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篇

数学科学学院

 

相关人物

相关学科

概率论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概率统计 基础数学 模糊数学 数学

相关事件

1915年2月
教育部呈请大总统袁世凯核准《扩充北京高等师范教育办法》。袁世凯批准财政部筹拨6万元开办费,并自捐1万元。我校积极计划扩充,预拟收容学生1000人,实际扩充本、预科至12班,学生共450人;增设国文部、数理部、教育专攻科、国文专修科、手工图画专修科、单级教员讲习班,另设各种讲习科。其后又受东三省之委托,附设东三省教员养成班。至此,《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的六部,率先在我校全部建立。
1917年7月
学校增设数理部。
1919年2月
数理部学生匡互生、刘薰宇,国文部学生周予同等人,成立“同言社”,后该社成员受工学主义思想影响,于5月3日成立工学会。提倡“工学主义”,主张工学结合,并发行《工学》月刊。其宗旨之一是“平时则互相研究各种学术,或建设教育事业;国有困难外交,则竭力以谋补救”,“为国民外交之后援”。
1919年6月
教育部通咨各省区,6月北京高师毕业生8班,其中国文部23人、英语部23人、历史地理部20人、数理部28人、理化部22人、博物部18人、教育专攻科21人、体育专修科32人,共187人。籍隶该省者应酌委服务,以符定章。
1919年7月
女高师数理部发起成立数理研究会,宗旨在阐明学理,交换知识,分数学、物理、化学三组,分门研究,按期开会报告。
1920年6月
北京高等师范第七届学生毕业,计国文部23名,英语部27名,史地部34名,数理部26名,博务部17名,职业教员养成科17名。
1920年6月
教育部通知各省区,北京高师招考新生,请按该校招选办法简章摘要及各省区选送学生名额分配表选送。招考新生4班,国文部、英语部、数理部、理化部各1班。
1922年5月
学校修改组织大纲、学则概要和课程标准呈报教育部。改订课程编制:本科分四年科和六年科两种。四年科,设教育系、国文系、英文系、史地系、数理系、理化系、生物系、体育系,均为4年毕业;六年科,设教育系、国文系、英文系、史地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均为6年毕业,授学士学位。又改订本校行政组织,由教授选出代表组织评议会,校长室设秘书,全校政务分为总务处和教务处,设总务长与教务长各一人。呈报教育部批准照办。
1922年6月
北京高师第十届学生毕业,计教育研究科14名、国文部29名、英语部21名、数理部25名、理化部29名、体育专修科21名、职工教育专修科26名。
1922年12月
北京高师“废部改系”,将数理部改称数学系,理化部改称化学系,增设物理系。
1924年8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师范大学所定之《组织大纲》及《学则概要》。《组织大纲》共7章39条,主要内容如下:定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宗旨:以造就师范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并研究专门学术为宗旨。学制:本科修业年限4年(暂设预科修业年限2年)。并得设研究院、专修科、推广部、暑期讲习科,其修业年限及详细办法另定。本科所设系:教育系、心理系、国文系、英文系、历史系、地理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质系、体育系。本科毕业生得称学士。
1927年9月
《世界日报》报道,京大师范部事务教务两方面组织就绪:(1)教务方面,为节俭经费,裁撤教务长。一切教务由学系主任商承学长办理。全校共有8系2专修科:国文系、教育系、史地系、物理系、化学系、英文系、生物系、数学系、体育专修科、手工图画专修科。(2)事务方面,不设事务长。分设文书、注册、图书、仪器、斋务、会计、庶务各课,旧日职员裁去50多人,留20余人。(3)班次,平均本科每系4班,共32班,预科4班,专修科3班,总计39班。学生人数800余人。
1928年6月
我校第16届学生毕业,这是改名为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之始,计教育系7名、国文系35名、英文系14名、史地系11名、数学系17名、物理系8名、化学系10名、生物系3名、体育专修科10名,共115名。
1929年6月
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第17届毕业生(即“改大”后第二届本科毕业生)在学校礼堂举行毕业式,计教育系5名、国文系19名、英文系7名、史地系14名、数学系7名、物理系5名、化学系4名、生物系3名、体育专修科28名,总共92名。
1929年7月
数学系师生开会欢迎冯祖荀到校任系主任。
1931年5月
教务联席会议决议各系实设科目时数:教育系89小时、体育系60小时、国文系89小时、英文系93小时、史学系(一部)60小时、史地学系(二部)48小时、社会学系45小时、地学系60小时、数学系60小时、物理系60小时、化学系60小时、生物学系60小时。
1931年6月
学校第19届学生毕业,计有教育系30名、国文系39名、英文系39名、史学系26名、地理系5名、数学系15名、物理系3名、化学系11名、生物系7名,总共175名。
1931年7月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正式合组,分设教育学院、文学院和理学院。教育学院开设教育系、体育系,文学院开设国文系、外国文学系、历史系、社会科学系,理学院开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教育学院、理学院及办公处设在和平门外的南新华街,即原第一部旧址,文学院设在宣武门内的石驸马大街,即原第二部及研究所旧址。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分别担任三个学院的院长,聘请李建勋、袁敦礼、钱玄同、罗昌、黄文山、赵进义、文元模、刘拓、李顺卿、王谟等教授分别担任教育、体育、国文、英文(外文)、社会学科(社会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系的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暂时空缺)。将原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先设置历史科学门和教育科学门,地址设在师大原址,聘请黎锦熙、钱玄同、李建勋、刘拓、李顺卿、程廼颐、傅铜、朱希祖等教授为研究委员会委员,研究院院长由校长兼任。原有两校的图书馆同时合并组建为一个馆,聘请陆华深为馆长,在教育学院和理学院校区内设总馆,文学院校区内设分馆。原第一院附属中学,改称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校,男女生兼招,男女生同校不同班;原第二院附属中学,改称附属中学北校,基于历史传统,仍专招收女生。原第一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一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二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蒙养园改称幼稚园。
1931年7月
部务联席会议决议,内容是:两部事务7月底前结束;三院院址为教育学院、理学院及所有办公处设于一部原址,理学院暂设地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学院设教育学系(分为教育行政、教育心理两组)、体育学系;文学院设于二部原址,设国文学系、英文学系、史学系(暂附史地系)、社会学系;研究所改为研究院,移至广安门内一部二院原址,设历史科学门与教育科学门。成立校务会议,由校长、各系主任及教授代表7人组成。商讨教授薪水计算方法等。
1931年7月
学校完成各系主任、教授聘定工作,李建勋兼教育系主任、袁敦礼为体育系主任、钱玄同为国文系主任、罗昌为英文学系主任、黄文山为社会学系主任、王谟为地学系主任、赵进义为数学系主任、文元模为物理学系主任、刘拓兼化学系主任、李顺卿兼生物学系主任,史学系主任未定。
1932年6月
学校第20届毕业生毕业,共214名,其中,教育学院教育系21名、体育系18名,文学院国文系46名、外国文学系48名、历史系34名,理学院地理系8名、数学系10名、物理系7名、化学系10名、生物系12名。
1933年6月
学校第21届学生毕业,计教育系12名、体育系12名、国文系57名、外国文学系48名、历史学系23名、史地系3名、社会科学系4名、数学系12名、物理系7名、化学系12名、生物系10名、地理系3名,共203名。
1933年8月
学校重新修订北平师范大学《组织大纲》和《学则》。大纲规定学校的总任务是:“本校以造就中等学校与师范学校师资为主,并以造就教育行政人员及研究教育学术与适用于教育之专门学术为辅。”学校设立3个学院11个系。文学院设国文系、外文系、历史系,理学院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理系,教育学院设教育系、体育系、实用艺术系,取消社会学系。 学校设立研究所,任务是:“(1)研究教育实际问题;(2)培养教育学术专家;(3)收集整理并编纂各科教材。”学校设附属中学校、小学校、幼稚园及乡村教育实验区,作为研究、实验及学生实习的场所。 学校设校长室、秘书处、教务处、学院四种机构,分管全校各项行政和教学工作。“校长综理全校校务”。秘书处设文书、斋务、庶务、会计、卫生五组。处设秘书一人,每组设主任一人。教务处设教务长一人,“商承校长规划及处理全校教务,由校长于系主任或教授中聘任之”。教务处下设注册、图书、出版三组,每组设主任一人。各学院,每院设院长一人,由校长聘任之,“商承校长会同教务长,处理各院院务”。每系设主任一人,处理该系教务,由校长于教授中聘任之。教授、副教授、讲师,由各系主任“商承院长、教务长,提请校长聘任之”。 学校设立校务会议、教务会议、院务会议、系务会议、事务会议五种会议。校务会议,以校长、教务长、各院长、各系主任及教授代表组织之,以校长为主席。该会议“审议”下列各事项:预算及决算,院系设立及废止,各事务机关之设立废止及变更,各种规程,学生奖惩事项,校长交议事项,各委员会提议事项,其他重要事项。系务会议,以系主任及教授、副教授、讲师组织之,以系主任为主席。该会议讨论下列各事项:各学科教授上之联络事项,拟定本系之课程标准,本系设备进行及发展事项,其他。 学校设立研究所、预算、审计、出版、图书、仪器、卫生、学生生活指导、军事训练、附校设计十个委员会。 《学则》对学校课程做了详细规定。学校课程“兼采学分制及学年制”。每门课程,以每周上课1小时,需要自修时间2~3小时,历半学年者为1学分。本校学生,在四学年中须修满146学分,方得毕业。每个学生每学期选修课目学分,至少18学分,至多不超过22学分。学生除选一主科外,应选其他一科为副科。 学校课程按必修、选修、主科、副科分为四种,具体为:(1)公共必修科,占50学分;(2)主科,占50~70学分;(3)副科,占20~30学分;(4)自由选修科,占8~16学分。学校课程按内容分为三类:(1)修养类,包括党义、哲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卫生、体育,占全部课程的10%,共16学分。(2)教材类(即现在所说的专业课),占66.7%,共96学分。(3)专业类,包括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学法、中等教育、教育史、教育行政、儿童及青年心理、参观,实习等,占23.3%,共34学分。
1934年6月
学校举行欢送毕业生仪式,校长、各院长分别发表演说。本届毕业生为:教育系35名、体育系15名、国文系53名、外国语文系50名、历史系60名、数学系25名、物理系9名、化学系11名、生物系23名、地理系22名。
1934年6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修订各系名称为教育系、体育系、国文系、外国语文系、历史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理系;被取消学分的三年级课程,因本年度无三年级,所以要求学生自修考试及格方能取得学分;因本年不招收转学生,拒收热河党部函送学生等。
1937年10月
西安临时大学各处院系主任名单公布:文理学院院长刘拓,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历史系主任许寿裳、外语系主任余坤珊、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物理系主任张贻惠、化学系主任刘拓、生物系主任金树章、地理系主任黄国璋;法商学院院长徐颂明,法律系主任黄觉非、政经系主任尹文敬、商学系主任寸树生;教育学院院长李建勋,教育系主任李建勋、体育系主任袁敦礼、家政系主任齐壁亭;农学院院长周建侯,农学系主任汪厥明、林学系主任贾成章、农业化学系主任刘伯文;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土木工程系主任周宗莲、矿冶系主任魏寿昆、机械系主任潘承孝、电机系主任刘锡瑛、化工系主任萧连泊、纺织系主任张汉文;医学院院长吴祥凤。第一院设在城隍庙后街4号,包括国文、历史、外语、家政等系;第二院在西北大学所在地,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及工学院;第三院在北大街通济坊,包括法商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教育、生物、地理等系。
1939年8月
随着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的纷纷独立,西北联合大学解体。李蒸被正式免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的职务,校印上缴教育部。学校正式以西北师范学院的名义招收新生。师范学院学生一律免收学膳费,由政府公费负担。西北师范学院奉部令增设公民训育系、博物系,达到10个系1个专修科。各系学制4年,劳作专修科学制3年。又创设西北师范学院“第二部”,招收大学其他学院性质相同学系毕业生志愿作中学教师者,及现任中等学校教员,予以教育专业训练。西北师范学院设置院长秘书,由易价担任;下设教务处、训导处、事务处,分别由黎锦熙、袁敦礼、汪如川担任各处主任;另设有教育研究委员会、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等11个委员会对相关活动进行决策、指导、管理;教学机构为系,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语系主任张舜琴、史地系主任谌亚达、公民训育系主任王凤岗、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理化系主任刘拓、博物系主任郭毓彬、教育系主任李建勋、体育系主任袁敦礼、家政系主任齐国樑、劳作专修科主任果沈初。附属中学也由古路坝迁来,称为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由方永蒸担任主任。院本部设在城固文庙旧县学遗址,旧有及增建房屋有办公处43间、教室4座12间、女生宿舍22间、杂项房屋17间。
1946年7月
北平师范学院聘定教授,分别为:名誉教授为王桐龄、邓萃英、李建勋;教育系主任常道直、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文系主任梁实秋、数学系主任张德馨、体育系主任徐英超、物理系主任方嗣棉、化学系主任张贻侗、地理系主任邹豹君、生物系主任郭毓彬。
1946年10月
复员后的北平师范学院设立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博物、教育、体育、音乐、家政12个系和1个劳作专修科;取消公民训育系,成立保育系。师院各系主任为: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文系主任方重(因方在英国,由焦菊隐代理)、历史系主任李飞生、数学系主任傅种孙(因傅在英国,由王仁辅代理)、物理系主任张维正、化学系主任鲁宝重、博物系主任郭毓彬、教育系主任常道直(因常在英国,由金澍荣代理)、体育系主任徐英超、家政系主任骆涵素、音乐系主任李抱忱(因李在美国,由王绍先代理)、工艺系和劳作科主任未定。
1948年10月
黄金鳌谈学校状况,现有学生1171人,本学期新聘教授阵容充实,如数学系汤璪真、教育系董渭川等。复大问题,教育部已呈行政院核办,复大后校长人选仍为袁敦礼,不久即可发表。
1948年11月
学校“复大”后,文学部、理学部、教育学部也恢复为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黎锦熙、黄国璋、袁敦礼继续担任各院院长,黎锦熙兼任国文系主任和国语专修科主任,焦菊隐兼任英语系主任,李飞生兼任历史系主任,黄国璋兼任地理系主任,傅种孙兼任数学系主任,张维正兼任物理系主任,鲁宝玉兼任化学系主任,郭毓彬兼任博物系主任,金澍荣兼任教育系主任,徐英超兼任体育系主任,王绍光代理音乐系主任,骆涵素兼任家政系主任,孙一青兼任工艺系及劳作专修科主任,陈兆蘅兼任特别师范科主任。
1952年9月
原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历史系、西语系(二、三年级)、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共计53个班、1123名学生,以及相关系科的教师并入我校。
1955年9月
教育系、生物系、图书馆、警务处、物理系、化学系、中文系、数学系先后成立8个部门工会委员会。
1955年12月
数学系与北京市第九女子中学,生物系与北京市第四十中学签订了教育实习互助合同。
1956年4月
图画制图系的制图专业并入数学系。图画专业和音乐系都从师大分出,在这两个系的基础上另建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后改为北京艺术学院)。
1956年4月
数学系举办中国算学史料展览。展出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算学史专家李俨的藏书670部、共1500多册。
1956年7月
我校9位同学参加了北京市第1次国家等级运动员测验。数学系谢文泉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以105.5公斤的挺举成绩打破北京市轻量级挺举105公斤单项纪录,他参加的推举和抓举两项也分别打破了北京市高等学校运动会的纪录。黄唯志、罗焕馨、和铁民、王兴华、谢远应、张仁生、夏泽苗7位同学达到了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
1962年10月
校部召开了系主任会议,研究加强和改进教研室工作。历史系副教授何兹全介绍了古代和中世纪史教研室的情况,数学系教授张禾瑞介绍了概率论教研室的情况。他们都认为教研室是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层组织,搞好教研室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重要保证。
1962年12月
本年度,全校113位教师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论文160余篇。主要有:数学系副教授孙永生的《周旋函数的最佳一致近迫及最佳线性近迫》,生物系教授汪堃仁和讲师张启元的《切除迷走神经和注射普鲁苯辛对于结扎幽门的大白鼠胃溃疡形成的影响》,地理系教授周廷儒的《中国自然区域分并规律和区划原则》,天文系教授刘世楷的《从天象与降水相关概推未来二十五年间中国水旱的趋势》,政教系讲师李思温等的《论考茨基》,历史系教授白寿彝的《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中文系副教授郭预衡的《从魏晋南北朝一代谈文学史编写问题》,中文系副教授启功的《关于古代字体的一些问题》等。 近年来,本校教师编纂出版的著作有:历史系陈垣教授的《中西回史日历》、《清初僧诤记》;白寿彝教授的《学步集》、《史学新论》、《古代史学史教本》;中文系黎锦熙教授和刘世儒合作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教材》三大册,共约200多万字;葛信益副教授的《学点语法修辞》;教育系朱智贤教授的《儿童心理学》;化学系鲁宝重教授的《酶学概论》;物理系祁开智教授的《理论力学》。在撰写专著的同时,根据教学的需要,一些教师接受国家的委托编写各种教科书、参考书和工具书。例如,生物系师生编写出版了《北京植物志》,全书120万字,1200多幅插图;白寿彝教授主编了《中国史学史》(古代部分);教育系教师编写了《儿童心理学》、《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近代教育文选》等教材;彭飞和章志光教授参加了心理研究所编写《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工作;中文系教师编写了《中国历代散文选》;外语系教师编写了《俄语教学法》等著作。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全国某些大学的历史系或著名专家整理校勘《二十四史》,历史系陈垣教授接受了校勘其中《新、旧五代史》的任务。
1967年7月
历史系师生提出了《关于文科教改的初步意见》,包括:(1)学制要缩短,文科大学改为两年;(2)文理分校;(3)取消现行的专业设置,搞大文科;(4)招生要面向工农兵;(5)课程要砍掉一半;(6)废止注入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7)学工、学农、学军;(8)阶级斗争是一门主课。地理系师生根据毛主席“五七指示”,主张:“把学校办成农村人民公社、工厂、解放军等单位的附属机关。”数学系师生整理了“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育革命”资料。
1977年5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张华秀任教育革命处副处长,免去其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张树田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李淑芳任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1977年8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蔡景山增补为数学系党总支委员,免去其历史系党总支委员职务。
1978年2月
经学校研究决定,王适安和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张荟星为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代表。地理系周廷儒教授、数学系王世强教授、化学系刘若庄教授是大会的特邀代表。
1978年4月
学校召开教职工大会,由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我校代表王适安、张荟星,特邀代表周廷儒3位同志传达大会精神。党委第一书记贾震代表科学大会,向我校受奖单位授奖。我校受表扬的先进集体: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离子注入研究组。我校受奖的单位及授奖成果:数学系:大气污染监测车、BC-203数控线切割编程机。物理系:20万电子伏特和40万电子伏特离子注入机的研制(核物理专业加速器组)、离子注入化合物半导体机制的研究(离子注入组、量子力学小组)。化学系:碘131-6位碘代胆固醇,钴57-争光霉素等亲肿瘤阳性扫描剂研究(放射化学研究室)、配位势场理论(刘若庄)。天文系:硅光电池照度计研制(光电探测技术研究组)。地理系:北京西郊地区环境污染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官厅水系水源保护的研究(王华东)。生物系:碘131-6位碘代胆固醇,钴57-争光霉素等亲肿瘤阳性扫描剂研究(肿瘤组)、蟾力苏注射液。
1978年4月
经市委科教部4月8日批准,我校恢复系行政机构。各系正、副主任名单如下:白寿彝任历史系系主任,王文瑞、何兹全、张宏毅、方攸翰任系副主任。周廷儒任地理系系主任,武吉华、李之保任系副主任。张禾瑞任数学系系主任,王树人、董延闿、孙永生任系副主任。冯克嘉任天文系系主任,李宗伟任系副主任。孙煜任物理系系主任,林振金、张计怀任系副主任。胡志彬任化学系系主任,陈文博、吴永仁、胡树永任系副主任。肖璋任中文系系主任,郭预衡、刘漠、孙敬桐、童庆炳任系副主任。张腾霄任哲学系系主任,马奇任系副主任。宋涛任政治经济系系主任,徐禾、鲁友章任系副主任。胡华任中共党史系系主任。李生林、吴家国、赵贻忠任政教系系副主任。李兆林、杨迈、关山任外语系系副主任。尹德新、关瑞梧任教育系系副主任。李式惠、董愚得、彭奕欣任生物系系副主任。金铭院、贾希效、张延祜、吴金山任体育系系副主任。
1978年5月
经校党委批准,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它是以物理系无线电电子专业、无线电教学组和数学系计算机软件组及其附属车间为主建立起来的研究单位。
1978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研究,同意李英民任数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副书记。
1978年10月
举行了1978年秋季田径运动会。学生男女团体总分第1名是数学系,教工男女团体总分第1名是化学系。
1979年5月
我校学生会主席、教育系学生林建,数学系台籍青年教师吴英辅,分别出席了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19次代表大会和全国青联第5届委员会。会议期间,他们和全体代表一起,受到了华国锋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的接见。吴英辅当选为全国青联常务委员。
1979年5月
陈慕华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宴请了应我校和吉林大学邀请前来讲学的美国麻省州立大学数学系教授程毓淮和夫人。教育部副部长浦通修,我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数学系系主任张禾瑞,参加了会见和宴会。程毓淮教授于5月4—22日在我校数学系讲学。
1979年6月
教育系召开学制问题座谈会,教科所、外教所、附中、附小及数学系、化学系、中文系、外语系等系的同志参加。会上,就我国中小学学制、中等教育结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979年7月
经校党委讨论决定,杨迈任外语系副系主任代系主任,张延祜任体育系副系主任代系主任,罗承忠任数学系副系主任,梁绍荣任物理系副系主任,邬翊光任地理系副系主任,尹俊华、罗鸿楷、冒海天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冒海天兼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周瑞英、颜一鸣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武静寰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兼),李之保、韦云法任自然科学处副处长,陈尔玉任研究生办公室副主任,徐鸿武任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主任(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已免),李容任实验学校部副主任,陈宪章、丁克任图书馆副馆长,安东普、关汝键、杨兆英、陈凤歧、薛志祥任总务处副处长,蔡孝浚任基建处副处长;免去李之保的地理系副系主任职务,免去丁尔升、顾明远、孟月乔的原教育革命处副处长职务。
1979年8月
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研究,同意马燮如任我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党总支书记,王树人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崔恒顾任生物系党总支书记,韩绍祥任地理系党总支书记,游颖任教育系党总支书记,何家斗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王桂筠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张鸿宾任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刘漠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王寿图任总务处党总支书记,金雪南任教务处机关党总支书记;同意免去刘友渔的数学系党总支书记、邸明杰的生物系党总支书记、韩国斌的校务处党总支书记、韩绍祥的政治部副主任兼党委宣传部部长、汪毓馥的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孟月乔的教育革命处机关党总支书记职务。
1979年8月
经校党委常委研究,同意李英民、刘美、丁尔升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沈芳、吴碧华、刘再祥任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郭子玉、杨迈、田瑞厚任外语系党总支副书记,邬翊光、周凤花任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刘玉珍、王丕绩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祖二春、林志渥任教育系党总支副书记,尹俊华、罗鸿楷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邸明杰、李式惠、刘忠敏任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龙德寿、郭玉秀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幸霓峯任教务处党总支副书记,胡斅贽任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赵树荇任图书馆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80年3月
我校举行1978级研究生首次毕业论文答辩,对数学系概率论专业陈木法的论文进行了提前答辩,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了他的论文。
1980年8月
我校数学系丁尔陞同志赴美国参加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召开的第4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会议期间,他还参加了数学教育刊物主编会,交流了我校主编的《数学通报》。
1981年3月
自然科学处召开理科基础课教学经验交流会。数学系王家銮、化学系李大珍和物理系孟韵池3位同志在会上介绍了他们的经验体会。副校长肖敬若参加会议并讲了话。
1981年3月
数学系1976年在顺义县办的函授班举行毕业典礼,105名函授生领到了毕业证书。
1981年4月
1981年北京市成年组棋类比赛于今天结束,我校数学系1980级学生杨靖获围棋个人第1名。由杨靖和兄弟院校3人组成的高校围棋队,获围棋男子团体冠军。
1981年5月
我校理科各系(所)较好地完成了去年的科研年度计划。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97篇科学论文发表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其中数学系教师陆善镇的论文《球形积分与黎斯球形平均的收敛》,经国内专家评审,认为作者改进了美国著名数学家斯泰恩和苏联科学家格鲁鲍夫等人关于多元傅立叶级数理论方面的结果,在多重共轭傅立叶级数方面建立了新的概念,是一个有价值的理论成果,达到了国际水平。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化学系傅孝愿教授的论文《组胺及其衍生物的质子化能及异构化能的计算》,在国际量子化学讨论会上被评为优秀奖。在应用研究方面,有4项成果通过了技术鉴定,并且多数得到了推广应用。有5项成果获北京市奖励。我校与天津电子计算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计算机汉字信息输入笔形编码法》,笔形少,简单明确,容易掌握,较好地解决了二义性问题。国家科委、专利局同意向外国申请专利。我校环境研究室为主要负责单位之一完成的《北京东南郊污染调查及防治途径的研究》,获北京市一等奖。物理、天文、地理3系协作研制的“DW型地物光谱仪”,结构简单轻便,灵敏度高,整机线性好,适应性强,为从事遥感工作提供了一种测试手段,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北京市二等奖。
1981年5月
数学系举行纪念我校原校长、数学系主任、一级教授傅种孙先生的座谈会。傅先生的生前好友、亲属、学生,以及老数学家、北大数学系教授江泽涵、段学复等同志、肖敬若副校长和党委统战部的同志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数学系系主任张禾瑞教授主持。
1981年6月
校长办公会同意数学系成立4个研究室:(1)代数与数理逻辑研究室,主任为刘绍学;(2)概率与数理统计研究室,主任为严士健;(3)应用数学研究室,主任为汪培庄;(4)中学数学研究室,主任为钟善基。
1981年6月
我校三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这三项科研成果是:生物系和数学系的数量遗传组、电子计算机组共同编制的“作物数量遗传电算程序”;由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数学系和中文系部分同志组成的中文信息组研制的“DJS-130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天文系等单位研制的“1—3微米红外天文光度计”。
1981年7月
经教育部批准,以我校名义邀请法国马赛医学院教授桑切子偕夫人来华讲学访问,在数学系讲授模糊数学、生物数学。
1981年11月
我校有12名学生荣获北京市高等院校“三好”学生,我校第一分校1978级中文(2)班和第二分校数学系(5)班荣获北京市高等院校先进集体。
1982年4月
我校18个单位的700多名教职工,举行了第6套广播体操团体比赛。获前8名的依次是:财务处、低能所、实验小学、物理系、政经系、数学系、生物系、党委机关。
1982年5月
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5个系1978级的360多名同学,分别到本市18所中学进行教育实习。实习期间数学系同学还自己编辑了4期《实习通讯》。
1982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李英民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刘美、丁尔升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2年6月
根据教育部(1982)教普字006号文精神,我校决定在实验中学试开计算机选修课。1982年在高二年级开设一个班,由数学系负责解决实习场地。
1982年6月
学校召开了毕业生教育动员大会。副校长肖敬若作了动员报告,传达了国务院、北京市政府有关今年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方针、原则。请我校1958年物理系毕业生、现西宁市二中教导主任、特级教师程庆麟给全体毕业生作了报告,并组织毕业生们学习了周恩来1963年给高等院校毕业生作的报告,参观了中南海毛泽东故居。数学系1978级毕业生王聪决心去西藏工作,已被批准。
1982年7月
根据优秀毕业生的条件,经过评选和市高教局批准,我校中文系宿长胜、杨学义,历史系朱惠敏,哲学系李进,外语系翟东娜,心理系肖蓓苓,生物系高艳青,无线电系吴淑贤,数学系蒋忠宏、刘沪,体育系陈美林,地理系侯文通这12位学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1982年9月
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和校团委等部门,以及各系各单位,分别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全国人大常委、历史系主任白寿彝教授,市政协委员、物理系郑华炽教授,市人民代表、归侨讲师林冰,全国政协委员、数学系台籍教师吴英辅,市政协委员、数学系王世强教授,哲学系汪馥郁、教育系黄菊美、天文系马文章,市政协常委、中文系肖璋教授,图书馆学专业负责人郁光影等发表了感言。
1983年3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数学系钟善基教授应日本三所大学数学教育学研究会会长横地清的邀请,于4月28日至5月5日赴日本参加日中数学教育学研究会。
1983年4月
出席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代表会议的4位校友两次回母校作报告。这4位校友是: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模范共产党员、物理系1957届毕业生梁伯琦;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第二中学女教师、历史系1959届毕业生林丽;陕西西安市第四中学67岁的老教师、地理系1941届毕业生王秉成;辽宁省劳动模范、特级教师、大连实验中学副校长、数学系1969届毕业生张步宁。在4月4日下午的报告会上,校党委副书记胡斅贽宣读了“关于开展向梁伯琦校友学习活动的决定”。
1983年6月
我校数学系教授、九三学社成员范会国逝世,终年85岁。
1983年8月
我校7个系举办暑期讲习班,它们是生物系、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无线电电子系、体育系和环境保护研究所。听讲人数400多人。
1983年9月
马列研究所举办的“台籍青年哲学专修科和宣传干部政治理论专修科”举行开学典礼。中华全国台联会长林丽韫、副会长郑坚,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长徐惟诚,我校领导胡斅贽、肖敬若,我校数学系副教授、北京市台联副会长吴英辅等出席典礼。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71名台湾省籍学员和44名北京市宣传部门学员,参加了开学典礼。这两个班是我校受全国台联会和北京市委宣传部委托开办的两个大专班。其中台籍青年哲学专修班是目前高校中专为台湾省籍青年开办的第一个大专班。两个班的学制均为两年,经过考试,合格者发给大专文凭。毕业后回原工作单位。
1983年9月
经校长办公室研究,批准建立以下理科科研机构: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数学系),非平衡系统研究室(物理系),有机合成研究室(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化学系),古地理研究室(地理系),光电探测技术研究室(天文系)。
1983年11月
学校召开理科评委会,讨论通过刘乃和等7位导师的招生权,批审通过数学系严士健教授指导的博士生陈木法获理学博士学位,成为我校培养的第一个博士。
1983年11月
学校召开教师教书育人经验座谈会。由各系主管教学的同志和部分教师参加。党委书记陈静波、党委副书记胡斅贽及教务处、科研处和校工会等部门负责同志出席座谈会。数学系1980级2班班主任谢宇、哲学系公共课教师桑新民、中文系副教授韩兆琦、生物系副主任张启元等在座谈会上发言。陈静波在会上讲了话。
1984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池无量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李英民不再兼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李景斋任图书馆学系党支部副书记。
1984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胡景浩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刘沪任数学系党总支委员。
1984年12月
学校任命贺允清为中学政治课研究中心主任;梁仲华为社会科学处处长,马樟根为副处长;管甲仁为数学系副系主任。
1985年1月
据统计,我校理科各系(所)1984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11篇(其中国外66篇),撰写并出版科学研究专著18本,取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成绩。我校在1984年取得的理科科研成果有许多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数学系汪培庄副教授的《模糊集合论及其应用》一书获得全国优秀科学技术书目纪念奖;化学系刘若庄教授的《化学反应机理及反应途径的量子化学研究》一文,在他1984年年底赴美国夏威夷举行的“太平洋盆地化学联合会”上报告后,得到了国际量子化学研究专家们的很高评价,认为该项研究工作达到了国际水平。我校1984年在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25项成果中,有15项属于国内首创,其中有4项已申报创造发明奖,有14项已推广应用。天文系郝允祥等人研制的L83型多波段光度计/辐照计、F-DM型辐射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等研制的“插接兼容式汉字终端与插接兼容式汉字处理系统”,化学系余尚先、周菊兴等研制的专用不饱和聚酯树脂、BD-3单液型PVA系丝印感光胶,低能所张国良等研制的“氮离子注入提高天然金刚石拉丝模使用寿命技术”等,都已通过了有关部委鉴定,并已投入批量生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5年3月
严士健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赵桢任数学系系主任,陆善镇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邝荣雨、沈复兴任数学系副系主任;贺允清兼任《中学政治课教学》杂志社社长。
1985年4月
管甲仁任数学系副系主任。
1985年4月
世界知名数学家、华盛顿大学教授、美国数学会科学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家研究中心委员会委员桂多·韦斯教授被聘请为我校数学系客座教授。张禾瑞、蒋硕民、严士健、孙永生、赵桢、陆善镇等老师以及数学系部分学生参加了受聘仪式,并听取了韦斯教授的学术报告。
1985年4月
我校招收的少年班,将实行后分专业的特殊培养措施:这批同学进校后暂不分专业,先在数学系集中学习两年,到第三学年根据本人特长、志趣和学习情况,分别插入数学、物理、固体及离子束物理、系统理论、无线电电子学、教育技术、计算机教育、天文等专业学习,学制仍是4年,主要培养目标为高等学校师资和科技工作者。
1985年5月
世界知名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理论物理和数学系教授、黑洞理论的创始人霍金先生来我校讲学。
1985年5月
我校数学系1982年招收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唐守正、郑小谷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1985年6月
国际著名数学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托马斯·耶赫,应我校数学系的邀请来我校进行为期两周的讲学活动,并受聘为我校数学系客座教授。上午举行受聘仪式。
1985年6月
数学系举行仪式,聘请美国数学家丹尼尔·斯乔克为该系客座教授。
1985年7月
美国科学院院士、当代著名数学家、南开大学数学所所长陈省身教授,应校长王梓坤之邀来我校作“微分几何50年(1990—1950)”的学术报告。王梓坤、方福康、赵桢、陆善镇、蒋硕民以及数学系师生500余人参加。
1985年7月
数学系副系主任沈复兴通过了以《格值模型论及其力迫法与一些具有哥德巴赫性质的可换环和不具有哥德巴赫性质的可换环》为题的博士论文答辩。
1985年9月
吴猛任副总务长;仲哲民任留学生部主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林璧君任留学生部副主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副主任;张鸿宾、谭玉轩、金春芳任中学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润湖任自然科学处副处长;章志光任心理学系副系主任;匡锦瑜任无线电系副系主任;石恕文任普教处副处长;陈惇任中文系副系主任;管甲仁任审计处副处长;刘美任数学系副系主任;马鸿儒、庄梅初任教育管理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免去仲哲明的中文系副系主任职务,杨圭南的无线电系副系主任职务,吴凤岗的心理学系副系主任职务,管甲仁的数学系副系主任职务,马鸿儒的原高校干部进修班副主任职务。
1985年10月
数学系举行仪式,聘请比利时数学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比利时科学院院士奥斯泰根为我校客座教授。
1985年10月
数学系举行庆祝会,祝贺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蒋硕民、赵慈庚2位教授执教50周年。
1985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数学系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池无量、胡景浩、史志刚、刘沪、王敬庚、丁尔升、周美珂、郑小谷、刘美组成数学系党总支委员会;池无量任党总支书记,胡景浩、史志刚、刘沪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12月
经校长办公会讨论,马樟根任社会科学处处长,余俊任数学系副系主任,向玉琴任教育系副系主任,李修杰、薛志祥任修建处副处长,吴猛兼任房产处处长,吴永仁兼任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容军兼任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苗中正、王舜华任伙食处副处长;免去梁仲华的社会科学处处长职务,魏得俊的总务处处长及劳动服务公司经理职务,薛志祥、苗中正、王舜华的总务处副处长职务。
1986年1月
研究生院召开理科研究生导师经验交流会。数学系陆善镇、物理系马本堃、化学系尹承烈等导师在会上发言。
1986年4月
我校数学系教师谢宇被授予北京市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表彰她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1986年5月
由国家教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中,我校有13项科研成果获奖。包括:一等奖1项:卫星遥感信息在山西省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地理系赵济等与北京大学等5所院校合作项目)。二等奖5项:(1)感光性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化学系余尚先等);(2)插接兼容技术与插接兼容汉字处理系统(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等);(3)离子注入形成浅结和离子束感生界面混合机理研究(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王忠烈等);(4)无穷质点马氏过程与q过程研究(数学系严士健等);(5)拓扑代数与模糊数学(数学系汪培庄。该项目由教委协商与川大合项)。优秀科研成果7项:(1)多重傅立叶级数的临界球形Riesz平均(数学系陆善镇);(2)有机反应机理、分子间作用力的量化研究(化学系刘若庄等);(3)纽扣专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化学系周菊兴等);(4)类星体的研究(天文系何香涛等);(5)硅光电池作传感器的光照度计系列(天文系郝允祥等);(6)中国新生代自然环境演变(地理系周廷儒等);(7)核辐照技术及其应用(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张荫芬等)。这次奖励是教委系统首次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它主要是对1978年以来科研成果的总结。
1986年9月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我校增加11位博士生导师和11个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专业。11位博士生导师是:化学系刘伯里、数学系汪培庄、低能所王忠烈、生物系王永潮、外语系郑敏、历史系龚书铎、中文系张紫晨、心理系张厚粲、史学所刘家和、教育系王策三和马列所张静如。11个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专业为:体育理论、遗传学、经济地理、教育技术学、科学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语言学和儿童文学。
1986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周美柯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
1987年2月
数学系王世强、罗里波、沈复兴、卢景波等人的科研项目“模型论与判定问题”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1987年3月
应我校数学系及中国教育学会的邀请,美国伊利诺伊州数学教师协会代表团来我校参观、座谈。
1987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胡景浩任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免去其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免去郁光影的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职务。
1987年5月
西德彼勒菲尔德大学数学系教授、世界著名“代数表示论”专家林格尔应邀来我校讲学并受聘为客座教授。
1987年6月
数学系部分教师与国际数学联盟数学教育委员会副主席,新加坡大学李炳彝教授就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座谈。
1987年10月
日本数学教育专家杉山来数学系访问,介绍了日本数学教育改革情况并就中学数学课程等方面的问题同我方进行交流。
1987年10月
经党委常委讨论通过,同意数学系党总支的选举结果,同意由周美柯、刘美、史志刚、王敬庚、郑萼、黄登航、李旺来组成数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周美柯任党总支书记,刘美、史志刚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7年11月
日本九州大学高桥郎平校长、放射性药物化分子教授小岛正治来我校洽谈两校合作问题,校长王梓坤、教务长张兰生和化学系、生物系、数学系、哲学系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谈。
1987年12月
我校在数学系概率统计专业85级25名研究生中试行筛选制,中期筛选结果为:1人提前攻读博士学位,10人确定为硕士生,13人作为研究生班研究生,1人被淘汰,按本科生分配工作。
1987年12月
王彬任伙食处处长。免去刘美的数学系副系主任职务。
1988年3月
国际著名数学代数表示论专家、加拿大卡林顿大学教授迪拉伯先生应数学系邀请前来讲学,并被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1988年3月
数学系组织召开了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座谈会。赵桢、汪培庄、严士健、孙永生等教授先后就国内访问学者培养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工作成效、存在问题等作了介绍和分析。国家教委教师管理办公室主任宗慎元、高教一处处长舒子佳及在我校师资培训中心培训的同志与导师们座谈。
1988年3月
学校任命:袁行榘任外语系系主任;王隽骧任数学系副系主任;陈公宁、王伯英任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免去沈复兴数学系副系主任职务;陆善镇数学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1988年3月
校长王梓坤、党委书记方福康到数学系听取汪培庄教授关于“模糊信息与人工智能”研究课题的汇报,并观看新近研制成功的“模糊控制器”控制倒摆试验的录像。副校长郝允祥就该课题的下一步工作做了具体指示。
1988年4月
数学系张洪敏等几位博士生在导师汪培庄教授的指导下,在西安空军工程学院等单位的配合下,首次研制成功模糊推理机分立元件样机。
1988年4月
在北京市总工会体育部召开的表彰大会上,我校数学系曹锡皋同志被评为市体育先进工作者,马列所刘小林同志被评为市体育活动积极分子;我校教职工足球队被评为市职工业余优秀运动队。
1988年5月
我校数学系与山西师大数学系、苏州大学数学系联合培养的首批、3名数学教育硕士生在我校毕业。
1988年5月
应澳大利亚麦克里大学的邀请,我校校长、数学系王梓坤教授参加该大学举行的荣誉科学博士学位颁授仪式。
1988年9月
自然科学处组织召开了部分科技人员座谈会,并举行了颁奖仪式。郝允祥副校长到会,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和奖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是周廷儒的《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获三等奖的是何大澄的《核内DNA病毒在细胞质内的发生》,获四等奖的是汪培庄、罗承忠的《模糊集与系统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的是张静江、王书颖的《位相型图像假彩色货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是赵济的《农业遥感应用研究——卫星遥感信息在山西农业自然资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获三等奖的是低能所集体的《医疗用品辐射灭菌消毒》。此外,数学系王伯英、刘绍学,化学系付孝愿、冯文林、金俗谦、于建国、丁燕波、汤定华、刘若庄,天文系童彝、毛信杰,生物系薛绍白、宋平根、郑光美共14人的6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10月
孙文先先生在我校数学系设立“九章数学奖学金”。孙文先先生是台湾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生,在台湾开办教学仪器厂,并主编出版数学教育杂志《九章数学》。
1988年11月
我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项,批准18项,批准金额54.4万元。数学系汪培庄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模糊信息处理、思维决策与机器智能”得到批准,两项课题共获资助金额67万元。
1988年11月
学校任命:王隽骧为数学系系主任;陈方权、王申怀为数学系副系主任;刘绍学为数学研究所所长;朱汝金为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免去:赵桢的数学系主任职务;邝荣雨、余俊的数学系副系主任职务;严士健的数学研究所所长职务;王伯英的数学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1988年12月
我校有六项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荣获198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是数学系王伯英同志的“多重线性代数及其他”;数学系刘绍学等同志的“环的结构与表示理论”;化学系傅孝愿等同志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氢键本质研究”;天文系童彝等同志的“活动天体中的等离子体过程”;生物系郑光美同志的“黄腹角雉生态生物学及饲养繁殖研究”;生物系薛绍白、宋平根等同志的“细胞流术的建立及应用”。
1988年12月
校数学系严士健教授、汪培庄教授、孙永生教授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主编的《世界名人录》第八版。
1989年7月
日本数学教育家、幼儿教育家,我校客座教授横地清先生,向我校赠书20000余册。顾明远副校长出席赠书仪式并讲话,出席赠书仪式的还有图书馆馆长金宏达、数学系主任王寯骧、教授钟善基等。
1989年9月
刘木春任纪委副书记;王竟任党委青年部副部长;孙川任团委书记;柯春晖任团委副书记;刘勇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邝荣雨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
1989年10月
数学系举行首届孙文先九章数学奖学金颁奖仪式。
1990年3月
数学系举行庆祝赵慈庚先生80寿辰活动。
1990年3月
第四次国家自然科学奖的60项获奖项目名单中,我校有3项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获此最高荣誉。分别是天文系何香涛教授的《类星体的搜索》;化学系刘若庄教授、傅孝愿教授及其研究集体的《中间体、过滤态和反应途径势能面理论研究》;数学系孙永生教授、陆善镇教授及其研究集体的《逼近论中的极值问题及调和分析中的若干逼近问题》。
1990年5月
数学系第二届“九章数学奖学金”和一年一度的数学竞赛优胜奖授奖大会在数学楼举行。中国第三十一届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裘宗沪,中国数学学会理事、我校数学所所长严士健教授,本届“九章数学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赵祯教授、数学系孙永生、刘绍学、王申怀、朱汝金、王家銮教授,数学系主任王隽骧,总支书记邝荣雨等为获奖同学办法了奖金和证书。
1990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郑萼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刘美的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0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王德枢为苏联文学研究所正处级调研员;凌慧娟为研究生院正处级调研员;魏清仙为师资培训中心正处级调研员;秦景为出版社正处级调研员;刘彦江为历史系正处级调研员;王宪达为中文系正处级调研员;郝维仁为史学所正处级调研员;张玉尘为心理系副处级调研员;刘国才为研究生院副处级调研员;张建中为学生处副处级调研员;陈慧琳为生物系副处级调研员;刘中吉为党委办公室副处级调研员;解梦贤为人事处副处级调研员;江国宁为数学系副处级调研员;于成林为基建处副处级调研员;欧阳辉为房修处副处级调研员。
1990年11月
由我校数学系赵祯教授和北京大学数学系闻国椿教授主持的1990年北京积分方程与边值问题国际学术会议在北大召开。我校教师郭玉柱、邱峰在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入选即将出版的论文集。
1990年12月
在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于1990年出版的《世界知识界名人录》(第八版)中,我校数学系数理逻辑专家王世强、代数专家刘绍学、概率论专家严世健、函数逼近论专家孙永生、偏微分方程与积分方程专家赵镇、模糊数学专家汪培庄七位教授名列其中。
1990年12月
国家教委博士生培养典型抽样调查北京专家调查组来我校,对数学系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博士点和儿童心理研究所的发展心理学专业博士点进行了两天抽样调查。我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教授向调查组介绍了有关情况,调查组的专家阅读了这两个博士点已毕业博士生的论文并参观了博士生导师、博士生的优秀科研成果展览,与博士生和导师代表举行了座谈。
1991年1月
1990年第二批国家公费与国外合作培养博士生的录取工作完成,我校数学系李落清经审核赴德国访问1年半。
1991年4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模糊信息处理、思维决策与机器智能”(简称FTM)汇报研讨会在我校结束。项目主持人是我校数学系汪培庄教授,联合参加单位有几十个,参加总人数近200。
1991年4月
民盟北师大支部向民盟市委组织部统计上报了民盟同志1990年获奖情况。经济系教授陶大镛获得英国剑桥传记中心颁发的“国际荣誉勋章及证书”、“世界首批五百名人奖状”;心理系教授张厚粲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妇女名人录》。张厚粲教授负责的“七五”课题“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改革”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委一等奖;与郑日昌合作完成的《对高考评分客观性的调查分析》一文,获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会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生物系张启元教授“中医基础理论:脾虚动物模型机制的研究”获教委甲级三等奖。数学系教授张禾瑞、钟善基,化学系教授王传淑、周奎润,无线电系教授郭汾,物理系教授李平、冯钟泰等8人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有40年以上教龄在科研和教学方面获得显著成绩的理工科类教授荣誉证书。
1991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邝荣雨、余玄冰、郑萼、卢景波、李天林、周美珂、史志刚、李乃凤、保继光9位同志组成数学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邝荣雨任党总支书记,余玄冰、郑萼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6月
我校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在数学系建立,其研究范围涵盖一级学科数学中的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年内已有惠昌常等3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工作。
1991年9月
我校7项科研成果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颁发了奖状和证书。低能所黄祖洽、丁鄂江的项目“中子和稀薄气体的非平衡输运和驰豫过程”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物理系胡岗、杨国健的项目“非平衡系统的不稳定性,不稳定态的演化和势函数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的项目是:化学系陈庆华、金俗谦完成的“热光化学环加成新反应的研究”,化学系王世华、蒋盛邦、何关有、赵新华完成的“低值稀土碘化物研究”;生物系姜在阶完成的“蜱类的生物学和幼期分类学研究”,生物系张启元、魏开元完成的“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数学系张英伯、肖杰完成的“代数表示论中的不可分解模及其AR一分支研究”。
1991年12月
数学系为我国著名数学家、原数学系系主任张禾瑞教授举行80华诞暨执教50周年庆祝活动。
1991年12月
由数学系汪培庄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模糊信息处理与机器智能”研究项目汇报会在我校召开,项目所含8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参加会议。
1992年1月
我校陈木法教授应罗马第一大学数学系E.Scaccia Telli教授邀请,赴该校考察一个月。
1992年1月
学校任命王寯骧任数学系系主任;黄维明、王申怀、朱汝金任数学系副系主任;郭德俊任心理系系主任;郑日昌、刘力任心理系副系主任;李瑶章任体育系系主任;王世伟任体育系副系主任。免去:陈方权的数学系副系主任,彭聃龄的心理系系主任,郭德俊、林奇云的心理系副系主任,孟浩德的体育系系主任,藤子敬的体育系副系主任职务。
1992年5月
应数学系的邀请,波兰科学院教学所所长保亚斯基教授来我校作题为《奇异积分算子与黎茨位势共形不变性》的讲座。
1992年5月
在我校数学系建立的模糊信息处理和模糊计算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完工,校长方福康、副校长吴猛和有关方面的专家、负责人听取汪培庄教授和博士生白明、张民的工作汇报,并参观部分试验成果的演示。
1992年5月
杰出的数学教育家、我校数学系教授蒋硕民先生逝世,终年79岁。
1992年11月
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组织的首届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联赛在全国8个赛区分别举行。由我校数学系和物理系同时组队参加北京赛区的比赛,获一个特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
1992年12月
1992年在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评审中,我校获准资助项目12项,总经费32.8万元。具体的项目是:生物系王永潮的《栝楼CDC2和CYCLIN基因克隆及其在增殖分化中的表达调控》、生物系张鸿卿的《肿瘤细胞抗药性及其克服的研究》、生物系徐汝梅的《温室生态系统中种群相互作用,调节机理及控制的研究》、数学系孙永生的《Banach空间内点集逼近度的平均误差》、物理系杨展如的《自旋模型系统的时间行为》、化学系刘伯里的《脑放射性药物的研究》、低能所吕燕南的《非平衡物理化学统中几种非线性过程的研究》、数学系刘来福的《多值玻耳兹曼机,模糊玻耳兹曼机及应用》、数学系严士健的《渗流、随机分形及其应用》、环科所的王华东的《现阶段我国区域水环境容量再分配的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地理系张兰生的《中国北方过渡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序列地区差异对比研究》、非平衡所方福康的《经济发展的非平衡系统理论研究》。
1993年2月
在北京数学会年会暨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我校数学系教师王家銮、孙瑞清受到表彰,赵慈庚教授获北京市科技协会荣誉证书。我校数学系一队获今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二队获二等奖。
1993年2月
国家基金委举行首次“数理科学项目成果报告会”,国家有关部委、中科院及北京地区2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数百人参加了会议,我校30余人参加。会上,数学系陆善镇教授在数学力学组作了“哈代空间中的逼近理论”的报告,物理系杨展如教授作了“FRACTAL统计模型及动力系”的报告,低能所卢武星副教授作了“MER高能注入SI中二次缺陷控制”的报告。
1993年5月
我校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建家单位”,校党委书记周之良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教职工之友”,张锐、程铭、张志霖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工会干部”,杨福田、张显传、马象惠、杜宝山、刘恒韵、孟志强、张晓东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工会积极分子”,数学系工会、历史系工会、生物系工会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工会集体”。
1993年6月
数学系白明的空调模糊控制器和光仪厂刘宝田的照度仪等项技术,在首届北京青年科技博览会上获三等奖,校团委获组织奖。
1993年8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图书馆党总支选举结果,由胡景浩任党总支书记,吕宪芝任党总支副书记;同意教育科学研究所直属党支部选举结果,由熊源发任直属党支部书记;同意数学系党总支选举结果,由邝荣雨任党总支书记,刘继志、郑萼任党总支副书记;决定吴志功任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樊秀萍任团委副书记。
1993年9月
学校举行教师节表彰会,校领导方福康、周之良、杨国昌、吴猛、冯文林、范国英、郑君礼及师生员工代表近300人出席了大会。会议由副校长冯文林主持,校长方福康发表了讲话,副校长杨国昌宣布了获市级和校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的教师名单,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宣布了获优秀教学成果奖和满30年教龄的教职工名单。优秀教师宛金章、王定锦在会上介绍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和经验。1993年教师节我校获国家级、市级、校级表彰的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王世强,数学系),北京市优秀教师14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我校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9人。我校获1993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的有:国家级二等奖1项(儿心所,林崇德、朱智贤、董奇,培养高质量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北京市一等奖6项,北京市二等奖7项,校级奖24项。我校1993年满30年教龄的教职工有66人。
1993年11月
北京市数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我校举行,上届和新选出的本届理事共50多位出席。我校数学系主任王隽骧和严士健教授参加了大会。
1993年11月
资环系与数学系合作完成的项目“历史地震资料中模糊信息处理的研究”,通过了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持的鉴定。
1993年12月
我校获五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分别是:数学系惠昌常博士的“拟遗传代数理论”、环境科学研究所杨志峰副教授的“潮流中污水排放整区精细模拟方法和水质管理系统研究”和儿心所申继亮副教授的“关于成人期认知能力适应性变化的研究”三项课题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资助金额4.78万美元;儿心所董奇教授和资环系王静爱讲师分别获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类)一等奖和(教学类)三等奖。
1993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心理系党总支选举结果,由程正方任党总支书记,汤志群任党总支副书记;决定葛岳静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决定张发岭任《师大周报》编辑室主任,免去吴泽林的《师大周报》编辑室主任、邹红的《师大周报》编辑室副主任职务;决定在邝荣雨病休期间,由刘继志代理数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1994年1月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及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孝文、北京市政协副主席陈大白等来我校视察工作,参观了我校图书馆、数学系、模糊信息处理与控制实验室等单位,并与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校长方福康介绍了我校改革发展的情况。陶大镛、启功、刘伯里、彭林、史培军等专家学者,就师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国家教育投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问题发表了意见。李岚清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1994年3月
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部署中层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的工作,校先进总支评选和市级先进支部推荐的工作,讨论数学系、信息系的班子调整工作。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刘继志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史志刚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贾卫民任信息技术与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1994年3月
校党委宣传部组织教育系、历史系、物理系、数学系等系的部分教师进行座谈,内容包括关于经济形势和反腐败斗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以及教师待遇和对一些改革措施的反映等方面。
1994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张树田为艺术系副系主任;郇中丹为数学所副所长;李乃凤为数学系系主任助理。
1995年3月
著名数学史家、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我校数学系白尚恕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1995年9月
资环系张兰生教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党委书记周之良教授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物理系黄灿、数学系李仲来、化学系戚慧心、天文系杜升云、图书情报系倪晓建、心理系彭聃龄、中文系聂石樵、历史系王桧林、艺术系周星、图书馆石树文、法政所王章维、实验小学徐向东、幼儿园吴岩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外语系程晓堂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995年11月
我校获199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23项,资助总额184.1万元。其中,生物系6项、数学系5项、化学系3项、资环系3项、物理系2项、天文系1项、低能所1项和儿心所1项。
1995年11月
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郑萼为体育系党总支书记;免去程正民的中文系党总支书记职务,周之华的体育系党总支书记职务,郑萼的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5年12月
为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60周年,数学系邀请了我国著名声乐指挥家严良堃先生来我校为广大同学作了关于《黄河大合唱》的讲座。
1995年12月
孙魁明任信息网络中心主任,李仲来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免去马金双的科研处处长职务,惠昌常的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1996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刘继志、史志刚、邓邦明、刘庆生、于福生、马京然、岳昌庆组成数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刘继志任党总支书记,史志刚、邓邦明任副书记;由俞启定、刘淑兰、陈强、顾定倩、刘馨、劳凯声、李淑英等组成教育系党总支委员会,俞启定任党总支书记,刘淑兰、陈强任副书记。
1996年2月
李双利任校基金委员会(筹)秘书长;包华影任外事处副处长,呼中陶任外事处副处长兼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主任;曾文艺任数学系副系主任;桑新民任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坚任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免去李双利的外事处处长职务、呼中陶的人事处副处长兼师资办主任职务、孙魁明的数学系副系主任职务、熊源发的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1996年4月
物理系93级团支部获得“首都高校先锋杯标兵团支部”称号,经济系94级支部、数学系93(3)支部、化学系94(3)支部、电子系93(3)支部获得“首都高校先锋杯优秀团支部”称号。
1996年4月
刘增森任保卫处处长;陈绂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王魁京、张和生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副主任;肖杰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史桂英任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刘彦森任无线电系系主任助理。免去李连江的保卫处处长职务、刘庆福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职务、魏继东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助理职务、黄海洋的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职务、何陆战的无线电系系主任助理职务。
1996年5月
受国家教委及我校外事处资助,我校数学系函数论专业与俄罗斯专家在我校举办函数逼近论研讨会。研讨会由我校数学系孙永生教授主持。
1996年9月
数学系陈木法教授获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青年学者奖”。
1997年5月
塞浦路斯大学数学系教授S.Koumandos来校进行学术访问。
1997年5月
俄罗斯科学院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教授S.A.Telyakovskii和俄罗斯科学院数学与力学研究所教授Yu.N.Subbotin对数学系进行学术访问。
1997年9月
陈木法任研究生院院长;王伯英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亚明、李和任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周作宇、褚宏启任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免去顾明远的研究生院院长、陈木法的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职务、周作宇的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助理职务。
1997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王艳华、狄增如、曹惠贤、李蓉、胡静、田强、徐莉梅组成物理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王艳华任党总支书记,狄增如任副书记;于凤政任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祝文燕、陈建文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崔恒建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范国英兼任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职务、邓邦明的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7年12月
我校数学系王凤雨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环科所杨志峰、教育系庞丽娟、生物系牛翠娟、中文系王向远分别获得青年教师(研究类)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1998年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林洪任外语系党总支书记,胡俊任党总支副书记;刘利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刘昌明任资环学院院长;郑学安任数学系系主任,曾文艺、罗运伦、李乃凤任数学系系副主任;郇中丹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刘象愚任中文系系主任,郭英德、李正荣、闫苹、刘勇任中文系系副主任;张奇伟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林凡任外事处副处长。
1998年4月
学校第二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审议了十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章程》,选举了新一届学生委员会,数学系学生张绍武当选为学生会主席。
1998年5月
数学系设立“周先银青年数学奖”。该奖由数学系毕业生、旅美华人张福振博士倡议并捐款、筹款设立的,以奖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周先银为数学系副教授,是我国培养的青年概率学专家,病逝时年仅32岁。
1998年5月
我校脑与认知科学中心成立。该中心为校级跨学科研究机构,由心理系、数学系、电子系、生物系、化学系等系所的部分专家学者联合组成。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化学系教授、工程院院士刘伯里,心理学系彭聃龄教授担任中心主任。中心将开展对脑功能的综合研究,并致力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1998年6月
数学系的王伯英教授到美国Madison参加第七届国际线性代数学会会议。
1998年7月
数学系教授陈木法到俄罗斯莫斯科参加粒子系统的国际合作研究。
1998年7月
1996年度科技论文奖励工作圆满结束。1996年度我校被SCI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是低能所杨洪流(第二作者黄祖洽)、化学系方德彩(第二作者傅孝愿)、低能所张书东(第二作者黄祖洽)、物理系陈澍(第二作者杨展如)(各3篇);被EI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是化学系金林培(2篇);被ISTP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是数学系陈木法、环科所王飞(各2篇);SCI引证次数(他引)居全校前五名的作者分别是物理系胡岗(14次)、物理系屈支林(13次)、低能所丁鄂江(5次)、低能所杨洪流和物理系谢发根(并列,各4次)。在12个获论文奖励的单位中获奖金额最多的单位是物理系(26000元),获奖金额最多的作者是低能所杨洪流(3700元)。
1998年8月
数学系张英伯教授到德国参加第9届代数表示论国际会议。
1998年9月
数学系孙永生教授赴俄罗斯莫斯科参加多元逼近和粒子方程近似解的信息复杂性的国际合作研究。
1998年10月
数学系保继光赴意大利参加ICTP线性数学研讨班。
1998年10月
数学系举行纪念傅种孙先生百年诞辰大会。大会由《数学通报》杂志主编刘绍学教授主持,校长陆善镇、副校长谢维和出席并讲话。
1998年12月
我校共有8项基础研究成果获得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数学系陈木法教授主持完成的“跳过程、粒子系统与特征值估计”和物理系胡岗教授主持完成的“混沌和时空混沌的控制与同步及非线性时空系统对注入信号的响应”分别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数学系惠昌常教授主持完成的“拟遗传代数理论”、生物系郑光美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生态学驯养繁殖研究”、生物系左雪明教授主持完成的“鸟类控制发声练习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资源所伍永秋副教授与北京大学合作完成的“青藏高原区晚新时代以来岩溶夷平面与隆升过程研究”分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生物系魏群教授主持完成的“钙调神经磷酸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以及物理系史天一教授与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高能物理所和北京天文台等单位合作完成的“脉冲星辐射线联过程和代参数的研究”分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年12月
数学系蒋人壁获“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1999年8月
在日本福冈召开的国际分析、计算及其应用协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上,我校数学系杨大春教授荣获该协会颁发的“杰出研究贡献奖”。
2000年3月
我校数学系白明等10人完成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视觉检测系统”获1999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4月
我校心理发展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和数学系陈木法教授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化学系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教研室获“北京市模范集体”称号;林崇德教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0年6月
我校数学系博士生导师王凤雨荣获第十四届北京市“五四奖章”;校团委书记田辉被评为1999年度北京市优秀团干部;历史系团总支被授予1999年度北京市红旗团总支称号;信息学院1997级一班团支部被授予1999年度北京市红旗团支部称号。
2000年6月
我校数学系王凤雨、心理系申继亮、中文系杨利慧等三名青年教师荣获首届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
2000年9月
经“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专家评审委员会会议审定,我校数学系王凤雨成为我校第3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0年10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周宏余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安东、韩德俊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任命胡永建为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任命刘文中为天文系党总支副书记。
2000年11月
我校数学系王凤雨教授获得200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5万元人民币的基金资助。
2001年3月
我校物理系教师包景东、数学系教师惠昌常入选2000年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得30万元科研资助。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陈光巨任人事处处长;李德芳任网络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梓华任教务党总支书记;李勇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艾林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生物信息数学研究中心,依托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模糊系统与模糊信息研究中心,依托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土地研究中心,依托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依托资源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光学研究中心,依托物理系。聘任刘来福为生物信息数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洪兴为模糊系统与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马克伟为土地研究中心主任;张新时为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刘大禾为光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1年4月
北京物理学会和北京高校物理教学研究会在清华大学举办了第十七届非物理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我校共有15位同学参赛,1999级数学系张勇同学和1999级化学系马丰年同学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2001年4月
根据学校2001年研究生培养工作优秀奖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奖评选结果,中文系、生命科学学院获得研究生培养工作一等奖,发展心理所、历史系、教育系、数学系、物理系和资环系获得二等奖;中文系钟敬文、低能物理所黄祖洽、教育系黄济、哲学系袁贵仁以及发展心理所林崇德获得优秀研究生导师特等奖,中文系童庆炳、心理系张厚粲、法政所张静如、经济学院王善迈、哲学系周桂钿、比较教育所顾明远、艺术系黄会林、历史系黎虎、物理系马本堃、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天文系李宗伟、数学系陆善镇、化学系金林培、信息学院何克抗和资环系朱启疆获得优秀奖。
2001年6月
我校经济学院赵春明教授荣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我校获得教育部第一届“高校青年教师奖”的教师是数学系王凤雨、中文系杨利慧和儿心所申继亮。
2001年7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郑学安为数学系系主任,高红铸、李乃凤为数学系副主任;刘永平为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李仲来、黄海洋为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章维为法政所(马列所)所长、“两课”教育教学部主任,王瑞华、尚九玉、张胜军为法政所(马列所)副所长、“两课”教育教学部副主任;赵建忠为校医院院长,孙南屏为校医院副院长;李晓西为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曾文艺为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2001年9月
经“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同行专家评审会决定,我校戴永久教授(自然地理)、齐晔教授(环境科学)、惠昌常教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被批准为第五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我校现有7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自然地理、环境科学和理论物理),8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其他5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张大勇教授(生命科学学院)、李小文教授(资环系)、戎小春教授(数学系)、王凤雨教授(数学系)和高琼教授(资源所)。
2001年9月
在我校数学系召开的学术报告会上,李洪兴教授在题为《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的报告中公布并演示了由他领导的模糊系统与模糊信息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四级倒立摆控制仿真实验”。
2001年10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张秀平为数学系副主任;洪成文为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
2001年11月
我校数学系李洪兴教授的英文专著Fuzzy Sets and Fuzzy Decision-Making(CRCPress,FL,USA,1995;Catalog no.8931,ISBN:0-8493—8931-3)被美国著名出版社CRC Press列为人工智能与计算智能领域内13部最佳图书和畅销图书之一,位居第二。
2001年11月
数学系李洪兴教授的论文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ANNIE2001上获得二等奖。
2001年11月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领导及10位专家组成的实地考核小组,对我校数学系“概率论研究群体”申报2001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进行考核。
2002年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01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评审结果,我校数学系以陈木法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概率论研究群体”获得资助,7位成员共获资助经费240万元。
2002年3月
我校郑志刚(物理系)、龚道溢(资源所)、崔新建(哲学系)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青年教师基金;王凤雨(数学系)、赖德胜(经济学院)、石中英(教育系)分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研究类青年教师奖一、二、三等奖;邓邦明(数学系)获研究类青年教师奖三等奖。
2002年5月
黄祖洽(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李国芳(艺术系)、过常宝(中文系)、车宏生(心理学院)、李翀(经济学院)、管靖(物理系)、王雁(教育学院)、房艮孙(数学系)、陈黎(天文系)、晏辉(哲学系)10位老师被评为第二届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2002年7月
张小梅任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淑梅任数学系副系主任;梁毅超任保卫处(部)处(部)长;应中正任学生处(部)副处(部)长;姜璐任图书馆党总支书记。
2002年8月
数学系李洪兴教授领导的模糊系统与模糊信息研究中心暨复杂系统智能控制实验室,采用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实现了四级倒立摆实物系统控制。教育部在我校组织了成果鉴定会,对我校完成的科技成果“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及其在四级倒立摆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鉴定。
2002年10月
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向我校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颁发200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2年11月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和我校数学系共同承办的“Hecke代数和胞腔代数的表示理论”高级研讨班在我校举行。
2002年11月
化学系1999级魏锐、数学系1999级李莹莹、信息科学学院1999级付妍、中文系2000级章颖、教育学院1999级蒋华、经济学院2000级陈曦、中文系1999级刘妍、生命科学学院1999级刘阳、外语系2000级梁淑雯、体育与运动学院2000级李金军当选我校第三届十佳大学生。
2002年12月
保继光、黎雄、郑学安、马京然、王加银、黄海洋、李勇组成数学系党总支委员会。保继光任党总支书记,黎雄任副书记。
2003年2月
根据2002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我校有4项成果获奖。其中,数学系李洪兴教授完成的成果“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及其在四级倒立摆控制中的应用”,资源所高琼教授完成的成果“多尺度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以及化学系方维海教授、刘若庄院士完成的成果“势能面交叉与光化学反应的基础理论研究”获自然科学一等奖。数学系陆善镇教授、杨大春教授、丁勇教授完成的成果“赫兹型空间与粗糙算子”获自然科学二等奖。我校获自然科学一等奖数量在各高校中排名第二位。其中,数学系李洪兴教授与资源所高琼教授完成的两项成果,被教育部推荐申报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3年10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2003年结题项目评估结果”公布,我校数学系李洪兴教授完成《基于论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器》项目被评定为特优。物理系卢志恒教授、低能所韩德俊教授、物理系刘大禾教授承担的项目分别被评定为优。
2003年10月
数学系李洪兴教授领导的“复杂系统智能控制实验室”,采用高维变论域自适应控制理论,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实现了平面运动三级倒立摆实物系统控制。
2003年11月
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结束。文学院康震、历史系王东平、数学系黎雄、天文系赵娟四位青年教师获得一等奖,信息科学学院、历史系等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2003年11月
天文学系2000级彭影杰、外文学院2000级陈垦、文学院2001级裴亮、历史学系2001级李凯、心理学院2000级兰雪棹、天文学系2000级李海宁、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1级谢静祎、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0级刘翔、数学系2000级陈新、生命科学学院2000级杨蓉西获评我校第四届“十佳大学生”。
2003年11月
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结束。我校生命科学院郑光美教授增选为生物学部院士,数学系陈木法教授增选为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2004年3月
成立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撤销原数学系建制。数学科学学院下设数学系、统计与金融数学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下设基础数学研究中心、数学教育研究中心、模糊系统研究中心、随机数学研究中心、生物信息研究中心、统计数据分析研究中心、金融数学研究中心。
2004年4月
成立数学科学学院分党委,撤销数学系党总支。原数学系党总支的党员隶属数学科学学院分党委。李仲来任分党委书记,黎雄任副书记。
2004年5月
数学科学学院成立暨干部任命大会召开。副校长史培军及数学科学学院全体教职工参加大会。保继光任院长,王凤雨任副院长兼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黄海洋任副院长兼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丁勇、张余辉任副院长。
2004年6月
我校心理学院蔡永红撰写的《教师职务绩效——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指导教师林崇德教授)和数学系戴峰博士撰写的《单位球面Sd—1上光滑函数的逼近》(指导教师王昆扬教授)入选2004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4年6月
由数学科学学院举办的“代数的表示理论”高级研讨班在我校举行。此次高级研讨班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惠昌常博士主持,共组织了23个高水平的报告,分别由来自国内外的12位著名专家和两名博士生讲授,其中包括国际知名的年轻代数表示论专家、英国Leicester大学数学系主任S.Koenig教授和牛津大学博士R.Paget。来自国内15个单位的50多名学员参加研讨班。
2004年9月
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来我校看望我校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王梓坤院士。
2004年11月
国家自然基金委来校对数学科学学院的概率论创新研究群体的科研成果进行检查并举行座谈会。
2004年11月
文学院陈思、生命科学学院刘佳凝、数学科学学院康健、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高耀华、化学系周清、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竹维、教育学院漆颖、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师曼、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陈波、心理学院陈浪当选学校第五届“十佳大学生”。
2005年3月
以校长钟秉林为团长,文学院院长张健、数学科学学院院长保继光、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戴永久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洪成文为成员的我校人才招聘团赴美进行了人才招聘。招聘团分别在旧金山、洛杉矶、纽约和波士顿地区举行了招聘会,来自美国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机构的百余位人士应聘。
2005年9月
2005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校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科学学院王梓坤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系黄祖洽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学院顾明远教授等出席典礼。
2005年12月
数学系成立九十周年庆祝大会和王世强、孙永生、严士健、王梓坤和刘绍学五位先生的文集首发式举行。丁伟岳、丁夏畦、文兰、王元、石钟慈、严家安、杨乐、林群、郭柏灵、唐守正、王梓坤、陈木法等院士和陆善镇、王世强、严士健、刘绍学教授,中国数学会在京常务理事,部分高校校领导、数学院系领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负责人,特级教师及我校数学系著名校友等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庆祝大会。校长钟秉林出席大会并致辞。
2006年3月
我校17人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卢广存(数学科学学院)、洪文明(数学科学学院)、姜碧沩(天文系)、张俊杰(生命科学学院)、闫广健(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潘耀忠(资源学院)、严平(资源学院)、王成兵(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曹卫东(文学院)、王向远(文学院)、彭宣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钟伟(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顾昕(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李兴(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项贤明(教育学院)、陈英和(心理学院)、毛亚庆(教育管理学院)。
2006年6月
数学科学学院惠昌常教授获2005年度德国洪堡基金会贝塞尔研究奖。
2006年12月
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颁奖典礼暨辅导员工作论坛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出席会议。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应邀在辅导员工作论坛上发言。我校文学院康震、数学科学学院黎雄、物理系董晓蕾、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武玉红、化学学院申秀民、历史学院李志英、管理学院王洛忠、生命科学学院白勇8位老师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康震获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殊荣。
2006年12月
文学院苏媛、教育学院盛绮婷、历史学院余春江、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唐巧、心理学院孙嘉卿、生命科学学院黄烯、数学科学学院艾博、管理学院王博雅、艺术与传媒学院郝曼宁和刘添娇10位同学获2006年度“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2007年4月
由数学科学学院邓邦明教授参与主持的《Hall代数、无限维李代数和量子群》项目获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由我校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崔恒建主持的《统计模型、参数估计及其应用》项目获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7年10月
林春梅任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唐梓洲任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兼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陶沙任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副所长;于丹、肖永亮任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2007年11月
化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水科学研究院、历史学院、管理学院成为“985工程”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生活指导室第二批建设单位。
2008年10月
数学科学学院邵井海的论文《无穷维空间上的运费不等式》(指导教师:王凤雨教授)入选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8年10月
保继光任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杨志峰任环境学院院长;张和生任汉语文化学院执行院长;张秀兰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韩格平任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
2009年9月
数学科学学院王昆扬教授带头的“分析类课程教学团队”,体育与运动学院毛振明教授带头的“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文学院郭英德教授带头的“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和法学院赵秉志教授带头的“刑法学科教学团队”被评为2009年度国家级教学团队。
2009年12月
教育学部张斌贤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程晓堂、化学学院欧阳津、数学科学学院李仲来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教育学部叶飞荣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王虎学等8位同学荣获宝钢优秀学生奖。
2010年1月
数学科学学院魏炜、教育学部傅纳、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谭江华、管理学院郭智芳、心理学院王瑞敏、生命科学学院孙一娜、生命科学学院梁前进、体育与运动学院林小群、化学学院胡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胡晓雁等获得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十佳辅导员”称号。
2010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王炳林到数学科学学院调研。
2010年6月
教育学部马健生、化学学院欧阳津、历史学院杨共乐和数学科学学院李仲来四名教师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奖。
2010年6月
教育学部刘春荣、数学科学学院崔世莹、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林春梅、文学院胡志峰、心理学院王瑞敏、化学学院隋璐璐、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孙舒平、教育学部傅纳、管理学院郭智芳、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谭江华10位辅导员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辅导员。其中,刘春荣被评为北京市十佳辅导员。
2010年7月
李仲来任数学科学学院分党委书记,李建华任副书记;王金生任水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吕晓慧任副书记;赵欣如任机关第二党总支书记,廖英任副书记;郭宁任机关第三党总支副书记;陈实、孟耀斌任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2010年9月
珠海分校举行2010级新生开学典礼。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典礼并致辞。珠海市副市长王庆利、揭阳市副市长林丽娇、珠海市教育局副局长曹风云,我校副校长、珠海分校校长陈光巨,珠海分校党委书记呼中陶,中科院院士、我校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陈木法,著名心理学家、我校心理学院教授张厚粲等出席开学典礼。
2010年12月
数学科学学院苟晓龙,教育学部吕国栋、周铃钞,心理学院彭宇,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苏楠,物理学系张腾,历史学院刘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车丽美,化学学院宋安琪、文学院胡韧奋10位同学获我校第十一届“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2011年3月
我校19名教师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分别是文学院陈太胜、康震,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程晓堂,教育学部朱旭东、张东娇、刘美凤,历史学院张昭军,法学院熊跃敏,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刘成纪,管理学院王有贵,艺术与传媒学院王宜文,化学学院自国甫,数学科学学院胡永建,心理学院伍新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德鹏,环境学院白军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张占军,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程宏、周涛。
2011年10月
“爱心妈妈”奖助学金评选会暨捐赠仪式举行。数学科学学院孙娜等15名研究生获得资助。
2011年11月
教育学部邵婷、管理学院刘希雅和王晨、文学院廖文俊、天文系刘德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朱涵青、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元欢、法学院曾佳、心理学院梁媛以及数学科学学院张湘君等10位同学获第十二届十佳大学生称号。
2011年12月
数学科学学院召开谢宇教育基金会成立十周年总结大会。我校原校长、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校党委副书记、校友会副会长田辉,谢宇老师的先生、数学科学学院退休教师陈方全,以及谢宇教育基金会有关负责人出席总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