、物理系5名、化学系4名、生物系3名、体育专修科28名,总共92名。
1931年5月
教务联席会议决议各系实设科目时数:教育系89小时、体育系60小时、国文系89小时、英文系93小时、史学系(一部)60小时、史地学系(二部)48小时、社会学系45小时、地学系60小时、数学系60小时、物理系60小时、化学系60小时、生物学系60小时。
1931年6月
学校第19届学生毕业,计有教育系30名、国文系39名、英文系39名、史学系26名、地理系5名、数学系15名、物理系3名、化学系11名、生物系7名,总共175名。
1931年7月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正式合组,分设教育学院、文学院和理学院。教育学院开设教育系、体育系,文学院开设国文系、外国文学系、历史系、社会科学系,理学院开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教育学院、理学院及办公处设在和平门外的南新华街,即原第一部旧址,文学院设在宣武门内的石驸马大街,即原第二部及研究所旧址。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分别担任三个学院的院长,聘请李建勋、袁敦礼、钱玄同、罗昌、黄文山、赵进义、文元模、刘拓、李顺卿、王谟等教授分别担任教育、体育、国文、英文(外文)、社会学科(社会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系的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暂时空缺)。将原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先设置历史科学门和教育科学门,地址设在师大原址,聘请黎锦熙、钱玄同、李建勋、刘拓、李顺卿、程廼颐、傅铜、朱希祖等教授为研究委员会委员,研究院院长由校长兼任。原有两校的图书馆同时合并组建为一个馆,聘请陆华深为馆长,在教育学院和理学院校区内设总馆,文学院校区内设分馆。原第一院附属中学,改称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校,男女生兼招,男女生同校不同班;原第二院附属中学,改称附属中学北校,基于历史传统,仍专招收女生。原第一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一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二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蒙养园改称幼稚园。
1931年7月
部务联席会议决议,内容是:两部事务7月底前结束;三院院址为教育学院、理学院及所有办公处设于一部原址,理学院暂设地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学院设教育学系(分为教育行政、教育心理两组)、体育学系;文学院设于二部原址,设国文学系、英文学系、史学系(暂附史地系)、社会学系;研究所改为研究院,移至广安门内一部二院原址,设历史科学门与教育科学门。成立校务会议,由校长、各系主任及教授代表7人组成。商讨教授薪水计算方法等。
1931年7月
学校完成各系主任、教授聘定工作,李建勋兼教育系主任、袁敦礼为体育系主任、钱玄同为国文系主任、罗昌为英文学系主任、黄文山为社会学系主任、王谟为地学系主任、赵进义为数学系主任、文元模为物理学系主任、刘拓兼化学系主任、李顺卿兼生物学系主任,史学系主任未定。
1932年6月
学校第20届毕业生毕业,共214名,其中,教育学院教育系21名、体育系18名,文学院国文系46名、外国文学系48名、历史系34名,理学院地理系8名、数学系10名、物理系7名、化学系10名、生物系12名。
1933年6月
学校第21届学生毕业,计教育系12名、体育系12名、国文系57名、外国文学系48名、历史学系23名、史地系3名、社会科学系4名、数学系12名、物理系7名、化学系12名、生物系10名、地理系3名,共203名。
1933年8月
学校重新修订北平师范大学《组织大纲》和《学则》。大纲规定学校的总任务是:“本校以造就中等学校与师范学校师资为主,并以造就教育行政人员及研究教育学术与适用于教育之专门学术为辅。”学校设立3个学院11个系。文学院设国文系、外文系、历史系,理学院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理系,教育学院设教育系、体育系、实用艺术系,取消社会学系。 学校设立研究所,任务是:“(1)研究教育实际问题;(2)培养教育学术专家;(3)收集整理并编纂各科教材。”学校设附属中学校、小学校、幼稚园及乡村教育实验区,作为研究、实验及学生实习的场所。 学校设校长室、秘书处、教务处、学院四种机构,分管全校各项行政和教学工作。“校长综理全校校务”。秘书处设文书、斋务、庶务、会计、卫生五组。处设秘书一人,每组设主任一人。教务处设教务长一人,“商承校长规划及处理全校教务,由校长于系主任或教授中聘任之”。教务处下设注册、图书、出版三组,每组设主任一人。各学院,每院设院长一人,由校长聘任之,“商承校长会同教务长,处理各院院务”。每系设主任一人,处理该系教务,由校长于教授中聘任之。教授、副教授、讲师,由各系主任“商承院长、教务长,提请校长聘任之”。 学校设立校务会议、教务会议、院务会议、系务会议、事务会议五种会议。校务会议,以校长、教务长、各院长、各系主任及教授代表组织之,以校长为主席。该会议“审议”下列各事项:预算及决算,院系设立及废止,各事务机关之设立废止及变更,各种规程,学生奖惩事项,校长交议事项,各委员会提议事项,其他重要事项。系务会议,以系主任及教授、副教授、讲师组织之,以系主任为主席。该会议讨论下列各事项:各学科教授上之联络事项,拟定本系之课程标准,本系设备进行及发展事项,其他。 学校设立研究所、预算、审计、出版、图书、仪器、卫生、学生生活指导、军事训练、附校设计十个委员会。 《学则》对学校课程做了详细规定。学校课程“兼采学分制及学年制”。每门课程,以每周上课1小时,需要自修时间2~3小时,历半学年者为1学分。本校学生,在四学年中须修满146学分,方得毕业。每个学生每学期选修课目学分,至少18学分,至多不超过22学分。学生除选一主科外,应选其他一科为副科。 学校课程按必修、选修、主科、副科分为四种,具体为:(1)公共必修科,占50学分;(2)主科,占50~70学分;(3)副科,占20~30学分;(4)自由选修科,占8~16学分。学校课程按内容分为三类:(1)修养类,包括党义、哲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卫生、体育,占全部课程的10%,共16学分。(2)教材类(即现在所说的专业课),占66.7%,共96学分。(3)专业类,包括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学法、中等教育、教育史、教育行政、儿童及青年心理、参观,实习等,占23.3%,共34学分。
1934年3月
物理系安装发电机室作为实验室用的设备,马达为5马力,直流发电机最大可有120伏电流。
1934年6月
学校举行欢送毕业生仪式,校长、各院长分别发表演说。本届毕业生为:教育系35名、体育系15名、国文系53名、外国语文系50名、历史系60名、数学系25名、物理系9名、化学系11名、生物系23名、地理系22名。
1934年6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修订各系名称为教育系、体育系、国文系、外国语文系、历史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理系;被取消学分的三年级课程,因本年度无三年级,所以要求学生自修考试及格方能取得学分;因本年不招收转学生,拒收热河党部函送学生等。
1934年9月
学校新聘教授,名单为:教育系邱椿、金澍荣、马师儒,历史系沈錬之,生物系严楚江、武兆发,地理系刘衍淮。杨立奎代理物理系主任。
1936年6月
学校增设物理系电瓶室及化学系实验室,并装置无线电放送设备。
1936年8月
各省保送生共为55人,以化学、物理系报名最多。
1937年10月
西安临时大学各处院系主任名单公布:文理学院院长刘拓,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历史系主任许寿裳、外语系主任余坤珊、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物理系主任张贻惠、化学系主任刘拓、生物系主任金树章、地理系主任黄国璋;法商学院院长徐颂明,法律系主任黄觉非、政经系主任尹文敬、商学系主任寸树生;教育学院院长李建勋,教育系主任李建勋、体育系主任袁敦礼、家政系主任齐壁亭;农学院院长周建侯,农学系主任汪厥明、林学系主任贾成章、农业化学系主任刘伯文;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土木工程系主任周宗莲、矿冶系主任魏寿昆、机械系主任潘承孝、电机系主任刘锡瑛、化工系主任萧连泊、纺织系主任张汉文;医学院院长吴祥凤。第一院设在城隍庙后街4号,包括国文、历史、外语、家政等系;第二院在西北大学所在地,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及工学院;第三院在北大街通济坊,包括法商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教育、生物、地理等系。
1939年7月
因蔡钟瀛教授在师大物理系授课满22年,根据学校规定,校常务委员会决议予以奖励,赠送银盾一座,增薪一级。
1946年7月
北平师范学院聘定教授,分别为:名誉教授为王桐龄、邓萃英、李建勋;教育系主任常道直、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文系主任梁实秋、数学系主任张德馨、体育系主任徐英超、物理系主任方嗣棉、化学系主任张贻侗、地理系主任邹豹君、生物系主任郭毓彬。
1946年10月
复员后的北平师范学院设立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博物、教育、体育、音乐、家政12个系和1个劳作专修科;取消公民训育系,成立保育系。师院各系主任为: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文系主任方重(因方在英国,由焦菊隐代理)、历史系主任李飞生、数学系主任傅种孙(因傅在英国,由王仁辅代理)、物理系主任张维正、化学系主任鲁宝重、博物系主任郭毓彬、教育系主任常道直(因常在英国,由金澍荣代理)、体育系主任徐英超、家政系主任骆涵素、音乐系主任李抱忱(因李在美国,由王绍先代理)、工艺系和劳作科主任未定。
1947年12月
二千多师生共庆校庆,袁敦礼讲演学校历史;邓萃英号召同学努力复校;袁敦礼在物理系广播电台播讲《师大的历史与贡献》。因筹备不及,师院校庆日取消两楼命名仪式。
1948年11月
学校“复大”后,文学部、理学部、教育学部也恢复为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黎锦熙、黄国璋、袁敦礼继续担任各院院长,黎锦熙兼任国文系主任和国语专修科主任,焦菊隐兼任英语系主任,李飞生兼任历史系主任,黄国璋兼任地理系主任,傅种孙兼任数学系主任,张维正兼任物理系主任,鲁宝玉兼任化学系主任,郭毓彬兼任博物系主任,金澍荣兼任教育系主任,徐英超兼任体育系主任,王绍光代理音乐系主任,骆涵素兼任家政系主任,孙一青兼任工艺系及劳作专修科主任,陈兆蘅兼任特别师范科主任。
1951年10月
物理系雷翰教授写信给毛主席,汇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情况。
1951年11月
我校教师傅种孙出任《数学通报》主编,郑华炽为《物理学通报》主编。
1952年9月
原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历史系、西语系(二、三年级)、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共计53个班、1123名学生,以及相关系科的教师并入我校。
1955年9月
教育系、生物系、图书馆、警务处、物理系、化学系、中文系、数学系先后成立8个部门工会委员会。
1956年8月
在北京主持召开了高等师范学校文、史教学大纲讨论会,讨论修订了20种科目的教学大纲。中文系黎锦熙教授、历史系白寿彝教授等30余人参加了文、史科目讨论。物理系张宗燧教授、化学系鲁宝重教授等10余人赴上海参加理科教学大纲讨论工作。
1957年1月
日本教职员工会教育考察团一行43人来校参观访问了幼儿园和物理系。
1959年1月
物理系师生装成质子静电加速器。
1959年11月
校工会分别召开教师和职工大会。全国群英会特邀代表物理系教师冯钟泰、冯克嘉在会上作了全国群英会的传达报告。
1960年12月
物理系新增设原子能、无线电两个专业,化学系新增设放射化学专业,生物系新增设生物物理专业,教育系新增设心理学专业。
1962年3月
学校布告增设人民武装部;生产劳动处合并到总务处;撤销生活办公室;卫生科改为校医院;教务行政处增设师资培训科、实习科、学生科;电化教育科与业余教育科合并为电化业余教育科;人事处增设校卫队;总务处增设生产科;房产科与基建科合并为修建科;物理系增设实验物理教研室。
1962年12月
本年度,全校113位教师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论文160余篇。主要有:数学系副教授孙永生的《周旋函数的最佳一致近迫及最佳线性近迫》,生物系教授汪堃仁和讲师张启元的《切除迷走神经和注射普鲁苯辛对于结扎幽门的大白鼠胃溃疡形成的影响》,地理系教授周廷儒的《中国自然区域分并规律和区划原则》,天文系教授刘世楷的《从天象与降水相关概推未来二十五年间中国水旱的趋势》,政教系讲师李思温等的《论考茨基》,历史系教授白寿彝的《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中文系副教授郭预衡的《从魏晋南北朝一代谈文学史编写问题》,中文系副教授启功的《关于古代字体的一些问题》等。 近年来,本校教师编纂出版的著作有:历史系陈垣教授的《中西回史日历》、《清初僧诤记》;白寿彝教授的《学步集》、《史学新论》、《古代史学史教本》;中文系黎锦熙教授和刘世儒合作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教材》三大册,共约200多万字;葛信益副教授的《学点语法修辞》;教育系朱智贤教授的《儿童心理学》;化学系鲁宝重教授的《酶学概论》;物理系祁开智教授的《理论力学》。在撰写专著的同时,根据教学的需要,一些教师接受国家的委托编写各种教科书、参考书和工具书。例如,生物系师生编写出版了《北京植物志》,全书120万字,1200多幅插图;白寿彝教授主编了《中国史学史》(古代部分);教育系教师编写了《儿童心理学》、《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近代教育文选》等教材;彭飞和章志光教授参加了心理研究所编写《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工作;中文系教师编写了《中国历代散文选》;外语系教师编写了《俄语教学法》等著作。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全国某些大学的历史系或著名专家整理校勘《二十四史》,历史系陈垣教授接受了校勘其中《新、旧五代史》的任务。
1977年3月
物理系受中国科学院550个项目总体设计组的委托,举办了核磁共振短训班。
1977年9月
物理系举办的“第二期离子注入学习班”开学。共有36个单位,78名正式学员。
1978年2月
物理系核物理专业研制重离子注入机获得成功。北京市科技局在我校召开了40万电子伏特重离子注入机研制成果汇报会。
1978年2月
经学校研究决定,王适安和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张荟星为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代表。地理系周廷儒教授、数学系王世强教授、化学系刘若庄教授是大会的特邀代表。
1978年4月
学校召开教职工大会,由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我校代表王适安、张荟星,特邀代表周廷儒3位同志传达大会精神。党委第一书记贾震代表科学大会,向我校受奖单位授奖。我校受表扬的先进集体: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离子注入研究组。我校受奖的单位及授奖成果:数学系:大气污染监测车、BC-203数控线切割编程机。物理系:20万电子伏特和40万电子伏特离子注入机的研制(核物理专业加速器组)、离子注入化合物半导体机制的研究(离子注入组、量子力学小组)。化学系:碘131-6位碘代胆固醇,钴57-争光霉素等亲肿瘤阳性扫描剂研究(放射化学研究室)、配位势场理论(刘若庄)。天文系:硅光电池照度计研制(光电探测技术研究组)。地理系:北京西郊地区环境污染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官厅水系水源保护的研究(王华东)。生物系:碘131-6位碘代胆固醇,钴57-争光霉素等亲肿瘤阳性扫描剂研究(肿瘤组)、蟾力苏注射液。
1978年4月
经市委科教部4月8日批准,我校恢复系行政机构。各系正、副主任名单如下:白寿彝任历史系系主任,王文瑞、何兹全、张宏毅、方攸翰任系副主任。周廷儒任地理系系主任,武吉华、李之保任系副主任。张禾瑞任数学系系主任,王树人、董延闿、孙永生任系副主任。冯克嘉任天文系系主任,李宗伟任系副主任。孙煜任物理系系主任,林振金、张计怀任系副主任。胡志彬任化学系系主任,陈文博、吴永仁、胡树永任系副主任。肖璋任中文系系主任,郭预衡、刘漠、孙敬桐、童庆炳任系副主任。张腾霄任哲学系系主任,马奇任系副主任。宋涛任政治经济系系主任,徐禾、鲁友章任系副主任。胡华任中共党史系系主任。李生林、吴家国、赵贻忠任政教系系副主任。李兆林、杨迈、关山任外语系系副主任。尹德新、关瑞梧任教育系系副主任。李式惠、董愚得、彭奕欣任生物系系副主任。金铭院、贾希效、张延祜、吴金山任体育系系副主任。
1978年5月
经校党委批准,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它是以物理系无线电电子专业、无线电教学组和数学系计算机软件组及其附属车间为主建立起来的研究单位。
1978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研究同意:孙煜、沈芳参加物理系党总支工作,孙煜为总支委员,沈芳、吴碧华任系党总支副书记。
1978年9月
我校首次举行科研情况介绍会。会上,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教师荣树熙、化学系副教授刘若庄、物理系系主任孙煜和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教师李国辉分别介绍相关学科的发展与研制情况。
1978年9月
召开全校平反昭雪大会,为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的原校党委书记、副校长程今吾,原校副教务长、物理系教授祁开智,中文系教授刘盼遂,政教系教授马特,原总务科长聂秉章等57位干部、教师、学生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教育部顾问董纯才和市委教育工作部副部长戈泊出席了大会。全校师生员工和部分受迫害的干部、教师的家属参加了大会。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主持大会并讲了话。党委第一书记贾震代表党委,郑重宣布了中共北京师大委员会关于为程今吾同志、刘盼遂教授和聂秉章同志平反昭雪的决定。
1978年9月
物理、天文两系,为我校原副教务长、物理系二级教授祁开智,天文系教授刘世楷,物理系副教授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赵亮坚,物理系实验员杨庆丰,物理系教务行政秘书王蓉,召开了追悼会。
1978年10月
经研究,同意任王桂筠为物理系党总支书记;任张鸿宾为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免去刘再祥物理系党总支书记职务;免去柳玲梅外语系党总支职务。
1979年7月
经校党委讨论决定,杨迈任外语系副系主任代系主任,张延祜任体育系副系主任代系主任,罗承忠任数学系副系主任,梁绍荣任物理系副系主任,邬翊光任地理系副系主任,尹俊华、罗鸿楷、冒海天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冒海天兼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周瑞英、颜一鸣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武静寰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兼),李之保、韦云法任自然科学处副处长,陈尔玉任研究生办公室副主任,徐鸿武任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主任(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已免),李容任实验学校部副主任,陈宪章、丁克任图书馆副馆长,安东普、关汝键、杨兆英、陈凤歧、薛志祥任总务处副处长,蔡孝浚任基建处副处长;免去李之保的地理系副系主任职务,免去丁尔升、顾明远、孟月乔的原教育革命处副处长职务。
1979年8月
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研究,同意马燮如任我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党总支书记,王树人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崔恒顾任生物系党总支书记,韩绍祥任地理系党总支书记,游颖任教育系党总支书记,何家斗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王桂筠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张鸿宾任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刘漠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王寿图任总务处党总支书记,金雪南任教务处机关党总支书记;同意免去刘友渔的数学系党总支书记、邸明杰的生物系党总支书记、韩国斌的校务处党总支书记、韩绍祥的政治部副主任兼党委宣传部部长、汪毓馥的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孟月乔的教育革命处机关党总支书记职务。
1979年8月
经校党委常委研究,同意李英民、刘美、丁尔升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沈芳、吴碧华、刘再祥任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郭子玉、杨迈、田瑞厚任外语系党总支副书记,邬翊光、周凤花任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刘玉珍、王丕绩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祖二春、林志渥任教育系党总支副书记,尹俊华、罗鸿楷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邸明杰、李式惠、刘忠敏任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龙德寿、郭玉秀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幸霓峯任教务处党总支副书记,胡斅贽任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赵树荇任图书馆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79年8月
受中国物理学会委托,由西北大学和我校组织的全国非平衡统计物理(耗散结构专题)学术讨论会在西安举行。
1980年6月
出席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的代表200余人来我校参观。贾震、聂菊荪、王正之、肖敬若、任炎等党政领导向代表们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赠送了我校社会科学处编印的《学术论丛》和自然科学处编的《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技术成果汇编》。代表们参观了低能核物理所、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物理系和图书馆等单位。
1981年3月
自然科学处召开理科基础课教学经验交流会。数学系王家銮、化学系李大珍和物理系孟韵池3位同志在会上介绍了他们的经验体会。副校长肖敬若参加会议并讲了话。
1981年5月
物理系在普通物理实验课中试行了考试制度。考试分笔试(闭卷)和操作试两种。通过试行实验课考试制度,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钻研业务的积极性都有了提高。
1981年5月
我校邀请21所中学、师范学校的27位负责同志就如何办好师大、为四化建设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问题进行座谈。副校长肖敬若简要地介绍了我校的情况。各校负责同志在发言中对我校过去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如何进一步办好师大,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会后,参观了我校物理系、低能所和图书馆。
1981年6月
我校聘请了一批外国学者为客座教授。今天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教育学教授胡昌度、美国东南麻省大学物理系教授梁思佐、美国三军健康科学大学医学院药理系环境药理学教授杨宪桂举行授聘书仪式。党委书记聂菊荪、生物系系主任汪堃仁及有关同志出席了仪式,副校长肖敬若主持了聘请仪式。
1981年6月
美国波士顿大学物理系教授坦莱偕夫人和小孩应邀来我校物理系讲学两周。
1981年9月
美国森林湖大学物理系主任张宗汉教授来我校讲学两周。
1981年10月
美国波士顿大学天文系物理学相对论研究所教授布瑞切博士来我校参观讲学。
1981年11月
我校召开清产核资总结表彰会。会上传达了教育部清产核资总结表彰大会精神,总结了我校清产核资工作。校党委常委郭敬代表党委和学校给先进集体和个人发了奖,并讲了话。受教育部表彰的先进集体有:化学系器材室、生物系仪器药品室、现代化教育技术所电子电路实验室;先进个人有:魏光真、刘军、陆斌、张学俐。受学校表彰的先进集体有物理系演示实验室等7个单位;先进个人有金彻、朱雨村等37名同志。
1982年2月
无机离子交换剂验收鉴定会在我校召开。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作6篇科研报告。与会者一致通过了这一科研项目,认为它与国外同类项目相比,有所创新和发展,是一项有价值的成果。它对于设计原子反应堆后处理厂提取137Cs和90Sr提供了依据,也为同位素的应用和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提供了新的途径。该科研项目是二机部第二研究设计院提出、由国防科委下达给我校化学系的。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的同志们经过两年半的辛勤劳动,于去年研制成功。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德熙,二机部五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吴征铠,二机部第二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柯友之,二机部顾问、高级工程师李维时等放射化学老专家,以及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清华大学核能研究所等单位的代表70人,参加了鉴定会。我校肖敬若也参加了会议。
1982年3月
教育部部属高等院校的校办工厂和研究所产品展览会在北京农展馆开幕。我校天文系光仪厂的L77型亮度计和ST80型照度计、化学系化工厂的79-1不厌氧光固化涂料、机电厂的双手协调器、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的高频型重离子源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的KSZ-1顺序控制器,以及物理系的气垫导轨和心理学系的音笼等15项产品参展。
1982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刘友渔兼任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金永龄任无线电系主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免去其自然科学处处长职务;吴碧华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无线电系党总支书记,免去其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李之保任科研处处长,免去其自然科学处副处长职务;王均广任天文系直属党支部书记,免去其党委青年部副部长、机关党总支副书记职务;马燮如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免去其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党总支书记职务;免去王桂筠物理系党总支书记职务;白寿彝兼任史学研究所所长;刘宁任苏联文学研究所所长。
1982年4月
教育部成立中国专家评议委员会,负责审议世界银行贷款和进口物资。我校物理系尚世铉、化学系陈维杰被聘为评议委员会委员。
1982年4月
日本国立东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际统计物理学知名学者铃木增雄来我校讲学,为期10天。
1982年4月
我校18个单位的700多名教职工,举行了第6套广播体操团体比赛。获前8名的依次是:财务处、低能所、实验小学、物理系、政经系、数学系、生物系、党委机关。
1982年6月
学校召开了毕业生教育动员大会。副校长肖敬若作了动员报告,传达了国务院、北京市政府有关今年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方针、原则。请我校1958年物理系毕业生、现西宁市二中教导主任、特级教师程庆麟给全体毕业生作了报告,并组织毕业生们学习了周恩来1963年给高等院校毕业生作的报告,参观了中南海毛泽东故居。数学系1978级毕业生王聪决心去西藏工作,已被批准。
1982年9月
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和校团委等部门,以及各系各单位,分别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全国人大常委、历史系主任白寿彝教授,市政协委员、物理系郑华炽教授,市人民代表、归侨讲师林冰,全国政协委员、数学系台籍教师吴英辅,市政协委员、数学系王世强教授,哲学系汪馥郁、教育系黄菊美、天文系马文章,市政协常委、中文系肖璋教授,图书馆学专业负责人郁光影等发表了感言。
1982年9月
我校举行授予美籍著名高能物理学家邓昌黎先生名誉教授聘书仪式。教育部高教一司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我校师生共300余人参加。
1982年9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所的中年教师王忠烈作为荷兰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进修教师,完成了《离子束与激光束和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研究》的博士论文并通过了答辩,获得了荷兰尤泰利赫大学授予的数学和物理学博士。他是第一个在荷兰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1982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马燮如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沈芳、焦梦同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3年3月
学校举行仪式,聘请世界著名的美籍实验高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先生任我校名誉教授。党委书记聂菊荪讲话,并向丁教授颁发名誉教授聘书。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出席仪式并讲话。
1983年4月
校党委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向梁伯琦校友学习,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活动。梁伯琦1957年毕业于我校物理系,自觉献身边疆教育事业,26年来经受了艰难困苦和疾病伤残的考验,忘我无私,奋斗不已。草原人民赞誉他是“向死神挑战”、“勇于献身教育事业的人”。
1983年4月
出席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代表会议的4位校友两次回母校作报告。这4位校友是: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模范共产党员、物理系1957届毕业生梁伯琦;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第二中学女教师、历史系1959届毕业生林丽;陕西西安市第四中学67岁的老教师、地理系1941届毕业生王秉成;辽宁省劳动模范、特级教师、大连实验中学副校长、数学系1969届毕业生张步宁。在4月4日下午的报告会上,校党委副书记胡斅贽宣读了“关于开展向梁伯琦校友学习活动的决定”。
1983年4月
物理系光学光谱教研室的“光栅编码位相假彩色化技术”通过鉴定。这项技术是黑白图像假彩色化的新技术,其彩色化的效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983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物理系行政领导选举结果,由方福康任物理系系主任,马本堃、梁竹健、汪端伟、霍立林任副系主任;批准化学系行政领导选举结果,由吴永仁任化学系系主任,刘伯里、王德昭、钱桐伯任副系主任。
1983年5月
学校举行庆祝会,祝贺物理系教授郑华炽执教50周年。全国政协、九三学社中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局、教育部高教一司、中国科学院、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市高教局、九三学社北京分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负责人许德珩、张文裕、罗青、沈克琦、马大猷等到会祝贺。
1983年7月
学校举行新党员宣誓大会,有137名新党员(其中教职工55名、学生82名)在党旗下庄严宣誓,40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宣誓会。这是粉碎“四人帮”后我校举行的第二次全校性新党员宣誓会。财务处董锡圭、物理系霍立林、天文系学生李晓渝分别作为新党员代表发言。党委副书记李家齐讲了话。《人民日报》报道我校重视发展中年知识分子入党,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校发展中年知识分子党员77名,其中教授9名。
1983年8月
我校7个系举办暑期讲习班,它们是生物系、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无线电电子系、体育系和环境保护研究所。听讲人数400多人。
1983年9月
经校长办公室研究,批准建立以下理科科研机构: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数学系),非平衡系统研究室(物理系),有机合成研究室(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化学系),古地理研究室(地理系),光电探测技术研究室(天文系)。
1983年10月
我校有9名教授、副教授、助理研究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1986—2000年基础科学研究规划小组。天文系冯克嘉、何香涛参加天文学小组;生物系薛绍白参加生物学小组;地理系张兰生参加地学小组;物理系方福康参加物理学小组;地理系赵济参加遥感小组;低能核物理所周瑞英、丁训良参加核技术小组,并分别为该组组长和秘书;外国教育研究所的顾明远参加了教育科学规划小组。
1984年6月
我校有8项科研成功分别获北京市1984年度科技成果奖和市农业区划奖。获市科技成果奖的项目及其研制单位和个人是:(1)光栅编码位相型图像假形色方法(三等奖,物理系张静江、王书颖、刘禾、彭芳麟);(2)芳香胺参加的曼尼希反应(三等奖,化学系陈光旭、徐秀娟);(3)镭—铍中子源辐照家蚕卵增产实验研究(三等奖,低能所张萌芬、周瑞英);(4)电子辐照在电力半导体器件制造中的应用(三等奖,低能所钱思敏、刘安东、王炳林、王培德)。获市农业区划奖的项目及其研制单位和个人是:(1)北京市土地类型图(一等奖,地理系赵济、孙秀萍、象伟宁);(2)北京市地貌图(二等奖,地理系径李荣全、徐振浦、周国荣);(3)北京市土地资源评价(二等奖,地理系赵济、孙秀萍、周启鸣);(4)密云水库水资源调查(二等奖,生物系经希立、周云龙)。
1984年9月
学校任命马本堃为物理系系主任;方福康不再兼任物理系系主任;王朝美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
1984年11月
邓昌黎教授应邀来我校作题为《质子和反质子对撞机的物理》的学术报告。他还介绍了198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评授情况。学校有关领导、老校友老志诚、邓先生的老师褚圣麟及同学也参加了报告会。
1985年4月
美国玛哈礼特国际大学校长彼凡·默利先生及随员8日来我校,与副校长方福康、生物系系主任、物理系系主任、教育系系主任和部分教授座谈。10日、12日,彼凡·默利校长、约翰·哈哥林先生和斯特莱克先生为生物系、物理系、教育系师生作了关于统一场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讲演。
1985年4月
谢纪峰任中文系副系主任;胡岗任物理系副系主任;顾明远兼任高校干部进修班主任,马鸿儒任高校干部进修班副主任;苗中正任总务处副处长。
1985年4月
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同意物理系在原研究室基础上成立系统理论教研室、固体物理教研室及光学与原子物理教研室。
1985年4月
经教育部批准,我校6个新建专业今年开始招生。这6个专业是:政教系经济管理专业、教育系教育管理专业、物理系固体及离子束物理专业、系统理论专业、无线电电子学系教育技术专业和计算机教育专业。
1985年5月
世界知名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理论物理和数学系教授、黑洞理论的创始人霍金先生来我校讲学。
1985年8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王忠烈在国际玻姆物理学会1985年度年会上,被授予该学会“科学委员”称号。
1985年9月
我校召开“高等物理教育研究座谈会”。会议决定成立全国“高等物理教育研究协作组”,其常务机构设在我校,物理系李平副教授担任组长。教委高教一司副司长郑启明、我校副校长顾明远出席会议并讲话。
1985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物理系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马燮如、沈芳、焦梦周、朱尔恭、孙岳、王迪瑚、黄宁宁、夏萍、田强组成物理系党总支委员会;马燮如任党总支书记,沈芳、焦梦周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12月
首届全国原子分子碰撞及应用学术讨论会在我校召开。开幕式上,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胡济民教授和我校党委书记、副校长方福康教授分别作了讲话。
1986年1月
研究生院召开理科研究生导师经验交流会。数学系陆善镇、物理系马本堃、化学系尹承烈等导师在会上发言。
1986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马燮如任教育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免去其物理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1986年9月
校低能所与北大技术物理系联合研制的“核参数测量和测量装置以及高亚倍加器氘束脉冲化装置”,在我校通过技术鉴定。
1986年11月
校长王梓坤主持召开理科重点学科评估会议,为向国家教委申报重点学科做准备。会议评出我校理科12个重点学科:细胞生物学、古地理学、理论物理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态学、应用数学、物理化学、放射化学、天体物理学、粒子束固体物理学、有机化学、基础数学。
1986年12月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伊里亚·普利高津教授到我校讲学,并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
1987年2月
物理系刘辽、梁灿彬、王永成、赵峥、喻乃昌等承担的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黑洞、奇点及早期宇宙理论”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奖二等奖。
1987年2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蔡维任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1987年3月
我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天文台台长王绶琯先生受聘为我校兼职教授。
1987年4月
在国家教委主持的1986年全国高教物理教学仪器优秀研究成果评比中,我校物理系温孝东、王亚非、龚德纯研制的“方波的付里叶分解与合成实验仪”获四等奖。
1987年4月
英国威尔斯大学物理系主任摩尔根教授来我校,参观物理实验室并与部分教师进行学术座谈。
1987年4月
我校物理系和北京化工学院合作研制高转变温度的超导体,获得了超导转变温度为96K、零电阻温度为88K的参数,已达到国际水平。
1987年4月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著名超导物理学家赵忠贤来校作题为《液氮温区的超导电性》的学术报告。
1987年9月
我校物理系中年教授胡岗被聘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理论物理分中心一般研究员。
1987年9月
中国科技协会、新闻出版署、广播电视部和中国科普创作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发奖大会举行。我校陈浩元编著的《闲话经典物理学》、郑光美教授的《鸟之巢》、何香涛的《宇宙深处的类星——和少年朋友谈谈类星体》和《类星体——天文学中的一难题》获奖。
1987年10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同意由沈芳、焦梦周、蔡维、曾贻伟、段金梅、黄宁宁、柯伟华、田强、王艳华组成物理系党总支委员会。沈芳任党总支书记,焦梦周、蔡维、曾贻伟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7年12月
物理系张静江、王书颖等合作研制的位相型图像彩色化新技术,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988年3月
物理系承担了国家电视教育节目中的《普通物理学》教材编写和授课任务。
1988年3月
学校任命:杨展如任物理系系主任,赵铮任物理系副系主任;张彼得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郭小凌任历史系副系主任。免去:马本堃的物理系系主任;霍立林的物理系副系主任;吴豪德的历史系副系主任。
1988年3月
物理系超导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合作,研制出首批铊钡钙铜氧化物超导体。
1988年5月
校春季田径运动会举行。教育系获学生组团体冠军;物理系获教工甲组冠军;实验小学获教工乙组冠军,共有两人打破校运动会纪录。
1988年9月
学校任命:陈银科为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梁竹健为物理系副系主任;张树田为艺术教育系副系主任。免去:胡岗的物理系副系主任职务;徐玉琴的第二附属中学校长职务。
1988年10月
第七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暨中国核物理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黄祖洽教授被选为理事,颜一鸣被选为常务理事。
1988年10月
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审会议”,我校顾明远教授、许嘉璐教授和物理系梁绍荣教授以评委资格参加了会议。
1989年1月
物理系学术委员会邀请黄祖洽教授作题为《实验物理工作者的理性思维》的学术报告。
1989年3月
华明达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曾贻伟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
1989年3月
物理系邀请学部委员、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祚庥教授作题为《量子力学测量问题的新进展》的学术报告。
1989年3月
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举行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我校冯世平在会上报告了“三角品格上蒙特卡模拟的结果”。
1989年10月
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物理教授约逊姆应物理系邀请来我校进行工作讲学,并授予客座教授。
1990年2月
我校物理系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反射式全息窄带滤光片”通过技术鉴定。签订会由清华大学金国藩教授主持。
1990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王艳华任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刘贵芹任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蔡维的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0年5月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化部、化学科学部和国家科委基础研究高技术司委托中国核物理学会和北师大低能核物理所组织和筹备的“冷核聚变交流与对策”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著名科学家王洤昌、彭桓武、陈能宽等和30个单位140人出席了会议。我校黄祖洽教授、中国原子能院丁大钊研究员作了特邀报告。
1990年8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同意增补秦勇同志为中共物理系党总支部委员会委员。
1991年3月
学校任命严驳非为副秘书长;梁竹健为物理系系主任;孟韵池、赵峥、杨锡震、唐伟国为物理系副系主任。免去杨国昌、冯文林的副教务长,杨展如的物理系主任,黄宁宁的物理系主任助理职务。
1991年4月
国际著名神经网络及神经计算机专家,日本东京大学教学工程与信息物理系教授甘利俊一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
1991年4月
民盟北师大支部向民盟市委组织部统计上报了民盟同志1990年获奖情况。经济系教授陶大镛获得英国剑桥传记中心颁发的“国际荣誉勋章及证书”、“世界首批五百名人奖状”;心理系教授张厚粲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妇女名人录》。张厚粲教授负责的“七五”课题“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改革”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委一等奖;与郑日昌合作完成的《对高考评分客观性的调查分析》一文,获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会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生物系张启元教授“中医基础理论:脾虚动物模型机制的研究”获教委甲级三等奖。数学系教授张禾瑞、钟善基,化学系教授王传淑、周奎润,无线电系教授郭汾,物理系教授李平、冯钟泰等8人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有40年以上教龄在科研和教学方面获得显著成绩的理工科类教授荣誉证书。
1991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曾贻伟、王艳华、杨敬明、花斌、沈芳、杨展如、刘大禾、秦勇、田强9位同志组成物理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曾贻伟任党总支书记,杨敬明、王艳华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9月
我校7项科研成果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颁发了奖状和证书。低能所黄祖洽、丁鄂江的项目“中子和稀薄气体的非平衡输运和驰豫过程”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物理系胡岗、杨国健的项目“非平衡系统的不稳定性,不稳定态的演化和势函数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的项目是:化学系陈庆华、金俗谦完成的“热光化学环加成新反应的研究”,化学系王世华、蒋盛邦、何关有、赵新华完成的“低值稀土碘化物研究”;生物系姜在阶完成的“蜱类的生物学和幼期分类学研究”,生物系张启元、魏开元完成的“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数学系张英伯、肖杰完成的“代数表示论中的不可分解模及其AR一分支研究”。
1991年11月
在(全国)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物理系硕士生戴宪新的作品《球对称带电蒸发黑洞的视界与温度》荣获二等奖。藤永华、邓军的作品《千里洲河蜿蜒去——四川达县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张佳琦的作品《试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形成机理》和宋专茂的作品《中学生思想品德测评的新方法》荣获三等奖。
1992年5月
我校名誉教授、老校友,美籍高能物理学家、著名加速器专家邓昌黎教授回到母校参观,校长方福康、副校长吴碧华接待邓先生。
1992年9月
首届全国教学图书展销会在我校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北师大校长方福康教授、著名教授启功和东北师大出版社社长于超为书展剪彩。
1992年11月
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组织的首届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联赛在全国8个赛区分别举行。由我校数学系和物理系同时组队参加北京赛区的比赛,获一个特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
1992年12月
1992年度获部、委级科技奖励的项目如下:化学系的《锝化学的研究及应用》、资环系的《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及其影响评价研究》、天文系的《短厘米波段太阳射电爆发中的精细结构新现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物理系的《分形上相变及动力学》、物理系的《相位共轭光学中简并及非简并四波混频及多波混频的研究》、信息系的《应用突变理论研究断层失稳运动的机制》、生物系的《DNA甲基化作用的研究》、化学系的《单克隆抗体、抗体、蛋白质和多肽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研究及其应用》、生物系的《国产抗癌药物活性的增强、机理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我校作为完成单位之一的项目有:环科所的《福建省湄洲湾新经济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资环系的《黄土高原三川河流域区域治理与开发信息系统》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低能所的《辐射消毒试验开发基地》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物理系的《吸收膜的相位色散感应传输现象及其利用的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12月
1992年在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评审中,我校获准资助项目12项,总经费32.8万元。具体的项目是:生物系王永潮的《栝楼CDC2和CYCLIN基因克隆及其在增殖分化中的表达调控》、生物系张鸿卿的《肿瘤细胞抗药性及其克服的研究》、生物系徐汝梅的《温室生态系统中种群相互作用,调节机理及控制的研究》、数学系孙永生的《Banach空间内点集逼近度的平均误差》、物理系杨展如的《自旋模型系统的时间行为》、化学系刘伯里的《脑放射性药物的研究》、低能所吕燕南的《非平衡物理化学统中几种非线性过程的研究》、数学系刘来福的《多值玻耳兹曼机,模糊玻耳兹曼机及应用》、数学系严士健的《渗流、随机分形及其应用》、环科所的王华东的《现阶段我国区域水环境容量再分配的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地理系张兰生的《中国北方过渡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序列地区差异对比研究》、非平衡所方福康的《经济发展的非平衡系统理论研究》。
1993年2月
国家基金委举行首次“数理科学项目成果报告会”,国家有关部委、中科院及北京地区2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数百人参加了会议,我校30余人参加。会上,数学系陆善镇教授在数学力学组作了“哈代空间中的逼近理论”的报告,物理系杨展如教授作了“FRACTAL统计模型及动力系”的报告,低能所卢武星副教授作了“MER高能注入SI中二次缺陷控制”的报告。
1993年3月
我校有两项合作项目获1992年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分别是物理系郭平副教授与北京市光电技术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吸收膜的相位色散感应传输现象及其利用的研究”,低能所(辐射中心)周瑞英教授与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辐射消毒试验开发基地”。
1993年12月
在海淀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我校选区的康富安(化学系博士研究生)、漆安慎(物理系教授)、刘友渔(总务长、校党委委员)3人当选为代表。
1994年3月
校党委宣传部组织教育系、历史系、物理系、数学系等系的部分教师进行座谈,内容包括关于经济形势和反腐败斗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以及教师待遇和对一些改革措施的反映等方面。
1994年6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曾贻伟、王艳华、秦勇、花斌、杨展如、田强、乔志宏组成物理系党总支委员会,曾贻伟任党总支书记,王艳华、秦勇任党总支副书记;刘淑玲任党委青年部副部长。
1994年8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胡岗任物理系系主任,史天一、彭芳麟、汪凯戈任副系主任。
1994年9月
由原子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北京应用物理及计算数学研究所联合我校主办的“核物理及统计物理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彭桓武院士、黄祖洽院士、何祚庥院士、于敬院士、周毓麟院士等1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1994年10月
新生田径运动会举行。副校长杨国昌、冯文林,党委副书记郑君礼出席开幕式,杨国昌副校长致开幕词。获得男女团体总分一至六名的分别是:哲学系、历史系、物理系、教育系、资环系、中文系。
1995年2月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我校教育学、历史学、物理学、生物学等5个学科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1995年4月
我校理论物理研究所、物理系和低能核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统计物理与非线性科学若干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开班。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我校教授黄祖洽院士,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郝柏林院士等著名学者参加研讨。
1995年5月
由物理系组织的肖码汉字输入法讲座举行,这次讲座推动了学习计算机热潮。
1995年9月
资环系张兰生教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党委书记周之良教授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物理系黄灿、数学系李仲来、化学系戚慧心、天文系杜升云、图书情报系倪晓建、心理系彭聃龄、中文系聂石樵、历史系王桧林、艺术系周星、图书馆石树文、法政所王章维、实验小学徐向东、幼儿园吴岩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外语系程晓堂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995年11月
我校获199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23项,资助总额184.1万元。其中,生物系6项、数学系5项、化学系3项、资环系3项、物理系2项、天文系1项、低能所1项和儿心所1项。
1996年4月
物理系93级团支部获得“首都高校先锋杯标兵团支部”称号,经济系94级支部、数学系93(3)支部、化学系94(3)支部、电子系93(3)支部获得“首都高校先锋杯优秀团支部”称号。
1996年5月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布第十九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获得者名单,我校邹国华(数学)、孙云峰(物理学)、李存玺(生物学)获得资助。
1996年9月
第四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选点论证会在我校召开。国家教委高教司副司长朱传礼同志主持了开幕式,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同志在开幕式上代表国家教委宣布了这次论证会的专家名单,并作重要讲话。我校申报的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地理学5个专业点通过了评审。
1997年9月
物理系冯世平教授获求是科技基金会1997年“杰出青年学者奖”。
1997年9月
赵峥任物理系系主任,杨国健、王永成、李春密任系副主任;薛纪渝任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王红旗、邓春朗任副所长,史桂英任所长助理。免去赵峥的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胡岗的物理系系主任职务,史天一、汪凯戈、彭芳麟的物理系系副主任职务,涂青云的物理系系主任助理职务,赵俊琳的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1997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王艳华、狄增如、曹惠贤、李蓉、胡静、田强、徐莉梅组成物理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王艳华任党总支书记,狄增如任副书记;于凤政任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祝文燕、陈建文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崔恒建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范国英兼任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职务、邓邦明的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7年9月
于天池任图书馆馆长;周桂钿任哲学系系主任,樊美筠、王成兵、强昱任系副主任;汪华英任物理系系副主任;周宏宇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安东、邓志威、赫业军、王树德任副所长;劳凯声任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免去张奇伟、董志铁、李兆谊的哲学系系副主任职务,张和生的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学部主任职务,张荟星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职务吴瑜光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纪会议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职务。
1997年10月
我校举行北京师范大学95周年校庆庆祝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及全国政协、国家教委、国家体改委、中央统战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团中央、北京市委市政府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来自日本、瑞士等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区高等学校的20余位代表和全国各兄弟院校的领导同志等出席庆祝大会。我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主持庆祝大会。校长陆善镇、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在会上作了讲话。在庆祝会上,日本樱美林大学佐藤校长代表海外来宾,香港实业家邱季端代表香港校友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代表校友,物理系教师冯世平代表师生员工,郑漠代表在校同学发言。
1997年10月
教务处、物理系举办清华大学校长教学顾问、物理学教授张玫“中国—美国教育思想比较”报告会。
1997年12月
我校物理系漆安慎教授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王昆扬、高洪源、程连生、苗润萍4人荣获优秀教师奖。
1998年3月
我校物理系胡岗教授被评为1996年度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98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左明雪任生物系系主任,张正旺、高文臣、武爱任生物系副系主任;顾定倩任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孙魁明任图书馆副馆长(兼);刘大禾任物理系系副主任。
1998年7月
1996年度科技论文奖励工作圆满结束。1996年度我校被SCI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是低能所杨洪流(第二作者黄祖洽)、化学系方德彩(第二作者傅孝愿)、低能所张书东(第二作者黄祖洽)、物理系陈澍(第二作者杨展如)(各3篇);被EI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是化学系金林培(2篇);被ISTP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是数学系陈木法、环科所王飞(各2篇);SCI引证次数(他引)居全校前五名的作者分别是物理系胡岗(14次)、物理系屈支林(13次)、低能所丁鄂江(5次)、低能所杨洪流和物理系谢发根(并列,各4次)。在12个获论文奖励的单位中获奖金额最多的单位是物理系(26000元),获奖金额最多的作者是低能所杨洪流(3700元)。
1998年11月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和我校联合天文研究基地签字仪式举行。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台长艾国祥院士、我校校长陆善镇教授以及物理系、天文系的领导和学术带头人出席了仪式。
1998年12月
我校共有8项基础研究成果获得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数学系陈木法教授主持完成的“跳过程、粒子系统与特征值估计”和物理系胡岗教授主持完成的“混沌和时空混沌的控制与同步及非线性时空系统对注入信号的响应”分别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数学系惠昌常教授主持完成的“拟遗传代数理论”、生物系郑光美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生态学驯养繁殖研究”、生物系左雪明教授主持完成的“鸟类控制发声练习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资源所伍永秋副教授与北京大学合作完成的“青藏高原区晚新时代以来岩溶夷平面与隆升过程研究”分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生物系魏群教授主持完成的“钙调神经磷酸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以及物理系史天一教授与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高能物理所和北京天文台等单位合作完成的“脉冲星辐射线联过程和代参数的研究”分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年12月
中文系杨利慧(女)副教授、物理系漆安慎教授、党校办主任唐伟教授当选海淀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9年5月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受聘为我校顾问教授,并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科学技术与大学》的报告。校长陆善镇致欢迎辞并向杨振宁教授颁发了聘书。副校长杨展如主持报告会。启功先生、黄祖洽院士、王梓坤院士、孙儒泳院士、刘伯里院士与近千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2000年1月
学校奖励物理系理论物理所10万元人民币。
2000年1月
我校物理系博士生导师冯世平教授荣获第十三届北京市“五四奖章”。
2000年1月
经学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决定从中文系和物理系的1998级、1999级和2000级本科生开始试行。
2000年3月
根据我校2000年“唐氏奖教金”评选结果,10名获奖者分别是:狄增如(物理系)、刘利(中文系)、刘淼(生命科学学院)、宋继华(信息科学学院)、宋金平(资环学院)、乔志宏(心理系)、钱志亮(教育系)、路春艳(艺术系)、李雪莲(学生处)、应中正(校团委)。
2000年3月
“理科基地建设汇报会”举行。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等学校领导以及部分院系的负责人出席会议,副校长郑师渠主持会议。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地理学五个基地的负责人分别就各自基地的建设情况作汇报。
2000年4月
我校哲学系韩震的《超越盲目与疯狂——重建理性主义信念》和物理系杨洪流的《随机噪声对非线性动力系统行为的影响》入选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我校入选论文数在全国高校中排第8位。
2000年8月
在第六届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代表会上,我校物理系赵峥教授当选为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长。
2000年9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讨论审定了《加强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听取了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汇报,研究决定了物理系、低能所等单位的干部任免等工作。
2000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冯世平为物理系系主任,管靖、包景东、曹慧贤、李春密为物理系副系主任。
2001年3月
我校物理系教师包景东、数学系教师惠昌常入选2000年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得30万元科研资助。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生物信息数学研究中心,依托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模糊系统与模糊信息研究中心,依托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土地研究中心,依托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依托资源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光学研究中心,依托物理系。聘任刘来福为生物信息数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洪兴为模糊系统与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马克伟为土地研究中心主任;张新时为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刘大禾为光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1年4月
北京物理学会和北京高校物理教学研究会在清华大学举办了第十七届非物理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我校共有15位同学参赛,1999级数学系张勇同学和1999级化学系马丰年同学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2001年4月
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结果揭晓。我校教育管理学院丁邦平的《国际科学教育理论研究》、物理系郑志刚的《从少体系统到多体系统:动力学和统计力学》2篇论文入选。
2001年4月
根据学校2001年研究生培养工作优秀奖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奖评选结果,中文系、生命科学学院获得研究生培养工作一等奖,发展心理所、历史系、教育系、数学系、物理系和资环系获得二等奖;中文系钟敬文、低能物理所黄祖洽、教育系黄济、哲学系袁贵仁以及发展心理所林崇德获得优秀研究生导师特等奖,中文系童庆炳、心理系张厚粲、法政所张静如、经济学院王善迈、哲学系周桂钿、比较教育所顾明远、艺术系黄会林、历史系黎虎、物理系马本堃、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天文系李宗伟、数学系陆善镇、化学系金林培、信息学院何克抗和资环系朱启疆获得优秀奖。
2001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李家齐、郭静媛、宋凤英、胡青钰、彭奕欣、李范、张延祜七位同志组成离休干部党总支委员会;李家齐任党总支书记,郭静媛、宋凤英任党总支副书记。同意物理系党总支选举结果,由李蓉、高卓、李多、田强、汪华英、刘卫荣、曹惠贤七位同志组成物理系党总支委员会;李蓉任党总支书记,高卓任党总支副书记。何一平同志任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免去贾卫民同志的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职务,改任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
2001年9月
由我校物理系彭芳麟、管靖、胡静和卢圣治四位教师制作的《理论力学计算机模拟实验》在全国第三届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物理教学研究成果评比交流大会上荣获一等奖。
2001年9月
2001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异议期候选人名单公布。我校生态学研究所张大勇教授、物理系冯世平教授榜上有名。
2001年9月
副校长谢维和会见来访的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理论物理系主任、英国皇家学会院士David Sherrington。
2001年10月
国际著名统计物理学家、美国东北大学教授伍法岳应邀来我校访问。19日,伍法岳教授作了题为《二聚体与交跨树的精确解》的学术报告。
2001年12月
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揭晓,我校共获得32项资助,总经费670万元。其中,物理系冯世平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张大勇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总经费160万元;我校获得自由申请项目22项;青年基金项目5项;参加重点项目1项;参加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
2001年12月
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第一批项目评审结果,我校共有58个项目获准立项,资助经费为260.8万元。其中,校长钟秉林教授和张健教授主持的重大项目《中国高校弹性学制改革与实践研究》获得10万元经费资助,规划项目32项,博士点基金项目14项,青年项目9项,专项任务项目2项。获准立项的项目中,属于教育学研究范围的25项,心理学8项,历史学7项,哲学5项,文学和经济学各4项,语言学、法学、管理学、统计学、艺术学各1项。教育学院有21个项目被批准立项,心理学院8项,经济学院和历史系各6项,中文系5项,哲学系4项,古籍所、网络教育学院、法政所、艺术系、资源所、物理系、校办、社科处各1项。
2001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张健为校长助理,兼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室主任;狄增如为物理系副系主任;丁崇明为汉语文化学院副院长。
2002年2月
我校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物理系郑志刚博士申报的项目《时空非线性系统合作动力学及斑图结构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获批2001年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2—2006年,资助总金额为50万元。
2002年3月
我校郑志刚(物理系)、龚道溢(资源所)、崔新建(哲学系)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青年教师基金;王凤雨(数学系)、赖德胜(经济学院)、石中英(教育系)分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研究类青年教师奖一、二、三等奖;邓邦明(数学系)获研究类青年教师奖三等奖。
2002年4月
我校物理系管靖、彭芳麟、胡静、卢圣治、梁灿彬荣获首届“全国大学物理教学优秀论文奖”一等奖;梁竹健、田晓岑、张萍、张静江、宋淑梅荣获二等奖;曾贻伟获提名奖。
2002年5月
黄祖洽(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李国芳(艺术系)、过常宝(中文系)、车宏生(心理学院)、李翀(经济学院)、管靖(物理系)、王雁(教育学院)、房艮孙(数学系)、陈黎(天文系)、晏辉(哲学系)10位老师被评为第二届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2002年7月
外语系2000级英语专业二班团支部、经济学院1999级经济学团支部、哲学系2000级政教团支部、历史系1999级本科团支部、中文系2000级四班团支部、物理系1999级三班团支部、管理学院信息管理1999级团支部和化学系1999级一班团支部8个支部获评首都高校“先锋杯”优秀团支部。
2002年11月
成国志任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涂清云任物理系副系主任;王科志任化学系副系主任。
2003年5月
学校召开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副校长史培军出席。低能所、化学系、物理系、应化所、化工实验厂、沙漠所、资源药物工程中心和测试中心等在南院科技园区办公的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等参加座谈。
2003年7月
杨共乐任历史系主任,王东平、李帆、张皓任副系主任;郭小凌任史学研究所所长;杨国健任物理系主任,涂清云、周静、王亚非任副系主任;史培军任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杨明川、顾卫任副所长;杨志峰任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郝芳华、沈珍瑶任副所长;李崧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李建会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
2003年9月
刘卫荣任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2003年10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2003年结题项目评估结果”公布,我校数学系李洪兴教授完成《基于论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器》项目被评定为特优。物理系卢志恒教授、低能所韩德俊教授、物理系刘大禾教授承担的项目分别被评定为优。
2003年11月
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结束。我校生命科学院郑光美教授增选为生物学部院士,数学系陈木法教授增选为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2004年6月
“七一”前夕,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来校看望了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教授黄祖洽先生,校党委书记陈文博陪同看望。
2004年9月
我校物理系高级实验师平澄、张仲秋以及王书颖教授共同研制的《色度学实验》在第三届全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上荣获一等奖。同时平澄研制的《光电效应实验》荣获三等奖。
2004年10月
学校召开“物理学前沿学术研讨会——祝贺黄祖洽院士八十华诞”盛会。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校领导钟秉林、郑师渠、樊秀萍,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王杰、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振斌以及朱光亚、彭桓武、杨振宁、李政道、何泽慧、于敏、陈能宽等专家学者等参加庆祝大会。
2005年1月
李春密、刘卫荣、李多、平澄、高卓、王亚非、董晓蕾组成物理系党总支委员会。李春密任党总支书记,刘卫荣任副书记。
2005年4月
蔡晓东、程凤春任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景红梅任物理系副主任;郑恒山任资产管理处副处长。
2005年9月
2005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校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科学学院王梓坤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系黄祖洽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学院顾明远教授等出席典礼。
2006年1月
我校三部著作入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2005年度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入选书目”,分别是:天文系何香涛的《观测宇宙学》(科学出版社),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的《生物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物理系刘辽和赵铮的《广义相对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
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颁奖典礼暨辅导员工作论坛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出席会议。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应邀在辅导员工作论坛上发言。我校文学院康震、数学科学学院黎雄、物理系董晓蕾、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武玉红、化学学院申秀民、历史学院李志英、管理学院王洛忠、生命科学学院白勇8位老师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康震获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殊荣。
2006年12月
郑志刚任物理系系主任,王亚非、朱建阳、张萍任副系主任;张琦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徐月宾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2008年3月
马健生任教育学院副院长;林洪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廖红波任物理系副系主任;王晨任教育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刘敏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分党委副书记;成国志任校工会副主席。
2008年5月
物理系两篇论文获2007年度中国汤姆森路透卓越研究奖。
2008年9月
物理系张向东、天文系朱宗宏分获200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8年10月
我校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申报的3个项目获2008年度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资助。其中物理学、心理学基地获批“能力提高(科研训练)”项目,生物学基地获批“能力提高(野外实践)”项目。
2008年11月
物理学系师生共同研制的“热光关联成像实验仪”在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上获一等奖。
2009年2月
我校16位教授当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他们是:袁贵仁(哲学)、赵秉志(法学)、董晓萍(社会学)、杨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石中英(教育学)、王英杰(教育学)、董奇(心理学)、周星(艺术学)、晁福林(历史学)、唐梓洲(数学)、冯世平(物理学、天文学)、李小文(地理学)、任海云(生物学)、狄增如(系统科学)、钟秉林(机械工程)、杨志峰(环境科学与工程)。
2009年3月
物理系刘大禾教授课题组的“受激布里渊散射与激光雷达”及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彭奎庆课题组的“硅纳米线光电化学太阳能电池”被评为2008中国光学重要成果。
2009年6月
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批复了物理系党总支的换届选举结果,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听取了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汇报,通报了教育部“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会议精神及“七一”表彰会相关工作、教育学部近期工作、学校近期安全稳定情况等相关工作。
2009年6月
学校召开学位评定委员会2009年第二次会议。经表决,会议决定授予562人博士学位,2349人硕士学位,7171人学士学位;批准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67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15人、兼职硕士生导师12人;批准政治学、物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2)、生物学及专业学位等5个学位分委员会调整成员的申请。会议由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钟秉林主持。
2009年6月
李春密、刘卫荣、李多、平澄、王亚非、梁颖、董晓蕾组成物理系党总支委员会。李春密任党总支书记,刘卫荣任副书记。
2009年11月
我校教师主编或参编的八种教材入选“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分别是:《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十六讲》(赵峥主编)、《微生物学(第三版)》(黄秀梨、辛明秀主编)、《教学论》(裴娣娜主编)、《教育学基础(第二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石中英等)、《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精练修订版)》(李宝元主编)、《国际贸易(第二版)》(赵春明主编)、《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林崇德主编)、《心理学基础(第二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刘儒德等)。
2010年1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y&J.&Glauber名誉教授受聘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乃彦,中国科学院院士于禄、贺贤土等出席仪式。
2010年4月
生命科学学院刘全儒、文学院张清华、化学学院胡乃非、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赵春明、艺术与传媒学院唐怡、物理学系周静、心理学院彭华茂、体育与运动学院屈国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林定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获评第六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2010年9月
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二附中何杰获得北京市“师德标兵”称号,化学学院教授李奇、物理系教授熊俊、实验小学教师莽晓懿获得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2010年10月
以“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为主题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开幕。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担任论坛主席并做主旨演讲。
2010年12月
数学科学学院苟晓龙,教育学部吕国栋、周铃钞,心理学院彭宇,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苏楠,物理学系张腾,历史学院刘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车丽美,化学学院宋安琪、文学院胡韧奋10位同学获我校第十一届“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2011年4月
物理系副教授李晓文与马里兰大学同事合作,在物理随机数发生器设计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国媒体《Vertical News》撰文对该项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
2011年9月
我校4篇博士论文入选2011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分别是: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0届博士生辛亚民的《张载易学研究》(导师郑万耕教授),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2010届博士生梅磊磊的《阅读中语音通达的神经双通路机制:来自人工语言训练的fMRI跨文化研究证据》(导师董奇教授),历史学院2010届博士生黄国辉的《商周亲属称谓研究》(导师晁福林教授),物理学系2010届博士生翟天瑞的《异质结全息光子晶体和微结构激光器》(导师刘大禾教授)。
2011年11月
艺术与传媒学院于丹的“千古名月”、物理学系赵峥的“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入围我国知名高校建设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2011年12月
夏钶任物理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