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篇

历史学院

 

历史学科是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1912年称北京高师史地部, 1928年单独设系, 1952年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历史系并入。在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者李大钊、钱玄同、邓之诚、王桐龄、方国瑜、朱希祖、张星烺、杨秀峰、楚图南、陈垣、侯外庐、白寿彝、赵光贤、柴德赓、刘启戈、陈正飞、张鸿翔等在此辛勤耕耘过,奠定了北师大历史学科坚实的基础。2006年3月,我校作出决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与史学研究所合并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合并后的历史学院,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现有 1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7 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在职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29名,在聘“985”项目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其中既有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瞿林东、陈其泰、晁福林、郑师渠等,也有一批崭露才华的中青年学者。现任院长为杨共乐教授。 在本科教学方面,我院是教育部“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培养具备全面系统的历史学、博物馆学等方面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历史学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的人才,以及能在党政机关、外交外贸、国际文化交流、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新闻出版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业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 50% 以上的应届毕业生推荐免试或考取了研究生,其余到各类学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党政机关、企业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教育软件开发工作。 在科研方面, 我院是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 历史学 博士后流动站和最早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1994 年设为国家首批人文社会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2001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是“ 211 ”工程、“ 985 ”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单位。 拥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和考古与博物馆学等专业。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为 先 秦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 宋 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民族史等。 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政治史等。世界史学科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史、西方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欧洲中世纪史、西方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英国史、俄国史、日本史等。 历史文献学学科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等。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考古史、博物馆学等。 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我院在本科生特设立“龚宝廉奖学金”、“王桐龄、张星琅奖学金”等。设立“白寿彝史学论著奖”,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活动。“春秋学社”是学生自已的学术团体,主办定期杂志《春秋》。 我院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20世纪80年代在白寿彝教授主持下对历史学课程结构进行了改革,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在教育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院教师出版学术著作无数部、发表论文无数篇,由白寿彝教授任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被学术界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压轴之作”。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来贺信、贺电,予以高度评价。顾城教授的《南明史》获得国家图书最高奖。 史学研究所是1980年经原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一个史学史科研机构。它既是国家批准的历史学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的科研中心。它一直承担着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国家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多项横向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与史学批评、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思想史、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西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经史)研究。特别是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和中外古史比较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形成特色,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设有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室、中国通史研究室、《史学史研究》编辑部。《史学史研究》已有4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中文(历史类)核心期刊,也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源。目前发行到 16 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影响。 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学术积累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美好的明天。

相关人物

相关学科

历史学 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 世界史、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相关事件

1981年12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我校进行《回族人物志》编写工作,在我校史学研究所内设立回族史研究室,由白寿彝教授主持。
1982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刘友渔兼任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金永龄任无线电系主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免去其自然科学处处长职务;吴碧华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无线电系党总支书记,免去其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李之保任科研处处长,免去其自然科学处副处长职务;王均广任天文系直属党支部书记,免去其党委青年部副部长、机关党总支副书记职务;马燮如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免去其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党总支书记职务;免去王桂筠物理系党总支书记职务;白寿彝兼任史学研究所所长;刘宁任苏联文学研究所所长。
1983年3月
史学研究所两次举行学术座谈会,探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历史系王真教授作了题为《论历史研究怎样为现实服务》的学术报告。史学研究所所长白寿彝教授指出,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至少有三方面值得深入探讨:(1)历史理论和历史现实;(2)历史发展与历史传习;(3)史料工作在史学中的地位。
1985年7月
任命杨钊为史学研究所副所长,免去刘淑娟的史学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1988年3月
由史学研究所所长白寿彝教授主编的国家教委“七五”教材规划项目《中国史学史纲要》编写工作展开。
1988年10月
我校历史系、史学研究所和辅仁校友会联合举办张星烺教授百岁纪念学术座谈会。张星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是我国中西交通史学科的创建人之一。
1989年8月
龚书铎任史学研究所所长,蒋建宁任副秘书长;洪钢任留学生部主任、对外汉语教育中心主任;金雅玲任审计处副处长。
1989年10月
史学研究所召开“史学研究四十年”学术座谈会。
2000年11月
我校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分别接受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并被列入教育部第三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副校长史培军、郑师渠等参加了两个基地的申请汇报会。
2001年11月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举办的“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02年12月
成立民办教育认证研究与服务中心,顾明远任中心主任;成立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靳希斌任中心主任;成立反贫困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张秀兰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企业家素质研究中心,唐任伍任中心主任;成立天文观测研究中心,陈黎任中心主任;成立水土保持研究中心,刘宝元任中心主任;成立基因资源研究中心,王英典任中心主任;成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王金生任中心主任;成立资源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李京任中心主任;成立知识工程研究中心,黄荣怀任中心主任;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方瑾任中心主任。
2003年7月
杨共乐任历史系主任,王东平、李帆、张皓任副系主任;郭小凌任史学研究所所长;杨国健任物理系主任,涂清云、周静、王亚非任副系主任;史培军任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杨明川、顾卫任副所长;杨志峰任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郝芳华、沈珍瑶任副所长;李崧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李建会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
2004年9月
我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先后接受教育部专家组实地考察。
2004年11月
由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历史文献学教研室、考古与博物馆学教研室共同主办、我校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主持的“中华文明探源高级研讨班”闭幕。
2006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讨论了历史学院建院、汉语国际推广、学期末工作安排及2006年工作要点的制定等工作。
2006年3月
在历史学系和史学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2006年3月
成立历史学院分党委,耿向东、郑林、杨共乐、梅雪芹、张昭军、游彪、刘淑玲组成历史学院分党委委员会。耿向东任分党委书记,郑林任副书记。
2006年3月
韩震兼任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迎评办公室主任;田辉任党校办主任;张奇伟任人事处处长;张志斌、祝文燕、石中英任研究生院副院长;郭必恒任汉语国际推广部主任;杨共乐任历史学院院长,李帆、张皓任副院长。
2006年3月
历史学院成立大会召开。副校长韩震出席大会。
2006年6月
曾学文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曹保义任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李永康、阮国杰、胡金凤任副校长;张荣强任历史学院副院长;孙秀民任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崔保山任环境学院副院长。
2006年12月
教育学院马健生的《转型期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紧迫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化学学院秦卫东的《基于离子液体的双水相萃取一毛细管电泳联用技术检测中草药中黄酮类成分》、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尹恒的《财政分权与收入不平等:经验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历史学院王东平的《清代回疆经济制度与维吾尔社会变迁研究》、天文系赵娟的《天文因素与北京地区异常降水等自然灾害的关系研究》、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符素华的《北京山区坡面径流估算方法及其应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阴建峰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获2006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个人项目培养资助,资助金额总计19万元。
2006年12月
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颁奖典礼暨辅导员工作论坛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出席会议。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应邀在辅导员工作论坛上发言。我校文学院康震、数学科学学院黎雄、物理系董晓蕾、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武玉红、化学学院申秀民、历史学院李志英、管理学院王洛忠、生命科学学院白勇8位老师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康震获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殊荣。
2006年12月
文学院苏媛、教育学院盛绮婷、历史学院余春江、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唐巧、心理学院孙嘉卿、生命科学学院黄烯、数学科学学院艾博、管理学院王博雅、艺术与传媒学院郝曼宁和刘添娇10位同学获2006年度“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2007年1月
我校24项成果获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9项,获奖数位居第三。教育学院王策三主编的《教学认识论(修订本)》、历史学院刘家和的论文集《史学、经学与思想》、文学院李春青的著作《诗与意识形态》、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尚晓援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国孤儿系统排查情况的报告》获得一等奖。
2007年11月
化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水科学研究院、历史学院、管理学院成为“985工程”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生活指导室第二批建设单位。
2007年12月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了2008—2009年CSSCI来源期刊目录,我校主办的《俄罗斯文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教师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学报》和《史学史研究》7份期刊入选。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还首次公布了152种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及86种来源集刊。我校主办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办)、《文化与诗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办),以及《刑法论丛》(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主办)和《中国教育法制评论》(教育学院主办)被收录。我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的3份集刊全部入选。
2009年2月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静如主编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丛书(五卷)》、历史学院龚书铎主编的《清代理学史(三册)》、文学院王宁主编的《汉字构形史丛书(八册)》、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李晓西等著的《中国货币与财政政策效果评析》入选全国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图书。
2009年11月
我校历史学院与巴勒斯坦国驻华使馆联合主办“首都高校学生纪念阿拉法特逝世五周年暨中东和平展望主题论坛”。
2010年6月
教育学部马健生、化学学院欧阳津、历史学院杨共乐和数学科学学院李仲来四名教师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奖。
2010年9月
历史学院“商周文明中心”揭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美籍华人、著名收藏家范季融,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德勤,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出席揭牌仪式。
2010年12月
数学科学学院苟晓龙,教育学部吕国栋、周铃钞,心理学院彭宇,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苏楠,物理学系张腾,历史学院刘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车丽美,化学学院宋安琪、文学院胡韧奋10位同学获我校第十一届“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2011年2月
杨共乐任历史学院院长,李帆、张皓、张荣强任副院长;宋旭光任国民核算研究院院长;冷雪石、刘林任后勤管理处副处长。
2011年3月
我校19名教师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分别是文学院陈太胜、康震,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程晓堂,教育学部朱旭东、张东娇、刘美凤,历史学院张昭军,法学院熊跃敏,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刘成纪,管理学院王有贵,艺术与传媒学院王宜文,化学学院自国甫,数学科学学院胡永建,心理学院伍新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德鹏,环境学院白军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张占军,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程宏、周涛。
2011年3月
由历史学院朱汉国主持承担的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开题报告会举行。
2011年4月
学校举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经验交流会。生命科学学院、心理学院、教育学部、历史学院、研工部等5个单位汇报了本单位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情况和下一步的活动计划。会议部署了学校庆祝建党90周年的有关工作,并就2011年重点工作的落实与开展提出明确要求。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会议,校党委副书记田辉等参会。
2011年9月
我校历史学院晁福林的《天命与彝伦——先秦社会思想探研》、张建华的《苏联知识分子的群体转型研究(1917—1936)》、张升的《四库全书馆研究》及教育学部王雁的《中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研究》等四项成果入选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1年9月
我校“区域地理教学团队”获得北京市教育工会颁发的北京“教育先锋号”荣誉称号,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获评“教育先锋”先进集体。
2011年9月
我校4篇博士论文入选2011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分别是: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0届博士生辛亚民的《张载易学研究》(导师郑万耕教授),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2010届博士生梅磊磊的《阅读中语音通达的神经双通路机制:来自人工语言训练的fMRI跨文化研究证据》(导师董奇教授),历史学院2010届博士生黄国辉的《商周亲属称谓研究》(导师晁福林教授),物理学系2010届博士生翟天瑞的《异质结全息光子晶体和微结构激光器》(导师刘大禾教授)。
2011年11月
王秀丽、刘淑玲、张昭军、杨共乐、郭家宏、唐利国、耿向东组成历史学院分党委。耿向东任分党委书记,唐利国任副书记。
2011年12月
我校4名师生当选为海淀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曹卫东、教育学部教师冯婉桢、管理学院2008级本科生王晨在海淀区选举委员会北师大选区当选;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宛金章在海淀区选举委员会北太平庄街道分会红联村选区当选。我校文学院万建中教授、历史学院刘林海教授、心理学院刘儒德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同道教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胡晓江教授等5位党外教师当选为政协海淀区第九届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