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篇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师范大学,其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京师大学堂于 1898 年在北京成立,后因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而停办,1902 恢复并招生。当时设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的专业分为 4 类:中文和外语;历史和地理;数学、物理和化学;动物、植物、矿物等博物。第二类即地理系的前身。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把4类专业改为6部;1922年改"部"为"系",史地部改为史地系。以此为起算点,地理系(现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同龄,也已走过了百年历程,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院系。 192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师范大学,1928年史地独立设系,各自成为历史系和地理系,地理系于1993年改名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地理专业于1902年招生起,已近100年历史,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地理专业。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从成立起就有一批知名学者如谢家荣、刘玉峰、黄国璋、王益崖、邹豹君等教授主持和执教,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1957年院系调整后,周廷儒院士主持地理系工作30年,为地理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3 年,正式改名为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的百年历史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从1902年的史地类,到1912年的史地部,再到1922年的史地系,“史地一体”,这是我国从古代地理学向近现代地理学转变过程中所具的特点,这种模式的影响迄今在我国普通教育仍有表现。1928年地理系独立设系,1931年划归理学院,反映了我国地理学全面接受西方近代地理学科学体系,从姓“文”转向姓“理”。为满足社会对资源、环境方面人才的迫切需要,1982年地理系的一部分分离出来成立环境科学研究所; 1993年地理系亦改名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同年成立了资源与环境学院,张兰生教授和刘昌明院士先后任院长。2003年恢复为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由李小文院士任名誉院长。现任院长为杨胜天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的师生为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两度任地理系主任的黄国璋教授积极推进了地理教育从传统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的变革,是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已故的周廷儒院士在20世纪50、60年代开创了中国的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并在80年代与张兰生教授一道积极推进了我国高校的环境演变研究与教学;已故刘培桐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了环境地学研究,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创始人之一的李小文院士是现今我国基础遥感理论研究的带头人。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有许多英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或地理系,如领导1903年拒俄运动的学生运动先驱之一丁作霖,与方志敏一道开辟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邵式平,开创皖北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烈士魏野畴,在解决西安事变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的杜斌丞烈士,等等。然而,北京师范大学对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地理教师,是他们传播了地理科学的知识,提高了中华民族的素质,也启蒙了一大批杰出的地理学家。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地理学。拥有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校级重点实验室8个,野外研究实验基地3个,教学野外实习基地4个。主要研究方向有:遥感机理及应用、土壤侵蚀与水土资源管理、环境演变与全球环境变化、城市开发与地价评估、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等。 2011年我院共有在研项目136项,到位总经费3602.83万元(表16)。各种纵向课题62项,到位经费1377.23万元,占总经费的38.2%。横向课题74项,到位经费2225.60万元,占总经费的61.8%。各种纵向课题中,科技部三大项目共23项,其中973课题8项,863课题8项,支撑计划课题7项,总到位经费426.03万元,占总经费的11.8%,占纵向项目经费的30.9%。国家基金项目29项,到位经费756.8万元,占总经费的21.0%,占纵向项目经费的55.0%。此外还有重大专项1项,部委项目2项,博士点基金2项,公益项目5项。2011年度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已经揭晓,我院本年度获得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11项,青年项目1项,总经费1625万元,基金获准率45.5%(表17)。2011年我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236篇(表21),其中SCI 47篇、SSCI 2篇、EI 37篇、CSCI 33篇、CSSCI 18篇,学术著作(教材)16部(表18),专利6项,软件6项(表19),获得科研与教学(教材)成果奖励8项(表20)。 学院目前拥有5个博士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环境变化、课程与教学论),9个硕士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变化、区域经济学、课程与教学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摄影测量及遥感和土地资源管理),3个本科专业,是全国7个地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并被评为“优秀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古老而年轻,在过去的100年中,她为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在未来的100年里,愿意将地理学教育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继续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地理学人才,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人物

相关学科

地理学 遥感与GIS 自然地理学

相关事件

1922年5月
学校修改组织大纲、学则概要和课程标准呈报教育部。改订课程编制:本科分四年科和六年科两种。四年科,设教育系、国文系、英文系、史地系、数理系、理化系、生物系、体育系,均为4年毕业;六年科,设教育系、国文系、英文系、史地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均为6年毕业,授学士学位。又改订本校行政组织,由教授选出代表组织评议会,校长室设秘书,全校政务分为总务处和教务处,设总务长与教务长各一人。呈报教育部批准照办。
1923年6月
北京高师第11届学生毕业,共192名,计教育研究科11名、数学研究科5名、化学研究科7名,本科英语系49名、史地系24名、理化系61名、博物系22名,职工教育专修科13名。
1924年8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师范大学所定之《组织大纲》及《学则概要》。《组织大纲》共7章39条,主要内容如下:定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宗旨:以造就师范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并研究专门学术为宗旨。学制:本科修业年限4年(暂设预科修业年限2年)。并得设研究院、专修科、推广部、暑期讲习科,其修业年限及详细办法另定。本科所设系:教育系、心理系、国文系、英文系、历史系、地理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质系、体育系。本科毕业生得称学士。
1925年6月
学校第13届学生毕业,计教育研究科29名、国文研究科7名、英语研究科10名、史地研究科9名、数学研究科7名、化学研究科10名、博物研究科7名,本科国文系22名、英文系35名、史地系21名、数理系18名、理化系20名、博物系10名,职工教育专修科17名,共222名。
1926年10月
《世界日报》刊载:国立女子学院师范大学部(即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聘请傅铜为教务长兼哲学教育系主任、艾华为事务长、林元乔为训育处主任、翁礼涵为秘书监文牍主任、黎锦熙为国文系主任、白眉初为史地系主任、林秉乾为数理化系主任、王文培为外国语系主任,并函聘屠孝实、林砺儒、王谟、陈衡哲、谢冰心等为教授。
1927年3月
女师大史地系学生参观中央观象台。
1927年9月
《世界日报》报道,京大师范部事务教务两方面组织就绪:(1)教务方面,为节俭经费,裁撤教务长。一切教务由学系主任商承学长办理。全校共有8系2专修科:国文系、教育系、史地系、物理系、化学系、英文系、生物系、数学系、体育专修科、手工图画专修科。(2)事务方面,不设事务长。分设文书、注册、图书、仪器、斋务、会计、庶务各课,旧日职员裁去50多人,留20余人。(3)班次,平均本科每系4班,共32班,预科4班,专修科3班,总计39班。学生人数800余人。
1927年12月
史地系教师白眉初出版了《中华民国省区全志》一书,内容包括:京直绥察热五省区志、东北(满洲)三省志、鲁豫晋三省志、秦陇羌蜀四省区志、鄂湘赣三省志等。
1928年6月
我校第16届学生毕业,这是改名为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之始,计教育系7名、国文系35名、英文系14名、史地系11名、数学系17名、物理系8名、化学系10名、生物系3名、体育专修科10名,共115名。
1928年12月
经院务会议议决,史地系正式分为史学系、地学系。
1929年6月
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第17届毕业生(即“改大”后第二届本科毕业生)在学校礼堂举行毕业式,计教育系5名、国文系19名、英文系7名、史地系14名、数学系7名、物理系5名、化学系4名、生物系3名、体育专修科28名,总共92名。
1930年5月
女师院聘国文系主任黎锦熙、高步瀛,史地系主任王桐龄,外文系主任王文培,教育系主任杨荫庆为研究所委员会委员,所长为徐炳昶,副所长为黎锦熙。
1930年11月
地理系独立设置后,为提高课程标准,聘请教师20人。
1931年4月
第一部部务会议通过学生参观津贴标准、地理系采集费、毕业同学录制作费用等。
1931年6月
学校第19届学生毕业,计有教育系30名、国文系39名、英文系39名、史学系26名、地理系5名、数学系15名、物理系3名、化学系11名、生物系7名,总共175名。
1931年6月
学生自治会联席会议决,内容是:主张两部彻底合并,并建议史地系分为历史、地理两系,两部合并必须相同系合为一系,年级相同合为一班等。请校长尽快聘定三院院长,请将文学院设于二部校址,理学院设于一部校址,教育学院设在男附中或彰仪门二部校址等。校长徐炳昶答复学生要求:两部彻底合并不成问题;划分三院问题,学校正在积极着手办理;如果经费有着,将豁免讲义费等各项费用;两部预备班无全班入本科学习的规定。
1931年7月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正式合组,分设教育学院、文学院和理学院。教育学院开设教育系、体育系,文学院开设国文系、外国文学系、历史系、社会科学系,理学院开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教育学院、理学院及办公处设在和平门外的南新华街,即原第一部旧址,文学院设在宣武门内的石驸马大街,即原第二部及研究所旧址。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分别担任三个学院的院长,聘请李建勋、袁敦礼、钱玄同、罗昌、黄文山、赵进义、文元模、刘拓、李顺卿、王谟等教授分别担任教育、体育、国文、英文(外文)、社会学科(社会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系的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暂时空缺)。将原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先设置历史科学门和教育科学门,地址设在师大原址,聘请黎锦熙、钱玄同、李建勋、刘拓、李顺卿、程廼颐、傅铜、朱希祖等教授为研究委员会委员,研究院院长由校长兼任。原有两校的图书馆同时合并组建为一个馆,聘请陆华深为馆长,在教育学院和理学院校区内设总馆,文学院校区内设分馆。原第一院附属中学,改称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校,男女生兼招,男女生同校不同班;原第二院附属中学,改称附属中学北校,基于历史传统,仍专招收女生。原第一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一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二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蒙养园改称幼稚园。
1931年7月
部务联席会议决议,内容是:两部事务7月底前结束;三院院址为教育学院、理学院及所有办公处设于一部原址,理学院暂设地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学院设教育学系(分为教育行政、教育心理两组)、体育学系;文学院设于二部原址,设国文学系、英文学系、史学系(暂附史地系)、社会学系;研究所改为研究院,移至广安门内一部二院原址,设历史科学门与教育科学门。成立校务会议,由校长、各系主任及教授代表7人组成。商讨教授薪水计算方法等。
1932年6月
学校第20届毕业生毕业,共214名,其中,教育学院教育系21名、体育系18名,文学院国文系46名、外国文学系48名、历史系34名,理学院地理系8名、数学系10名、物理系7名、化学系10名、生物系12名。
1933年6月
学校第21届学生毕业,计教育系12名、体育系12名、国文系57名、外国文学系48名、历史学系23名、史地系3名、社会科学系4名、数学系12名、物理系7名、化学系12名、生物系10名、地理系3名,共203名。
1933年6月
学校取消史地系,暑假后设立了10个系,分别是国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地理、教育、体育。
1933年8月
学校重新修订北平师范大学《组织大纲》和《学则》。大纲规定学校的总任务是:“本校以造就中等学校与师范学校师资为主,并以造就教育行政人员及研究教育学术与适用于教育之专门学术为辅。”学校设立3个学院11个系。文学院设国文系、外文系、历史系,理学院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理系,教育学院设教育系、体育系、实用艺术系,取消社会学系。 学校设立研究所,任务是:“(1)研究教育实际问题;(2)培养教育学术专家;(3)收集整理并编纂各科教材。”学校设附属中学校、小学校、幼稚园及乡村教育实验区,作为研究、实验及学生实习的场所。 学校设校长室、秘书处、教务处、学院四种机构,分管全校各项行政和教学工作。“校长综理全校校务”。秘书处设文书、斋务、庶务、会计、卫生五组。处设秘书一人,每组设主任一人。教务处设教务长一人,“商承校长规划及处理全校教务,由校长于系主任或教授中聘任之”。教务处下设注册、图书、出版三组,每组设主任一人。各学院,每院设院长一人,由校长聘任之,“商承校长会同教务长,处理各院院务”。每系设主任一人,处理该系教务,由校长于教授中聘任之。教授、副教授、讲师,由各系主任“商承院长、教务长,提请校长聘任之”。 学校设立校务会议、教务会议、院务会议、系务会议、事务会议五种会议。校务会议,以校长、教务长、各院长、各系主任及教授代表组织之,以校长为主席。该会议“审议”下列各事项:预算及决算,院系设立及废止,各事务机关之设立废止及变更,各种规程,学生奖惩事项,校长交议事项,各委员会提议事项,其他重要事项。系务会议,以系主任及教授、副教授、讲师组织之,以系主任为主席。该会议讨论下列各事项:各学科教授上之联络事项,拟定本系之课程标准,本系设备进行及发展事项,其他。 学校设立研究所、预算、审计、出版、图书、仪器、卫生、学生生活指导、军事训练、附校设计十个委员会。 《学则》对学校课程做了详细规定。学校课程“兼采学分制及学年制”。每门课程,以每周上课1小时,需要自修时间2~3小时,历半学年者为1学分。本校学生,在四学年中须修满146学分,方得毕业。每个学生每学期选修课目学分,至少18学分,至多不超过22学分。学生除选一主科外,应选其他一科为副科。 学校课程按必修、选修、主科、副科分为四种,具体为:(1)公共必修科,占50学分;(2)主科,占50~70学分;(3)副科,占20~30学分;(4)自由选修科,占8~16学分。学校课程按内容分为三类:(1)修养类,包括党义、哲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卫生、体育,占全部课程的10%,共16学分。(2)教材类(即现在所说的专业课),占66.7%,共96学分。(3)专业类,包括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学法、中等教育、教育史、教育行政、儿童及青年心理、参观,实习等,占23.3%,共34学分。
1933年8月
学校聘定各系教授,并发布布告,历史系主任陆懋德辞职,由教授李飞生兼任,生物系代理主任为刘崇乐。
1934年6月
学校举行欢送毕业生仪式,校长、各院长分别发表演说。本届毕业生为:教育系35名、体育系15名、国文系53名、外国语文系50名、历史系60名、数学系25名、物理系9名、化学系11名、生物系23名、地理系22名。
1934年6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修订各系名称为教育系、体育系、国文系、外国语文系、历史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理系;被取消学分的三年级课程,因本年度无三年级,所以要求学生自修考试及格方能取得学分;因本年不招收转学生,拒收热河党部函送学生等。
1934年9月
本届录取新生统计百分比为4.6%~20%,最低为历史系。
1934年9月
学校新聘教授,名单为:教育系邱椿、金澍荣、马师儒,历史系沈錬之,生物系严楚江、武兆发,地理系刘衍淮。杨立奎代理物理系主任。
1934年11月
各班课外活动代表除地理系等未选出外,公布十系30名学生代表名单。
1935年8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决议事项为:遵教育部改进令,根据事实分别实行,不符之处,分别申辩;改选出席校务会议的教授代表;改选审计委员会委员;遵部令历史系移至文学院;由黎锦熙代钱玄同兼代国文系主任,罗昌任外文系代主任,刘拓任地理系代主任;并新聘教员8人,决定聘李顺卿、吴承仕、王文培为本校名誉教授。
1935年9月
学校发布布告,任命黎锦熙代理国文系主任、罗昌代理外文系主任、刘拓代理地理系主任、姬振铎代理附中主任,马师儒任乡村实验教育区主任。
1935年9月
学校对教育、体育、国文、历史系毕业生进行职业调查,结果为:本届毕业生大多数获得职业,仅历史系三四人尚无职业。
1935年9月
地理系代理主任刘玉峰辞职,由刘拓兼任。
1935年9月
燕京大学教授邓之诚应历史系学生要求,本学期每周到校讲授中国中古史课程。
1935年9月
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及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王钟麒应聘担任地理系主任,将于月底到校任职。
1935年9月
校长在文学院报告校务,主要内容为:宿舍调整;历史系由教理学院搬至文学院;黎锦熙代理国文系主任,罗昌代理外文系主任,袁敦礼代理教务长,王钟麒任地理系主任。
1935年10月
学校布告王钟麒为地理系主任。
1936年5月
地理系致函旅绥毕业同学会,感谢该会在考察中提供的帮助和招待。
1936年9月
地理系主任王钟麒辞职,黄国璋出任系主任。
1936年11月
地理系主任黄国璋在纪念周上讲演《地理与国防》。
1937年5月
因北平纪念“五四”大会在教理学院召开时发生流血事件,历史系教授杨秀峰等分别发表宣言、声明,揭露和谴责陶希圣等反动教授怂恿童子军打人行凶的真相,师大受伤学生聘请律师向地方法院控告吴葆三、陶希圣等伤人罪行。
1937年7月
地理系拟订中学教材改进原则、课程标准和教材大纲,准备制造分省地理模型。
1937年10月
西安临时大学各处院系主任名单公布:文理学院院长刘拓,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历史系主任许寿裳、外语系主任余坤珊、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物理系主任张贻惠、化学系主任刘拓、生物系主任金树章、地理系主任黄国璋;法商学院院长徐颂明,法律系主任黄觉非、政经系主任尹文敬、商学系主任寸树生;教育学院院长李建勋,教育系主任李建勋、体育系主任袁敦礼、家政系主任齐壁亭;农学院院长周建侯,农学系主任汪厥明、林学系主任贾成章、农业化学系主任刘伯文;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土木工程系主任周宗莲、矿冶系主任魏寿昆、机械系主任潘承孝、电机系主任刘锡瑛、化工系主任萧连泊、纺织系主任张汉文;医学院院长吴祥凤。第一院设在城隍庙后街4号,包括国文、历史、外语、家政等系;第二院在西北大学所在地,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及工学院;第三院在北大街通济坊,包括法商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教育、生物、地理等系。
1938年8月
《西北联大校刊》第1期出版,刊登:地理系工作报告(4月17日至7月15日);化学系本学期所经办之重要事项;教育系自本校迁移以来所经办之重要事项纪要;教育系导师制实施办法;学生斋舍修建情形;本校常务委员会议报告及决议案摘要;本大学组织系统说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组织系统;本校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简章;本校借读生转学办法;本校战区学生贷金委员会简章;本校学生参加升降旗及健身运动办法;张骞墓间古物探询计划书;发掘张骞墓前石刻报告书;抗战史料纂集大纲。
1938年11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根据教育部命令,扣除月薪所得税额度捐款支援前方将士;拨黄国璋拟地理系整理“抗战地理资料整理计划书”经费及黎锦熙拟国文系搜集“抗战时期学术文艺资料搜集并整理计划”经费,合计600元等。
1938年12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改组校建筑委员会,许寿裳、李蒸、徐诵明等当选,许寿裳担任主席,通过组织公费生、免费生审查委员会,各常委、院长、系主任为委员;聘黄敬思代理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通过黄国璋拟订地理系四年级学生对陕南地方改良及紫阳县茶叶状况调查研究专题大纲,拨调查费150元等。
1938年12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师范学院经费计划;军训教官由院主任导师负责指挥;批准导师会办事细则备案;批准历史系建立张博望侯墓石碑及石虎座,拨款300元等。
1939年2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同意聘杨人楩任师范学院史地系教授等。
1939年3月
历史系师生对汉张骞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并提出了保护维修方案。
1939年4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师院地理系建筑地理绘图室提案,待校款稍裕时开工;通过师院训育处关于按照学生投考志愿分配院系的建议等。
1939年4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规定本学期上课及学年考试日期;导师分数占学生操行成绩比例;通过先修班招收自费生办法;聘请钟道铭先生任师院史地系教授等。
1939年4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因经费紧张,同意地理系《地理教学月刊》出版一期等。
1939年5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修正通过学生操行考查办法;拨给师院生物系刘汝强教授在陕南进行银耳研究经费;聘王德荃为师院地理系教授等。
1939年8月
随着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的纷纷独立,西北联合大学解体。李蒸被正式免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的职务,校印上缴教育部。学校正式以西北师范学院的名义招收新生。师范学院学生一律免收学膳费,由政府公费负担。西北师范学院奉部令增设公民训育系、博物系,达到10个系1个专修科。各系学制4年,劳作专修科学制3年。又创设西北师范学院“第二部”,招收大学其他学院性质相同学系毕业生志愿作中学教师者,及现任中等学校教员,予以教育专业训练。西北师范学院设置院长秘书,由易价担任;下设教务处、训导处、事务处,分别由黎锦熙、袁敦礼、汪如川担任各处主任;另设有教育研究委员会、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等11个委员会对相关活动进行决策、指导、管理;教学机构为系,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语系主任张舜琴、史地系主任谌亚达、公民训育系主任王凤岗、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理化系主任刘拓、博物系主任郭毓彬、教育系主任李建勋、体育系主任袁敦礼、家政系主任齐国樑、劳作专修科主任果沈初。附属中学也由古路坝迁来,称为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由方永蒸担任主任。院本部设在城固文庙旧县学遗址,旧有及增建房屋有办公处43间、教室4座12间、女生宿舍22间、杂项房屋17间。
1940年10月
代院长李建勋在本学年第一次纪念周上报告院务,主要内容是:本学年黎锦熙担任教务主任,袁敦礼担任训导主任,史地系主任由谌亚达代理,公民训育系主任为王凤岗;经费问题,已向教育部呈请增加;并演讲《学校的性质》。
1943年11月
历史系教授陆懋德撰写的《汉中的史前文化》一文,在《西北学术》创刊号上发表。
1945年12月
第七分班公布组织系统和人员安排,原13系合并为11系,即历史地理两系合并为史地系,物理化学两系合并为理化系,工艺系改为图画劳作系。
1946年1月
北平临时大学第七分班聘请邓萃英为教育系名誉教授,王桐龄为历史系名誉教授,李维新为第一附小主任。
1946年7月
北平师范学院聘定教授,分别为:名誉教授为王桐龄、邓萃英、李建勋;教育系主任常道直、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文系主任梁实秋、数学系主任张德馨、体育系主任徐英超、物理系主任方嗣棉、化学系主任张贻侗、地理系主任邹豹君、生物系主任郭毓彬。
1946年10月
复员后的北平师范学院设立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博物、教育、体育、音乐、家政12个系和1个劳作专修科;取消公民训育系,成立保育系。师院各系主任为: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文系主任方重(因方在英国,由焦菊隐代理)、历史系主任李飞生、数学系主任傅种孙(因傅在英国,由王仁辅代理)、物理系主任张维正、化学系主任鲁宝重、博物系主任郭毓彬、教育系主任常道直(因常在英国,由金澍荣代理)、体育系主任徐英超、家政系主任骆涵素、音乐系主任李抱忱(因李在美国,由王绍先代理)、工艺系和劳作科主任未定。
1948年5月
为纪念鲁迅先生,学校在国文系、历史系阅览室展出鲁迅遗迹,有照片、著作、墨迹等。
1948年11月
学校“复大”后,文学部、理学部、教育学部也恢复为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黎锦熙、黄国璋、袁敦礼继续担任各院院长,黎锦熙兼任国文系主任和国语专修科主任,焦菊隐兼任英语系主任,李飞生兼任历史系主任,黄国璋兼任地理系主任,傅种孙兼任数学系主任,张维正兼任物理系主任,鲁宝玉兼任化学系主任,郭毓彬兼任博物系主任,金澍荣兼任教育系主任,徐英超兼任体育系主任,王绍光代理音乐系主任,骆涵素兼任家政系主任,孙一青兼任工艺系及劳作专修科主任,陈兆蘅兼任特别师范科主任。
1950年12月
历史系成立四个教学研究指导小组:中国通史组、中国近代史组、世界通史组、中国史学史组。后来这四个小组合并为中国通史教研室、中国近代史教研室。
1951年3月
《光明日报》以《半年来的历史教学实习》为题,刊登了我校历史系1950学年度上学期教学实践研究指导组总结。
1951年4月
《光明日报》第三版报道:我校历史系根据《高等学校课程草案》,结合本校的任务、师资等具体情况而制定的课程改革举措。
1951年11月
1951年10月至1952年5月,教育系、中文系、历史系、音乐戏剧系等将近200名同学参加了江西省的土地改革运动。
1952年9月
原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历史系、西语系(二、三年级)、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共计53个班、1123名学生,以及相关系科的教师并入我校。
1955年1月
校务委员会举行第15次扩大会议,交流系主任领导教学工作的经验。地理系、生物系、教育系系主任作了重点发言。苏联专家谢孔和瓦里可夫应邀出席会议。
1955年6月
校部、地理系、政治教育系等从北校,图书馆、体育教研室、直观教育馆、俄语系部分从南校同时迁入新校,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幼儿园则从南校迁入北校。迁校工作于8月底全部完毕。
1955年8月
关于政治教育系与历史系的合并问题,初步定名为“历史政治系”,于7月14日报请教育部核示。在8月15日校务委员会上提出关于合并后的名称问题。在未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前,暂保留原名称不变。
1955年11月
历史系开放了文物室,近千名师生和行政工作人员前往参观。文物室收藏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各代的许多宝贵的文物。其中有石器和彩陶,殷墟出土的甲骨(200多片),商周的铜器、玉器、兵器,从商周的贝钱到清代的各种货币,历代的陶瓷器和汉瓦、砖等,共约千余件。还有自汉到唐宋各种画像造像拓片1000多张。
1956年8月
在北京主持召开了高等师范学校文、史教学大纲讨论会,讨论修订了20种科目的教学大纲。中文系黎锦熙教授、历史系白寿彝教授等30余人参加了文、史科目讨论。物理系张宗燧教授、化学系鲁宝重教授等10余人赴上海参加理科教学大纲讨论工作。
1956年12月
政教系与历史系合并改称为历史系,分设政教和历史两个专业。
1956年12月
历史系、俄语系部分由北校迁到新校文史楼。
1957年4月
以匈牙利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纳吉 山道尔为首的匈牙利教育代表团一行5人来校参观访问。副校长傅仲孙、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刚等接待了来宾。代表团分别到教育系和地理系参观、座谈,并介绍了匈牙利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情况。
1957年5月
教育部在我校召开学校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中文系、地理系和中文科、地理科的教学计划讨论会。
1958年7月
历史系87位同学组成了北京师大门头沟劳动锻炼队,到门头沟煤矿参加义务劳动。同学们在劳动的同时,访问了许多工人、劳动模范,收集整理了煤矿的档案,回校后编写成《门头沟煤矿简史》。
1959年3月
地理系37名同学在“向大自然进军”的号召下,到新疆、宁夏参加光荣的治沙工作。
1959年11月
历史系、教育系、地理系部分师生共228人先后到房山人民公社进行劳动锻炼。
1961年3月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黄秉维到我校地理系作学术报告;中文系刘盼遂教授先后给古典文学教研组的青年教师、研究生、进修生作关于《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学术讲座;历史系先后请吕振羽、白寿彝、周一良、郑天挺等教授作学术报告;政教系开设“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批判专题讲座”,邀请贺麟、齐良骥、朱德生、杨一之等来校主讲。
1961年5月
化学系举行“门捷列夫周期律”学术报告会;政教系逻辑教研组讨论“形式逻辑的对象与作用问题”;哲学教研组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系心理学教研组举行心理学学科的性质问题讨论会;地理系举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生物系植物教研组举行了遗传与环境问题的座谈会。
1961年5月
校长陈垣与历史系应届毕业生座谈,勉励他们在“又红又专”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1962年3月
历史系系主任白寿彝教授作为我国史学界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了巴基斯坦历史学会年会。回国后,白寿彝在北京史学会和我校作关于访问巴基斯坦见闻和巴基斯坦史学情况的报告。
1962年10月
校部召开了系主任会议,研究加强和改进教研室工作。历史系副教授何兹全介绍了古代和中世纪史教研室的情况,数学系教授张禾瑞介绍了概率论教研室的情况。他们都认为教研室是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层组织,搞好教研室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重要保证。
1962年12月
本年度,全校113位教师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论文160余篇。主要有:数学系副教授孙永生的《周旋函数的最佳一致近迫及最佳线性近迫》,生物系教授汪堃仁和讲师张启元的《切除迷走神经和注射普鲁苯辛对于结扎幽门的大白鼠胃溃疡形成的影响》,地理系教授周廷儒的《中国自然区域分并规律和区划原则》,天文系教授刘世楷的《从天象与降水相关概推未来二十五年间中国水旱的趋势》,政教系讲师李思温等的《论考茨基》,历史系教授白寿彝的《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中文系副教授郭预衡的《从魏晋南北朝一代谈文学史编写问题》,中文系副教授启功的《关于古代字体的一些问题》等。 近年来,本校教师编纂出版的著作有:历史系陈垣教授的《中西回史日历》、《清初僧诤记》;白寿彝教授的《学步集》、《史学新论》、《古代史学史教本》;中文系黎锦熙教授和刘世儒合作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教材》三大册,共约200多万字;葛信益副教授的《学点语法修辞》;教育系朱智贤教授的《儿童心理学》;化学系鲁宝重教授的《酶学概论》;物理系祁开智教授的《理论力学》。在撰写专著的同时,根据教学的需要,一些教师接受国家的委托编写各种教科书、参考书和工具书。例如,生物系师生编写出版了《北京植物志》,全书120万字,1200多幅插图;白寿彝教授主编了《中国史学史》(古代部分);教育系教师编写了《儿童心理学》、《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近代教育文选》等教材;彭飞和章志光教授参加了心理研究所编写《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工作;中文系教师编写了《中国历代散文选》;外语系教师编写了《俄语教学法》等著作。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全国某些大学的历史系或著名专家整理校勘《二十四史》,历史系陈垣教授接受了校勘其中《新、旧五代史》的任务。
1962年12月
历史系函授班开学,招生100人。
1963年2月
北京市历史学会举行第2届年会,我校何兹全、王绍岳、刘家和、张宏毅、赵光贤、邹贤俊、孙恭恂等8位教师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研究成果,100多位师生参加了专题讨论。年会结束时选举产生下届年会领导机构,历史系教师王绍岳当选为副秘书长,政教系系副主任纵瑞堂,历史系系副主任何兹全、王文瑞,历史系教师刘家和、王绍岳、杨凤阁等当选为理事。
1963年3月
在北京市地理学会学术报告会上,地理系副教授刘培桐作了《内蒙古岱海盆地自然地理》的报告。
1963年6月
历史系四年级同学赴郊区房山县石楼人民公社南庄、北庄两个大队,进行为期6周的生产劳动和社会调查。
1963年10月
化学、生物、地理系五年级和政教、历史、体育系四年级共548名同学分别在29所中学进行教育实习。
1967年7月
历史系师生提出了《关于文科教改的初步意见》,包括:(1)学制要缩短,文科大学改为两年;(2)文理分校;(3)取消现行的专业设置,搞大文科;(4)招生要面向工农兵;(5)课程要砍掉一半;(6)废止注入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7)学工、学农、学军;(8)阶级斗争是一门主课。地理系师生根据毛主席“五七指示”,主张:“把学校办成农村人民公社、工厂、解放军等单位的附属机关。”数学系师生整理了“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育革命”资料。
1969年2月
宣传队在天文系、教育系、地理系开始搞“开门整党”试点。
1971年11月
我校历史系白寿彝教授和中文系启功教授参与点校整理《二十四史》的工作。启功先生主持《清史稿》的点校。
1973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停办期间,人大的政治经济学、哲学和中共党史三系,以及清史研究组、地理系外国经济地理教研室的大部分教师,还有一些后勤职工,共700多人,并入我校。另外,人大计划经济系、工业经济系、农业经济系、财政贸易系、历史档案系等也暂由我校代管。
1977年2月
学校再次召开批判“四人帮”大会。批判会上,历史系、外研所、教育系和二附中等党委的5位教师和学员发了言。
1977年5月
我校1100多名学生分别到51026、51029、51048部队,开始为期1个月的学军生活。 5月6日 经校党委研究,同意历史系补选董会珍为总支委员。
1977年5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张华秀任教育革命处副处长,免去其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张树田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李淑芳任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1977年8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周兰英任地理系党总支委员。
1977年8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蔡景山增补为数学系党总支委员,免去其历史系党总支委员职务。
1978年1月
中共北京市委科学教育部批复,同意李家齐任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免去其历史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1978年2月
经学校研究决定,王适安和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张荟星为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代表。地理系周廷儒教授、数学系王世强教授、化学系刘若庄教授是大会的特邀代表。
1978年2月
校党委政治部通知,经研究,同意许根琬志任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
1978年3月
为了纪念周总理80周年诞辰,校党委召开有干部、教师、学生和工人共50余人参加的大型座谈会。教育系朱智贤教授、政教系陶大镛教授、地理系周廷儒教授等发言。党委书记贾震和副书记王于畊、谢芳春等同志出席座谈并发言。
1978年3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中文系、教育系、政教系、体育系公共体育等单位重建教研室,任命下列同志为教研室主任、副主任:中文系:韩兆琦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张俊任副主任;郭志刚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蔡清富任副主任;谭得伶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陈惇任副主任;刘芳泉任写作指导教研室主任,张美妮任副主任;陆宗达任汉语教研室主任,史锡尧、仲哲明任副主任;梁仲华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童庆炳任副主任;张鸿苓任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李修生任巡回函授教研室主任。教育系:王焕勋任教育学研究室主任,黄济、陈孝彬任副主任;彭飞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朱智贤、彭聃龄任副主任;陈景盘任教育史教研室主任,尹德新、王天一任副主任;厉以贤任马列、毛主席论著教研室副主任;胡梦玉任小学教材教法教研室主任,高惠莹任副主任;梁志燊、陈俊恬任幼儿教育教研室副主任。政教系:曲家齐任哲学教研室主任,彭万春、王卫国任副主任;朱纯治任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王承璞、吴序光任副主任;李浪先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董衍成、詹君仲任副主任;葛锡有任国际共运史教研室主任,张伟垣、胡青钰任副主任;吴家国任逻辑学教研室主任;贺允清任中学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饶光华任副主任。体育系:吴金山任公共体育教研室主任,徐永昌任副主任。历史系:孔祥民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生物系:吴国利任生物化学教研室副主任。
1978年4月
学校召开教职工大会,由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我校代表王适安、张荟星,特邀代表周廷儒3位同志传达大会精神。党委第一书记贾震代表科学大会,向我校受奖单位授奖。我校受表扬的先进集体: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离子注入研究组。我校受奖的单位及授奖成果:数学系:大气污染监测车、BC-203数控线切割编程机。物理系:20万电子伏特和40万电子伏特离子注入机的研制(核物理专业加速器组)、离子注入化合物半导体机制的研究(离子注入组、量子力学小组)。化学系:碘131-6位碘代胆固醇,钴57-争光霉素等亲肿瘤阳性扫描剂研究(放射化学研究室)、配位势场理论(刘若庄)。天文系:硅光电池照度计研制(光电探测技术研究组)。地理系:北京西郊地区环境污染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官厅水系水源保护的研究(王华东)。生物系:碘131-6位碘代胆固醇,钴57-争光霉素等亲肿瘤阳性扫描剂研究(肿瘤组)、蟾力苏注射液。
1978年4月
经市委科教部4月8日批准,我校恢复系行政机构。各系正、副主任名单如下:白寿彝任历史系系主任,王文瑞、何兹全、张宏毅、方攸翰任系副主任。周廷儒任地理系系主任,武吉华、李之保任系副主任。张禾瑞任数学系系主任,王树人、董延闿、孙永生任系副主任。冯克嘉任天文系系主任,李宗伟任系副主任。孙煜任物理系系主任,林振金、张计怀任系副主任。胡志彬任化学系系主任,陈文博、吴永仁、胡树永任系副主任。肖璋任中文系系主任,郭预衡、刘漠、孙敬桐、童庆炳任系副主任。张腾霄任哲学系系主任,马奇任系副主任。宋涛任政治经济系系主任,徐禾、鲁友章任系副主任。胡华任中共党史系系主任。李生林、吴家国、赵贻忠任政教系系副主任。李兆林、杨迈、关山任外语系系副主任。尹德新、关瑞梧任教育系系副主任。李式惠、董愚得、彭奕欣任生物系系副主任。金铭院、贾希效、张延祜、吴金山任体育系系副主任。
1978年6月
教育革命处、学生会联合举办学术报告会,分别由地理系讲师赵济讲遥感技术,由中文系教师张之强讲怎样阅读文言文。
1978年9月
地理系举行学术报告会,由不久前参加黄河源考察工作的地理系讲师赵济,介绍考察概况和成果。经过这次实地勘察核实、考证等工作,否定了黄河水来自雅合拉达合泽的结论,认为卡日曲应作为黄河正源。
1978年9月
地理系同学邀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著名科学家、五届政协委员陶诗言教授来校作报告。陶诗言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科技战线的大好形势,讲授了有关专业知识和学术动态。
1978年10月
历史系邀请美国海洋代表团的美籍台湾省华裔杜维明教授作了题为《郑和航海探险的历史性意义》的学术报告。
1979年7月
经校党委讨论决定,杨迈任外语系副系主任代系主任,张延祜任体育系副系主任代系主任,罗承忠任数学系副系主任,梁绍荣任物理系副系主任,邬翊光任地理系副系主任,尹俊华、罗鸿楷、冒海天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冒海天兼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周瑞英、颜一鸣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武静寰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兼),李之保、韦云法任自然科学处副处长,陈尔玉任研究生办公室副主任,徐鸿武任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主任(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已免),李容任实验学校部副主任,陈宪章、丁克任图书馆副馆长,安东普、关汝键、杨兆英、陈凤歧、薛志祥任总务处副处长,蔡孝浚任基建处副处长;免去李之保的地理系副系主任职务,免去丁尔升、顾明远、孟月乔的原教育革命处副处长职务。
1979年8月
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研究,同意马燮如任我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党总支书记,王树人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崔恒顾任生物系党总支书记,韩绍祥任地理系党总支书记,游颖任教育系党总支书记,何家斗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王桂筠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张鸿宾任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刘漠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王寿图任总务处党总支书记,金雪南任教务处机关党总支书记;同意免去刘友渔的数学系党总支书记、邸明杰的生物系党总支书记、韩国斌的校务处党总支书记、韩绍祥的政治部副主任兼党委宣传部部长、汪毓馥的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孟月乔的教育革命处机关党总支书记职务。
1979年8月
经校党委常委研究,同意李英民、刘美、丁尔升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沈芳、吴碧华、刘再祥任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郭子玉、杨迈、田瑞厚任外语系党总支副书记,邬翊光、周凤花任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刘玉珍、王丕绩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祖二春、林志渥任教育系党总支副书记,尹俊华、罗鸿楷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邸明杰、李式惠、刘忠敏任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龙德寿、郭玉秀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幸霓峯任教务处党总支副书记,胡斅贽任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赵树荇任图书馆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80年4月
根据中国科协与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1979年交流计划,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历史系教授杜维明来我校研究中国思想史3个月,重点是研究明、清时期的儒家学说和明、清时期朝廷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政策性措施。
1980年5月
历史系学生会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美籍华人杜维明先生作《美国大学教育的“认同”问题》的报告。
1980年9月
为推动历史学尤其是世界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向史学工作者提供国外有关历史研究的资料,我校历史系编辑了《史学选择》。该刊是资料性的综合刊物,以选择重要历史文献为主,也选择一些史料和史著,以及译介部分书刊等。
1980年9月
我校公共外语教研室、校团委、校学生会召开了全校外语竞赛发奖大会。今年参加外语竞赛的有692名同学,其中6人获一等奖,15人获二等奖,49人获三等奖,60人获纪念奖。历史系、教育系、政教系分别获一、二、三等集体奖。
1980年9月
今年5月地理系环境学研究室参加了全国《地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原则》及原则说明的编写工作。9月底在哈尔滨召开的鉴定会上,《松花江水系环境标准》通过鉴定。会上建议此环境标准以重要科研成果对待,由吉林、黑龙江两省科委授奖。
1980年9月
校学生会召开工作会议,总结上学年的工作,布置新学年的工作。会上,哲学系、中文系和生物系学生会分别介绍了工作经验。历史系、政教系、哲学系3系学生会获流动红旗和奖品。党委副书记王正之到会并讲了话。
1980年9月
地理系陈益秋前往曼谷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亚太地区环境教育座谈会。
1980年11月
地理系新领导班子经民主选举产生,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廷儒教授任系主任。
1980年12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国学位授予工作。学位委员会委员共41人。我校历史系白寿彝先生荣任首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1年1月
地理系教授、九三学社成员谌亚达先生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谌亚达先生于1981年1月7日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0岁。追悼会由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地理系主任周廷儒教授致悼词。
1981年1月
经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研究,同意:严希陵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周廷儒任地理系系主任。免去李家齐兼任党委办公室主任职务。
1981年3月
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批复,同意:黄祖洽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免去金永龄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钟敬文任中文系系主任,免去肖璋的中文系系主任职务;周廷儒继续任地理系系主任;严希陵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免去李家齐的党委办公室主任职务。
1981年4月
生物系主任汪堃仁教授、地理系主任周廷儒教授、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黄祖洽教授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这次增补是采用不等额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的。全国共增补283名学部委员。
1981年4月
地理系主任、72岁高龄的老教授周廷儒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1年4月
地理系《地学》编写组编写的高中《地学》课本(上册)交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有10万字,130幅插图,是去年中国科协第2次代表大会上由11个学会联合建议并由教育部做出决定编写的。
1981年5月
地理系召开学生大会,系主任周廷儒结合自己一生特别是20多年来争取入党的经历,给同学们作了报告。他勉励同学们要把远大革命理想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奋力攻关,努力使自己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1981年6月
校党委召开新党员入党宣誓大会。有近两年来入党的183名新党员参加宣誓。会上,哲学系副教授于凤梧、地理系副教授李文华、生物系1977级学生籍之伟,代表新党员发言。大会最后,党委副书记浦安修讲话,她代表校党委向新党员和广大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志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1981年8月
学校召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和中央首长的重要讲话,中文系马新国、外语系娄海珠、哲学系杨寿堪、地理系金雅玲、生物系籍之伟等分别介绍了他们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体会。会议表彰了27名优秀班、级主任和团干部。
1981年9月
第3次校务会议通过:任命:杨迈为外语系系主任;张延祜为体育系系主任;尹德新为教育系系主任,林嘉绥、祖二春为副系主任;朱智贤为心理系副系主任;王桂筠为研究生管理处处长,王文瑞、陈尔玉为副处长。免去:顾明远教育系系主任职务;王文瑞历史系副系主任职务;陈尔玉研究生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1981年9月
经党委常委讨论决定:邬翊光、武告华、张兰生、张文照(兼)任地理系副系主任;戴洵任社会科学处处长;辛霓峰任教务行政处副处长。
1981年9月
随着国家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程度较高的环境科学人才,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委托我校地理系代培环境科学进修生,按研究生水平培养30~40人。
1981年10月
学校举行1981年秋季新生田径运动会。参加这次运动会的,有全校16个系和专业的512名运动员,共设有26个项目。有6人次打破了铁饼、百米低栏、跳远和铅球4项女子校纪录。生物系获男女团体总分第1名,地理系、教育系分别获第2、3名。副校长肖敬若致开幕词。
1981年11月
校长办公会决定:聘请张友渔、王振铎、苏秉琪3位专家学者为我校历史系、史学所兼职教授。
1982年1月
白寿彝教授函邀历史系、史学所24位教师,召开了新年读书会。白寿彝、赵光贤教授,刘家和、龚书铎、张守常等几位副教授在读书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1982年2月
我校聘请社会科学院张友渔、中国历史博物馆王振铎为历史系兼职教授。
1982年7月
根据优秀毕业生的条件,经过评选和市高教局批准,我校中文系宿长胜、杨学义,历史系朱惠敏,哲学系李进,外语系翟东娜,心理系肖蓓苓,生物系高艳青,无线电系吴淑贤,数学系蒋忠宏、刘沪,体育系陈美林,地理系侯文通这12位学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1982年9月
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和校团委等部门,以及各系各单位,分别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全国人大常委、历史系主任白寿彝教授,市政协委员、物理系郑华炽教授,市人民代表、归侨讲师林冰,全国政协委员、数学系台籍教师吴英辅,市政协委员、数学系王世强教授,哲学系汪馥郁、教育系黄菊美、天文系马文章,市政协常委、中文系肖璋教授,图书馆学专业负责人郁光影等发表了感言。
1982年10月
我校地理系环保研究室的“永平铜矿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通过鉴定。这项成果是在兄弟单位协作下取得的。该项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供国内同类研究借鉴。鉴定会由江西省环保办公室在景德镇召开。
1982年11月
我校理科各系、所又获一批新的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应用科研成果已经通过技术鉴定,并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研究室,在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中,完成了3项成果,即高级语言带汉字支援的CROMEMCO汉字处理系统、带汉字支援的COBOL数据管理系统和用汉字BASIC实现的高校学生学籍与成绩档案管理系统。其中在微型COBOL语言中加入汉字功能,是国内首先实现的。天文系光电探测技术研究组完成的FL-I型蓝光辐照计和ST80型数字照度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和化学系等单位,用国产加速器在国内首次完成了聚乙烯发泡片材的辐射交联工艺研究,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鉴定的成果还有化学系完成的自熄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地理系完成的洋河流域污染排放标准的研究及生物系完成的密云水库渔业资源调查等。
1982年11月
我校邀请出席高等学校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经验座谈会的代表、四川大学历史系隗瀛涛副教授来校,为文科全体教师作了题为《从史入手,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报告。
1982年12月
学校召开教师教书育人经验座谈会。地理系、历史系、天文系、政经系、无线电系副教授、讲师等10人在会上发了言。聂菊荪、王正之、胡斅贽等党委领导同志出席了座谈会。聂菊荪代表党委,对参加座谈会的教师及所有努力教书育人的教师们表示感谢和慰问。
1983年3月
史学研究所两次举行学术座谈会,探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历史系王真教授作了题为《论历史研究怎样为现实服务》的学术报告。史学研究所所长白寿彝教授指出,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至少有三方面值得深入探讨:(1)历史理论和历史现实;(2)历史发展与历史传习;(3)史料工作在史学中的地位。
1983年3月
历史系1979级12名同学到北太平庄华泰商场门前,设立历史知识宣传咨询站,这是我校学生第一次开展上街为民送知识活动。
1983年4月
出席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代表会议的4位校友两次回母校作报告。这4位校友是: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模范共产党员、物理系1957届毕业生梁伯琦;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第二中学女教师、历史系1959届毕业生林丽;陕西西安市第四中学67岁的老教师、地理系1941届毕业生王秉成;辽宁省劳动模范、特级教师、大连实验中学副校长、数学系1969届毕业生张步宁。在4月4日下午的报告会上,校党委副书记胡斅贽宣读了“关于开展向梁伯琦校友学习活动的决定”。
1983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历史系党总支选举结果,景存玉任党总支书记,金春芳、白光耀任党总支副书记;批准历史系和生物系行政领导选举结果,龚书铎任历史系系主任,马家骏、鲁振祥、刘彦江任历史系副系主任,吴国利任生物系系主任,张启元、李兆华、项伯衡任生物系副系主任。
1983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地理系行政领导选举结果,张兰生任地理系系主任,张文照、张振春、冒海天、郭瑞涛任地理系副系主任。
1983年9月
经校长办公室研究,批准建立以下理科科研机构: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数学系),非平衡系统研究室(物理系),有机合成研究室(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化学系),古地理研究室(地理系),光电探测技术研究室(天文系)。
1983年10月
我校有9名教授、副教授、助理研究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1986—2000年基础科学研究规划小组。天文系冯克嘉、何香涛参加天文学小组;生物系薛绍白参加生物学小组;地理系张兰生参加地学小组;物理系方福康参加物理学小组;地理系赵济参加遥感小组;低能核物理所周瑞英、丁训良参加核技术小组,并分别为该组组长和秘书;外国教育研究所的顾明远参加了教育科学规划小组。
1983年10月
历史系白寿彝教授被聘为全国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研处马章根被聘为该组织的秘书。
1983年10月
地理系协助宁夏大学开办地理专业,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宁夏大学新建的地理专业今日开学。
1983年12月
学校召开体育工作表彰会。副校长肖敬若和有关部门及各系负责同志出席。我校14个系和图书馆专业,均被评为体育工作等级系,其中教育系、政经系、地理系、中文系和图书馆专业被评为甲等系。副校长肖敬若在会上讲话,并向受表彰的体育先进单位和个人颁奖。
1984年1月
经校长办公室同意,历史系建立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室。龚书铎兼任研究室主任。
1984年4月
我校举行1984年春季田径运动会。副校长肖敬若致开幕词。地理系分别获得学生男、女团体总分第1名和教工男女团体总分第1名。
1984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邬翊光、张文照、金雅玲、高如珊、刘改有、金玉华、任森厚组成中共地理系总支委员会,邬翊光任党总支书记,张文照、金雅玲任党总支副书记。韩绍祥调离地理系,由党委另行安排工作。
1984年6月
我校有8项科研成功分别获北京市1984年度科技成果奖和市农业区划奖。获市科技成果奖的项目及其研制单位和个人是:(1)光栅编码位相型图像假形色方法(三等奖,物理系张静江、王书颖、刘禾、彭芳麟);(2)芳香胺参加的曼尼希反应(三等奖,化学系陈光旭、徐秀娟);(3)镭—铍中子源辐照家蚕卵增产实验研究(三等奖,低能所张萌芬、周瑞英);(4)电子辐照在电力半导体器件制造中的应用(三等奖,低能所钱思敏、刘安东、王炳林、王培德)。获市农业区划奖的项目及其研制单位和个人是:(1)北京市土地类型图(一等奖,地理系赵济、孙秀萍、象伟宁);(2)北京市地貌图(二等奖,地理系径李荣全、徐振浦、周国荣);(3)北京市土地资源评价(二等奖,地理系赵济、孙秀萍、周启鸣);(4)密云水库水资源调查(二等奖,生物系经希立、周云龙)。
1984年9月
我校有关部门召开了有关“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学习讨论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历史系教授白寿彝,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著名书法家启功,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陶大镛,市人民代表、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堃仁,原校党委书记贾震,中文系教授钟敬文,天主教北京市爱国委员会副主席谢斯骏,民进中央常委胡梦玉,市人民代表林冰等各方面人士参加了座谈会。
1984年10月
历史系20多名学生,参加了共青团北京市委组织的部分高等院校学生进行的青运史调查,今日举行总结会。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访问了我校老校友于刚、刘亚雄、林一山、高锦明、朱穆之、刘导生、雷任民等,写出了10余篇论文,受到了团市委的表扬。
1984年10月
印度女历史学家、孟买大学历史系系主任教授赛义德博士来我校进行学术访问,会见了史学所所长白寿彝教授。两位教授就封建社会的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
1984年10月
学校任命张兰生为教务长,免去其地理系系主任职务;任命陈忠文为秘书长,免去其校长办公室主任职务;任命侯刚为校长办公室主任;任命韩绍祥为人事处副处长。
1984年11月
学校任命徐振溥为地理系副主任;免去张振春的地理系副主任职务。
1984年11月
历史系学生会、团总支发起和组织的春秋学社成立。这个群众性学术团体共有社员208名,聘请了白寿彝、何兹全等20余名学者、专家担任顾问,历史系系主任龚书铎先生担任名誉社长。
1985年4月
历史系系主任龚书铎会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
1985年7月
历史系为我校业余大学历史专业首届毕业生举行毕业典礼,何兹全教授为174名同学颁发本科毕业证书。校长王梓坤出席典礼并讲话。
1985年10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历史系第一副主任、美国史专家理查德·M.艾布拉姆斯教授应邀来我校进行为期4周的讲学活动。
1985年10月
生地楼建成,生物系、地理系迁入教学。
1985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历史系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景存玉、白光耀、郭大钧、刘彦江、张宏毅、史革新、耿向东组成历史系党总支委员会,景存玉任党总支书记,白光耀、郭大钧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6年3月
地理系邬翊光副教授荣获第2届“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
1986年5月
由国家教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中,我校有13项科研成果获奖。包括:一等奖1项:卫星遥感信息在山西省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地理系赵济等与北京大学等5所院校合作项目)。二等奖5项:(1)感光性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化学系余尚先等);(2)插接兼容技术与插接兼容汉字处理系统(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等);(3)离子注入形成浅结和离子束感生界面混合机理研究(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王忠烈等);(4)无穷质点马氏过程与q过程研究(数学系严士健等);(5)拓扑代数与模糊数学(数学系汪培庄。该项目由教委协商与川大合项)。优秀科研成果7项:(1)多重傅立叶级数的临界球形Riesz平均(数学系陆善镇);(2)有机反应机理、分子间作用力的量化研究(化学系刘若庄等);(3)纽扣专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化学系周菊兴等);(4)类星体的研究(天文系何香涛等);(5)硅光电池作传感器的光照度计系列(天文系郝允祥等);(6)中国新生代自然环境演变(地理系周廷儒等);(7)核辐照技术及其应用(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张荫芬等)。这次奖励是教委系统首次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它主要是对1978年以来科研成果的总结。
1986年9月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我校增加11位博士生导师和11个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专业。11位博士生导师是:化学系刘伯里、数学系汪培庄、低能所王忠烈、生物系王永潮、外语系郑敏、历史系龚书铎、中文系张紫晨、心理系张厚粲、史学所刘家和、教育系王策三和马列所张静如。11个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专业为:体育理论、遗传学、经济地理、教育技术学、科学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语言学和儿童文学。
1987年1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系和环境研究所教授威德宁来我校访问讲学,并同我校环境科学研究所签订长期科研合作和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1987年4月
历史系在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学生中试行导师制,聘任有一定教学经验、作风正派、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有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导师。
1987年6月
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哈丁应历史系和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邀请来我校讲学。
1987年6月
历史系地方志专修科学员毕业。这批学员来自21个省市,共80名,是我国地方志史上首批系统培养的修史编志人才。
1987年9月
由我校地理系和环科所为主要参加单位的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遥感在内蒙古地区草场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在呼和浩特通过了国家级的评审和验收。
1987年9月
历史系谢重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我校历史系培养出的第一位史学博士。
1987年10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同意由刘改有、金雅玲、王建序、刘秋芳、金玉华、任森厚、蒋立宏组成地理系党总支委员会。刘改有任党总支书记,金雅玲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7年11月
赵济任地理系系主任;邢志和任公共体育教研室主任,孟庆生任副主任。
1987年11月
徐振溥任地理系副系主任,王建序任副系主任;张启俊任天文系副系主任;邢志和任体育系副系主任(兼)。
1987年11月
地理系青年教师范卫红、生物系青年教师秦士良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经费13.5万元。
1988年1月
受国家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地理学科组的委托,我国北方全新世环境演变若干问题研究重点项目协调会在我校召开,地理系周廷儒教授主持会议。中科院、国家计委地理所、北大地理系、新疆大学地理系、国家海洋局、河北地理所等单位代表参会。副校长郝允祥到会表示祝贺,教务长张兰生教授以协调项目代表的身份参加会议。国家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郭廷彬处长到会并讲话。
1988年1月
受国家南极委员会的委托,环科所召开了南极环境科学研讨会。国家南极委计划处、国家海洋局环保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天津市环保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天津市环保所和我校环科所、地理系、分析测试中心及低能核物理所等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1988年2月
我校1987年度财务决算说明的撰写工作结束。经过有关领导和财务处评审小组的认真评选,修建处、外语系、地理系、测试中心等10个单位获奖。
1988年3月
学校任命:杨展如任物理系系主任,赵铮任物理系副系主任;张彼得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郭小凌任历史系副系主任。免去:马本堃的物理系系主任;霍立林的物理系副系主任;吴豪德的历史系副系主任。
1988年3月
我校历史系1986级博士生彭林等4位同学参加了国家教委负责人同首都大学生代表对话会。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刘忠德,学生司司长王炽昌等在会上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1988年6月
日本史学家、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渡边昭夫先生应我校历史系邀请来我校讲学。
1988年6月
由我校历史系、校研究生会主办的全国青年日本史学术讨论会在我校举行。与会者来自北大、复旦、南开、中南民族学院等20多所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
1988年9月
北京师大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著的《中国现代史》获1987年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1988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白光耀任历史系党总支书记,郭大钧任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马文章任天文系党总支书记,张燕平任天文系党总支副书记;何家斗任后勤党总支书记,周之华任后勤党总支副书记。
1988年10月
日本东京大学、日本神田外国语大学教授田中正俊来我校历史系进行为期两周的讲学。
1988年10月
我校历史系、史学研究所和辅仁校友会联合举办张星烺教授百岁纪念学术座谈会。张星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是我国中西交通史学科的创建人之一。
1988年12月
列宁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师维大厉·特卡捷夫博士来我校历史系访问,为师生作了题为《苏联历史教学的改革及现状》的报告。
1988年12月
地理系举行建系60周年纪念会。
1989年2月
学校和历史系、古籍所联合召开白寿彝教授从事学术活动60周年暨高校执教50周年座谈会。
1989年4月
历史系设立王桐龄、张星烺奖学金。
1989年4月
历史系聘请万心蕙为客座教授。
1989年7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原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研究的开拓者、我校地理系教授周廷儒逝世,享年80岁。
1989年9月
地理系计算机应用项目《微机土地统计数据库》通过技术鉴定。
1990年1月
英文版《中国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分别刊登了对著名西周史专家、我校历史系教授赵光贤先生的专访。
1990年2月
历史系召开赵光贤教授执教50年暨80寿辰座谈会,副校长顾明远,白寿彝、王梓坤等人以及赵先生多年的挚友、弟子和历史系教师共7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
1990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王艳华任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刘贵芹任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蔡维的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0年3月
历史系、史学所、古籍所、图书馆学系4单位召开毕业生研究成果汇报会。会上,我校毕业研究生代表李占领、赵世瑜、陈其泰等先后发言。
1990年4月
中华全国总工会庆“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校副校长郝允祥、工会副主席张锐、童庆炳教授、史培军副教授等人应邀出席。我校历史系主任龚书铎教授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1990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森厚、蒋立宏任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1990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王德枢为苏联文学研究所正处级调研员;凌慧娟为研究生院正处级调研员;魏清仙为师资培训中心正处级调研员;秦景为出版社正处级调研员;刘彦江为历史系正处级调研员;王宪达为中文系正处级调研员;郝维仁为史学所正处级调研员;张玉尘为心理系副处级调研员;刘国才为研究生院副处级调研员;张建中为学生处副处级调研员;陈慧琳为生物系副处级调研员;刘中吉为党委办公室副处级调研员;解梦贤为人事处副处级调研员;江国宁为数学系副处级调研员;于成林为基建处副处级调研员;欧阳辉为房修处副处级调研员。
1990年10月
国家教委组织的我校地理系承担的《陕西经济发展系统研究》通过专家鉴定。
1991年4月
我校地理系张兰生教授、史培军副教授主持,由民政部农村救灾救济司、内蒙古气象灾害监测中心和北京大学等单位协同完成的科研课题“区域灾情速测速报及监测技术系统试验研究”通过技术鉴定。
1991年4月
由我校中文系韩兆琦、历史系杨燕起、北京祥云教育培训学校李卫东联合主办的“《史记》与《史记》教学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991年6月
历史系研究生学刊性质的刊物——《〈春秋〉研究生专号》正式创刊并出版。该刊物是在原历史系春秋学社刊物《春秋》的基础上增办起来的。
1991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白光耀、刘贵芹、李志英、王新、刘彦江、刘淑玲6位同志组成历史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白光耀任党总支书记,刘贵芹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6月
学校任命唐赞功为历史系系主任;刘彦江、郭小凌、房德邻为历史系副系主任。免去:龚书铎历史系系主任职务;张宏毅、唐赞功历史系副系主任职务。
1991年9月
历史系召开学术座谈会,祝贺我校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何兹全先生80华诞,从事学术研究50周年和高校执教40周年,暨总结先生的治学和教学经验。参加座谈会者近90人,副校长杨国昌同志出席会议。与会的著名学者有白寿彝、赵光贤、刘乃和、郭预衡、刘家和、黎虎、瞿林东、王宁等教授。
1991年10月
由光明日报社主办的“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评选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颁奖大会。我校6部著作榜上有名,历史系白寿彝教授的《史学概论》、何兹全教授的《中国古代社会》和儿童心理所已故朱智贤教授的《朱智贤心理学文选》获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荣誉奖。我校史学所刘家和教授的《世界上古史》和瞿林东教授的《唐代史学论稿》获二等奖。心理系张厚粲教授主编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获三等奖。
1991年11月
由我校地理系自然灾害研究室史培军副教授等参加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科技基金项目《黄河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与土地生产力开发信息系统研究》在我校通过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验收鉴定。
1991年11月
学校任命常汝吉为学生处处长;吴本佳为学生处副处长(兼);常汝吉为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兼);陈建都为校长办公室副主任;邬翊光为地理系系主任;史培军、冯嘉萍、王建序为地理系副系主任;张亚立为地理系系主任助理;李薇薇为校科技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兼);于晓庆为财务处副处长。免去:赵济的地理系系主任,徐振薄的地理系副系主任,苗中正的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范英的科技开发总公司总经理职务。
1991年12月
我校地理系88级荣获首都高校“优良学风班”标兵称号,生物系生化专业87级荣获首都高校“优良学风班”优秀奖,经济系90级、哲学系89级、历史系89级和教育系90级教育管理班荣获首都高校“优良学风班”鼓励奖。
1992年2月
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刘改有任地理系党总支书记,蒋立宏任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1992年3月
我校承担5项“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生物系王永潮、柳惠图教授承担的卫生部项目“癌基因、抗癌基因等在人细胞癌变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化学系顾江南副教授承担的机械电子部项目“连续法环化橡胶抗蚀剂中试”;地理系史培军副教授承担的农业部“全国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数据库、模型库”以及中国科学院主持的“晋陕蒙接壤区环境动态监测与土地复垦”两个项目,地理系邬翊光教授承担的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的项目“晋陕蒙接壤区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经济政策”。
1992年4月
地理系程连生主持的重庆市土地分等定级科研通过鉴定并获国家土地局三等奖;胡江参加的宜昌市城市土地分等定级获国家土地局三等奖;程连生领导的中国城市土地分等定级研究通过鉴定。
1992年4月
经全国公开受理申请、同行评议及学科评审组评审,由我校低能所、化学系和地理系承担4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分别为:地理系张兰生教授主持的“中国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低能所颜一鸣教授主持的“软x光学系统物理特性研究”;化学系陈庆华副教授主持的“光热化学有机反应合成天然产物的研究”;低能所陆挺副教授主持的“离子注入生物诱变机理及生物效应研究”。
1992年4月
我校地理系青年教师耿侃圆满完成南极科学考察,凯旋回校。
1992年5月
我校地理系与内蒙古土地管理局共同主持完成的国家土地局下达的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呼和浩特通过国家土地管理局的验收和内蒙古自治区科委组织的鉴定。
1992年5月
由我校地理系主持的中国地理学会第三届环境演变学术讨论会在我校召开。冯文林副校长到会祝贺,张兰生教务长主持会议。著名气象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叶笃正教授作学术报告。
1992年5月
应日本学术振兴会尾形勇先生的邀请,我校历史系何兹全教授偕夫人郭良玉赴日本东京大学东洋史研究所讲学。
1992年10月
由我校地理系已故中科院学部委员周廷儒教授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张兰生教授主持的“晚更新世环境演变及其影响评价研究”通过鉴定。
1992年10月
学校15项文科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位列全国高校系统第六。具体项目为:哲学系齐振海的《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历史系刘宗绪的《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研究》、中文系伍铁平的《中西语言学说史的比较研究》、经济系陶大镛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马列室张静如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中文系聂石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象的历史文化研究》、中文系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中文系蔡清富的《新文学史上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历史系王新的《独联体民族问题的历史渊源》、哲学系杨寿堪的《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特点及其演变趋势》、艺术系黄会林的《中国大众文化现状研究》、古籍所刘乃和的《陈垣评传》、史学所吴怀祺的《史学的变通思想和历史变革进程》、中文系张海明的《五四以来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历史系赵世瑜的《关于胥吏的社会政治史研究》。
1992年10月
北京市历史学会和我校历史系联合举行纪念哥伦布首航美洲五百周年学术报告会。我校张至善教授作题为《哥伦布首航美洲和两个大陆相逢的情况简介及五百周年纪念》的报告。
1992年10月
地理系在职博士生赵烨赴南极考察。副校长冯文林,自然科学处、地理系及环科所的领导和教师为他举行欢送会。
1992年12月
1992年在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评审中,我校获准资助项目12项,总经费32.8万元。具体的项目是:生物系王永潮的《栝楼CDC2和CYCLIN基因克隆及其在增殖分化中的表达调控》、生物系张鸿卿的《肿瘤细胞抗药性及其克服的研究》、生物系徐汝梅的《温室生态系统中种群相互作用,调节机理及控制的研究》、数学系孙永生的《Banach空间内点集逼近度的平均误差》、物理系杨展如的《自旋模型系统的时间行为》、化学系刘伯里的《脑放射性药物的研究》、低能所吕燕南的《非平衡物理化学统中几种非线性过程的研究》、数学系刘来福的《多值玻耳兹曼机,模糊玻耳兹曼机及应用》、数学系严士健的《渗流、随机分形及其应用》、环科所的王华东的《现阶段我国区域水环境容量再分配的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地理系张兰生的《中国北方过渡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序列地区差异对比研究》、非平衡所方福康的《经济发展的非平衡系统理论研究》。
1993年2月
经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原“地理系”更名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原“图书馆情报学系”更名为“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系”。另外,我校艺术系的称谓在使用中未能统一,现订正为艺术系。
1993年2月
国家教委科技司副司长陈清龙到我校听取部分系(所)科研工作汇报。汇报会由副校长冯文林主持。会上低能所颜一鸣教授、吴瑜光副教授汇报了承担国家“863”高校科技项目“MEVVA源研制和重金属离子注入材料改性”等情况;生物系王永潮教授汇报了国家教委部门开放实验室“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开放实验室”组织管理情况;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史培军副主任汇报了加强基础研究,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的情况;化学系金林培副主任汇报了科研进展情况;科研处孙兆祥、刘文彦汇报了我校科研管理工作情况。副司长陈清龙在会上就“探索建立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新体制、大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稳住和加强基础研究应采取的方法”等问题发表讲话。
1993年2月
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史培军教授获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科技奖。
1993年3月
我校11项科研成果获1992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其中,化学系刘伯里教授主持完成的“锝化学的研究及应用”获甲类二等奖,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周廷儒、张兰生、史培军教授等共同主持完成的“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及其影响评价研究”获甲类二等奖,环境科学研究所王华东教授等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福建湄洲湾新经济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获乙类一等奖。
1993年5月
我校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建家单位”,校党委书记周之良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教职工之友”,张锐、程铭、张志霖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工会干部”,杨福田、张显传、马象惠、杜宝山、刘恒韵、孟志强、张晓东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工会积极分子”,数学系工会、历史系工会、生物系工会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工会集体”。
1993年10月
任命钟敬文为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张俊为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兼),赵光贤为先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赵俊琳为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姜象锂、魏金周为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史培军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周尚意、张保民、黄军旗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系主任,连铗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主任;免去王华东的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邬翊光的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史培军、王建序、冯嘉萍的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系主任职务。
1993年10月
历史系“书魂系中华”系列活动开幕。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在开幕式上为全校同学作了题为《创造性的培养》的报告。
1993年11月
由校党委青年部主办、历史系团总支承办的“国情与改革”大型知识竞赛举行决赛,哲学系获第一名。
1993年11月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召开全系学生大会,设立“周廷儒奖学金”。
1993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心理系党总支选举结果,由程正方任党总支书记,汤志群任党总支副书记;决定葛岳静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决定张发岭任《师大周报》编辑室主任,免去吴泽林的《师大周报》编辑室主任、邹红的《师大周报》编辑室副主任职务;决定在邝荣雨病休期间,由刘继志代理数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1994年3月
校党委宣传部组织教育系、历史系、物理系、数学系等系的部分教师进行座谈,内容包括关于经济形势和反腐败斗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以及教师待遇和对一些改革措施的反映等方面。
1994年3月
北京市教育工会在我校举行“三育人”标兵发奖大会。我校历史系的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工会小组获“三育人”标兵教研室奖牌。田荷珍、史锡尧、梁仲义、贾卫民荣获“三育人”标兵的光荣称号。
1994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胡孝峰任历史系代理团总支书记。
1994年5月
历史系举行第五届王桐龄、张星烺教授奖学金颁奖仪式。原系主任唐赞功、现任系主任郑师渠及王、张奖学金委托人张至善先生、系党总支副书记刘贵芹老师和历史系部分教师、同学出席了这次仪式。
1994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张宏毅、刘贵芹、郑师渠、耿向东、宁欣、郭小凌、史革新组成历史系党总支委员会,张宏毅任党总支书记,刘贵芹任党总支副书记;赵春明任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增补王力军同志为经济系党总支委员。
1994年6月
应历史系党总支、学生会的邀请,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人生热线”节目主持人在我校与同学们进行现场对话。对话由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副台长苏京平共同主持。
1994年6月
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系首届“周廷儒奖学金”颁奖典礼举行。党委副书记郑君礼、教务长沈复兴等校领导出席典礼。校领导向获得首届“周廷儒奖学金”的同学颁发了奖品及获奖证书。
1994年10月
新生田径运动会举行。副校长杨国昌、冯文林,党委副书记郑君礼出席开幕式,杨国昌副校长致开幕词。获得男女团体总分一至六名的分别是:哲学系、历史系、物理系、教育系、资环系、中文系。
1994年12月
我校哲学系韩震的《论维柯的历史哲学》(论文)和历史系赵世瑜的《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研究》(论文)分获“闽泉杯”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三等奖。
1995年1月
历史系举行王桧林教授执教50周年学术座谈会。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生、硕士生4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副校长杨国昌专门发来了贺信。郑师渠、张宏毅、郭大钧、鲁振祥、李起民等系领导和专家学者在会上发了言。同日也是王桧林教授70岁的生日。
1995年2月
我校历史系被国家教委确立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1995年3月
应历史系之邀,我国著名世界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长廖学盛来校作题为《关于奴隶制若干问题的讨论》的讲座。
1995年4月
党委组织部举办本科生毕业班学生党员培训班。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作了题为《环境·利益·学习》的报告。历史系党总支书记张宏毅教授上了题为《为什么在新时期要加强党的领导和提高共产党员的素质》的党课。
1995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原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由周尚意、薛纪渝、邱维理、蒋立宏、王红旗、蒲恩竹、田辉7位同志组成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周尚意任党总支书记,薛纪渝、邱维理任副书记。
1995年4月
我校历史系与《光明日报》理论部共同主办的“历史学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座谈会举行。
1995年4月
北京市教育工会召开94年工会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我校化学系和历史系部门工会获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工会集体”称号,丛玲、曹锡皋、潘军、唐淑君、张勉同志获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
1995年9月
资环系张兰生教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党委书记周之良教授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物理系黄灿、数学系李仲来、化学系戚慧心、天文系杜升云、图书情报系倪晓建、心理系彭聃龄、中文系聂石樵、历史系王桧林、艺术系周星、图书馆石树文、法政所王章维、实验小学徐向东、幼儿园吴岩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外语系程晓堂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995年9月
我校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研讨会。党委书记周之良,知名专家学者何兹全、张静如、瞿林东、唐赞功、张宏毅、郑师渠、王章维、晁福林等60多人出席会议。历史系郭大钧教授、金相春教授、马列所蔡德金教授、王炳林副教授分别以《抗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朝鲜半岛的分裂》、《抗战爱国主义精神大发扬的光辉篇章》、《关于邓小平对抗战的贡献》为题发言。
1995年12月
历史系举行首届“白寿彝史学论著奖”颁奖仪式。历史系副教授杨共乐的专著《罗马史纲要》荣获一等奖,青年教师王培华的专著《大江东去》荣获二等奖。副校长袁贵仁教授,史学所所长龚书铎教授,瞿林东教授,历史系主任郑师渠教授,系党总支书记张宏毅教授及评委会其他成员出席了颁奖仪式。
1996年5月
历史系设立白寿彝史学论著奖。
1996年10月
历史系举行何兹全教授85岁华诞学术座谈会。何兹全教授拿出2000元资助10名特困生。
1996年11月
耿向东任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朱慧雯任副处级纪律检察员。免去刘贵芹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7年3月
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讨论历史系、出版社的干部问题和稳定问题。
1997年3月
晁福林任历史系系主任,杨共乐、孙燕京、李少兵任副系主任;李广健任信息系系主任,耿骞任副系主任;吴圣谷任产业办公室主任。免去郑师渠的历史系系主任职务,朱汉国、梅雪芹的副系主任职务,康仲远的信息系系主任职务,倪晓健的信息系副系主任职务,韩主恩的产业办公室主任职务,王德胜的产业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1997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熊源发、裴娣娜、齐建国组成教科所直属党支部委员会;熊源发任直属党支部书记;史革新、耿向东、宁欣、郭小凌、马卫东、晁福林、刘淑玲组成历史系党总支委员会,史革新任党总支书记,耿向东任副书记;李家齐、郭静媛、彭奕欣、胡青钰、谢秀忱、戴俊、张延祜组成离休干部党总支委员会,李家齐任党总支书记,郭静媛任副书记;张立成任青年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德育教学部)主任。免去刘淑玲的党委青年部副部长职务。
1997年9月
我校历史系和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召开“团结协作、共育人才”大会。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副局长蔡文兰、世界史所所长廖学盛,我校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副校长郑师渠、历史系系主任晁福林及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等参加大会。
1997年10月
民盟北师大基层委员会举行“三胞”亲属盟员“学习‘十五大’报告,喜迎国庆、校庆”座谈会。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北京市委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王晓秋应邀出席。
1998年3月
为落实李岚清同志关于“加强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的指示精神,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召开有关专家会议,决定由部分高校承担该研究课题。我校历史系教授龚书铎被聘为课题组顾问。我校承担该课题中“汉代文学与文化”、“元代文学与文化”、“明清小说与文化”3个子课题,课题组成员由我校中文系、历史系、古籍所及社科处的学者专家组成。
1998年5月
历史系、史学所举行座谈会,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
1998年6月
学校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7周年大会。大会由党委副书记吴志功主持。党委副书记范国英代表学校宣布表彰决定,授予历史系党总支、第二附属中学党总支“先进党总支”称号;授予历史系史学所党支部、教育管理学院教师党支部等14个党支部“先进党支部”称号;授予刘伯里、张宏毅等86位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86名新党员面对党旗宣誓。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作重要讲话。
1998年8月
我校历史系党总支荣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外语系党总支副书记胡俊、学生处处长刘淑玲、二附中曹宜嘉获得“北京市教育系统德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8年10月
教务处举办人文社会科学名家系列讲座,聘请资深教授及学术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授作专题演讲,每周一讲。历史系教授瞿林东担任首讲,题目为“传统史学与未来社会”。
1999年4月
我校10名研究生荣获美国IET教育基金会1999年奖学金,他们是:李富友(化学系97博)、钟伟(经济学院97博)、邹吉忠(哲学系97博)、刘立新(资源所97博)、王烜(环科所97博)、董新宇(艺术系96博)、张昭君(历史系96博)、周文玖(史学所96博)、武法提(电子系96博)、马芙蓉(低能所96硕)。
1999年9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的陪同下看望了正在住院治疗的我校历史系教授、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
2000年3月
我校有5部学术著作获1999年下半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资助。这5部著作分别是:中文系尚学锋的《道家思想与汉魏文学》、中文系王向远的《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哲学系李祥俊的《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比较所高益民的《近代东亚教育价值观转换的比较研究》、历史系杨宁一的《日本法西斯运动史》。
2000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杨国健为研究生院副院长兼研究生培养处处长;朱汉国为历史系系主任,梅雪芹、张建华、王东平为历史系系副主任;陈光巨为人事处副处长。
2000年6月
我校数学系博士生导师王凤雨荣获第十四届北京市“五四奖章”;校团委书记田辉被评为1999年度北京市优秀团干部;历史系团总支被授予1999年度北京市红旗团总支称号;信息学院1997级一班团支部被授予1999年度北京市红旗团支部称号。
2000年9月
经人事部批准,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左明雪、崔宗杰、哲学系韩震、教育系庞丽娟、历史系赵世瑜、环科所杨志峰、经济学院唐任伍7名教授享受1999年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2000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郭家宏为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特聘许嘉璐为汉语文化学院院长;任命韩震为哲学系系主任,晏辉、李祥俊为哲学系副系主任;任命武爱为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任命陈绂为汉语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和生为汉语文化学院副院长。
2000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史培军为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安宝生为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宝元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生物信息数学研究中心,依托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模糊系统与模糊信息研究中心,依托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土地研究中心,依托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依托资源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光学研究中心,依托物理系。聘任刘来福为生物信息数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洪兴为模糊系统与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马克伟为土地研究中心主任;张新时为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刘大禾为光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1年4月
根据学校2001年研究生培养工作优秀奖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奖评选结果,中文系、生命科学学院获得研究生培养工作一等奖,发展心理所、历史系、教育系、数学系、物理系和资环系获得二等奖;中文系钟敬文、低能物理所黄祖洽、教育系黄济、哲学系袁贵仁以及发展心理所林崇德获得优秀研究生导师特等奖,中文系童庆炳、心理系张厚粲、法政所张静如、经济学院王善迈、哲学系周桂钿、比较教育所顾明远、艺术系黄会林、历史系黎虎、物理系马本堃、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天文系李宗伟、数学系陆善镇、化学系金林培、信息学院何克抗和资环系朱启疆获得优秀奖。
2001年7月
2000—2001年度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审定工作结束,我校教育学院裴娣娜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和历史系龚书铎教授的《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两本教材入选。
2001年8月
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宝元获得“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称号。
2001年9月
2001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等党政领导,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馆长、中文系教授启功先生,历史系教授何兹全,中科院院士黄祖洽、王梓坤、孙儒泳,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伯里,各院系所负责人等出席了开学典礼。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唐伟主持了典礼。黄祖洽先生、启功先生、钟秉林校长先后讲话。新生代表金竹维同学和在校生代表周志强同学发言。
2001年9月
我校召开庆祝何兹全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七十周年暨九十华诞学术研讨会。何兹全教授及夫人郭良玉女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中央文史馆馆长启功先生、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田余庆,以及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12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研讨会。研讨会上,陈文博书记以及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和我校中文系、历史系的专家、学者分别发言,对何兹全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七十周年暨九十华诞表示祝贺。
2001年12月
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第一批项目评审结果,我校共有58个项目获准立项,资助经费为260.8万元。其中,校长钟秉林教授和张健教授主持的重大项目《中国高校弹性学制改革与实践研究》获得10万元经费资助,规划项目32项,博士点基金项目14项,青年项目9项,专项任务项目2项。获准立项的项目中,属于教育学研究范围的25项,心理学8项,历史学7项,哲学5项,文学和经济学各4项,语言学、法学、管理学、统计学、艺术学各1项。教育学院有21个项目被批准立项,心理学院8项,经济学院和历史系各6项,中文系5项,哲学系4项,古籍所、网络教育学院、法政所、艺术系、资源所、物理系、校办、社科处各1项。
2002年1月
我校共申报200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9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50项,青年项目16项。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经济学院等11个院系所的16个一级学科参与了此次申报。
2002年5月
历史系承办第四届全国“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研讨会。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凤泰、高校历史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李文海、我校副校长董奇等出席了会议。
2002年6月
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2年度评审结果,我校共有14个项目获得经费资助。其中,国家重点项目1项,国家一般项目11项,国家青年项目2项,资助总额92万元。中文系程正民教授主持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国别研究”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项目,资助经费12万元。我校获得批准的项目中,管理学院4项,哲学系3项,中文系、历史系各2项,经济学院、汉语文化学院、史学所各1项。
2002年7月
外语系2000级英语专业二班团支部、经济学院1999级经济学团支部、哲学系2000级政教团支部、历史系1999级本科团支部、中文系2000级四班团支部、物理系1999级三班团支部、管理学院信息管理1999级团支部和化学系1999级一班团支部8个支部获评首都高校“先锋杯”优秀团支部。
2002年9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看望经济学院陶大镛先生和历史系教授赵光贤先生。
2002年10月
由我校资环系、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地理系、德国乔治·埃格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合作举办的“中国—德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合作研究十年回顾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副总督学游铭钧,“中国—德国地理教科书研究”项目负责人王民教授、博恩教授、亨瑞先生,国内主要地理教科书主编参加会议。副校长董奇出席研讨会并讲话。
2002年11月
校党委积极组织学习“十六大精神”。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选调马列所、经济学院、哲学系、教育学院、历史系的16位教师组成“十六大精神”宣讲团。
2002年11月
撤销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成立资源科学研究所党总支、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环境科学研究所党总支。原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的党员分别隶属三个新成立的党总支。
2002年12月
吴殿廷、朱青、刘宝元、阎广建、谢云组成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吴殿廷任党总支书记,朱青任副书记。
2003年7月
学校成立了由法政所、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经济学院、教育学院、历史系等院系所16名专家组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
2003年7月
学校决定成立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虚体);撤销资源与环境学院建制。聘请刘昌明院士为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主任;学部成员为李小文、林学钰、张新时、王永炎院士和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环境科学研究所、资源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
2003年7月
杨共乐任历史系主任,王东平、李帆、张皓任副系主任;郭小凌任史学研究所所长;杨国健任物理系主任,涂清云、周静、王亚非任副系主任;史培军任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杨明川、顾卫任副所长;杨志峰任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郝芳华、沈珍瑶任副所长;李崧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李建会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
2003年10月
成立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分党委,撤销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原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的党员隶属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分党委。吴殿廷、朱青、刘宝元、阎广健、谢云组成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分党委委员会。吴殿廷任分党委书记,朱青任副书记。
2003年10月
王章维任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瑞华、尚九玉、张胜军任副院长;李小文为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刘宝元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周作宇任社会科学处处长;石中英任教育学院副院长。
2003年11月
张科利、王民、刘慧平、张立新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副院长。
2003年11月
成立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撤销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下设: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研究所、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
2003年11月
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结束。文学院康震、历史系王东平、数学系黎雄、天文系赵娟四位青年教师获得一等奖,信息科学学院、历史系等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2003年12月
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资助2003年上半年(第23批)的出版资助工作基本结束。我校3部著作获得出版资助,分别是:文学院王向远的《翻译文学导论》,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李建会的《生命科学的哲学》,历史系王培华的《元明北京建都及粮食供应——略论元明时期人们的认识与实践》。
2004年3月
耿向东、郭家宏、杨共乐、梅雪芹、张昭军、游彪、刘淑玲组成历史系党总支委员会。耿向东任党总支书记,郭家宏任副书记。
2004年6月
学校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实施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向校内外公开招聘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古籍研究所所长。
2004年9月
信息学院沈绮云、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孙津、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民被中共北京市委评为“为首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统一战线先进个人”。
2004年11月
历史系江天岳同学获第六届“创新课堂——师范生素质大赛”冠军。
2004年12月
历史系和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受中宣部委托,承担了2004年重点调研课题“宣传思想工作如何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关方面的工作。
2004年12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静爱教授获2004年度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沈复兴、法律系张小虎、文学院康震获优秀教师奖,11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获优秀学生奖。
2005年3月
以校长钟秉林为团长,文学院院长张健、数学科学学院院长保继光、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戴永久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洪成文为成员的我校人才招聘团赴美进行了人才招聘。招聘团分别在旧金山、洛杉矶、纽约和波士顿地区举行了招聘会,来自美国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机构的百余位人士应聘。
2005年4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民教授被续聘为第二批国家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
2005年12月
我校7名博士后获得第38批博士后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分别是,王军(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范圣宇(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边玉芳(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3人获得二等资助金;耿修瑞(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姚华荣(环境学院)、周婵(资源学院)、张占军(资源学院)4人获得三等资助金。
2005年12月
我校获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立项20项,批准经费82万元。其中,规划基金15项,青年基金4项,专项任务项目1项。按学科来分:教育学4项,心理学3项,经济学、艺术学各2项,法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社会学、外国文学、语言学、哲学、中国文学各1项。按院系来分:心理学院获准3项,教育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技术学院各2项,法律系、管理学院、历史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史学所、外文学院、资源学院各1项。
2006年1月
李季任法律系直属党支部书记;郑林任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
2006年3月
北京市历史学会第九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我校召开,北京市历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何芳川,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我校历史系兼职教授张文启,我校党委副书记郑师渠出席会议。
2006年3月
我校17人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卢广存(数学科学学院)、洪文明(数学科学学院)、姜碧沩(天文系)、张俊杰(生命科学学院)、闫广健(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潘耀忠(资源学院)、严平(资源学院)、王成兵(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曹卫东(文学院)、王向远(文学院)、彭宣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钟伟(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顾昕(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李兴(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项贤明(教育学院)、陈英和(心理学院)、毛亚庆(教育管理学院)。
2006年6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戴永久被授予全国气象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6年6月
于式力任资产管理处副处长;李晓西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林允清、王焱华、王志松、胡俊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葛岳静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副院长。
2006年6月
资源学院史培军教授、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邬翊光教授、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刘锐教授被国土资源部聘任为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工作组顾问。
2006年9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静爱教授获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奖。
2006年9月
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日本地理学家联合会、韩国地理学会和我校协办的中—日—韩青年地理学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20周年学术会议在我校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近60名代表与会。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院士、日本茨城大学Yuji MURAYAMA教授、韩国国立公州大学地理系郑环泳教授分别代表三国地理学会致词。副校长史培军以大会主席身份、副校长韩震代表会议承办方出席并分别致词。
2006年10月
由我校与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地球系统信息伙伴联盟联合主办的“推进中国环境信息数据利用方法”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担任研讨会名誉主席,我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系主任JohnTownshend教授共同担任研讨会主席。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减灾中心、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数据专业委员会、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相关单位的约30名专家出席研讨会。
2006年12月
教育学院马健生的《转型期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紧迫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化学学院秦卫东的《基于离子液体的双水相萃取一毛细管电泳联用技术检测中草药中黄酮类成分》、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尹恒的《财政分权与收入不平等:经验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历史学院王东平的《清代回疆经济制度与维吾尔社会变迁研究》、天文系赵娟的《天文因素与北京地区异常降水等自然灾害的关系研究》、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符素华的《北京山区坡面径流估算方法及其应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阴建峰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获2006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个人项目培养资助,资助金额总计19万元。
2007年6月
副校长葛剑平教授当选为民盟北京市委主委,教育技术学院黄荣怀教授当选为民盟北京市委委员;文学院万建中教授当选为民革北京市委委员;教育学院庞丽娟教授当选为民进北京市委副主委;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民教授当选为民进北京市委常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孙津教授当选为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宛金章教授当选为致公党北京市委常委;管理学院王建民教授当选为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常委。
2008年10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民在突尼斯举行的第31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再次当选为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
2009年5月
由北京市发改委立项,我校资源学院潘耀忠和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刘慧平联合主持的“北京市统计生态资源遥感测量运行系统”项目正式通过验收。
2009年10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本科生代表队在2009年ESRI杯全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总决赛中,获应用开发组总决赛冠军,并获最佳现场表现奖。
2009年10月
我校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美国马里兰大学行为与社会科学学院就联合办学进行洽谈,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2010年4月
首届“京师创业论坛”举行。我校地理系86届校友、阳光100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易小迪出席论坛并作题为《我的价值观与我的事业》的主题演讲。
2010年9月
我校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刘慧平教授荣获“2010年ESRI最佳教学贡献奖”。
2010年12月
由校长钟秉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地图集》和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民担任主编之一的《地理图册》(全套10册)荣获国家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银奖。
2010年12月
葛岳静、黄宇、苏筠、杨胜天、林小娟、周红敏、阎广建组成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分党委。葛岳静任分党委书记,黄宇任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