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篇

文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前身中国语言文学系,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文系之一。一个世纪以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英才,为中文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有鲁迅、吴承仕、余嘉锡、钱玄同、沈兼士、黎锦熙、许寿裳、杨树达、刘半农、刘盼遂、谭丕模、穆木天、沈从文、顾随、黄药眠、钟敬文、李何林、陆宗达、萧璋、李长之、叶丁易、启功、俞敏等先贤会通开新,炳耀学界;再有杨敏如、郭预衡、辛志贤、聂石樵、浦漫汀、伍铁平、匡兴、邓魁英、史锡尧、谭得伶、郭志刚、韩兆琦、陈惇、张俊、程正民等后继骞翮远翥,弘文励教;而今,以童庆炳教授、王宁教授为领军的全院教师开拓进取,稳健求实。几代人薪火相传,既坚守学术家园,又保持现实关怀,既传承文化传统,又融汇西学新知,积极担当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大任,构筑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200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成立,在原有中文学科的雄厚基础上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文学院下设11个研究所。本科教育设汉语言文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由全院统筹;研究生则入所培养。11个研究所是: 1.古代汉语研究所,有汉字学、训诂学、古汉语语法、音韵学等四个研究方向; 2.现代汉语研究所,有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现代汉语文字词汇、现代汉语语音方言等三个研究方向; 3.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有语音与音系学、语义学、语法学、历史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五个研究方向; 4.文艺学研究所,有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文学基本理论、大众文化与文艺美学四个研究方向; 5.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有先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文学古籍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五个研究方向; 6.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有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儿童文学与科幻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四个研究方向; 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有比较文学理论、欧美文学、东方文学三个研究方向; 8.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有含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三个研究方向; 9.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有历史民俗学、现代民俗学、数字民俗学、性别研究、技术民俗学五个研究方向; 10.语文教育研究所,有中小学语文教育、大学语文教育两个研究方向; 11.新闻传播学研究所,含新闻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三个研究方向。 院里还设有7个跨学科的非实体性的研究中心: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语言与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媒体策划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泛媒介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另外,还设有文学院计算机实验室、新闻传播教学实验室、汉字研究实验室、数字民俗学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民俗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中文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全国首批建立的两个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之一,首批建立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现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 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个(文艺学研究中心和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合作共建的“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1个。文学院还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国家“985工程”二期项目重点建设单位等。 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分布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在全国高校中文系科中名列前茅,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在职教授55人,在职博士生导师49人,在职硕士生导师90人,92%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长江学者1人,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建有9个博士点(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俗学、民间文学)、12个硕士点(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俗学、新闻学、儿童文学、课程与教学论、民间文学),博士点数位居全国中文学科之首。

相关人物

相关学科

比较文学 古代汉语 社会学 文艺学 文字训诂学

相关事件

1918年4月
数理学会编辑出版《数理杂志》,它是中国最早的数理杂志。至1925年12月,共出版4卷5期。该杂志刊载实践的数理教授法、数理之根本问题、数理界新闻、初等数理资料、名人讲演、数理研究法、最近数理新学说及其倾向、数理的发达沿革、名人著作、通信讨论等方面的文章,撰稿者多为数理学会会员。傅种孙发表在该杂志上的《几何学之基础》,是中国报道几何基础的第一篇文章。
1919年3月
女子师范学校成立文艺研究会(由文科发起),分讲演、编辑、庶务三部,并于6月出版了《文艺会刊》创刊号。研究会成立之后的一年里,共召开讲演会24次,发表论文30篇,文艺作品80篇。女高师文艺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一个由女性成员组成的文学社团。文艺研究会主办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虽然只出版了6期,但是延续时间长达6年。《文艺会刊》发表名人学者的讲演笔记,如蔡元培、李石曾、黄炎培、陈宝泉、胡适、杜威等的讲演笔记。鲁迅在女高师所作的著名讲演《娜拉走后怎样》,最早就是以讲演笔记的形式发表在《文艺会刊》第6期上。从女高师文艺研究会中,产生了一个对现代女性文学作出重要贡献的女作家群:庐隐、冯沅君、苏雪林、石评梅、陆晶清等,她们是时代号召下最早的女性觉醒者,为后来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6年7月
《世界日报》刊载我校文科补习学校开办以来成绩甚著,本届暑期班特设儿童文学一科,由文科主任李遇安担任讲授,并以北京儿童报社编辑之《儿童周刊》为教材。
1930年6月
女师院研究所召开成立大会,研究所宗旨为“提高本院毕业生之程度,及增进对于学术界、教育界之贡献”。徐炳昶、黎锦熙分别介绍研究所筹备经过和组成情况。研究所成立后,召开第一次全体研究会议,通过《研究所分组研究细则》,决定暂依下列八组“进行研究事业”:(1)工具之学;(2)语言文字学;(3)史学;(4)地学;(5)哲学;(6)教育学;(7)文学;(8)民俗学。各组之下又分若干细目,如语言文字学下分形音义、文法、语根、国语、土语、学史、译语、词典、译述等,教育学下分目的及原理、学制、学校、课程、教学法、学生生活、关于儿童的研究、译述等。
1931年6月
学生自治会联席会议决,内容是:主张两部彻底合并,并建议史地系分为历史、地理两系,两部合并必须相同系合为一系,年级相同合为一班等。请校长尽快聘定三院院长,请将文学院设于二部校址,理学院设于一部校址,教育学院设在男附中或彰仪门二部校址等。校长徐炳昶答复学生要求:两部彻底合并不成问题;划分三院问题,学校正在积极着手办理;如果经费有着,将豁免讲义费等各项费用;两部预备班无全班入本科学习的规定。
1931年6月
两部部务联席会议决议:7月1日起,两部合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两部名义同时取消;原有11系分为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文学院设原二部原址,教育学院、理学院及办公处设一部原址;学校改组后,即期成立校务会议,遵照部章组成。
1931年7月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正式合组,分设教育学院、文学院和理学院。教育学院开设教育系、体育系,文学院开设国文系、外国文学系、历史系、社会科学系,理学院开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教育学院、理学院及办公处设在和平门外的南新华街,即原第一部旧址,文学院设在宣武门内的石驸马大街,即原第二部及研究所旧址。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分别担任三个学院的院长,聘请李建勋、袁敦礼、钱玄同、罗昌、黄文山、赵进义、文元模、刘拓、李顺卿、王谟等教授分别担任教育、体育、国文、英文(外文)、社会学科(社会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系的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暂时空缺)。将原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先设置历史科学门和教育科学门,地址设在师大原址,聘请黎锦熙、钱玄同、李建勋、刘拓、李顺卿、程廼颐、傅铜、朱希祖等教授为研究委员会委员,研究院院长由校长兼任。原有两校的图书馆同时合并组建为一个馆,聘请陆华深为馆长,在教育学院和理学院校区内设总馆,文学院校区内设分馆。原第一院附属中学,改称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校,男女生兼招,男女生同校不同班;原第二院附属中学,改称附属中学北校,基于历史传统,仍专招收女生。原第一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一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二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蒙养园改称幼稚园。
1931年7月
校长发布布告,内容是:聘定文学院院长为黎锦熙、理学院院长为刘拓、教育学院院长为李建勋。因教育系主任邱椿辞职,由李建勋兼教育系主任;化学系主任张贻同辞职,由刘拓兼化学系主任。
1931年7月
部务联席会议决议,内容是:两部事务7月底前结束;三院院址为教育学院、理学院及所有办公处设于一部原址,理学院暂设地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学院设教育学系(分为教育行政、教育心理两组)、体育学系;文学院设于二部原址,设国文学系、英文学系、史学系(暂附史地系)、社会学系;研究所改为研究院,移至广安门内一部二院原址,设历史科学门与教育科学门。成立校务会议,由校长、各系主任及教授代表7人组成。商讨教授薪水计算方法等。
1931年9月
学校事务会议讨论决议,内容是:拟具各课签到表和工作录志;改善文学院男生宿舍;拟具讲义印制办法等。
1932年6月
学校第20届毕业生毕业,共214名,其中,教育学院教育系21名、体育系18名,文学院国文系46名、外国文学系48名、历史系34名,理学院地理系8名、数学系10名、物理系7名、化学系10名、生物系12名。
1932年7月
教务长李顺卿、教育学院院长李建勋、理学院院长刘拓、文学院院长黎锦熙、研究院主任钱玄同到校复职。
1932年7月
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由教育部拟定的《整顿教育令》,通饬全国遵照执行,要求对现存师范大学加以改革,“使之名实相符”。文模在《世界日报》上发表《我对于师大的意见》的文章,对师大在高等教育中所处地位、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师范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区别在于师大除了研究高深教育学术之外,更肩负传播学术的责任。
1932年8月
在北平的师大毕业同学在学校文学院礼堂召开大会,1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通过以下决议:(1)发动全国反对“教部取消政策”,争取教育自由。(2)通电和发表宣言反对;联络师大教职员及在校同学,组织自动招生委员会;联络被停止招生各院及被撤销立案之各学院,及横被解散各大学,一致力争;联络投考师大及各大学学生;联络各地学生会一致反对“取消政策”及争取教育自由;联络各地教育机关,一致反对“取消政策”及争取教育自由。(3)组织男女师大留平毕业同学会护校委员会,选举孙祥偈、吴鉴、邓戴一、岳钟秀、谭洪、李铭正、傅继良、刘怀德、徐鸿逵等11人为护校委员会执行委员,负责以下工作:贯彻倒朱主张,发行刊物,组织高中毕业生向教育部要求升学。
1932年9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以下事项:规定选课要求及选课表发放填写要求;规定体育学分不足,不能毕业;编定课程标准;修改实习事项和原则;规定纪念周时间为每星期一第二课时下课后在教理学院和文学院轮流举行;每学期缺席学分超过三分之一者,令休学等11项。
1932年12月
平津国立院校教职员联合会在我校文学院开会,决议急电四届三中全会,并分电蒋介石、蔡元培等,要求对《改革高等教育案》“万勿轻予通过”。电文中说:“我国人多地广,全国受高等教育者,尚不及万分之一,仅设六校,曷克有济。中等师资,必须专业训练,尤不应停办北平师大。”
1933年1月
黎锦熙为《师大月刊》第2期(文学院专号)撰写《文学院概况》。
1933年5月
宪兵三团到校逮捕“师大生活社”正在文学院开会的会员,共14人,搜出中共六大决议等文件、传单、标语。
1933年8月
学校重新修订北平师范大学《组织大纲》和《学则》。大纲规定学校的总任务是:“本校以造就中等学校与师范学校师资为主,并以造就教育行政人员及研究教育学术与适用于教育之专门学术为辅。”学校设立3个学院11个系。文学院设国文系、外文系、历史系,理学院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理系,教育学院设教育系、体育系、实用艺术系,取消社会学系。 学校设立研究所,任务是:“(1)研究教育实际问题;(2)培养教育学术专家;(3)收集整理并编纂各科教材。”学校设附属中学校、小学校、幼稚园及乡村教育实验区,作为研究、实验及学生实习的场所。 学校设校长室、秘书处、教务处、学院四种机构,分管全校各项行政和教学工作。“校长综理全校校务”。秘书处设文书、斋务、庶务、会计、卫生五组。处设秘书一人,每组设主任一人。教务处设教务长一人,“商承校长规划及处理全校教务,由校长于系主任或教授中聘任之”。教务处下设注册、图书、出版三组,每组设主任一人。各学院,每院设院长一人,由校长聘任之,“商承校长会同教务长,处理各院院务”。每系设主任一人,处理该系教务,由校长于教授中聘任之。教授、副教授、讲师,由各系主任“商承院长、教务长,提请校长聘任之”。 学校设立校务会议、教务会议、院务会议、系务会议、事务会议五种会议。校务会议,以校长、教务长、各院长、各系主任及教授代表组织之,以校长为主席。该会议“审议”下列各事项:预算及决算,院系设立及废止,各事务机关之设立废止及变更,各种规程,学生奖惩事项,校长交议事项,各委员会提议事项,其他重要事项。系务会议,以系主任及教授、副教授、讲师组织之,以系主任为主席。该会议讨论下列各事项:各学科教授上之联络事项,拟定本系之课程标准,本系设备进行及发展事项,其他。 学校设立研究所、预算、审计、出版、图书、仪器、卫生、学生生活指导、军事训练、附校设计十个委员会。 《学则》对学校课程做了详细规定。学校课程“兼采学分制及学年制”。每门课程,以每周上课1小时,需要自修时间2~3小时,历半学年者为1学分。本校学生,在四学年中须修满146学分,方得毕业。每个学生每学期选修课目学分,至少18学分,至多不超过22学分。学生除选一主科外,应选其他一科为副科。 学校课程按必修、选修、主科、副科分为四种,具体为:(1)公共必修科,占50学分;(2)主科,占50~70学分;(3)副科,占20~30学分;(4)自由选修科,占8~16学分。学校课程按内容分为三类:(1)修养类,包括党义、哲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卫生、体育,占全部课程的10%,共16学分。(2)教材类(即现在所说的专业课),占66.7%,共96学分。(3)专业类,包括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学法、中等教育、教育史、教育行政、儿童及青年心理、参观,实习等,占23.3%,共34学分。
1933年9月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6期出版。
1933年10月
本年度各院系注册人数统计:教育学院188人、文学院417人、理学院279人,合计864人,其中女生为269人。
1933年12月
学校编辑出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一览》,内容包含校史概略、学则、校历、平民学校概况、本校教职员一览、本校附属乡村教育实验区概况等。
1934年1月
本学期休学人数统计为:教育学院15人、文学院34人、理学院15人。
1934年2月
学校统计上学年毕业生人数为:教育学院23人、文学院134人、理学院51人。
1934年2月
国文系和外文系军训科目移至文学院进行,“树常奖学金”专奖励军训勤课学生。
1934年2月
第一女生宿舍代表谒见校长,因迁往文学院住宿有多方不便,请求学校解决。李蒸表示,将负责解决学生的困难。
1934年3月
教育部专员周天放等视察学校三院及研究所教研及生活状况,李建勋赠送给专员们由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师范教育训育问题》、《中学教师服务状况》等书籍。
1934年3月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10期出版。
1934年4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开会,决议内容为:春季运动会由体育系四年级学生筹办,聘体育系教员为审判员;核定文学院学生组织“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学生主办文学院暑期补习学校”等。
1934年10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开会,决议事项为:本学期应举办活动;计划办理消费合作社;令文学院学生日语、世界语补习学校停办。
1934年10月
教育研究会正式成立,其宗旨为“研究教育问题”,由校长聘任研究会干事、助理,校长、教务长、各院长组成指导委员会,并聘任本校教授若干担任指导员,经费为每月五百元,会址设于文学院办公处内。
1934年10月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14期出版。
1935年4月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18期出版。
1935年6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准予学生主办文学院暑期补习学校备案,举行学生课外活动给奖大会。
1935年7月
学校召开第十一次事务会议,决定文学院增建男生宿舍,取消白庙胡同宿舍。
1935年8月
外语系主任杨宗翰就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罗昌暂代理主任职务。
1935年8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决议事项为:遵教育部改进令,根据事实分别实行,不符之处,分别申辩;改选出席校务会议的教授代表;改选审计委员会委员;遵部令历史系移至文学院;由黎锦熙代钱玄同兼代国文系主任,罗昌任外文系代主任,刘拓任地理系代主任;并新聘教员8人,决定聘李顺卿、吴承仕、王文培为本校名誉教授。
1935年9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文学院学生开办食堂的问题暂缓;学生组织口琴团归西乐研究社办理。
1935年9月
学校公布文学院女生宿舍调动办法。
1935年9月
学校公布文学院男生宿舍调动及派补办法。
1935年9月
校长在文学院报告校务,主要内容为:宿舍调整;历史系由教理学院搬至文学院;黎锦熙代理国文系主任,罗昌代理外文系主任,袁敦礼代理教务长,王钟麒任地理系主任。
1935年10月
黎锦熙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主要内容为:文学院学生人数骤增,请同学注意火灾;国语辩论会题目为“第一期义务教育,应以16岁之青年为对象,其年限亦应改为二年”。
1935年10月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22期出版。
1935年11月
李蒸在文学院召开学生谈话会,嘱学生沉着冷静,忠于国家。
1936年2月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我校(石附马大街师大文学院所在地)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敖白枫(师大)、李昌(雷骏随,清华)担任“民先队”总队长,刘导生(北大)担任秘书,萧敏颂(北大)担任组织部长,王仁忱担任宣传部长。会议制定了工作纲领和有关组织工作的文件。同时,成立了北平师范大学分会,阎世臣(杨黎原)、丁发善(丁秀)、李国耀(李毅)、郭庆云、苏镜、陈泽云(于刚)等先后担任民先队师大分队的正、副队长。
1936年2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事项为:准姜文彬等组织膳食委员会,在教理学院、文学院各办食堂一处。
1936年3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全体学生春假旅行安排;一年级学生春季旅行日期路线;昆曲研究社改选职员准予备案;春季运动会安排;国乐演奏会定期演出;准予文学院学生主办暑期补习学校选举职员备案等。
1936年4月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26期出版。
1936年6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准予文学院学生主办文达补习学校备案,准予科学战争研究会备案。
1936年6月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27期出版。
1936年10月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30期出版,黎锦熙撰写《鲁迅与注音符号》。
1936年12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准予文学院国剧分社备案等。
1937年1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议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参加民先队学生,一经查出,立即开除;停办师大绥远抗敌将士后援会;批准文学院学生组织合作食堂备案等。
1937年2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批准群化学校改选职员备案;批准文达学校改选职员备案;批准文学院合作食堂改选职员备案等。
1937年4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定事项为:批准予卫生食堂改选委员备案;批准予合作食堂改选委员备案;批准学生承办教理学院、文学院暑期补习学校;规定游春办法和国语竞赛时间办法等。
1937年4月
学校召开事务会议,决议事项为:文学院添设女生调养室;清查各研究社器物;规定试卷、讲义保存年限;奖励救火职员、校警、校工;在文学院宿舍安装太平梯。
1937年5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准予文学院合唱分团备案。
1946年7月
石驸马大街原文学院校产收回,92军野战医院将迁移他地。
1948年3月
《今日之教育》第12期为响应华北学联的号召,编辑出版《抢救教育危机特刊》。
1948年10月
黄金鳌对记者表示,复大消息传出后,各地校友电贺学校复大成功,三学部将改称学院,文学院院长黎锦熙、理学院院长黄国璋、教育学院院长艾伟。
1948年11月
学校“复大”后,文学部、理学部、教育学部也恢复为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黎锦熙、黄国璋、袁敦礼继续担任各院院长,黎锦熙兼任国文系主任和国语专修科主任,焦菊隐兼任英语系主任,李飞生兼任历史系主任,黄国璋兼任地理系主任,傅种孙兼任数学系主任,张维正兼任物理系主任,鲁宝玉兼任化学系主任,郭毓彬兼任博物系主任,金澍荣兼任教育系主任,徐英超兼任体育系主任,王绍光代理音乐系主任,骆涵素兼任家政系主任,孙一青兼任工艺系及劳作专修科主任,陈兆蘅兼任特别师范科主任。
1949年12月
国文系以国语专修科的并入,改称中国语文学系,简称中语系,也称中文系;英文系改为外国语文学系,简称外语系,分设英语、俄语两组;博物系改称生物系;音乐系改为音乐戏剧系,简称乐剧系;美术工艺系简称美工系;体育系改为体育卫生系。此时全校仍为3个学院,13个学系,计有:中文、外语、历史(以上三系属文学院)、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以上五系属理学院)、教育、体育卫生、乐剧、保育、美工(以上五系属教育学院)。
1977年1月
我校成立编辑出版纪念周总理文集小组,高沂任组长,组员有侯刚、王酉梅、李群。
1978年3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中文系、教育系、政教系、体育系公共体育等单位重建教研室,任命下列同志为教研室主任、副主任:中文系:韩兆琦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张俊任副主任;郭志刚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蔡清富任副主任;谭得伶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陈惇任副主任;刘芳泉任写作指导教研室主任,张美妮任副主任;陆宗达任汉语教研室主任,史锡尧、仲哲明任副主任;梁仲华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童庆炳任副主任;张鸿苓任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李修生任巡回函授教研室主任。教育系:王焕勋任教育学研究室主任,黄济、陈孝彬任副主任;彭飞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朱智贤、彭聃龄任副主任;陈景盘任教育史教研室主任,尹德新、王天一任副主任;厉以贤任马列、毛主席论著教研室副主任;胡梦玉任小学教材教法教研室主任,高惠莹任副主任;梁志燊、陈俊恬任幼儿教育教研室副主任。政教系:曲家齐任哲学教研室主任,彭万春、王卫国任副主任;朱纯治任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王承璞、吴序光任副主任;李浪先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董衍成、詹君仲任副主任;葛锡有任国际共运史教研室主任,张伟垣、胡青钰任副主任;吴家国任逻辑学教研室主任;贺允清任中学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饶光华任副主任。体育系:吴金山任公共体育教研室主任,徐永昌任副主任。历史系:孔祥民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生物系:吴国利任生物化学教研室副主任。
1978年4月
为澄清“四人帮”在现代文学教学和研究领域里的流毒,北京大学、北京师院和北京师大三校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联合举办了讨论会,着重就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问题、如何认识和评价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问题、30年代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1978年12月
我校马列主义教研室编辑出版了《人民的光荣——朱德委员长光辉战斗的一生》一书。
1979年12月
来北京参加第4届全国文代会的我国著名戏剧评论家、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瘦竹先生,应我校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和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联合邀请,来校作题为《老舍剧作的艺术风格》的报告。
1980年1月
为纪念陈垣100周年诞辰,学校成立筹备委员会,拟举行下列活动:重版陈垣专著《励耘书屋丛刻》。编辑出版《陈垣校长诞生100周年纪念文集》和《陈垣校长诞生100周年学术论文集》。暂定将于11月12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400人纪念会。
1981年9月
教育系、心理学系、外教所联合召开报告会。陈景磐、毛礼锐、顾明远3位教授、副教授分别作《向伟大的教育家鲁迅先生学习》等学术报告;中文系举行报告会,由钟敬文教授作《作为民间文艺学者的鲁迅》的学术报告,以纪念鲁迅100周年诞辰。
1981年11月
我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世界经济、教育基本理论、中国教育史、发展心理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民间文学、汉语文字学、史学史、中国古代史、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物理、固体物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古地理学、细胞生物学17个学科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陶大镛、王焕勋、毛礼锐、陈景磐、朱智贤、李何林(兼职)、钟敬文、陆宗达、白寿彝、何兹全、王世强、刘绍学、孙永生、严士健、黄祖洽、黄敞(兼职)、刘若庄、陈光旭、周廷儒、汪堃仁20位教授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学、自然辩证法、中共党史、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史、中国近现代史、无线电物理、核物理及核技术、光学、放射化学、天体物理、区域地理学、环境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自然科学史(数学)等42个学科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1982年1月
我国著名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专家、我校中文系教授钟敬文,参加延庆县举行的元宵花会,向县文化部门的同志了解该县民间文学资料的搜集和研究情况。延庆县政府的领导同志陪同钟先生观看了花会。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部分教师、研究生也参加了花会。
1982年2月
教育部委托我校中文系举办的全国高校儿童文学教师进修班正式开学。这届进修班学员来自全国28个文教单位,共31人。副校长纵瑞堂参加了开学典礼。中文系系主任钟敬文讲话,并建议高等院校中文系应把儿童文学作为一门必修课。中文系儿童文学教研室浦漫汀老师介绍了当前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情况,宣布了进修班的教学计划。
1982年5月
中文系举行座谈会,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0周年。中文系副系主任童庆炳主持会议。出席座谈会的有文艺理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教研室的全体同志及其他教研室的代表共20余人。钟敬文教授和梁仲华副教授谈了他们参加全国文联、文学研究所召开的毛泽东文艺思想讨论会的情况及个人感想。
1982年6月
由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召开的“全国高校训诂学课讨论会”在我校举行。近50所院校的训诂学教师和专家50余人应邀参加。教育部高教一司司长黄天祥、我校党委书记聂菊荪参加了第一天的会议并讲了话。训诂学家杨潜斋、周大璞、周秉钧、余心乐等相继为代表们作了专题报告,研究会顾问王力先生作了介绍治学经验的报告。
1982年6月
应中文系邀请,我国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和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叶君健来我校,为儿童文学进修班作关于儿童文学的报告。
1983年4月
学校举行庆祝会,祝贺中文系一级教授黄药眠、钟敬文执教60周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学研究会、全国政协、民盟中央、对外友协、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市政协、民盟北京市委、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同志或代表,以及知名学者、教授胡愈之、楚图南、费孝通、臧克家、廖沫沙等到会向两位老教授表示祝贺和慰问。庆祝会由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党委书记聂菊荪代表党委和全体师生员工向两位教授执教60年和80寿辰表示祝贺。
1983年5月
我校中文系儿童文学教研室浦漫汀、张美妮、梅莎、汪毓馥参加编写的《儿童文学概论》,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983年5月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会址设在我校中文系,钟敬文任理事长,白寿彝等任副理事长。
1984年3月
会址设在我校中文系的中国民俗学会召开在京理事扩大会,总结建会一年来的工作,制订今年的工作计划,并通过新会员名单。会议听取了学会副秘书长、我校中文系副教授张紫晨所作的会务报告。学会理事长、我校中文系教授钟敬文先生主持了会议。该学会副理事长及在京理事、会员等40余人出席了会议。于光远、林耀华、常任侠、侯宝林等也参加了会议。
1984年4月
中文系民间文学研究室为配合国家“六五”计划中的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的研究工作,召开了人类学派神话学讨论会,就产生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人类学派神学的基本观点,对中国现代神话研究的影响以及评价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1984年9月
受教育部委托,中文系举办“训诂学”进修班,该班21名学员来自全国19个省市高校,全部是讲师。该班课程将由陆宗达、俞敏、肖璋等教授担任。
1985年4月
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金宏达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中国现代文学博士之一。
1985年9月
在第一个教师节之际,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教授到我校拜访了著名民间文艺学者钟敬文教授,向他表示节日的祝贺。
1985年9月
我校学生心理学会邀请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方掬芬来我校作题为《儿童文学艺术与儿童心理学》的报告。
1986年3月
在国家教委文科科研课题招标中,我校选报的5个项目全部中标。它们是:哲学系齐振海教授的“认识发生学研究”、甘葆露副教授的“体制改革与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中文系黄药眠教授的“中外文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比较研究”、苏文所刘宁教授的“苏联当代文学理论述评”;史学所刘家和教授的“论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1986年9月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我校增加11位博士生导师和11个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专业。11位博士生导师是:化学系刘伯里、数学系汪培庄、低能所王忠烈、生物系王永潮、外语系郑敏、历史系龚书铎、中文系张紫晨、心理系张厚粲、史学所刘家和、教育系王策三和马列所张静如。11个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专业为:体育理论、遗传学、经济地理、教育技术学、科学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语言学和儿童文学。
1986年12月
校长王梓坤主持召开文科重点学科评估会议,为向国家教委申报重点学科准备。会议评出我校文科13个重点学科:发展心理学、民间文学、汉语言文学及汉语史、教育基本文献学、世界经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教育史、文艺学、中国近现代史。
1987年5月
德国班贝格大学民俗学专家伊丽莎白·罗特教授来校作题为《民俗学理论和实际》的报告。
1987年9月
应中国民俗学会和中文系邀请,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民俗研究专家坪井和福田先生与民间文学教研室全体教授、副教授、讲师及研究生举行了座谈会。
1987年9月
日本著名出版家、儿童文学家、福音馆出版社董事长松居直先生应邀来我校作学术报告,讲授了关于幼儿教育、幼儿语言体验、幼儿读物的欣赏与普及等问题。
1987年11月
中文系民俗学专业和中国民俗学会联合举办第二届全国民俗学讲习班,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26个单位8个民族的学员参加。
1988年4月
喜剧表演艺术家陈佩斯来到我校与民俗学会商谈中国民俗博物馆筹建的有关事宜。
1988年9月
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由我校研究生院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合作,面向全国青年作家招生的文艺学专业(文学创作方向)研究生班开班。莫言、刘震云、余华、毕淑敏等40人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1988年11月
中国民俗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在我校召开,钟敬文当选学会主席,白寿彝、张紫晨当选学会副主席。
1989年3月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会学术主任柯木林先生应我中国民俗学会、我校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的邀请,来校与师生就两国民俗学的现状及如何加强两国间民俗学、民间文化的交流等问题进行座谈。中国民俗学会主席、我校中文系教授钟敬文出席座谈会。
1989年8月
高等学校东方文学研讨会在我校举行,这是北京发生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后在我校举行的第一个全国性学术会议。全国20多所大学和科研单位的数十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1990年8月
台湾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张振东先生率领的代表团一行30余人来我校参观。
1990年12月
以我校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紫晨为团长的中国民俗学者考察团一行10人到日本进行农耕文化调查和学术交流。
1991年7月
同意中国民俗学会挂靠在我校。
1991年10月
民俗学社举行第七届理事会成立大会。钟敬文教授、张紫晨教授和170多名会员出席成立大会。
1991年10月
我校中文系儿童文学教研室张美妮副教授主编的《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大典》上下两卷荣获全国第二届“冰心儿童图书奖”。这是我校图书首次获得此项殊荣。
1991年11月
我国首次伊朗文学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这次会议由我校中文系和全国高等学校东方文学研究会共同主办。参加会议的有京、津、沪和其他18个省市80余位伊朗文学和东方文学研究者。
1992年5月
师资培训中心邀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我校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敬文先生作“谈谈科学研究”的学术报告。
1992年9月
我校和中国民俗学会主办的庆祝钟敬文学术活动70周年座谈会举行。方福康、周之良、钟敬文、许嘉璐、甘英、周巍峙以及美国、日本、韩国民俗家和中科院、社科院、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代表近300人出席盛会。
1992年10月
学校15项文科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位列全国高校系统第六。具体项目为:哲学系齐振海的《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历史系刘宗绪的《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研究》、中文系伍铁平的《中西语言学说史的比较研究》、经济系陶大镛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马列室张静如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中文系聂石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象的历史文化研究》、中文系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中文系蔡清富的《新文学史上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历史系王新的《独联体民族问题的历史渊源》、哲学系杨寿堪的《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特点及其演变趋势》、艺术系黄会林的《中国大众文化现状研究》、古籍所刘乃和的《陈垣评传》、史学所吴怀祺的《史学的变通思想和历史变革进程》、中文系张海明的《五四以来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历史系赵世瑜的《关于胥吏的社会政治史研究》。
1992年10月
为庆祝建校90周年,社会科学处编辑出版了《学府新貌》。该书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科的发展进程。据不完全统计,1978—1992年3月,承担科研项目390余项,出版著作1800余种,发表论文8800余篇。其中有些科研成果水平很高,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1992年11月
著名音乐家、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刘炽来校举办题为《我与民歌》的学术讲座。中文系教授钟敬文、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部分成员和民俗学社成员参加了这次活动。
1993年2月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学者代表团应我校中文系、苏文所及中国民俗学会的邀请来校进行学术访问。
1993年3月
研究生院培养处在中文系、生物系开展学位课程评估试点工作。中文系全面评估了现当代文学专业主要学位课程;生物系评估了不同专业的5门基础课。
1993年6月
校学位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对增点领导小组提出的申报博士点、硕士点的名单及新增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进行审议并无记名投票表决,一致同意增点领导小组的方案。会议还对美学、企业管理、特殊教育学、新闻学、比较文学、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6个自行增列的硕士点进行了审核,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全部通过。会议还通过授予327人硕士学位(其中在职人员14人)、34人博士学位。
1993年9月
我校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决定在全国招收在职委培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生。
1993年12月
经报请国家教委批准,自本年开始,我校招收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3年12月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我校新增一个博士点,即教育技术学;新增硕士点有:特殊教育学、美学、比较文学、新闻学、企业管理、科技信息、电影艺术及技术和运动生物力学;新增博士生导师有丁鄂江、王宁等27人。
1994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理学院。
1994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郭志刚任文学院院长;何香涛任理学院院长;马金双任科研处处长;彭望禄任教务处副处长;方瑾任生物系副系主任;王瑞华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副主任。免去金秀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助理职务。
1998年11月
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我校中文系教授、96岁高龄的钟敬文先生作题为《谈读书》的学术报告。
1998年12月
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日本民俗学会主席福田先生应我校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的邀请在我校作学术讲座。
1999年3月
中文系举办“钟敬文教授九七华诞学术研讨会”,为钟敬文先生祝寿并庆贺他主编的《民俗学概论》出版,该书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部民俗学教科书。钟敬文、郭预衡、郭志刚、刘象愚、童庆炳、赵仁珪、王富仁等教授与近百名中文系师生参加研讨会。
1999年9月
由中文系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儿童文学教学研讨会”召开。副校长郑师渠、台湾台东师范学院校长方荣爵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高洪波发表讲话。钟敬文教授就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发展儿童文学的重大社会意义等发表演讲。
1999年9月
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获奖名单公布,我校获五项奖励。顾诚的《南明史》、黄济的《教育哲学通论》、张美妮的《中国新时期幼儿文学大系》获正式奖;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顾明远的《教育大辞典》获提名奖。
1999年11月
约旦学者尤素福·萨·哈塔伊白,在我校中文系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第一位获中国文学博士学位的约旦人,同时也是第一位获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的阿拉伯人。约旦驻华大使拉吉布·苏凯里出席答辩会。
2000年3月
我校举行祝贺钟敬文先生九十八寿辰暨《中国民间文学演讲集》刊行发布会。中央统战部三局局长韩雁、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北大知名教授张岱年等,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副书记范国英、宣传部部长白光耀以及中文系全体教授到会向钟敬文先生祝寿,并祝贺其新著《中国民间文学演讲集》正式出版。文化部、社科院等单位的社会各界人士、知名学者向钟先生发来贺电、贺信。
2001年5月
在第四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我校共有10项成果获奖。其中,中文系钟敬文主持的《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资环系赵济主持的《区域地理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信息科学学院裴留庆为主要完成人的《信息与电子科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启功、顾明远、林崇德、康仲远、黄秀梨、乌美娜、舒华、葛岳静主持的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我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数位居全国高校第四。
2001年6月
在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我校共有27项成果获奖。其中,白寿彝教授的《中国通史》荣获特等奖,袁贵仁教授的《邓小平价值观研究》、顾明远教授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刘宁教授的《俄国文学批评史》、聂石樵教授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学》和王向远教授的《“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获得一等奖;韩震教授的《重建理性主义信念》、董志铁教授的《名辩艺术与思维逻辑》、钟敬文教授的《建立中国民俗学派》、杨利慧教授的《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白暴力教授的《价值与价格理论》、沈越教授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探源》、唐任伍教授的《管理审视——中外经济管理比较研究》、杨冠琼副教授的《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沿革研究》、姚梅林副教授的《学习规律》、孙喜亭教授的《再论科学技术·生产力·教育》、毛亚庆副教授的《从两极到中介——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方法论研究》、张斌贤教授的《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研究》、檀传宝教授的《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靳希斌教授的《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教育改革》、申继亮教授的《教师素质论纲》、杨共乐教授的《罗马社会经济研究》、瞿林东教授的《中国史学史纲》、刘勇教授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郭英德教授的《明清传奇史》、邹红教授的《焦菊隐戏剧理论研究》获得二等奖。
2001年11月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光远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中央文史馆馆长启功先生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我校钟敬文教授在研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2001年12月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校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教授主持、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与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共同承担的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孙诒让全集》编纂工作启动。
2002年1月
中文系举行庆祝钟敬文先生百岁生日祝寿会。启功先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我校副校长谢维和以及文化界人士参加祝寿会。
2002年1月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诗人、散文家、教育家、我校教授钟敬文先生逝世,享年100岁。
2002年2月
教育部公布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名单,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民俗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文艺学、中国古代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物理、自然地理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系统理论、环境科学16个学科入选。
2002年3月
我校5部文科著作荣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优秀图书奖”。《应用心理学书系》(林崇德主编)获国家图书奖;《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党史学》(王炳林著)、《教育经济研究丛书》(王善迈主编)、《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项贤明著)、《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王泉根著)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2002年12月
在第八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全国年会上,我校王富仁教授当选为新一届学会会长,刘勇教授当选为常务理事兼学会秘书长。
2002年12月
中国高校数字媒体教学协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研讨会由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动画学院、中国美术院视觉艺术学院联合举办,全国5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业内知名制作公司、出版单位以及数字媒体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业内资深制作人员参加会议。
2003年5月
成立文学院,撤销原中文系建制。张健任文学院院长,李国英(兼)、王一川、李正荣、郑国民任文学院副院长。
2003年5月
成立文学院党总支,撤销中文系党总支。原中文系的党员隶属文学院党总支。由李国英、赵军平、孙银新、张健、陈惠琴组成文学院党总支委员会。李国英任党总支书记,赵军平、孙银新任副书记。
2003年5月
学校召开大学外语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交流会。副校长董奇参加。外文学院担任公共外语教学的40余位教师及大学外语课程建设专家组成员参加会议。
2003年9月
学校决定:成立领导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周作宇任中心主任;成立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檀传宝任中心主任;成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郑新蓉任中心主任;成立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董晓萍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语文与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王富仁任中心主任;成立媒体策划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蒋原伦任中心主任;成立泛媒介文化研究中心,王一川、李春青任中心主任;成立当代经济理论研究中心,白暴力任中心主任;成立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赖德胜任中心主任;成立乡土中国研究中心,赵世瑜任中心主任;成立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刘晓力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王泉根任中心主任;成立资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刘学敏任中心主任;成立民意调查事务中心,韩震任中心主任;成立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英语学习研究中心,董奇任中心主任;成立数据统计与分析中心,崔恒建任中心主任;成立复杂性研究中心,狄增如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雉类研究中心,郑光美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城镇发展研究中心,金逸民任中心主任。
2003年11月
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结束。文学院康震、历史系王东平、数学系黎雄、天文系赵娟四位青年教师获得一等奖,信息科学学院、历史系等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2003年11月
天文学系2000级彭影杰、外文学院2000级陈垦、文学院2001级裴亮、历史学系2001级李凯、心理学院2000级兰雪棹、天文学系2000级李海宁、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1级谢静祎、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0级刘翔、数学系2000级陈新、生命科学学院2000级杨蓉西获评我校第四届“十佳大学生”。
2003年12月
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资助2003年上半年(第23批)的出版资助工作基本结束。我校3部著作获得出版资助,分别是:文学院王向远的《翻译文学导论》,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李建会的《生命科学的哲学》,历史系王培华的《元明北京建都及粮食供应——略论元明时期人们的认识与实践》。
2004年3月
由校女教授联谊会、校工会女教职工委员会、校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全球化与性别平等”专家论坛举行,来自全校各院、系、所的女教授、女教职工、女研究生和女本科生参加活动。
2004年4月
由我校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UNESCO)、欧洲梅耶人类基金会、欧中可持续交流中心等国际机构共同举办的国际遗产学研讨班在我校闭幕。
2004年4月
学校成立中美教育研究中心,挂靠教育学院。聘任张斌贤为主任、高洪源为副主任。成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王泉根任主任。
2004年4月
由我校外文学院日文系、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日语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召开。100余名中、日两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就中国日语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日语专业学科建设等宏观问题,以及教学法、教材分析、教学语法等专门问题进行研讨。
2004年5月
康震任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2004年5月
文学院举行揭牌仪式。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河北师范大学校长苏宝荣,我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君礼、戴家干、陈光巨、樊秀萍及文学院师生200余人出席。
2004年5月
香港著名实业家、香港喜荣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我校校友邱季端先生,向文学院捐赠100万元人民币,设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季端发展基金”。
2004年7月
为庆贺启功先生92岁寿辰,文学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与北师大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启功先生语言文字学学术研讨会暨新著首发式”举行。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柳斌杰、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袁行霈、我校校长钟秉林等出席会议。
2004年11月
我校文学院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刘铁梁教授获2004年度“钟敬文民俗学奖”。
2004年11月
文学院陈思、生命科学学院刘佳凝、数学科学学院康健、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高耀华、化学系周清、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竹维、教育学院漆颖、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师曼、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陈波、心理学院陈浪当选学校第五届“十佳大学生”。
2004年12月
文学院邹红的《焦菊隐的“戏剧——诗”观念及对当代戏剧的启示》、任洪渊的《重新发现汉语》荣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
2004年12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静爱教授获2004年度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沈复兴、法律系张小虎、文学院康震获优秀教师奖,11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获优秀学生奖。
2005年1月
生命科学学院魏群主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文学院王一川主持的“文学概论”、数学学院王昆杨主持的“数学分析”、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主持的“普通动物学”4门本科课程入选2004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2005年3月
以校长钟秉林为团长,文学院院长张健、数学科学学院院长保继光、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戴永久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洪成文为成员的我校人才招聘团赴美进行了人才招聘。招聘团分别在旧金山、洛杉矶、纽约和波士顿地区举行了招聘会,来自美国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机构的百余位人士应聘。
2005年3月
我校与新加坡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汉语言文学”学士项目第三届学员毕业典礼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校务委员会秘书长樊秀萍,文学院王宁教授、李国英教授、曹卫东教授,新加坡教育部政务部长曾士生等出席典礼。
2005年4月
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袁振国、社政司科研处处长张东刚一行来校进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调研。副校长董奇、史培军和文学院童庆炳教授等参加调研。
2005年5月
我校致公党支部成员、外文学院宛金章教授和马惠群副教授分别被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授予“优秀干部”、“优秀党员”荣誉称号。
2005年6月
我校10部书稿获得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资助,分别是:文学院王一川的《京味文学的终结》、郭英德的《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程正民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的历史沿革》、陈太胜的《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赵勇的《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初探》、陈雪虎的《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卫志明的《政府、市场与企业》,教育管理学院向蓓丽的《自由主义视野中的权威及其教育思想》,学校办公室方增泉的《近代中国大学(1898—1937年)与社会现代化——近代中国大学的产生、本土化发展与社会变革》和学生处田辉的《创新的空间经济学分析》。
2005年11月
学校成立中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李翀任中心主任;成立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中心,孙魁明任中心主任;成立易学文化研究中心,张涛任中心主任;成立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刘铁梁任中心主任;成立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心,张百春任中心主任;成立艾滋病预防与健康行为研究中心,方晓义任中心主任;成立工会发展研究中心,王彬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李晓西任中心主任、成立房地产研究中心,董藩任中心主任;成立企业文化研究中心,刘孝廷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资本论》研究中心,陶大镛、白暴力任中心主任;成立公共部门绩效测评研究中心,杨冠琼任中心主任、成立空间电子对抗研究中心,杨志良任中心主任;成立生物资源循环再生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李玉任中心主任、成立中—瑞能源农业与生态工程研究发展中心,娄安如任中心主任;成立动力系统研究中心,袁荣任中心主任;成立山地生态与资源保育研究中心,江源任中心主任;成立可视化技术研究中心,周明全任中心主任;成立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孙波任中心主任;成立嵌入式系统研究开发中心,李刚任中心主任。
2005年12月
我校获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立项20项,批准经费82万元。其中,规划基金15项,青年基金4项,专项任务项目1项。按学科来分:教育学4项,心理学3项,经济学、艺术学各2项,法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社会学、外国文学、语言学、哲学、中国文学各1项。按院系来分:心理学院获准3项,教育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技术学院各2项,法律系、管理学院、历史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史学所、外文学院、资源学院各1项。
2006年3月
我校17人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卢广存(数学科学学院)、洪文明(数学科学学院)、姜碧沩(天文系)、张俊杰(生命科学学院)、闫广健(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潘耀忠(资源学院)、严平(资源学院)、王成兵(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曹卫东(文学院)、王向远(文学院)、彭宣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钟伟(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顾昕(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李兴(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项贤明(教育学院)、陈英和(心理学院)、毛亚庆(教育管理学院)。
2006年3月
由我校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和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辅仁大学先秦两汉学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80多位知名学者出席了会议。
2006年4月
梁家峰任党委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张天文、姜云君任人事处副处长;张健任文学院院长,李国英、曹卫东、康震、刘洪涛任副院长。
2006年5月
文学院曹卫东被授予第二十届北京市“五四奖章”。
2006年6月
成立文学院分党委,李国英任分党委书记,黄开发、方红珊任分党委副书记。
2006年10月
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我校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北京鲁迅博物馆在主楼大厅共同举办了“鲁迅读书生活展”。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宋贵伦,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郑师渠,文学院现当代研究所所长邹红等参加开幕仪式。校领导刘川生、王炳林、韩震观看了展览。
2006年12月
由著名民俗学家、我校资深教授钟敬文先生生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民俗史研究”成果《中国民俗史》(六卷本)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2006年12月
教育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心理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7个学院成为首批“研究生生活指导室”试点单位。
2006年12月
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颁奖典礼暨辅导员工作论坛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出席会议。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应邀在辅导员工作论坛上发言。我校文学院康震、数学科学学院黎雄、物理系董晓蕾、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武玉红、化学学院申秀民、历史学院李志英、管理学院王洛忠、生命科学学院白勇8位老师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康震获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殊荣。
2006年12月
文学院苏媛、教育学院盛绮婷、历史学院余春江、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唐巧、心理学院孙嘉卿、生命科学学院黄烯、数学科学学院艾博、管理学院王博雅、艺术与传媒学院郝曼宁和刘添娇10位同学获2006年度“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2006年12月
由我校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民族志·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召开。副校长陈光巨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
2007年1月
我校24项成果获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9项,获奖数位居第三。教育学院王策三主编的《教学认识论(修订本)》、历史学院刘家和的论文集《史学、经学与思想》、文学院李春青的著作《诗与意识形态》、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尚晓援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国孤儿系统排查情况的报告》获得一等奖。
2007年4月
由文学院钟敬文教授生前主持、后由文学院萧放教授负责组织撰写的《中国民俗史》、由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白暴力教授主持的《价值价格通论》两项成果被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专家鉴定为优秀。
2007年6月
副校长葛剑平教授当选为民盟北京市委主委,教育技术学院黄荣怀教授当选为民盟北京市委委员;文学院万建中教授当选为民革北京市委委员;教育学院庞丽娟教授当选为民进北京市委副主委;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民教授当选为民进北京市委常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孙津教授当选为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宛金章教授当选为致公党北京市委常委;管理学院王建民教授当选为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常委。
2007年6月
我校文学院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今日世界文学》期刊联合举办《今日世界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专刊”出版座谈会。莫言、余华、格非、食指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批评家参加会议。
2007年8月
我校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地理学5个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民俗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中国古代史、理论物理、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系统理论、环境科学、教育经济与管理11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11月
2007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评审结果揭晓。在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招标中,哲学与社会学院韩震教授中标“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研究”课题,获批经费50万元;艺术与传媒学院黄会林教授中标“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课题,获批经费45万元。在限额申报的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中,文学院黄易青教授申报的《传统古音学研究》获准立项,项目级别为后期资助项目重大项目,获批经费20万元。在教育部一般项目申报中,我校34项申报课题获准立项,立项数位列第一,获批经费129万元。
2008年6月
“《中国民俗史》(六卷本)首发式暨钟敬文历史民俗学思想研讨会”召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张国祚、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学校党委副书记唐伟等到会祝贺。
2008年7月
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带领的“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文学院郭英德带领的“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2008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2008年7月
杨耕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张斌贤主持的“外国教育史”、邹红主持的“中国现代文学原著精读”、朱文祥主持的“中级无机化学”、王磊主持的“化学教学论”、赵烨主持的“环境地学”、晁福林主持的“中国古代史”7门本科课程获评北京市精品课程。
2008年10月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王菊英的论文《曾子述论》(指导教师:周桂钿教授)、文学院鞠熙的论文《碑刻民俗志——北京旧城寺庙碑刻民俗分析及其数据处理》(指导教师:董晓萍教授)入选首届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8年10月
党委宣传部编辑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资料汇编》四卷本。
2008年11月
“民俗学”、“学校管理学”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三门网络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2008年12月
我校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举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教授,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管理学院顾明远教授,文学院童庆炳教授,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李晓西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唐伟主持。
2009年1月
文学院分党委副书记方红珊获“第六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2009年2月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静如主编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丛书(五卷)》、历史学院龚书铎主编的《清代理学史(三册)》、文学院王宁主编的《汉字构形史丛书(八册)》、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李晓西等著的《中国货币与财政政策效果评析》入选全国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图书。
2009年8月
我校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8届博士生许家星的学位论文《朱子四书学研究》和文学院2008届博士生李小龙的学位论文《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入选2009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9年9月
学校新增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8门北京市精品课程。王昆扬教授牵头的“分析类课程教学团队”,毛振明教授牵头的“学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团队”和赵秉志教授牵头“刑法学教学团队”获评2009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李景林教授主持的“中国哲学”、宋英辉教授主持的“刑事诉讼法学”、马健生教授主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刘勇教授主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王科志教授主持的“化学综合设计实验”、张俊杰教授主持的“分予生物学”、刘静玲教授主持的“环境科学概论”,金盛华教授主持的“社会心理学”8门本科生课程获评2009年度北京市精品课程。
2009年9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了亚太实验学校、珠海分校体制,以及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文学院、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育学部等有关事宜。
2009年9月
数学科学学院王昆扬教授带头的“分析类课程教学团队”,体育与运动学院毛振明教授带头的“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文学院郭英德教授带头的“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和法学院赵秉志教授带头的“刑法学科教学团队”被评为2009年度国家级教学团队。
2010年3月
我校13名教师入选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分别是教育学部蔡永红、于述胜和曾晓东,环境学院陈彬和夏星辉,资源学院崔雪峰,管理学院樊瑛,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罗菊花,水科学研究院滕彦国,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王秀梅,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吴向东,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薛贵以及文学院郑国民。
2010年4月
我校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婵教授负责的“体育运动心理学”,文学院康震教授负责的“中国古代文学原著精读”和化学学院刘正平教授负责的“高分子化学”获得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称号。教育学部张斌贤教授带头的“外国教育史教学团队”,黄荣怀教授带头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就业导向型课程教学团队”和化学学院欧阳津教授带头的“化学实验教学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010年4月
生命科学学院刘全儒、文学院张清华、化学学院胡乃非、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赵春明、艺术与传媒学院唐怡、物理学系周静、心理学院彭华茂、体育与运动学院屈国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林定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获评第六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2010年6月
文学院辅导员胡志峰获评“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2010年6月
教育学部刘春荣、数学科学学院崔世莹、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林春梅、文学院胡志峰、心理学院王瑞敏、化学学院隋璐璐、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孙舒平、教育学部傅纳、管理学院郭智芳、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谭江华10位辅导员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辅导员。其中,刘春荣被评为北京市十佳辅导员。
2010年6月
张燕玲任文学院分党委副书记;王立军、过常宝、姚建彬任文学院副院长。
2010年8月
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前会长、我校文学院教授郭预衡先生逝世。
2010年11月
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吴宗宪教授的《社区矫正比较研究》和文学院张哲俊教授的《文学考古学:武平的交流与中日文学》两项成果分别入选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0年12月
数学科学学院苟晓龙,教育学部吕国栋、周铃钞,心理学院彭宇,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苏楠,物理学系张腾,历史学院刘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车丽美,化学学院宋安琪、文学院胡韧奋10位同学获我校第十一届“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2010年12月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系列数据库首发。由我校主办、教育学部编辑出版的《教师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学报》三份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在全国近300家教育类学术期刊中名列前茅。
2011年1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赵春明、体育与运动学院郎健、文学院刘洪涛和生命科学学院桑建利获2010年度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心理学院胡婧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8位同学获宝钢优秀学生奖。
2011年3月
我校19名教师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分别是文学院陈太胜、康震,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程晓堂,教育学部朱旭东、张东娇、刘美凤,历史学院张昭军,法学院熊跃敏,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刘成纪,管理学院王有贵,艺术与传媒学院王宜文,化学学院自国甫,数学科学学院胡永建,心理学院伍新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德鹏,环境学院白军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张占军,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程宏、周涛。
2011年4月
由国家汉办、我校文学院、俄克拉荷马大学文理学院、《当代世界文学》杂志社、《今日中国文学》杂志社等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开幕。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副校长、孔子学院理事长、文理学院院长Paul Bell等出席大会。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并致辞。来自11个国家的1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2011年5月
文学院教师梁振华凭借《密战》剧本,在2011年首都编剧论坛上获得“首都十佳编剧”及“新秀编剧”称号。
2011年6月
在第七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文学院卜师霞获得文史类A组一等奖,管理学院孙宇获得文史类A组三等奖,心理学院黎坚获得理工类A组一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和最佳演示奖,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郭俊奇获得理工类A组二等奖。在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中,文学院王宁教授获文史类A组一等奖,心理学院刘儒德教授获理工类A组一等奖。
2011年6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2011年第三次会议召开。决定授予622名研究生博士学位、2037名研究生学术型硕士学位、855名研究生专业型硕士学位、6484名本科生学士学位。批准新增和认定博士生指导教师61人、学术型硕士生指导教师87人、专业学位硕士生指导教师60人;经表决,批准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原则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点实施办法》;同意增设统计学、法律史、民商法学和经济法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意增设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计算数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会议还批准了化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和教育学一分会等3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调整的申请。
2011年10月
国民核算研究院宋旭光申报的课题《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研究》获准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一批),批准经费80万元。文学院过常宝申报的《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和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周少川申报的《百年中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发展研究》两个课题获准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分别获批经费80万元。
2011年10月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副教务长Dr.James A.Cooney、工程学院院长Sandra Woods教授及人文学院院长John Didier教授等一行来访,常务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11年11月
教育学部邵婷、管理学院刘希雅和王晨、文学院廖文俊、天文系刘德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朱涵青、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元欢、法学院曾佳、心理学院梁媛以及数学科学学院张湘君等10位同学获第十二届十佳大学生称号。
2011年12月
我校4名师生当选为海淀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曹卫东、教育学部教师冯婉桢、管理学院2008级本科生王晨在海淀区选举委员会北师大选区当选;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宛金章在海淀区选举委员会北太平庄街道分会红联村选区当选。我校文学院万建中教授、历史学院刘林海教授、心理学院刘儒德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同道教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胡晓江教授等5位党外教师当选为政协海淀区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2011年12月
文学院第二届“国学奖学金”颁奖仪式顺利举行。奖学金发起人、香港御峰理财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陈冰清女士出席颁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