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它的创办,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同时也成为中国心理学教育的开端。据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学生通习的科目即设有心理学。
1906年6月《学部订定优级师范选科简章》设师范选科为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教员,本科通习两学年心理学。
1912年,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规定,本科必修科目有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和教授法。这是最早的关于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的明确规定。
1918年,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到北京高等师范大学任教授,担任心理学和教育课程。
1920年,张耀翔教授到我校任教授兼教育研究科主任,讲授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同年9月在我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这是继北京大学后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室之一。1921张耀翔在《教育丛刊》上发表心理测量和新法考试的文章,并在我校首先将心理测验列为入学考试科目之一。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张耀翔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兼编辑部主任。中华心理学会总会和编辑部办事处设在我校。1922年1月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杂志出版,这是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也是东方第一种心理学杂志。
从1927年到1936年,著名心理学家陈大齐、陈雪屏、潘渊、朱希亮、孙国华、蔡乐生等先后到我校任教或兼任心理学教授。
1933年,北平师范大学《学则》规定教育系的课程中分设有教育心理组,其课程有心理学、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测验、儿童及青年心理、学科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动物心理、实验心理、生理心理。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北师大转移到西北大后方去,并一再迁徙,校名屡易。抗战期间为西北师范学院时,教育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中有教育心理学课。
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在北平复校。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前,北师大没有心理系,只是在教育系里设有心理教研组,该教研组组长为教育系主任彭飞老师,其他成员主要有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老师、主要研究知觉和心理学史的郭一岑老师,教育统计专家薛鸿志老师。
1952年,辅仁大学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并入北师大教育系下属的心理学教研室。后者正是心理学院的前身。因此,辅仁大学心理系的历史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革后的1978年,心理学专业迅速恢复了招生,当时虽然还隶属于教育系,但已经开始招收理科生,并由本科五年制改为四年制。78级和79级毕业生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心理学工作者,他们治学严谨、开拓进取,为北师大乃至全国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活跃在学术界的董奇、车宏生、舒华、金盛华、许燕、邹泓、陈英和、刘力、阎巩固等中青年学者都是这两届毕业的优秀学生。
1981年初,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心理学系,由彭飞担任第一届系主任。当时,心理系有教职员工20多名。此后,张厚粲教授、彭聃龄教授、郭德俊教授、舒华教授、车宏生教授先后担任系主任。
1981年,获得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朱智贤教授开始招收博士生,并培养出我国第一位教育(心理学)博士(林崇德)。
1983年,张厚粲教授率先开设认知心理学课程,并与彭聃龄老师等共同组成了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课题组,从而开启了汉语认知研究的先河。
1985年,建立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点,导师为张厚粲教授。
1985年,在朱智贤教授的倡议下,成立了儿童心理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发展心理研究所)。朱智贤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此后依次为林崇德教授和申继亮教授。同年,朱智贤教授创办《心理发展与教育》刊物,并于1994年被评为中文期刊心理与教育类核心刊物。
1985年,建立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点,导师为张厚粲教授;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量与咨询中心,张厚粲教授兼中心主任。
1987年,张厚粲教授申请得到我校心理学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汉语认知理解研究"。
1990年,获得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导师为冯忠良教授。
1991年,心理系和发展心理研究所迁入英东楼,教学、科研和办公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1994年,心理系开始招收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1996年,我校心理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997年,成立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董奇教授担任所长。
2000年5月,在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的倡议下,北京市团市委确立每年5月25日为"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2004年升级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