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篇

天文系

 

北师大天文系成立于1960年,是在我国高校成立的第二个天文系。现有教职工22人。教师中94%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0人(博导8人),副教授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4人, 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奖2人,骨干教师均有在国外著名高校或研究单位留学或从事合作研究的经历。天文系拥有完整而坚实的学科基础。天文学专业是首批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天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天体物理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天文学导论》为国家精品课程,建有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现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是国家重大天文项目南极天文、国家大科学工程500米射电望远镜和国际合作项目恒星全球观测网的核心单位之一。天文系拥有两个校级实验室,三台光学天文望远镜、一台射电望远镜以及先进的终端探测设备。光电探测研究室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应用光学实验室的成员单位之一。天文系分别与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建立了三个天文学实践基地,并分别在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和云南天文台昆明基地共建了85公分“国家天文台—北京师范大学望远镜”和60公分“云南天文台—北京师范大学望远镜”。 天文系本科招生专业为天文学,拥有四个硕士点,即天体物理学、天体力学与天体测量、课程与教学论(天文)、光学,其中天文物理学是博士点。天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坚实的数理基础、宽厚的天文学专业知识、勇于实践、视野开阔、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此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他们成为有一定学术水准的天文学科研人才或科普/科研管理人才。 天文系本科生的主要课程可分为物理类、数学类、天文类、计算类及其他课程。天文系以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可参加国家级和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校系两级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在校期间赴国家级天文台实习,并优选学生赴国外进行项目研修。2011年11月,2010级全体本科生赴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进行项目研修,并对蔚山射电天文观测站,以及普贤山光学天文台和小白山光学天文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2012年11月,2011级全体本科生赴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物理系研修一周。学生们在国际射电研究中心和引力波实验室,学习射电望远镜数据处理技术和进行引力波探测相关的实验研究,并在Gin Gin天文台观测了南天著名的深空天体,如球状星团杜鹃座47、蜘蛛星云、NGC6231等。除了学生会的各类社团活动之外,天文系最具特色的学生活动是天文科普节、学长计划、科技场馆实践活动以及中学天文科普指导等。 近年来天文系学生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例如03级学生弋泽龙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SCI期刊论文5篇,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特等奖;08级学生刘德子在国际天文学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一等奖。天文系多人次荣获“北师大十佳大学生”称号。 秉承“观天习文”的系训,北师大天文系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两方面,积蓄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深厚的学术基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天文学家和天文管理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国家授时中心主任郭际、云南天文台党委书记赵世荣、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总工程师姜晓军、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天文系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尤其是在数理基础、天文实测、天文计算和科研训练等方面具有极好的声誉。他们中很多人成为国家级科研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近三年毕业生中25%保送研究生,60%以上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其余到科研单位、国防部门、IT行业、科研管理部门、天文科普和中学等单位工作。2010届和2011届共有三位毕业生分赴美国夏威夷大学天文系、德克萨斯大学物理与天文系和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天文系攻读博士学位。近三年天文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百分之百。

相关人物

相关学科

天体物理 天文学

相关事件

1960年10月
天文系建立。
1962年12月
本年度,全校113位教师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论文160余篇。主要有:数学系副教授孙永生的《周旋函数的最佳一致近迫及最佳线性近迫》,生物系教授汪堃仁和讲师张启元的《切除迷走神经和注射普鲁苯辛对于结扎幽门的大白鼠胃溃疡形成的影响》,地理系教授周廷儒的《中国自然区域分并规律和区划原则》,天文系教授刘世楷的《从天象与降水相关概推未来二十五年间中国水旱的趋势》,政教系讲师李思温等的《论考茨基》,历史系教授白寿彝的《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中文系副教授郭预衡的《从魏晋南北朝一代谈文学史编写问题》,中文系副教授启功的《关于古代字体的一些问题》等。 近年来,本校教师编纂出版的著作有:历史系陈垣教授的《中西回史日历》、《清初僧诤记》;白寿彝教授的《学步集》、《史学新论》、《古代史学史教本》;中文系黎锦熙教授和刘世儒合作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教材》三大册,共约200多万字;葛信益副教授的《学点语法修辞》;教育系朱智贤教授的《儿童心理学》;化学系鲁宝重教授的《酶学概论》;物理系祁开智教授的《理论力学》。在撰写专著的同时,根据教学的需要,一些教师接受国家的委托编写各种教科书、参考书和工具书。例如,生物系师生编写出版了《北京植物志》,全书120万字,1200多幅插图;白寿彝教授主编了《中国史学史》(古代部分);教育系教师编写了《儿童心理学》、《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近代教育文选》等教材;彭飞和章志光教授参加了心理研究所编写《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工作;中文系教师编写了《中国历代散文选》;外语系教师编写了《俄语教学法》等著作。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全国某些大学的历史系或著名专家整理校勘《二十四史》,历史系陈垣教授接受了校勘其中《新、旧五代史》的任务。
1969年2月
宣传队在天文系、教育系、地理系开始搞“开门整党”试点。
1976年12月
天文系师生与崇文区光电器件厂挂钩,结合光仪测量课,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硅光电池照度计。这种测量光度的仪器,广泛应用于科学种田、医疗、建筑、电影等部门的科研和实践中。在同年8月30日的鉴定会上,专家认为,ST型照度计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一个空白,特别是ST-Ⅲ型在高精度方面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天文系光电探测研究组在成功研制ST型照度计之后,又于1976年11月份研制成功L-77型亮度计。这种亮度计广泛用于国防工程、科研和生产检验之中。此外,天文系还研制成功硅光电池,在国内属先进水平,曾应用于毛主席纪念堂的照明。
1977年2月
经研究决定,孟宪富(工宣队)任天文系支部委员会委员。
1978年3月
L77型亮度计已由我校天文系研制成功并投入试用。这填补了我国在用硅光电器体作探测研制高灵敏度多波段亮度计方面的空白。
1978年4月
学校召开教职工大会,由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我校代表王适安、张荟星,特邀代表周廷儒3位同志传达大会精神。党委第一书记贾震代表科学大会,向我校受奖单位授奖。我校受表扬的先进集体: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离子注入研究组。我校受奖的单位及授奖成果:数学系:大气污染监测车、BC-203数控线切割编程机。物理系:20万电子伏特和40万电子伏特离子注入机的研制(核物理专业加速器组)、离子注入化合物半导体机制的研究(离子注入组、量子力学小组)。化学系:碘131-6位碘代胆固醇,钴57-争光霉素等亲肿瘤阳性扫描剂研究(放射化学研究室)、配位势场理论(刘若庄)。天文系:硅光电池照度计研制(光电探测技术研究组)。地理系:北京西郊地区环境污染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官厅水系水源保护的研究(王华东)。生物系:碘131-6位碘代胆固醇,钴57-争光霉素等亲肿瘤阳性扫描剂研究(肿瘤组)、蟾力苏注射液。
1978年4月
经市委科教部4月8日批准,我校恢复系行政机构。各系正、副主任名单如下:白寿彝任历史系系主任,王文瑞、何兹全、张宏毅、方攸翰任系副主任。周廷儒任地理系系主任,武吉华、李之保任系副主任。张禾瑞任数学系系主任,王树人、董延闿、孙永生任系副主任。冯克嘉任天文系系主任,李宗伟任系副主任。孙煜任物理系系主任,林振金、张计怀任系副主任。胡志彬任化学系系主任,陈文博、吴永仁、胡树永任系副主任。肖璋任中文系系主任,郭预衡、刘漠、孙敬桐、童庆炳任系副主任。张腾霄任哲学系系主任,马奇任系副主任。宋涛任政治经济系系主任,徐禾、鲁友章任系副主任。胡华任中共党史系系主任。李生林、吴家国、赵贻忠任政教系系副主任。李兆林、杨迈、关山任外语系系副主任。尹德新、关瑞梧任教育系系副主任。李式惠、董愚得、彭奕欣任生物系系副主任。金铭院、贾希效、张延祜、吴金山任体育系系副主任。
1978年6月
教育革命处、学生会连续举办学术报告会,分别由天文系讲师何香涛讲《天体物理简介》,由中文系讲师谭得伶讲《托尔斯泰的创作》,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1978年9月
物理、天文两系,为我校原副教务长、物理系二级教授祁开智,天文系教授刘世楷,物理系副教授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赵亮坚,物理系实验员杨庆丰,物理系教务行政秘书王蓉,召开了追悼会。
1978年10月
在涿县召开的科研成果鉴定会上,我校天文系光电探测研究组研制的L-77型亮度计通过鉴定,填补了国内用兰硅光电管作探测器的高灵敏度多波段亮度计的空白。
1979年7月
7月下旬至8月底,类星体专题研究会在我校举办。这次研究会是由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决定、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召开的。它是我国天文学界首次举行的短期专题研究性的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院、北京天文台和我校天文系等10个单位的16位同志。
1979年9月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我校举行自然科学报告会。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致开幕词。校学术委员会理科分会主任、生物系系主任汪堃仁教授、天文系系主任冯克嘉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肿瘤生物学的发展》和《今日天文学的辉煌成就》的报告。
1979年11月
我校天文系光电仪器厂,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产品的品种、产量、产值和利润计划,超产产值13万元。
1980年3月
天文系派出的赴云南日食综合观测队返校。在对原始资料进行处理后,写出论文,并参加下半年召开的日全食综合考察科研成果交流会。这次观测,我校承担或参加的4个项目中有3个是我国进行的第一次观测,均获宝贵的一手资料,日冕多波段光电测光一项,取得了日冕在不同有效波长的辐射信息;2厘米射电观测,取得了初食甚到带食而没的食变曲线。
1980年3月
在北京市科技成果发奖大会上,我校有11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2项(低能核物理所),三等奖3项(化学系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等),四等奖6项(生物系和天文系等)。
1980年4月
美国洛杉矶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员刘世隧先生应邀来我校天文系讲学。
1981年6月
我校三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这三项科研成果是:生物系和数学系的数量遗传组、电子计算机组共同编制的“作物数量遗传电算程序”;由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数学系和中文系部分同志组成的中文信息组研制的“DJS-130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天文系等单位研制的“1—3微米红外天文光度计”。
1981年10月
美国波士顿大学天文系物理学相对论研究所教授布瑞切博士来我校参观讲学。
1982年3月
教育部部属高等院校的校办工厂和研究所产品展览会在北京农展馆开幕。我校天文系光仪厂的L77型亮度计和ST80型照度计、化学系化工厂的79-1不厌氧光固化涂料、机电厂的双手协调器、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的高频型重离子源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的KSZ-1顺序控制器,以及物理系的气垫导轨和心理学系的音笼等15项产品参展。
1982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刘友渔兼任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金永龄任无线电系主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免去其自然科学处处长职务;吴碧华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无线电系党总支书记,免去其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李之保任科研处处长,免去其自然科学处副处长职务;王均广任天文系直属党支部书记,免去其党委青年部副部长、机关党总支副书记职务;马燮如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免去其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党总支书记职务;免去王桂筠物理系党总支书记职务;白寿彝兼任史学研究所所长;刘宁任苏联文学研究所所长。
1982年4月
美国天文学会动力学会主席、得克萨斯大学天文系杰韦里斯教授抵京,来我校进行为期2个月的讲学活动。
1982年9月
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和校团委等部门,以及各系各单位,分别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全国人大常委、历史系主任白寿彝教授,市政协委员、物理系郑华炽教授,市人民代表、归侨讲师林冰,全国政协委员、数学系台籍教师吴英辅,市政协委员、数学系王世强教授,哲学系汪馥郁、教育系黄菊美、天文系马文章,市政协常委、中文系肖璋教授,图书馆学专业负责人郁光影等发表了感言。
1982年11月
我校理科各系、所又获一批新的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应用科研成果已经通过技术鉴定,并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研究室,在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中,完成了3项成果,即高级语言带汉字支援的CROMEMCO汉字处理系统、带汉字支援的COBOL数据管理系统和用汉字BASIC实现的高校学生学籍与成绩档案管理系统。其中在微型COBOL语言中加入汉字功能,是国内首先实现的。天文系光电探测技术研究组完成的FL-I型蓝光辐照计和ST80型数字照度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和化学系等单位,用国产加速器在国内首次完成了聚乙烯发泡片材的辐射交联工艺研究,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鉴定的成果还有化学系完成的自熄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地理系完成的洋河流域污染排放标准的研究及生物系完成的密云水库渔业资源调查等。
1982年12月
学校召开教师教书育人经验座谈会。地理系、历史系、天文系、政经系、无线电系副教授、讲师等10人在会上发了言。聂菊荪、王正之、胡斅贽等党委领导同志出席了座谈会。聂菊荪代表党委,对参加座谈会的教师及所有努力教书育人的教师们表示感谢和慰问。
1982年12月
我校理科各系、所科研取得可喜成果,在已鉴定的16项应用成果中,有5项填补了国内空白,9项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理科教师出版专著、教材15种,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篇,在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8篇,在地方刊物发表论文21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131篇。天文系何香涛、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王忠烈在国外学习期间分别获得突出成果,化学系陈光旭、徐秀娟关于曼尼希反应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1982年12月
聘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董金桂教授为天文系天体力学、天体测量教研室兼职教授。
1983年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天文系行政领导选举结果,由冯克嘉任天文系系主任,周克平、何香涛任天文系副系主任;批准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无线电系党总支选举结果,由吴碧华任党总支书记,尹俊华、李双利任党总支副书记;由袁名敦任图书馆副馆长。
1983年3月
天文系何香涛教授应美国旧金山天文台邀请,赴旧金山从事有关类星体方面的新课题研究。
1983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天文系直属党支部选举结果,由王钧广任直属党支部书记,朱光华任副书记。
1983年6月
北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物理天文系教授朱维干应我校邀请来华访问讲学3周。
1983年7月
学校举行新党员宣誓大会,有137名新党员(其中教职工55名、学生82名)在党旗下庄严宣誓,40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宣誓会。这是粉碎“四人帮”后我校举行的第二次全校性新党员宣誓会。财务处董锡圭、物理系霍立林、天文系学生李晓渝分别作为新党员代表发言。党委副书记李家齐讲了话。《人民日报》报道我校重视发展中年知识分子入党,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校发展中年知识分子党员77名,其中教授9名。
1983年9月
自1978年以来,我校陆续选派130余名教师到十几个国家的教学与研究单位学习进修。其中10人获博士学位,5人获硕士学位。还有的同志取得了比较突出的科研成果。天文系何香涛和低能所王忠烈都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分别被有关国际学术组织吸收为会员和理事。化学系余尚先在日本进修两年,合成了五种新的感光树脂,对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五项研究成果都被日本的一些大企业申请了专利。他还在《日本化学会志》和今年召开的日本第32次高分子年会上,发表了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受到了日本学术界的重视。这三位同志的成就和先进事迹已分别在《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报刊上作了报道。
1983年9月
我校天文系教授何香涛与日本天文学家合作发现一颗新类星体。报道和研究这颗类星体的文章已在最近出版的《日本天文学杂志》上发表。参加这一工作的还有英国天文学家。这颗类星体是何香涛在英国皇家爱丁堡天文台进修期间首先发现的。这颗新发现的类星体被命名为中国—日本类星体。
1983年9月
经校长办公室研究,批准建立以下理科科研机构: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数学系),非平衡系统研究室(物理系),有机合成研究室(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化学系),古地理研究室(地理系),光电探测技术研究室(天文系)。
1983年10月
我校有9名教授、副教授、助理研究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1986—2000年基础科学研究规划小组。天文系冯克嘉、何香涛参加天文学小组;生物系薛绍白参加生物学小组;地理系张兰生参加地学小组;物理系方福康参加物理学小组;地理系赵济参加遥感小组;低能核物理所周瑞英、丁训良参加核技术小组,并分别为该组组长和秘书;外国教育研究所的顾明远参加了教育科学规划小组。
1984年4月
我校天文系光电探测研究室的3项科研新成果:瞬变光源颜色测定仪、L83型多波段光度计/辐射计、F-DM数字式辐照计/万用表在京通过技术鉴定。
1984年11月
纵瑞堂任师资培训中心主任(兼),王德昭任副主任,刘友渔任副秘书长;胡祖英任自然科学处处长,肖兴华任副处长;郭静媛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周克平任生产设备处处长,郝锡、刘永昌任副处长;陈文新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魏清仙任师资培训中心培训部主任,徐金明任师资培训中心交流部副主任。免去王德昭的化学系副系主任职务,胡祖英、肖兴华、郭静媛的教务处副处长职务,周克平的天文系副系主任职务,郝锡、刘永昌的科研处副处长职务的。
1985年1月
据统计,我校理科各系(所)1984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11篇(其中国外66篇),撰写并出版科学研究专著18本,取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成绩。我校在1984年取得的理科科研成果有许多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数学系汪培庄副教授的《模糊集合论及其应用》一书获得全国优秀科学技术书目纪念奖;化学系刘若庄教授的《化学反应机理及反应途径的量子化学研究》一文,在他1984年年底赴美国夏威夷举行的“太平洋盆地化学联合会”上报告后,得到了国际量子化学研究专家们的很高评价,认为该项研究工作达到了国际水平。我校1984年在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25项成果中,有15项属于国内首创,其中有4项已申报创造发明奖,有14项已推广应用。天文系郝允祥等人研制的L83型多波段光度计/辐照计、F-DM型辐射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等研制的“插接兼容式汉字终端与插接兼容式汉字处理系统”,化学系余尚先、周菊兴等研制的专用不饱和聚酯树脂、BD-3单液型PVA系丝印感光胶,低能所张国良等研制的“氮离子注入提高天然金刚石拉丝模使用寿命技术”等,都已通过了有关部委鉴定,并已投入批量生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5年2月
郝允祥任天文系主任,赵树荇、于祥符任艺术系副主任,幸霓峰任成人教育处处长兼教务办公室主任,袁行榘任外语系主任,尚世铉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刘忠敏任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
1985年3月
李宗伟任天文系副系主任,王均广兼任天文系副系主任,冷鸿恩任中学政治课教育研究中心杂志社副社长,钱瑗、葛澹云、邓容初、濮阳翔任外语系副系主任。
1985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建立中共天文系总支委员会,由王钧广、朱光华、范英、刘景春组成天文系党总支委员会,王钧广任党总支书记,朱光华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4月
天文系邀请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张和祺、理论研究室李晓卿、太阳研究室叶式辉给系里师生作专题报告。
1985年9月
我校棋艺研究会召开成立大会,天文系教授何香涛当选为研究会会长,方福康、金永龄等27位棋艺爱好者担任首届理事会理事。
1985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天文系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王钧广、朱光华、范英、马文章、张保洲组成中共天文系总支委员会;王钧广任党总支书记,朱光华、范英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12月
我校天文系成功观测到哈雷彗星。
1986年4月
天文系教授何香涛、副教授童彝在世界天文界的最高组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19届年会上发表两篇论文,何香涛作了关于类星体辐射方面的学术报告,童彝作了关于“三维旋涡星系的泊松方程解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论文、报告均被收入大会会议记录。
1986年5月
由国家教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中,我校有13项科研成果获奖。包括:一等奖1项:卫星遥感信息在山西省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地理系赵济等与北京大学等5所院校合作项目)。二等奖5项:(1)感光性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化学系余尚先等);(2)插接兼容技术与插接兼容汉字处理系统(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等);(3)离子注入形成浅结和离子束感生界面混合机理研究(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王忠烈等);(4)无穷质点马氏过程与q过程研究(数学系严士健等);(5)拓扑代数与模糊数学(数学系汪培庄。该项目由教委协商与川大合项)。优秀科研成果7项:(1)多重傅立叶级数的临界球形Riesz平均(数学系陆善镇);(2)有机反应机理、分子间作用力的量化研究(化学系刘若庄等);(3)纽扣专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化学系周菊兴等);(4)类星体的研究(天文系何香涛等);(5)硅光电池作传感器的光照度计系列(天文系郝允祥等);(6)中国新生代自然环境演变(地理系周廷儒等);(7)核辐照技术及其应用(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张荫芬等)。这次奖励是教委系统首次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它主要是对1978年以来科研成果的总结。
1986年10月
天文系研究的2厘米波段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观测技术通过技术鉴定。该项技术已居世界前列,填补了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一项空白。
1987年9月
天文系参加射电观测日环食获得成功。观测中首次使用毫秒级高时间分辨率系统和秒级数字记录。
1987年11月
徐振溥任地理系副系主任,王建序任副系主任;张启俊任天文系副系主任;邢志和任体育系副系主任(兼)。
1988年3月
校长王梓坤到我校天文台用新安装的40公分望远镜观测了“金星和木星相距最近”天象和猎户座星云,并询问了天文系的教学科研和用房情况。
1988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白光耀任历史系党总支书记,郭大钧任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马文章任天文系党总支书记,张燕平任天文系党总支副书记;何家斗任后勤党总支书记,周之华任后勤党总支副书记。
1988年9月
自然科学处组织召开了部分科技人员座谈会,并举行了颁奖仪式。郝允祥副校长到会,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和奖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是周廷儒的《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获三等奖的是何大澄的《核内DNA病毒在细胞质内的发生》,获四等奖的是汪培庄、罗承忠的《模糊集与系统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的是张静江、王书颖的《位相型图像假彩色货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是赵济的《农业遥感应用研究——卫星遥感信息在山西农业自然资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获三等奖的是低能所集体的《医疗用品辐射灭菌消毒》。此外,数学系王伯英、刘绍学,化学系付孝愿、冯文林、金俗谦、于建国、丁燕波、汤定华、刘若庄,天文系童彝、毛信杰,生物系薛绍白、宋平根、郑光美共14人的6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12月
我校有六项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荣获198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是数学系王伯英同志的“多重线性代数及其他”;数学系刘绍学等同志的“环的结构与表示理论”;化学系傅孝愿等同志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氢键本质研究”;天文系童彝等同志的“活动天体中的等离子体过程”;生物系郑光美同志的“黄腹角雉生态生物学及饲养繁殖研究”;生物系薛绍白、宋平根等同志的“细胞流术的建立及应用”。
1989年1月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太阳活动和宇宙天体研究学术领导小组的委托,我校天文系举办年度评审会,何香涛教授出席。
1989年3月
天文系研制的微弱光广度计通过技术鉴定。
1990年3月
第四次国家自然科学奖的60项获奖项目名单中,我校有3项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获此最高荣誉。分别是天文系何香涛教授的《类星体的搜索》;化学系刘若庄教授、傅孝愿教授及其研究集体的《中间体、过滤态和反应途径势能面理论研究》;数学系孙永生教授、陆善镇教授及其研究集体的《逼近论中的极值问题及调和分析中的若干逼近问题》。
1990年8月
我校天文系1989级学生胡俊辉在第八届大学生围棋赛中荣获个人冠军。
1990年11月
天文系隆重庆祝建系30周年。
1991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由马文章、张燕平、高正民、杨静、赵曼娅、刘景春6位同志组成天文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马文章任党总支书记,张燕平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7月
学校任命刘欣尚为社会科学处副处长;于天池为图书馆副馆长;李薇薇、韩主恩为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宗伟为天文系系主任;孙锦为天文系副系主任;杨静为天文系系主任助理。免去:杨光的社会科学处副处长,马文章、张启俊的天文系副系主任职务。
1991年9月
天文系光电探测研究室郝允祥教授主持研制的ST-92型照度计,通过技术鉴定。
1992年11月
天文系IRAS数据中心在我校通过国家教委的鉴定。
1992年12月
1992年度获部、委级科技奖励的项目如下:化学系的《锝化学的研究及应用》、资环系的《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及其影响评价研究》、天文系的《短厘米波段太阳射电爆发中的精细结构新现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物理系的《分形上相变及动力学》、物理系的《相位共轭光学中简并及非简并四波混频及多波混频的研究》、信息系的《应用突变理论研究断层失稳运动的机制》、生物系的《DNA甲基化作用的研究》、化学系的《单克隆抗体、抗体、蛋白质和多肽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研究及其应用》、生物系的《国产抗癌药物活性的增强、机理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我校作为完成单位之一的项目有:环科所的《福建省湄洲湾新经济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资环系的《黄土高原三川河流域区域治理与开发信息系统》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低能所的《辐射消毒试验开发基地》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物理系的《吸收膜的相位色散感应传输现象及其利用的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2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研究生院副院长范国英介绍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自行增列博士生导师试点工作的精神,校学位办负责人彭林介绍我校在数学、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和历史学“五个一级”学科自行增列博导工作的日程安排。委员们还审核通过了各学科学位分会的调整名单,并决定天文系单独成立学位分会,称“物理二分会”;学科教学论分会改称“教育二分会”。
1993年9月
任命张兰生为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赵俊琳、史培军为副院长;刘伯里为应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孙兆祥、张荟星为副院长;邢文英、姜璐为管理学院副院长;陈黎为天文系副系主任;郑战力为副处级监察员。免去王维镛的外语系系主任职务。
1995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王章维、屈文燕、赵树海、朱燕丽、王瑞华组成马列主义研究所党总支委员会,王章维任党总支书记,屈文燕任副书记;孙锦、王术军、高正民、张燕平、杨静组成天文系党总支委员会,孙锦任党总支书记,王术军任副书记;程正民、罗钢、尚学锋、李彦春、邹红、闫苹、林银生、李保初、朱小健组成中文系党总支委员会,程正民任党总支书记(兼),罗钢、尚学锋、李彦春任副书记。
1995年9月
资环系张兰生教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党委书记周之良教授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物理系黄灿、数学系李仲来、化学系戚慧心、天文系杜升云、图书情报系倪晓建、心理系彭聃龄、中文系聂石樵、历史系王桧林、艺术系周星、图书馆石树文、法政所王章维、实验小学徐向东、幼儿园吴岩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外语系程晓堂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995年11月
我校获199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23项,资助总额184.1万元。其中,生物系6项、数学系5项、化学系3项、资环系3项、物理系2项、天文系1项、低能所1项和儿心所1项。
1997年12月
马文章任天文系系主任,王建民、张保洲、杨静为任系副主任;陈银科任图书馆副馆长;朱光华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俞启定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免去陈银科的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职务。
1998年10月
天文系教授李宗伟到美国参加超新星观测与研究项目活动。
1998年11月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和我校联合天文研究基地签字仪式举行。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台长艾国祥院士、我校校长陆善镇教授以及物理系、天文系的领导和学术带头人出席了仪式。
2000年10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讨论“三讲”教育第一阶段工作总结;讨论审定《北京师范大学“三讲”教育第二阶段实施计划》及《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在全校系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三讲”教育的实施意见》;讨论审定各总支、直属支部“三讲”教育领导小组名单;讨论审定2000年学校聘任委员会名单;研究决定天文系、低能所等单位的干部任免;研究讨论制订学校“十五”规划等工作。
2000年10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周宏余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安东、韩德俊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任命胡永建为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任命刘文中为天文系党总支副书记。
2000年12月
北京市教育工会主办的“第三届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结束。我校艺术系青年教师于丹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获A类院校一等奖,中文系李山、天文系孙艳春分获A类院校文、理科三等奖。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张保洲任天文系党总支书记;赵军平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梁宏任低能所党总支副书记;刘象愚任中文系系主任;刘勇任中文系副系主任;王泉根任中文系副系主任;万建中任中文系副系主任;尚学锋任中文系副系主任;武向平任天文系系主任;陈黎任天文系常务副系主任;杨志良任天文系副系主任;杨静任天文系副系主任;檀传宝任教育学院副院长;周作宇任教育学院副院长。
2001年4月
根据学校2001年研究生培养工作优秀奖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奖评选结果,中文系、生命科学学院获得研究生培养工作一等奖,发展心理所、历史系、教育系、数学系、物理系和资环系获得二等奖;中文系钟敬文、低能物理所黄祖洽、教育系黄济、哲学系袁贵仁以及发展心理所林崇德获得优秀研究生导师特等奖,中文系童庆炳、心理系张厚粲、法政所张静如、经济学院王善迈、哲学系周桂钿、比较教育所顾明远、艺术系黄会林、历史系黎虎、物理系马本堃、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天文系李宗伟、数学系陆善镇、化学系金林培、信息学院何克抗和资环系朱启疆获得优秀奖。
2002年5月
黄祖洽(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李国芳(艺术系)、过常宝(中文系)、车宏生(心理学院)、李翀(经济学院)、管靖(物理系)、王雁(教育学院)、房艮孙(数学系)、陈黎(天文系)、晏辉(哲学系)10位老师被评为第二届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2002年12月
张保洲、王术军、陈黎、张燕平、赵娟组成天文系党总支委员会。张保洲任党总支书记,王术军任副书记。
2002年12月
陈黎任天文系系主任。
2003年11月
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结束。文学院康震、历史系王东平、数学系黎雄、天文系赵娟四位青年教师获得一等奖,信息科学学院、历史系等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2004年6月
赵娟任天文系党总支副书记。
2005年7月
毛振明任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殷恒蝉、高嵘为任副院长;方维海任化学学院院长;陈黎任天文系主任,姜碧沩、张燕平任副系主任。
2006年1月
我校三部著作入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2005年度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入选书目”,分别是:天文系何香涛的《观测宇宙学》(科学出版社),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的《生物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物理系刘辽和赵铮的《广义相对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3月
我校17人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卢广存(数学科学学院)、洪文明(数学科学学院)、姜碧沩(天文系)、张俊杰(生命科学学院)、闫广健(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潘耀忠(资源学院)、严平(资源学院)、王成兵(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曹卫东(文学院)、王向远(文学院)、彭宣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钟伟(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顾昕(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李兴(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项贤明(教育学院)、陈英和(心理学院)、毛亚庆(教育管理学院)。
2006年12月
教育学院马健生的《转型期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紧迫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化学学院秦卫东的《基于离子液体的双水相萃取一毛细管电泳联用技术检测中草药中黄酮类成分》、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尹恒的《财政分权与收入不平等:经验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历史学院王东平的《清代回疆经济制度与维吾尔社会变迁研究》、天文系赵娟的《天文因素与北京地区异常降水等自然灾害的关系研究》、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符素华的《北京山区坡面径流估算方法及其应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阴建峰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获2006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个人项目培养资助,资助金额总计19万元。
2008年9月
物理系张向东、天文系朱宗宏分获200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9年6月
李艳玲任教务处副处长兼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陈锁明任教育学部培训学院院长;张京彬任教育学部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陈强、石兴娣、武海涛任教育学部党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曾晓东任教育学部科研办公室主任;楚江亭任教育学部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戚家勇任教育学部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琳任天文系党总支副书记。
2010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学习了中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和北京市纪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讨论通过了天文系等单位的干部任免事项,讨论了新校区建设规划和后主楼连廊建设经费等相关工作。
2010年1月
应中正任研究生工作处(部)处(部)长;朱宗宏任天文系系主任。
2010年3月
由天文系主办的第三届SONG项目国际研讨会举行。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出席开幕式。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SONG项目首席科学家、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克里斯腾森及数十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到会。
2010年5月
张保洲、张琳、毕少兰、朱宗宏、张同杰组成天文系党总支委员会。张保洲任党总支书记,张琳任副书记。
2010年5月
韩晓蕾任学校办公室副主任;王颖任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毕少兰、付建宁任天文系副系主任。
2010年9月
天文系建系50周年庆典举行。校长钟秉林,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赵刚,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苏定强,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董国轩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庆典并致辞。
2010年12月
我校天文系两名本科生的科研论文“计算宇宙学光度距离的数字策略”,在国际天体物理顶级刊物《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发表。
2011年11月
我校两项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获第五届中国专利周·中国专利年会“校园发明与创新优秀奖”。我校天文系学生刘德子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况琪作为全国高校创新学子代表参加“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系列活动。
2011年11月
教育学部邵婷、管理学院刘希雅和王晨、文学院廖文俊、天文系刘德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朱涵青、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元欢、法学院曾佳、心理学院梁媛以及数学科学学院张湘君等10位同学获第十二届十佳大学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