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篇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CNST-BNU)暨北京市辐射中心(BRC)成立于 1979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直接领导下的科研、教学和技术开发实体,是国内最早具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和核技术应用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除过上面四个学科,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也是光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设有2个本科专业:核物理与核技术、材料物理。 依托于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从事射线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国内外科学家开放。中心拥有理论物理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北京市重点学科、核技术应用校级重点学科。 目前主要开展强流离子束技术和应用、离子束材料表面改性、新型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功能薄膜材料、X光调控技术及应用、辐射物理及应用、核技术分析技术、核电子学和自动控制系统研制、微弧氧化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开发。二十多年来本中心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及其它省部级奖四十余项,国内外专利20余项,每年发表高层次学术论文100余篇。 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职工5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教授(研究员)15人。北京市辐射中心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祖洽教授。

相关人物

相关学科

核物理与技术

相关事件

1978年9月
我校首次举行科研情况介绍会。会上,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教师荣树熙、化学系副教授刘若庄、物理系系主任孙煜和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教师李国辉分别介绍相关学科的发展与研制情况。
1979年1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北京市辐射中心)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其科研方向是低能核物理的应用基础研究,着重于核物理与其他学科相交叉的边缘科学的研究。
1979年7月
经校党委讨论决定,杨迈任外语系副系主任代系主任,张延祜任体育系副系主任代系主任,罗承忠任数学系副系主任,梁绍荣任物理系副系主任,邬翊光任地理系副系主任,尹俊华、罗鸿楷、冒海天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冒海天兼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周瑞英、颜一鸣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武静寰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兼),李之保、韦云法任自然科学处副处长,陈尔玉任研究生办公室副主任,徐鸿武任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主任(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已免),李容任实验学校部副主任,陈宪章、丁克任图书馆副馆长,安东普、关汝键、杨兆英、陈凤歧、薛志祥任总务处副处长,蔡孝浚任基建处副处长;免去李之保的地理系副系主任职务,免去丁尔升、顾明远、孟月乔的原教育革命处副处长职务。
1979年8月
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研究,同意聂菊荪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兼),任炎任哲学系系主任(兼);陶大镛任经济系系主任,顾明远任教育系系主任兼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马燮如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王振稼任社会科学处处长,金永龄任自然科学处处长兼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王适安任教务处处长,刘超任实验学校部主任(兼一附中校长、总支书记);王寿图任总务处处长,韩国斌任基建处处长;同意免去王适安的原教育革命处处长、金永龄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韩国斌的原校务处处长职务。
1979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讨论,同意张伟垣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孟月乔任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岳谦任外国教育研究所直属党支部书记,毕淑芝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金永龄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直属党支部书记,杨玉敏、吴猛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80年8月
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批复,同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核物理专家黄祖洽教授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免去金永龄兼任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
1980年9月
校党委上报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批复同意,钟敬文任中文系系主任,免去肖璋中文系系主任职务。黄祖洽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免去金永龄兼任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
1981年3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举行了纪念“三八”茶话会。到会的同志在座谈中表示:要坚信党的领导,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个人安逸,做社会主义劳动者。
1981年3月
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批复,同意:黄祖洽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免去金永龄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钟敬文任中文系系主任,免去肖璋的中文系系主任职务;周廷儒继续任地理系系主任;严希陵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免去李家齐的党委办公室主任职务。
1981年4月
生物系主任汪堃仁教授、地理系主任周廷儒教授、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黄祖洽教授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这次增补是采用不等额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的。全国共增补283名学部委员。
1981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1)任冒海天为生产设备处处长;韦云法、郝锡为生产设备处副处长;(2)任韩主恩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81年6月
经研究,同意增补林文廉、张孝吉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委员。
1981年12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果:硼砷离子注入硅材料电参数手册、快中子辐射抗菌素菌种诱变辐射工艺通过鉴定。
1982年3月
教育部部属高等院校的校办工厂和研究所产品展览会在北京农展馆开幕。我校天文系光仪厂的L77型亮度计和ST80型照度计、化学系化工厂的79-1不厌氧光固化涂料、机电厂的双手协调器、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的高频型重离子源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的KSZ-1顺序控制器,以及物理系的气垫导轨和心理学系的音笼等15项产品参展。
1982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聘请军事科学院刘海潮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兼职教授。
1982年11月
我校理科各系、所又获一批新的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应用科研成果已经通过技术鉴定,并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研究室,在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中,完成了3项成果,即高级语言带汉字支援的CROMEMCO汉字处理系统、带汉字支援的COBOL数据管理系统和用汉字BASIC实现的高校学生学籍与成绩档案管理系统。其中在微型COBOL语言中加入汉字功能,是国内首先实现的。天文系光电探测技术研究组完成的FL-I型蓝光辐照计和ST80型数字照度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和化学系等单位,用国产加速器在国内首次完成了聚乙烯发泡片材的辐射交联工艺研究,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鉴定的成果还有化学系完成的自熄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地理系完成的洋河流域污染排放标准的研究及生物系完成的密云水库渔业资源调查等。
1982年12月
我校理科各系、所科研取得可喜成果,在已鉴定的16项应用成果中,有5项填补了国内空白,9项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理科教师出版专著、教材15种,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篇,在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8篇,在地方刊物发表论文21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131篇。天文系何香涛、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王忠烈在国外学习期间分别获得突出成果,化学系陈光旭、徐秀娟关于曼尼希反应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1983年2月
北京市委和市政府召开1982年“五讲四美”先进集体表彰大会,我校1979级女生宿舍获“文明集体标兵”称号,低能核物理研究所获“先进集体”称号。
1983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选举结果,由吴猛任党总支书记,杨玉敏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3年10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人工晶体研究所完成的“离子注入改善人造金刚石耐磨性”研究通过鉴定。
1984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黄祖洽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免去其所长职务;王忠烈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吴猛任副所长。
1984年11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有两项应用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其中,利用离子注入方法提高金刚石拉丝模使用寿命的新技术,是该所同航天工业部540厂共同试验成功的;采取电子辐照工艺控制半导体器件基区少子寿命的研究,是该所和北京变压器厂共同进行的。
1985年8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王忠烈在国际玻姆物理学会1985年度年会上,被授予该学会“科学委员”称号。
1985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朱光华、张孝吉、来永春、王维国、王皖虹、何陆战组成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总支委员会;朱光华任党总支书记,张孝吉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6年1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主持研制的国家“六五”攻关科研项目“医疗用品辐射灭菌消毒”技术通过国家级鉴定。
1986年5月
由国家教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中,我校有13项科研成果获奖。包括:一等奖1项:卫星遥感信息在山西省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地理系赵济等与北京大学等5所院校合作项目)。二等奖5项:(1)感光性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化学系余尚先等);(2)插接兼容技术与插接兼容汉字处理系统(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等);(3)离子注入形成浅结和离子束感生界面混合机理研究(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王忠烈等);(4)无穷质点马氏过程与q过程研究(数学系严士健等);(5)拓扑代数与模糊数学(数学系汪培庄。该项目由教委协商与川大合项)。优秀科研成果7项:(1)多重傅立叶级数的临界球形Riesz平均(数学系陆善镇);(2)有机反应机理、分子间作用力的量化研究(化学系刘若庄等);(3)纽扣专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化学系周菊兴等);(4)类星体的研究(天文系何香涛等);(5)硅光电池作传感器的光照度计系列(天文系郝允祥等);(6)中国新生代自然环境演变(地理系周廷儒等);(7)核辐照技术及其应用(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张荫芬等)。这次奖励是教委系统首次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它主要是对1978年以来科研成果的总结。
1987年6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与燕山石化公司向阳化工厂共同研制开发耐辐射的专用丙烯树脂,这一产品是为我国引进年产5000万支一次性使用的辐射消毒全塑料注射器提供国产化学原料。
1987年11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历时11年的“板栗辐射育种”科研项目通过鉴定。
1988年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贾书圣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书记,彭评选、吕瑞民任副书记;许建辉任教务部门党总支书记,幸霓峰任副书记;朱光华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书记,范国英任副书记;周蕖任外国教育研究所直属支部书记,王义高任副书记。免去刘木春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双利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1988年4月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亚历山大特来夫纳克博士和马里恩瑟诺尔博士来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参观和讲学。
1988年5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辐射化学研究室与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辐射化学专业组共同完成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耐辐射一次性注射器材料国产化研究”通过技术鉴定。
1988年5月
北京第二届发明展览会闭幕,我校参展的“全能中文电脑”和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孙万华等研制的“细胞电融合仪”两项成果荣获展览会颁发的金牌奖。
1989年3月
华明达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曾贻伟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
1989年3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北京市辐射中心)举行建所10周年纪念会。
1989年9月
刘沪、王彬任副总务长;王文涌任出版社副社长,林水平任出版社副总编辑;吴瑜光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91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华明达、何陆战、来永春、汪新福、吕燕南5位同志组成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部委员会。由华明达任党总支书记。
1992年9月
学校任命韩主恩为产业办公室主任;金昱泰为化学系系主任;金林培、吴国庆为化学系副系主任;孙兆祥为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张荟星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易代钊为外语系副系主任;王本中为实验中学校长;林福智为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免去迟锡增化学系系主任职务;免去韩主恩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
1994年4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王义高、曲恒昌、李明秀组成外国教育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委员会,王义高任直属党支部书记;由邸明杰、庄梅初、周作宇、程书肖、刘岩组成教育管理学院党总支委员会,邸明杰任党总支书记;由朱光华、来永春、汪新福、张永安、谷洪春组成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委员会,朱光华任党总支书记。
1995年4月
我校理论物理研究所、物理系和低能核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统计物理与非线性科学若干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开班。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我校教授黄祖洽院士,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郝柏林院士等著名学者参加研讨。
1995年10月
邓志威、刘安东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95年11月
王德胜任产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杨廷久任教务处副处长;免去丁鄂江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1996年9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颜一鸣教授荣获95年度光华基金三等奖。
1996年10月
中科院院士、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黄祖洽教授荣获1996年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7年9月
于天池任图书馆馆长;周桂钿任哲学系系主任,樊美筠、王成兵、强昱任系副主任;汪华英任物理系系副主任;周宏宇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安东、邓志威、赫业军、王树德任副所长;劳凯声任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免去张奇伟、董志铁、李兆谊的哲学系系副主任职务,张和生的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学部主任职务,张荟星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职务吴瑜光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纪会议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职务。
1997年11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郑萼任党委青年部部长;杨国庆、张吾龙、唐东辉、郎健、王振军、王建华、李卫东组成体育系党总支部委员会,杨国庆任党总支书记,张吾龙任副书记;朱光华、罗晏、汪新福、张书东、周宏余组成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委员会,朱光华任党总支书记,罗晏任副书记。免去吴志功兼任的党委青年部部长职务、郑萼的体育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1997年12月
马文章任天文系系主任,王建民、张保洲、杨静为任系副主任;陈银科任图书馆副馆长;朱光华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俞启定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免去陈银科的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职务。
1998年1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颜一鸣教授主持完成的“整体X光透镜研制及其应用”荣获199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此项目还获得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化学系王学斌教授主持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合作完成的“锝—99m甲氧异腈的研制与推广应用”获得199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1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教授颜一鸣主持的“整体X光透镜的研制及其应用”荣获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1月
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暨北京市辐射中心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校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副校长杨展如等出席庆祝会。
1999年4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颜一鸣教授荣获“首都劳动奖章”。
2000年10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周宏余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安东、韩德俊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任命胡永建为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任命刘文中为天文系党总支副书记。
2001年12月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教授、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北京市辐射中心)颜一鸣教授荣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
2002年1月
胡乃非任化学系系主任,刘正平任化学系副系主任兼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黄元河、贾海顺任副系主任;沈复兴任信息科学学院院长,何一平、黄荣怀、陈丽任副院长;方瑾、王英典、史桂英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程国安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韩冰任外事处副处长。
2004年6月
“七一”前夕,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来校看望了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教授黄祖洽先生,校党委书记陈文博陪同看望。
2006年12月
科技处组织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专家组分别对学校17个校级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验收,5个实验室通过了评估,化学学院的计算化学实验室评估成绩为优秀;1个实验室评估未达标,被取消校级重点实验室资格。在参加验收的11个实验室中,教育管理学院的高等教育评估实验室和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的新器件实验室验收成绩为优秀;8个实验室验收成绩为合格;1个未予以通过。验收通过的实验室予以挂牌。
2008年4月
成立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撤销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建制。王乃彦任院长,郭新恒、韩德俊、张丰收任副院长。
2008年6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更名为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原低能所党总支的党员隶属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