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篇

化学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化学系(1922年建立)是我国高等院校最早建立的化学系之一,可追溯到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至今有100年的历史。1952年,我国大规模进行院系调整时,辅仁大学化学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2005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撤系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具有辉煌的历史,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许多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先后在此学习或任教。例如:俞同奎教授(中国化学教育的开拓者;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1902年作为首届学生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北京师范大学前身;1920年,任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北京工业大学前身——校长;1922年,与陈世璋等发起成立中华化学工业会——中国化工学会前身;创办了《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并任总编缉)、陈裕光教授(中国化学会创始人之一,第1届至第4届会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理化系主任、教务长、评议会主席、代理校长,后任金陵大学校长)、吴承洛教授(中国化学会创始人之一,第1届至第4届书记,曾6次担任会长、理事长,并历任总干事、秘书长达10多年之久,创办了《化学》、《化学工程》和《化学通讯》等学术刊物)、丁绪贤教授(1919年后任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袁翰青院士、邢其毅院士、蒋丽金院士、鲁宝重教授、胡志彬教授、陈光旭教授(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化学会主办的杂志《化学教育》创刊人之一,并担任第一任主编)、杨葆昌教授、严梅和教授、李东英院士(曾任中国稀土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两会的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系两学会的创办人之一)、董绍俊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刘若庄院士、刘伯里院士和刘知新教授等。 经过几代学者和师生员工们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发展,化学学院已形成一个学科分布合理、富有特色的教学和科研体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为祖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已成为综合实力雄厚、在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化学教育和研究机构,是我国培养高水平化学教育和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 化学学院现有教职工113名,其中教授39名(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39名(其中12位是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刘若庄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刘伯里教授),973项目首席专家1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1名,长江讲座教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其中杰青B1人),新世纪人才共6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会委员共3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人,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 化学学院现设有无机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理论和物理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教育研究所等7个所,和材料化学系、化学生物学系、药物化学系等3个系,以及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师宏药物研究中心等教学与研发机构。 化学学院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1年),是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3年);无机化学(1986年)、分析化学(2007年)、有机化学(1981年)、物理化学(1981年)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08年)等化学学科的全部5个二级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无机化学(1981年)、分析化学(1984年)、有机化学(1981年)、物理化学(1981年)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1990年)等化学学科的全部5个二级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点;药物化学为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5年自设)和药物化学与分子工程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自设);此外,化学学科教学论也可以授予硕士学位(1981年)和博士学位(1998年)。物理化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放射性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理论及计算光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量子化学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是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化学会、亚洲辐射固化协会和中国化学会主办杂志《化学教育》的挂靠单位。

相关人物

相关学科

理论化学 量子化学 物理化学 应用化学 有机化学

相关事件

1922年5月
学校修改组织大纲、学则概要和课程标准呈报教育部。改订课程编制:本科分四年科和六年科两种。四年科,设教育系、国文系、英文系、史地系、数理系、理化系、生物系、体育系,均为4年毕业;六年科,设教育系、国文系、英文系、史地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均为6年毕业,授学士学位。又改订本校行政组织,由教授选出代表组织评议会,校长室设秘书,全校政务分为总务处和教务处,设总务长与教务长各一人。呈报教育部批准照办。
1922年12月
北京高师“废部改系”,将数理部改称数学系,理化部改称化学系,增设物理系。
1924年8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师范大学所定之《组织大纲》及《学则概要》。《组织大纲》共7章39条,主要内容如下:定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宗旨:以造就师范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并研究专门学术为宗旨。学制:本科修业年限4年(暂设预科修业年限2年)。并得设研究院、专修科、推广部、暑期讲习科,其修业年限及详细办法另定。本科所设系:教育系、心理系、国文系、英文系、历史系、地理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质系、体育系。本科毕业生得称学士。
1927年9月
《世界日报》报道,京大师范部事务教务两方面组织就绪:(1)教务方面,为节俭经费,裁撤教务长。一切教务由学系主任商承学长办理。全校共有8系2专修科:国文系、教育系、史地系、物理系、化学系、英文系、生物系、数学系、体育专修科、手工图画专修科。(2)事务方面,不设事务长。分设文书、注册、图书、仪器、斋务、会计、庶务各课,旧日职员裁去50多人,留20余人。(3)班次,平均本科每系4班,共32班,预科4班,专修科3班,总计39班。学生人数800余人。
1928年6月
我校第16届学生毕业,这是改名为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之始,计教育系7名、国文系35名、英文系14名、史地系11名、数学系17名、物理系8名、化学系10名、生物系3名、体育专修科10名,共115名。
1929年6月
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第17届毕业生(即“改大”后第二届本科毕业生)在学校礼堂举行毕业式,计教育系5名、国文系19名、英文系7名、史地系14名、数学系7名、物理系5名、化学系4名、生物系3名、体育专修科28名,总共92名。
1931年5月
教务联席会议决议各系实设科目时数:教育系89小时、体育系60小时、国文系89小时、英文系93小时、史学系(一部)60小时、史地学系(二部)48小时、社会学系45小时、地学系60小时、数学系60小时、物理系60小时、化学系60小时、生物学系60小时。
1931年6月
学校第19届学生毕业,计有教育系30名、国文系39名、英文系39名、史学系26名、地理系5名、数学系15名、物理系3名、化学系11名、生物系7名,总共175名。
1931年7月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正式合组,分设教育学院、文学院和理学院。教育学院开设教育系、体育系,文学院开设国文系、外国文学系、历史系、社会科学系,理学院开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教育学院、理学院及办公处设在和平门外的南新华街,即原第一部旧址,文学院设在宣武门内的石驸马大街,即原第二部及研究所旧址。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分别担任三个学院的院长,聘请李建勋、袁敦礼、钱玄同、罗昌、黄文山、赵进义、文元模、刘拓、李顺卿、王谟等教授分别担任教育、体育、国文、英文(外文)、社会学科(社会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系的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暂时空缺)。将原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先设置历史科学门和教育科学门,地址设在师大原址,聘请黎锦熙、钱玄同、李建勋、刘拓、李顺卿、程廼颐、傅铜、朱希祖等教授为研究委员会委员,研究院院长由校长兼任。原有两校的图书馆同时合并组建为一个馆,聘请陆华深为馆长,在教育学院和理学院校区内设总馆,文学院校区内设分馆。原第一院附属中学,改称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校,男女生兼招,男女生同校不同班;原第二院附属中学,改称附属中学北校,基于历史传统,仍专招收女生。原第一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一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二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蒙养园改称幼稚园。
1931年7月
校长发布布告,内容是:聘定文学院院长为黎锦熙、理学院院长为刘拓、教育学院院长为李建勋。因教育系主任邱椿辞职,由李建勋兼教育系主任;化学系主任张贻同辞职,由刘拓兼化学系主任。
1931年7月
部务联席会议决议,内容是:两部事务7月底前结束;三院院址为教育学院、理学院及所有办公处设于一部原址,理学院暂设地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学院设教育学系(分为教育行政、教育心理两组)、体育学系;文学院设于二部原址,设国文学系、英文学系、史学系(暂附史地系)、社会学系;研究所改为研究院,移至广安门内一部二院原址,设历史科学门与教育科学门。成立校务会议,由校长、各系主任及教授代表7人组成。商讨教授薪水计算方法等。
1931年7月
学校完成各系主任、教授聘定工作,李建勋兼教育系主任、袁敦礼为体育系主任、钱玄同为国文系主任、罗昌为英文学系主任、黄文山为社会学系主任、王谟为地学系主任、赵进义为数学系主任、文元模为物理学系主任、刘拓兼化学系主任、李顺卿兼生物学系主任,史学系主任未定。
1932年6月
学校第20届毕业生毕业,共214名,其中,教育学院教育系21名、体育系18名,文学院国文系46名、外国文学系48名、历史系34名,理学院地理系8名、数学系10名、物理系7名、化学系10名、生物系12名。
1933年6月
学校第21届学生毕业,计教育系12名、体育系12名、国文系57名、外国文学系48名、历史学系23名、史地系3名、社会科学系4名、数学系12名、物理系7名、化学系12名、生物系10名、地理系3名,共203名。
1933年8月
学校重新修订北平师范大学《组织大纲》和《学则》。大纲规定学校的总任务是:“本校以造就中等学校与师范学校师资为主,并以造就教育行政人员及研究教育学术与适用于教育之专门学术为辅。”学校设立3个学院11个系。文学院设国文系、外文系、历史系,理学院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理系,教育学院设教育系、体育系、实用艺术系,取消社会学系。 学校设立研究所,任务是:“(1)研究教育实际问题;(2)培养教育学术专家;(3)收集整理并编纂各科教材。”学校设附属中学校、小学校、幼稚园及乡村教育实验区,作为研究、实验及学生实习的场所。 学校设校长室、秘书处、教务处、学院四种机构,分管全校各项行政和教学工作。“校长综理全校校务”。秘书处设文书、斋务、庶务、会计、卫生五组。处设秘书一人,每组设主任一人。教务处设教务长一人,“商承校长规划及处理全校教务,由校长于系主任或教授中聘任之”。教务处下设注册、图书、出版三组,每组设主任一人。各学院,每院设院长一人,由校长聘任之,“商承校长会同教务长,处理各院院务”。每系设主任一人,处理该系教务,由校长于教授中聘任之。教授、副教授、讲师,由各系主任“商承院长、教务长,提请校长聘任之”。 学校设立校务会议、教务会议、院务会议、系务会议、事务会议五种会议。校务会议,以校长、教务长、各院长、各系主任及教授代表组织之,以校长为主席。该会议“审议”下列各事项:预算及决算,院系设立及废止,各事务机关之设立废止及变更,各种规程,学生奖惩事项,校长交议事项,各委员会提议事项,其他重要事项。系务会议,以系主任及教授、副教授、讲师组织之,以系主任为主席。该会议讨论下列各事项:各学科教授上之联络事项,拟定本系之课程标准,本系设备进行及发展事项,其他。 学校设立研究所、预算、审计、出版、图书、仪器、卫生、学生生活指导、军事训练、附校设计十个委员会。 《学则》对学校课程做了详细规定。学校课程“兼采学分制及学年制”。每门课程,以每周上课1小时,需要自修时间2~3小时,历半学年者为1学分。本校学生,在四学年中须修满146学分,方得毕业。每个学生每学期选修课目学分,至少18学分,至多不超过22学分。学生除选一主科外,应选其他一科为副科。 学校课程按必修、选修、主科、副科分为四种,具体为:(1)公共必修科,占50学分;(2)主科,占50~70学分;(3)副科,占20~30学分;(4)自由选修科,占8~16学分。学校课程按内容分为三类:(1)修养类,包括党义、哲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卫生、体育,占全部课程的10%,共16学分。(2)教材类(即现在所说的专业课),占66.7%,共96学分。(3)专业类,包括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学法、中等教育、教育史、教育行政、儿童及青年心理、参观,实习等,占23.3%,共34学分。
1934年6月
学校举行欢送毕业生仪式,校长、各院长分别发表演说。本届毕业生为:教育系35名、体育系15名、国文系53名、外国语文系50名、历史系60名、数学系25名、物理系9名、化学系11名、生物系23名、地理系22名。
1934年6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修订各系名称为教育系、体育系、国文系、外国语文系、历史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理系;被取消学分的三年级课程,因本年度无三年级,所以要求学生自修考试及格方能取得学分;因本年不招收转学生,拒收热河党部函送学生等。
1936年6月
学校增设物理系电瓶室及化学系实验室,并装置无线电放送设备。
1936年6月
化学系同学发起为煤气厂技手赵德顺募捐。
1936年7月
新生报名踊跃,三日共报1381人,化学系报名人数最多,为141人。
1937年10月
西安临时大学各处院系主任名单公布:文理学院院长刘拓,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历史系主任许寿裳、外语系主任余坤珊、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物理系主任张贻惠、化学系主任刘拓、生物系主任金树章、地理系主任黄国璋;法商学院院长徐颂明,法律系主任黄觉非、政经系主任尹文敬、商学系主任寸树生;教育学院院长李建勋,教育系主任李建勋、体育系主任袁敦礼、家政系主任齐壁亭;农学院院长周建侯,农学系主任汪厥明、林学系主任贾成章、农业化学系主任刘伯文;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土木工程系主任周宗莲、矿冶系主任魏寿昆、机械系主任潘承孝、电机系主任刘锡瑛、化工系主任萧连泊、纺织系主任张汉文;医学院院长吴祥凤。第一院设在城隍庙后街4号,包括国文、历史、外语、家政等系;第二院在西北大学所在地,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及工学院;第三院在北大街通济坊,包括法商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教育、生物、地理等系。
1938年8月
《西北联大校刊》第1期出版,刊登:地理系工作报告(4月17日至7月15日);化学系本学期所经办之重要事项;教育系自本校迁移以来所经办之重要事项纪要;教育系导师制实施办法;学生斋舍修建情形;本校常务委员会议报告及决议案摘要;本大学组织系统说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组织系统;本校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简章;本校借读生转学办法;本校战区学生贷金委员会简章;本校学生参加升降旗及健身运动办法;张骞墓间古物探询计划书;发掘张骞墓前石刻报告书;抗战史料纂集大纲。
1946年7月
北平师范学院聘定教授,分别为:名誉教授为王桐龄、邓萃英、李建勋;教育系主任常道直、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文系主任梁实秋、数学系主任张德馨、体育系主任徐英超、物理系主任方嗣棉、化学系主任张贻侗、地理系主任邹豹君、生物系主任郭毓彬。
1946年10月
复员后的北平师范学院设立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博物、教育、体育、音乐、家政12个系和1个劳作专修科;取消公民训育系,成立保育系。师院各系主任为: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文系主任方重(因方在英国,由焦菊隐代理)、历史系主任李飞生、数学系主任傅种孙(因傅在英国,由王仁辅代理)、物理系主任张维正、化学系主任鲁宝重、博物系主任郭毓彬、教育系主任常道直(因常在英国,由金澍荣代理)、体育系主任徐英超、家政系主任骆涵素、音乐系主任李抱忱(因李在美国,由王绍先代理)、工艺系和劳作科主任未定。
1948年11月
学校“复大”后,文学部、理学部、教育学部也恢复为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黎锦熙、黄国璋、袁敦礼继续担任各院院长,黎锦熙兼任国文系主任和国语专修科主任,焦菊隐兼任英语系主任,李飞生兼任历史系主任,黄国璋兼任地理系主任,傅种孙兼任数学系主任,张维正兼任物理系主任,鲁宝玉兼任化学系主任,郭毓彬兼任博物系主任,金澍荣兼任教育系主任,徐英超兼任体育系主任,王绍光代理音乐系主任,骆涵素兼任家政系主任,孙一青兼任工艺系及劳作专修科主任,陈兆蘅兼任特别师范科主任。
1952年9月
原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历史系、西语系(二、三年级)、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共计53个班、1123名学生,以及相关系科的教师并入我校。
1954年12月
化学系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欢迎专家瓦里可夫。
1955年7月
学校以化学系为试点,开办函授班。首期招收75名学员。
1955年9月
教育系、生物系、图书馆、警务处、物理系、化学系、中文系、数学系先后成立8个部门工会委员会。
1956年8月
在北京主持召开了高等师范学校文、史教学大纲讨论会,讨论修订了20种科目的教学大纲。中文系黎锦熙教授、历史系白寿彝教授等30余人参加了文、史科目讨论。物理系张宗燧教授、化学系鲁宝重教授等10余人赴上海参加理科教学大纲讨论工作。
1960年12月
物理系新增设原子能、无线电两个专业,化学系新增设放射化学专业,生物系新增设生物物理专业,教育系新增设心理学专业。
1961年5月
化学系举行“门捷列夫周期律”学术报告会;政教系逻辑教研组讨论“形式逻辑的对象与作用问题”;哲学教研组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系心理学教研组举行心理学学科的性质问题讨论会;地理系举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生物系植物教研组举行了遗传与环境问题的座谈会。
1962年12月
本年度,全校113位教师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论文160余篇。主要有:数学系副教授孙永生的《周旋函数的最佳一致近迫及最佳线性近迫》,生物系教授汪堃仁和讲师张启元的《切除迷走神经和注射普鲁苯辛对于结扎幽门的大白鼠胃溃疡形成的影响》,地理系教授周廷儒的《中国自然区域分并规律和区划原则》,天文系教授刘世楷的《从天象与降水相关概推未来二十五年间中国水旱的趋势》,政教系讲师李思温等的《论考茨基》,历史系教授白寿彝的《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中文系副教授郭预衡的《从魏晋南北朝一代谈文学史编写问题》,中文系副教授启功的《关于古代字体的一些问题》等。 近年来,本校教师编纂出版的著作有:历史系陈垣教授的《中西回史日历》、《清初僧诤记》;白寿彝教授的《学步集》、《史学新论》、《古代史学史教本》;中文系黎锦熙教授和刘世儒合作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教材》三大册,共约200多万字;葛信益副教授的《学点语法修辞》;教育系朱智贤教授的《儿童心理学》;化学系鲁宝重教授的《酶学概论》;物理系祁开智教授的《理论力学》。在撰写专著的同时,根据教学的需要,一些教师接受国家的委托编写各种教科书、参考书和工具书。例如,生物系师生编写出版了《北京植物志》,全书120万字,1200多幅插图;白寿彝教授主编了《中国史学史》(古代部分);教育系教师编写了《儿童心理学》、《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近代教育文选》等教材;彭飞和章志光教授参加了心理研究所编写《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工作;中文系教师编写了《中国历代散文选》;外语系教师编写了《俄语教学法》等著作。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全国某些大学的历史系或著名专家整理校勘《二十四史》,历史系陈垣教授接受了校勘其中《新、旧五代史》的任务。
1967年7月
化学系开办“五七”化工厂。
1968年3月
我校化学系开办的“五七”化工厂首批产品出厂。此事在当时曾作为“教育革命”范例和样板。
1976年12月
化学系刘若庄教授写出了国内第一篇运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实际体系的论文:《氧离子注入砷化镓的理论问题——载流子补偿机理探讨》,这篇论文较好地解释了砷化镓在氧离子注入后的半导体特性,发表在国际量子化学杂志上。
1978年1月
校党委统战处召开党外老教师批判“两个估计”座谈会,狠批“四人帮”破坏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破坏党的统战政策,打击迫害广大教师的反革命罪行。党委书记贾震、党委常委孟波出席了会议。教育系教授朱智贤、化学系教授严梅和、中文系讲师杨敏如和中文系教授肖璋先后发言。座谈会结束前,党委书记贾震发表了讲话。
1978年2月
经学校研究决定,王适安和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张荟星为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代表。地理系周廷儒教授、数学系王世强教授、化学系刘若庄教授是大会的特邀代表。
1978年3月
我校化学系、北郊木材厂研制成功快速固化感光涂料。
1978年3月
我校化学系放化研究室在中国医科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协作下研制成功人血清狄戈辛(地高辛)放射免疫测定,成果已用于临床,效果良好。放化研究室在医科院西南分院工作的基础上合成了碘131-6位碘代胆固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978年4月
学校召开教职工大会,由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我校代表王适安、张荟星,特邀代表周廷儒3位同志传达大会精神。党委第一书记贾震代表科学大会,向我校受奖单位授奖。我校受表扬的先进集体: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离子注入研究组。我校受奖的单位及授奖成果:数学系:大气污染监测车、BC-203数控线切割编程机。物理系:20万电子伏特和40万电子伏特离子注入机的研制(核物理专业加速器组)、离子注入化合物半导体机制的研究(离子注入组、量子力学小组)。化学系:碘131-6位碘代胆固醇,钴57-争光霉素等亲肿瘤阳性扫描剂研究(放射化学研究室)、配位势场理论(刘若庄)。天文系:硅光电池照度计研制(光电探测技术研究组)。地理系:北京西郊地区环境污染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官厅水系水源保护的研究(王华东)。生物系:碘131-6位碘代胆固醇,钴57-争光霉素等亲肿瘤阳性扫描剂研究(肿瘤组)、蟾力苏注射液。
1978年4月
经市委科教部4月8日批准,我校恢复系行政机构。各系正、副主任名单如下:白寿彝任历史系系主任,王文瑞、何兹全、张宏毅、方攸翰任系副主任。周廷儒任地理系系主任,武吉华、李之保任系副主任。张禾瑞任数学系系主任,王树人、董延闿、孙永生任系副主任。冯克嘉任天文系系主任,李宗伟任系副主任。孙煜任物理系系主任,林振金、张计怀任系副主任。胡志彬任化学系系主任,陈文博、吴永仁、胡树永任系副主任。肖璋任中文系系主任,郭预衡、刘漠、孙敬桐、童庆炳任系副主任。张腾霄任哲学系系主任,马奇任系副主任。宋涛任政治经济系系主任,徐禾、鲁友章任系副主任。胡华任中共党史系系主任。李生林、吴家国、赵贻忠任政教系系副主任。李兆林、杨迈、关山任外语系系副主任。尹德新、关瑞梧任教育系系副主任。李式惠、董愚得、彭奕欣任生物系系副主任。金铭院、贾希效、张延祜、吴金山任体育系系副主任。
1978年9月
我校出席北京市先进治保会(义务消防队)大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名单:先进治保会:图书馆;先进义务消防队:校务处修建科;先进治保积极分子:修建科:李修杰、沈久安;化学系:白金波。
1978年9月
我校首次举行科研情况介绍会。会上,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教师荣树熙、化学系副教授刘若庄、物理系系主任孙煜和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教师李国辉分别介绍相关学科的发展与研制情况。
1978年9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同意陈文琇任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主任,刘伯里、金昱泰任副主任。
1978年10月
举行了1978年秋季田径运动会。学生男女团体总分第1名是数学系,教工男女团体总分第1名是化学系。
1979年4月
化学系感光树脂研究室成立,工作重点是研究感光性的各种不饱和聚酯树脂和新型光敏涂料等课题。
1979年6月
教育系召开学制问题座谈会,教科所、外教所、附中、附小及数学系、化学系、中文系、外语系等系的同志参加。会上,就我国中小学学制、中等教育结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979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钱桐伯任化学系副系主任,刘忠敏任生物系副系主任,邓蓉初任外语系副系主任,杨圭南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1979年8月
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研究,同意马燮如任我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党总支书记,王树人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崔恒顾任生物系党总支书记,韩绍祥任地理系党总支书记,游颖任教育系党总支书记,何家斗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王桂筠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张鸿宾任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刘漠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王寿图任总务处党总支书记,金雪南任教务处机关党总支书记;同意免去刘友渔的数学系党总支书记、邸明杰的生物系党总支书记、韩国斌的校务处党总支书记、韩绍祥的政治部副主任兼党委宣传部部长、汪毓馥的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孟月乔的教育革命处机关党总支书记职务。
1979年8月
经校党委常委研究,同意李英民、刘美、丁尔升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沈芳、吴碧华、刘再祥任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郭子玉、杨迈、田瑞厚任外语系党总支副书记,邬翊光、周凤花任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刘玉珍、王丕绩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祖二春、林志渥任教育系党总支副书记,尹俊华、罗鸿楷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邸明杰、李式惠、刘忠敏任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龙德寿、郭玉秀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幸霓峯任教务处党总支副书记,胡斅贽任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赵树荇任图书馆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79年9月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物化学系化学和药物化学教授彭勤菑先生,应邀来我校讲学。
1979年11月
到本月底,化学系感光树脂研究室提前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其中异戊醇的生产,早在9月份就已超额完成。到年底,他们的总产值达到100万元,超额产值11.2万元,为学校提供资金1.5万元。
1979年11月
松香封端不饱和聚酯树脂研制成功,煤炭部和我校化学系感光树脂研究室联合召开技术鉴定会。会上,参加松香封端不饱和聚酯树脂试制工作的我校化学系感光树脂研究室、煤炭科学研究院建井研究所和淮南矿务局玻璃钢厂,分别作了研制报告。解放军某部和辽宁台吉煤矿的同志介绍了这种树脂的使用情况。它具有造价低、抗压、抗弯强度高、锚力高等特点。在抗水、抗碱、抗酸、抗腐蚀等方面也比通用型的树脂好。
1979年11月
北京市技术交流站和化学系感光树脂研究室联合召开的2*聚酯腻子技术鉴定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北京、天津、辽宁、陕西、山东等地24个单位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1980年3月
在北京市科技成果发奖大会上,我校有11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2项(低能核物理所),三等奖3项(化学系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等),四等奖6项(生物系和天文系等)。
1980年4月
我校化学系放化研究室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等单位协作,研制成了环磷酸鸟苷(cGMP)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箱。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召开这项成果的鉴定会。
1980年6月
全国《化学工程基础实验》教材审稿会议在我校化学系召开,17所理科及师范院校的代表和3所工科院校的特邀代表24人参加。
1980年7月
我校举办《近代物理化学实验》暑假讲学班,将邀请美国东田纳西大学化学系主任黄道行教授讲近代动力学实验、计算机数据处理和质谱等内容。
1981年2月
北京市召开高等院校总务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我校学生第二食堂、招待所、化学系总务组事务组被评为北京市先进集体,荣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奖状;修建科王进才、幼儿园宣清亚、伙食科王舜华被评为先进个人,荣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证书和证章。此外,还评选出7个校总务系统先进集体和31名先进个人。
1981年3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汇报了化学系行政工作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并经研究,提出了三项解决问题的原则。
1981年3月
校工会召开了纪念“三八”妇女节座谈会。我校各单位各方面的妇女代表40余人出席了会议。校党委书记聂菊荪在讲话中,代表党委向全校女教职工表示祝贺。幼儿园宣清亚、化学系徐伟英、图书馆杨维卿、职工业校牛平青、计划生育办公室马美莉等先后在会上发言。大家在座谈中,还就加强青年思想教育和有关妇女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向学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981年3月
自然科学处召开理科基础课教学经验交流会。数学系王家銮、化学系李大珍和物理系孟韵池3位同志在会上介绍了他们的经验体会。副校长肖敬若参加会议并讲了话。
1981年3月
化学系傅孝愿副教授赴美国参加国际量子化学讨论会。她在会上宣读的《组胺及其衍生物的质子化能及异构化能的计算》论文,受到好评,并在优秀“Poster”发奖大会上获得优等奖。
1981年4月
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教授、国际知名辐射化学专家查理斯贝来我校化学系放辐化学研究室讲学。
1981年4月
我校在化学系召开棉褐带卷叶蛾性外激素(俗名苹小卷叶蛾性外诱剂)的合成和应用研究成果鉴定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我校化学系有机教研室1977年合成的棉褐带卷叶蛾性外激素在纯度、理化性质、诱蛾活性等方面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1981年5月
我校理科各系(所)较好地完成了去年的科研年度计划。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97篇科学论文发表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其中数学系教师陆善镇的论文《球形积分与黎斯球形平均的收敛》,经国内专家评审,认为作者改进了美国著名数学家斯泰恩和苏联科学家格鲁鲍夫等人关于多元傅立叶级数理论方面的结果,在多重共轭傅立叶级数方面建立了新的概念,是一个有价值的理论成果,达到了国际水平。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化学系傅孝愿教授的论文《组胺及其衍生物的质子化能及异构化能的计算》,在国际量子化学讨论会上被评为优秀奖。在应用研究方面,有4项成果通过了技术鉴定,并且多数得到了推广应用。有5项成果获北京市奖励。我校与天津电子计算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计算机汉字信息输入笔形编码法》,笔形少,简单明确,容易掌握,较好地解决了二义性问题。国家科委、专利局同意向外国申请专利。我校环境研究室为主要负责单位之一完成的《北京东南郊污染调查及防治途径的研究》,获北京市一等奖。物理、天文、地理3系协作研制的“DW型地物光谱仪”,结构简单轻便,灵敏度高,整机线性好,适应性强,为从事遥感工作提供了一种测试手段,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北京市二等奖。
1981年5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汇报了我校“六五”规划初步设想,原则上同意建立中国语文教研室,专门研究了第14次学代会化学系学生代表提案。
1981年11月
党委青年部、团委召开大会,表彰1980—1981学年度的22个先进班集体、43个文明宿舍、586名“三好”生、37名优秀“三好”生、138名优秀团干部。党委副书记胡教贽、李家齐在会上讲了话。先进班集体:中文系1978(1)班,生物系1978级团支部,教育系1980级团支部代表及优秀“三好”学生:化学系1979级的张力学同学,优秀团干部:化学系1979级的杨迪同学分别发言,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和体会。大会向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颁发了奖状和奖品。
1981年11月
我校召开清产核资总结表彰会。会上传达了教育部清产核资总结表彰大会精神,总结了我校清产核资工作。校党委常委郭敬代表党委和学校给先进集体和个人发了奖,并讲了话。受教育部表彰的先进集体有:化学系器材室、生物系仪器药品室、现代化教育技术所电子电路实验室;先进个人有:魏光真、刘军、陆斌、张学俐。受学校表彰的先进集体有物理系演示实验室等7个单位;先进个人有金彻、朱雨村等37名同志。
1981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决定:(1)何家斗任后勤党总支书记,免去其化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王寿图不再兼任后勤党总支书记职务;(2)刘玉珍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孙兆祥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3)周广元任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
1982年2月
无机离子交换剂验收鉴定会在我校召开。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作6篇科研报告。与会者一致通过了这一科研项目,认为它与国外同类项目相比,有所创新和发展,是一项有价值的成果。它对于设计原子反应堆后处理厂提取137Cs和90Sr提供了依据,也为同位素的应用和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提供了新的途径。该科研项目是二机部第二研究设计院提出、由国防科委下达给我校化学系的。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的同志们经过两年半的辛勤劳动,于去年研制成功。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德熙,二机部五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吴征铠,二机部第二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柯友之,二机部顾问、高级工程师李维时等放射化学老专家,以及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清华大学核能研究所等单位的代表70人,参加了鉴定会。我校肖敬若也参加了会议。
1982年3月
遵照市委精神,学校党委召开了全校党支委干部会,布置基层党支部总结和改选工作。教育系教育史教研室党支部和化学系物化教研室党支部,介绍了他们进行总结改选工作的情况。党委副书记李家齐强调了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及做好总结改选工作的意义,并提出了做好这项工作的方法、步骤和要求。
1982年3月
教育部部属高等院校的校办工厂和研究所产品展览会在北京农展馆开幕。我校天文系光仪厂的L77型亮度计和ST80型照度计、化学系化工厂的79-1不厌氧光固化涂料、机电厂的双手协调器、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的高频型重离子源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的KSZ-1顺序控制器,以及物理系的气垫导轨和心理学系的音笼等15项产品参展。
1982年4月
教育部成立中国专家评议委员会,负责审议世界银行贷款和进口物资。我校物理系尚世铉、化学系陈维杰被聘为评议委员会委员。
1982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刘玉珍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孙兆祥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2年11月
我校理科各系、所又获一批新的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应用科研成果已经通过技术鉴定,并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研究室,在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中,完成了3项成果,即高级语言带汉字支援的CROMEMCO汉字处理系统、带汉字支援的COBOL数据管理系统和用汉字BASIC实现的高校学生学籍与成绩档案管理系统。其中在微型COBOL语言中加入汉字功能,是国内首先实现的。天文系光电探测技术研究组完成的FL-I型蓝光辐照计和ST80型数字照度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和化学系等单位,用国产加速器在国内首次完成了聚乙烯发泡片材的辐射交联工艺研究,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鉴定的成果还有化学系完成的自熄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地理系完成的洋河流域污染排放标准的研究及生物系完成的密云水库渔业资源调查等。
1982年11月
我校和中国作家协会在化学系礼堂举行大会,共同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逝世1220周年。臧克家、冯至、艾青、葛洛、魏巍、玛拉沁夫、林林、王亚平、聂菊荪、钟敬文、启功、郭预衡等出席了纪念会。纪念会由著名诗人、《诗刊》编辑部顾问臧克家主持,我校中文系副教授邓魁英在会上作了题为《纪念伟大的诗人李白》的专题报告。参加纪念会的还有一些院校和文化单位的代表及我校文科师生代表共700多人。
1982年12月
我校理科各系、所科研取得可喜成果,在已鉴定的16项应用成果中,有5项填补了国内空白,9项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理科教师出版专著、教材15种,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篇,在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8篇,在地方刊物发表论文21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131篇。天文系何香涛、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王忠烈在国外学习期间分别获得突出成果,化学系陈光旭、徐秀娟关于曼尼希反应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1983年3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化学系刘伯里副教授应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邀请,于今年6月访美从事研究工作2个月。
1983年4月
锡山牌S-906自熄性不饱和聚酯树脂通过技术鉴定,并投入生产。该项技术是在化学系周菊兴等初试的基础上,又经化学系感光树脂研究室与无锡前洲玻璃钢化工厂共同实验成功的。
1983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物理系行政领导选举结果,由方福康任物理系系主任,马本堃、梁竹健、汪端伟、霍立林任副系主任;批准化学系行政领导选举结果,由吴永仁任化学系系主任,刘伯里、王德昭、钱桐伯任副系主任。
1983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行政领导的选举结果,李生林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王朝美、熊源发、孟全生任副所长;批准中文系对已满届行政领导的选举结果,李修生任中文系系主任,孙敬桐任副系主任;批准庄梅初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
1983年8月
我校7个系举办暑期讲习班,它们是生物系、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无线电电子系、体育系和环境保护研究所。听讲人数400多人。
1983年9月
自1978年以来,我校陆续选派130余名教师到十几个国家的教学与研究单位学习进修。其中10人获博士学位,5人获硕士学位。还有的同志取得了比较突出的科研成果。天文系何香涛和低能所王忠烈都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分别被有关国际学术组织吸收为会员和理事。化学系余尚先在日本进修两年,合成了五种新的感光树脂,对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五项研究成果都被日本的一些大企业申请了专利。他还在《日本化学会志》和今年召开的日本第32次高分子年会上,发表了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受到了日本学术界的重视。这三位同志的成就和先进事迹已分别在《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报刊上作了报道。
1983年9月
经校长办公室研究,批准建立以下理科科研机构: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数学系),非平衡系统研究室(物理系),有机合成研究室(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化学系),古地理研究室(地理系),光电探测技术研究室(天文系)。
1983年11月
我校化学系与北京塑料纽扣厂协作,研制成功第四代切削成型珠光不饱和聚酯树脂纽扣,这项新技术通过了技术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
1983年11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化学系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进行放射性药物合作研究。
1984年6月
我校有8项科研成功分别获北京市1984年度科技成果奖和市农业区划奖。获市科技成果奖的项目及其研制单位和个人是:(1)光栅编码位相型图像假形色方法(三等奖,物理系张静江、王书颖、刘禾、彭芳麟);(2)芳香胺参加的曼尼希反应(三等奖,化学系陈光旭、徐秀娟);(3)镭—铍中子源辐照家蚕卵增产实验研究(三等奖,低能所张萌芬、周瑞英);(4)电子辐照在电力半导体器件制造中的应用(三等奖,低能所钱思敏、刘安东、王炳林、王培德)。获市农业区划奖的项目及其研制单位和个人是:(1)北京市土地类型图(一等奖,地理系赵济、孙秀萍、象伟宁);(2)北京市地貌图(二等奖,地理系径李荣全、徐振浦、周国荣);(3)北京市土地资源评价(二等奖,地理系赵济、孙秀萍、周启鸣);(4)密云水库水资源调查(二等奖,生物系经希立、周云龙)。
1984年6月
化学系举办科学活动日,举行专题学术报告会和全系学术报告会。校长王梓坤参加活动。
1984年6月
我校隆重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大会,124名党员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发展党员464名,其中教师97名,包括教授5名、副教授13名、讲师54名、助教25名、学生351名、干部职工16名。参加今天宣誓大会的还有中文系75岁高龄的肖璋教授。化学系教授刘若庄在会上作了发言。
1984年11月
纵瑞堂任师资培训中心主任(兼),王德昭任副主任,刘友渔任副秘书长;胡祖英任自然科学处处长,肖兴华任副处长;郭静媛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周克平任生产设备处处长,郝锡、刘永昌任副处长;陈文新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魏清仙任师资培训中心培训部主任,徐金明任师资培训中心交流部副主任。免去王德昭的化学系副系主任职务,胡祖英、肖兴华、郭静媛的教务处副处长职务,周克平的天文系副系主任职务,郝锡、刘永昌的科研处副处长职务的。
1984年12月
学校任命吴国庆、程泉寿、容军为化学系副系主任。
1985年1月
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与我校化学系协作研制成功的防治番茄病毒的Ns-83耐病毒诱导剂,于1月由农牧渔业部主持通过鉴定,并开始批量生产。
1985年1月
据统计,我校理科各系(所)1984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11篇(其中国外66篇),撰写并出版科学研究专著18本,取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成绩。我校在1984年取得的理科科研成果有许多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数学系汪培庄副教授的《模糊集合论及其应用》一书获得全国优秀科学技术书目纪念奖;化学系刘若庄教授的《化学反应机理及反应途径的量子化学研究》一文,在他1984年年底赴美国夏威夷举行的“太平洋盆地化学联合会”上报告后,得到了国际量子化学研究专家们的很高评价,认为该项研究工作达到了国际水平。我校1984年在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25项成果中,有15项属于国内首创,其中有4项已申报创造发明奖,有14项已推广应用。天文系郝允祥等人研制的L83型多波段光度计/辐照计、F-DM型辐射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等研制的“插接兼容式汉字终端与插接兼容式汉字处理系统”,化学系余尚先、周菊兴等研制的专用不饱和聚酯树脂、BD-3单液型PVA系丝印感光胶,低能所张国良等研制的“氮离子注入提高天然金刚石拉丝模使用寿命技术”等,都已通过了有关部委鉴定,并已投入批量生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5年3月
化学系尹承烈副教授与有关同志合作研制的腈纶荧光增白剂通过了技术鉴定。
1985年5月
我校化学系无机教研室稀土卤化物科研小组与低能所联合研制成功的“RA-1型稀土卤化物灯”通过技术鉴定。
1985年6月
化学系无机教研室研制的BSD-包核蓝色颜料通过技术鉴定,填补了我国化工颜料的又一项空白。
1985年7月
化学系和阜外医院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联合主持了“新的心肌灌注显像剂99mTc-特丁基异腈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成果鉴定会。此项研究填补了我国国内空白。
1985年7月
我校化学系将钼红颜料、钼黄颜料、包核蓝颜料这3种新开发的颜料品种无偿地转让给延安地区,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援老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受延安地区行政公署的邀请,自然科学处和化学系组成的考察学习小组,赴延安学习和实地考察,并具体落实上述成果无偿转让的签字事宜。
1985年9月
化学系量子化学研究室主任刘若庄教授应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邀请讲学,并被该校授予Moshinsky讲座访问教授。这一称号该大学每年仅授予国际上有突出成果的教授。
1985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化学系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孙兆祥、郝淑荣、李连江、何少华、何绍仁、刘云起、吴永仁组成中共化学系总支委员会;孙兆祥任党总支书记,郝淑荣、李连江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11月
第二次中国感光研究会代表大会和学术报告会在成都召开。我校化学系感光树脂研究室余尚先被选为该研究会的理事。
1985年11月
我校化学系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卫生部药检所在我校举办新的心肌灌注显像剂99mTc-TBI学习交流班。来自16家医院和科研单位的同志参加这次学术活动。
1985年12月
我校化学系高分子材料研究室研制的桐油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
1985年12月
经校长办公会讨论,马樟根任社会科学处处长,余俊任数学系副系主任,向玉琴任教育系副系主任,李修杰、薛志祥任修建处副处长,吴猛兼任房产处处长,吴永仁兼任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容军兼任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苗中正、王舜华任伙食处副处长;免去梁仲华的社会科学处处长职务,魏得俊的总务处处长及劳动服务公司经理职务,薛志祥、苗中正、王舜华的总务处副处长职务。
1986年1月
学校举行参战校友事迹报告会,邀请张元生、陈寅、刘尧3位参战校友及石家庄陆军学校三大队副政委王东、十五中队教导员孙大槐为千余名师生代表作参战事迹报告。校长王梓坤、校党委书记方福康、校党委副书记李家齐、副校长顾明远及党委青年部、体育系、化学系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报告会,李家齐在会上讲话。
1986年1月
研究生院召开理科研究生导师经验交流会。数学系陆善镇、物理系马本堃、化学系尹承烈等导师在会上发言。
1986年3月
“北京师范大学与石家庄陆军学院共建精神文明大会”在化学系礼堂举行,校长王梓坤、军校宋双来政委及北京军区政治部、市委教育部、团中央大学部、团市委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和我校胡恒立、王振稼、刘友渔等参加。会上双方领导谈了两校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意义和作用。
1986年3月
在北京市委和市政府召开的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我校有1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级、6项科研成果荣获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这7项获奖项目分别是:环科所王华东等从事的“北京东南郊环境污染及其防治途径的研究”项目(国家级三等奖)、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等研制的“计算机中文信息库软件系统”项目、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不饱和聚酯树脂纽扣中试”项目(以上为市级二等奖)、低能所研究的“医用辐射塑料器皿”项目、化学系研制的“新的心肌灌注显像剂”和“99mTC-特丁基异腈的研究”项目、化学系从事的“左旋18甲基炔诺酮的体内过程及药代动力学研究”项目、环科所从事的“北京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预测研究”项目(以上为市级三等奖)。
1986年5月
由国家教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中,我校有13项科研成果获奖。包括:一等奖1项:卫星遥感信息在山西省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地理系赵济等与北京大学等5所院校合作项目)。二等奖5项:(1)感光性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化学系余尚先等);(2)插接兼容技术与插接兼容汉字处理系统(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等);(3)离子注入形成浅结和离子束感生界面混合机理研究(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王忠烈等);(4)无穷质点马氏过程与q过程研究(数学系严士健等);(5)拓扑代数与模糊数学(数学系汪培庄。该项目由教委协商与川大合项)。优秀科研成果7项:(1)多重傅立叶级数的临界球形Riesz平均(数学系陆善镇);(2)有机反应机理、分子间作用力的量化研究(化学系刘若庄等);(3)纽扣专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化学系周菊兴等);(4)类星体的研究(天文系何香涛等);(5)硅光电池作传感器的光照度计系列(天文系郝允祥等);(6)中国新生代自然环境演变(地理系周廷儒等);(7)核辐照技术及其应用(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张荫芬等)。这次奖励是教委系统首次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它主要是对1978年以来科研成果的总结。
1986年6月
化学系量子化学教研室刘若庄教授、傅孝愿教授的科研项目被评为国家教委优秀科研成果。
1986年7月
校党委召开表彰优秀党员、先进党支部大会。李英民代表党委宣布109名优秀党员和14个先进党支部名单,并宣布化学系系主任吴永仁被授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校领导向优秀党员和先进党支部代表颁发奖状和证书。
1986年9月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我校增加11位博士生导师和11个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专业。11位博士生导师是:化学系刘伯里、数学系汪培庄、低能所王忠烈、生物系王永潮、外语系郑敏、历史系龚书铎、中文系张紫晨、心理系张厚粲、史学所刘家和、教育系王策三和马列所张静如。11个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专业为:体育理论、遗传学、经济地理、教育技术学、科学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语言学和儿童文学。
1986年11月
由我校化学系研制成功并由江苏省无锡县前洲纽扣树脂厂投入试生产的“锡山牌”B-701纽扣专用不饱和聚酯树脂通过产品鉴定。
1986年12月
校应用化学研究所与原兵器部协作研制的“导静电不饱和聚酯树脂地面”技术,在山西省阳泉市通过部级鉴定。
1987年3月
国际原子能机构委派匈牙利籍辐射化学专家茨维科夫斯基来我校,为化学系放射化研究室进行技术咨询和专家服务。
1987年4月
化学系、生物系成功研制去铅灵洗涤剂并通过技术鉴定,填补了国内劳保用品的一项技术空白。
1987年5月
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RCD-1型工业用喷雾泡沫清洗剂,通过技术鉴定。
1987年5月
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BNP-1型与BVP-2型阳图PS版感光剂通过技术鉴定。
1987年6月
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石油化学研究室教授键谷勤应化学系聘请担任我校客座教授,颁发聘书仪式在我校举行。
1987年6月
由化学系邓希贤、侯恩鉴研制的CFF-751型连流法毫秒级快速动力学装置通过技术鉴定。该装置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适合高等院校教学之用。
1987年10月
化学系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共同协作完成的“(99m)Tc——甲酯异丙异腈心肌灌注显象剂的研制与应用”通过鉴定。
1987年11月
日本九州大学高桥郎平校长、放射性药物化分子教授小岛正治来我校洽谈两校合作问题,校长王梓坤、教务长张兰生和化学系、生物系、数学系、哲学系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谈。
1987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化学系党总支选举结果,同意由孙兆祥、郝淑荣、吴本佳、金林培、何少华、刘云超、杨平、吴永仁、王亚明组成化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孙兆祥任党总支书记,郝淑荣、吴本佳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7年12月
应用化学研究所感光树脂研究室苏翠华等的科研项目“由一羧二乙二醇合成1.4二氧六环的研究”在辽宁省本溪市通过省级投产技术鉴定。
1988年5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辐射化学研究室与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辐射化学专业组共同完成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耐辐射一次性注射器材料国产化研究”通过技术鉴定。
1988年5月
我校应用化学研究所和解放军52833部队共同研制生产的BNF-Ⅰ型防冻液在承德通过了技术鉴定。我校将此成果无偿地转让给了部队。
1988年5月
我校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研究室研制成功的不饱和聚酯树脂水溶性清洗剂顺利通过学校鉴定。
1988年6月
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研制的“有色聚乙烯薄膜剂量计”通过技术鉴定。
1988年9月
自然科学处组织召开了部分科技人员座谈会,并举行了颁奖仪式。郝允祥副校长到会,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和奖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是周廷儒的《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获三等奖的是何大澄的《核内DNA病毒在细胞质内的发生》,获四等奖的是汪培庄、罗承忠的《模糊集与系统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的是张静江、王书颖的《位相型图像假彩色货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是赵济的《农业遥感应用研究——卫星遥感信息在山西农业自然资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获三等奖的是低能所集体的《医疗用品辐射灭菌消毒》。此外,数学系王伯英、刘绍学,化学系付孝愿、冯文林、金俗谦、于建国、丁燕波、汤定华、刘若庄,天文系童彝、毛信杰,生物系薛绍白、宋平根、郑光美共14人的6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10月
我校化学系应化所与北京五金工具十厂的“不锈钢尺生产第二期技术改造工程”(晒版光源部分),通过验收鉴定。
1988年12月
我校有六项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荣获198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是数学系王伯英同志的“多重线性代数及其他”;数学系刘绍学等同志的“环的结构与表示理论”;化学系傅孝愿等同志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氢键本质研究”;天文系童彝等同志的“活动天体中的等离子体过程”;生物系郑光美同志的“黄腹角雉生态生物学及饲养繁殖研究”;生物系薛绍白、宋平根等同志的“细胞流术的建立及应用”。
1989年1月
迟锡增任化学系主任;冯文林任化学系副系主任;曹敬东任化学系系主任助理;孙兆祥任化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孙敬同任房产修缮处处长;周之华任房产修缮处副处长;贾辰任基建处副处长。
1989年4月
化学系受四川万县地区委托研制的“菜籽油制备芥酸工业品”通过技术鉴定。
1989年10月
应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陈文琇教授邀请,英国东北威尔士大学专家纳娃博士来校访问,先后就辐射化学及光学内容作三次学术报告,副校长顾明远会见来宾。
1989年11月
由化学系有机教研室陈庆华、李佩文、李和、舒瑞琪、黄彬、耿哲6人研制的“由菜籽油油脚制取十三碳破二酸”的技术鉴定会召开。
1989年12月
我校6项教学成果获得市级奖:《文学概论教学质量》、《脊椎动物学实验及野外实习的教学改革》、《古典文学教学质量》、《开展社会实践,推动教学改革》、《代数基础课教学质量》、《化学系教学改革——分层次教学计划与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1990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冯文林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免去孙兆祥的化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1990年3月
第四次国家自然科学奖的60项获奖项目名单中,我校有3项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获此最高荣誉。分别是天文系何香涛教授的《类星体的搜索》;化学系刘若庄教授、傅孝愿教授及其研究集体的《中间体、过滤态和反应途径势能面理论研究》;数学系孙永生教授、陆善镇教授及其研究集体的《逼近论中的极值问题及调和分析中的若干逼近问题》。
1990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吴碧华为监察委员会主任(兼),刘木春、蒋建宁为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兼),蔡维为监察委员会副主任,王宗清、沈复兴、张锐、金雅玲、王彬为监察委员会委员;郭建权、金林培为化学系副系主任;刘淑玲为史学所所长助理。
1990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吴本佳任党委青年部副部长,免去其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0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同意增补邹应泉同志为中共化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委员。
1990年10月
在首届全国优秀电教教材评比活动中,我校现代化所电视教育研究室摄制的化学系列录像教材《氧化演示六则、碳族演示七则、卤类演示五则》和幼儿教育系列片《幼儿认读》分别获得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三等奖。
1990年10月
我校应用化学研究所成功研制的从菜籽油制备芥酸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商业部和北京市部分高校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技术鉴定。
1990年12月
化学系工化教研室研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项目通过技术鉴定。
1990年12月
我校应用化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连续法合成环化聚异戊二烯抗蚀剂》通过专家鉴定。
1991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化学系党总支选举的结果:由郭建权、郝淑荣、王亚明、金林培、吴永仁、邹应泉、金昱泰、李睿洁、迟锡增9位同志组成化学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郭建权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郝淑荣、王亚明任副书记。
1991年4月
由我校化学系周菊兴教授主持研制的“导静电不饱和聚酯树脂”,通过技术鉴定。
1991年4月
民盟北师大支部向民盟市委组织部统计上报了民盟同志1990年获奖情况。经济系教授陶大镛获得英国剑桥传记中心颁发的“国际荣誉勋章及证书”、“世界首批五百名人奖状”;心理系教授张厚粲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妇女名人录》。张厚粲教授负责的“七五”课题“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改革”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委一等奖;与郑日昌合作完成的《对高考评分客观性的调查分析》一文,获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会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生物系张启元教授“中医基础理论:脾虚动物模型机制的研究”获教委甲级三等奖。数学系教授张禾瑞、钟善基,化学系教授王传淑、周奎润,无线电系教授郭汾,物理系教授李平、冯钟泰等8人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有40年以上教龄在科研和教学方面获得显著成绩的理工科类教授荣誉证书。
1991年4月
经国家科委、科协和中国核学会、化学会的批准,由我校化学系刘伯里教授任会议主席、金昱泰教授任秘书长的“第二届中日放射性药物化学会议”在我校举行。来自日本和我国核放射性药物届的近50位代表出席会议,并就核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
1991年5月
任命:孙寅官为测试中心主任;吴圣谷为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杨寿堪为哲学系系主任;韩震、徐荣庆为哲学系副系主任;杜忠臣为哲学系系主任助理;吴国庆为化学系副系主任。免去:郭建权的化学系副系主任;汪馥郁、唐伟的哲学系副系主任;宋治国的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职务。
1991年6月
应我校化学系的邀请,英国专家莱瓦威特兰姆来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并商讨英国东北威尔士大学与我校科研协作的事宜。
1991年9月
我校7项科研成果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颁发了奖状和证书。低能所黄祖洽、丁鄂江的项目“中子和稀薄气体的非平衡输运和驰豫过程”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物理系胡岗、杨国健的项目“非平衡系统的不稳定性,不稳定态的演化和势函数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的项目是:化学系陈庆华、金俗谦完成的“热光化学环加成新反应的研究”,化学系王世华、蒋盛邦、何关有、赵新华完成的“低值稀土碘化物研究”;生物系姜在阶完成的“蜱类的生物学和幼期分类学研究”,生物系张启元、魏开元完成的“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数学系张英伯、肖杰完成的“代数表示论中的不可分解模及其AR一分支研究”。
1991年11月
我国有机化学界著名学者、教育家、我校化学系教授严梅和逝世,享年82岁。
1992年3月
我校承担5项“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生物系王永潮、柳惠图教授承担的卫生部项目“癌基因、抗癌基因等在人细胞癌变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化学系顾江南副教授承担的机械电子部项目“连续法环化橡胶抗蚀剂中试”;地理系史培军副教授承担的农业部“全国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数据库、模型库”以及中国科学院主持的“晋陕蒙接壤区环境动态监测与土地复垦”两个项目,地理系邬翊光教授承担的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的项目“晋陕蒙接壤区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经济政策”。
1992年3月
化学系张改莲发明的《湿式气柜装置》获国家专利权,专利号为91209461。
1992年4月
化学系于振华副教授研制的“FZ—型混凝土成型脱模剂”通过技术鉴定。
1992年4月
经全国公开受理申请、同行评议及学科评审组评审,由我校低能所、化学系和地理系承担4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分别为:地理系张兰生教授主持的“中国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低能所颜一鸣教授主持的“软x光学系统物理特性研究”;化学系陈庆华副教授主持的“光热化学有机反应合成天然产物的研究”;低能所陆挺副教授主持的“离子注入生物诱变机理及生物效应研究”。
1992年4月
我校化学系程泉寿副教授、秦俊河同志主持研究的“节水型减压泵”技术通过鉴定。
1992年9月
学校任命韩主恩为产业办公室主任;金昱泰为化学系系主任;金林培、吴国庆为化学系副系主任;孙兆祥为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张荟星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易代钊为外语系副系主任;王本中为实验中学校长;林福智为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免去迟锡增化学系系主任职务;免去韩主恩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
1992年10月
化学系的黄佩丽、田荷珍、臧威成研制的计算机辅助软件——CAI“基础元素化学”课题通过专家评审,填补了国内空白。
1992年10月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万绍芬、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根深及来自陕西省委、内蒙古自治区、兰州军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熊猫电子集团等参加中共“十四大”的代表,在校党委书记周之良的陪同下参观我校化学系、低能所和模糊控制实验室。
1992年11月
在北京教育工委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市高教局联合召开的“北京市高等学校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我校化学系、哲学系、校工会社会实践部,暑假赴上海、苏南经济考察小组,赴山西沁源教育扶贫社会实践小分队,教育系学前专业86级赴海南教育实习小分队荣获先进集体(队组)的光荣称号。有6人被评为“先进个人”,6人被评为“优秀研究生”。
1992年12月
1992年度获部、委级科技奖励的项目如下:化学系的《锝化学的研究及应用》、资环系的《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及其影响评价研究》、天文系的《短厘米波段太阳射电爆发中的精细结构新现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物理系的《分形上相变及动力学》、物理系的《相位共轭光学中简并及非简并四波混频及多波混频的研究》、信息系的《应用突变理论研究断层失稳运动的机制》、生物系的《DNA甲基化作用的研究》、化学系的《单克隆抗体、抗体、蛋白质和多肽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研究及其应用》、生物系的《国产抗癌药物活性的增强、机理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我校作为完成单位之一的项目有:环科所的《福建省湄洲湾新经济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资环系的《黄土高原三川河流域区域治理与开发信息系统》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低能所的《辐射消毒试验开发基地》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物理系的《吸收膜的相位色散感应传输现象及其利用的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12月
1992年在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评审中,我校获准资助项目12项,总经费32.8万元。具体的项目是:生物系王永潮的《栝楼CDC2和CYCLIN基因克隆及其在增殖分化中的表达调控》、生物系张鸿卿的《肿瘤细胞抗药性及其克服的研究》、生物系徐汝梅的《温室生态系统中种群相互作用,调节机理及控制的研究》、数学系孙永生的《Banach空间内点集逼近度的平均误差》、物理系杨展如的《自旋模型系统的时间行为》、化学系刘伯里的《脑放射性药物的研究》、低能所吕燕南的《非平衡物理化学统中几种非线性过程的研究》、数学系刘来福的《多值玻耳兹曼机,模糊玻耳兹曼机及应用》、数学系严士健的《渗流、随机分形及其应用》、环科所的王华东的《现阶段我国区域水环境容量再分配的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地理系张兰生的《中国北方过渡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序列地区差异对比研究》、非平衡所方福康的《经济发展的非平衡系统理论研究》。
1993年1月
日 化学系与测试中心合作完成的项目“某些光学活性化合物的合成及反应的研究”通过鉴定。
1993年2月
国家教委科技司副司长陈清龙到我校听取部分系(所)科研工作汇报。汇报会由副校长冯文林主持。会上低能所颜一鸣教授、吴瑜光副教授汇报了承担国家“863”高校科技项目“MEVVA源研制和重金属离子注入材料改性”等情况;生物系王永潮教授汇报了国家教委部门开放实验室“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开放实验室”组织管理情况;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史培军副主任汇报了加强基础研究,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的情况;化学系金林培副主任汇报了科研进展情况;科研处孙兆祥、刘文彦汇报了我校科研管理工作情况。副司长陈清龙在会上就“探索建立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新体制、大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稳住和加强基础研究应采取的方法”等问题发表讲话。
1993年3月
我校11项科研成果获1992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其中,化学系刘伯里教授主持完成的“锝化学的研究及应用”获甲类二等奖,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周廷儒、张兰生、史培军教授等共同主持完成的“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及其影响评价研究”获甲类二等奖,环境科学研究所王华东教授等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福建湄洲湾新经济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获乙类一等奖。
1993年3月
我校应用化学研究所余尚先教授等与陕西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研制的“铝膜非银明室片”通过了由国家新闻署组织的技术鉴定。
1993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化学系党总支选举结果,由郭建权任党总支书记,郝淑荣、王亚明任党总支副书记;决定袁贵仁任教务部门党总支书记;李连江任武装部部长;王炳林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学勤任团委书记。免去孙川的团委书记职务。
1993年12月
在海淀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我校选区的康富安(化学系博士研究生)、漆安慎(物理系教授)、刘友渔(总务长、校党委委员)3人当选为代表。
1995年3月
国家教委公布1994年度科技进步奖名单。我校5个甲类项目获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由低能所丁鄂江、黄祖洽、宋岩、陈金玉完成的“浸润相变的研究,生物系薛绍白、张鸿卿、李素文完成的“钙离子、钙调节蛋白与细胞增殖”以及生物系徐汝梅完成的“温室生态系统中各成分间相互作用网络的研究”分别获得二等奖;由化学系傅孝愿、方德彩、马思渝、陈光巨完成的“环加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和资环系卢云亭、宋剑霞、刘清泗、张亚立、彭庆祥完成的“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分别获得三等奖。
1995年4月
北京市教育工会召开94年工会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我校化学系和历史系部门工会获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工会集体”称号,丛玲、曹锡皋、潘军、唐淑君、张勉同志获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
1995年9月
资环系张兰生教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党委书记周之良教授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物理系黄灿、数学系李仲来、化学系戚慧心、天文系杜升云、图书情报系倪晓建、心理系彭聃龄、中文系聂石樵、历史系王桧林、艺术系周星、图书馆石树文、法政所王章维、实验小学徐向东、幼儿园吴岩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外语系程晓堂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995年11月
我校获199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23项,资助总额184.1万元。其中,生物系6项、数学系5项、化学系3项、资环系3项、物理系2项、天文系1项、低能所1项和儿心所1项。
1995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郭建权、张改莲、解玉莉、吴仲达、李宗和、王凤英、魏国组成化学系党总支委员会;郭建权任党总支书记,张改莲、解玉莉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6年4月
我校化学系王凤英,后勤殷文汉、李鹏,党办李秀芝,教务部门姜慧梅荣获1995年北京市总工会“爱国立功标兵”称号。
1996年4月
物理系93级团支部获得“首都高校先锋杯标兵团支部”称号,经济系94级支部、数学系93(3)支部、化学系94(3)支部、电子系93(3)支部获得“首都高校先锋杯优秀团支部”称号。
1997年5月
校党委宣传部会同中文系、图书馆、化学系党总支及汉语教学学院直属支部联合举行报告会,由中央纪委监察部发言人、宣传教育室主任、我校校友曾繁茂作关于反腐倡廉的专题报告。
1997年12月
我校化学系刘伯里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1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颜一鸣教授主持完成的“整体X光透镜研制及其应用”荣获199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此项目还获得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化学系王学斌教授主持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合作完成的“锝—99m甲氧异腈的研制与推广应用”获得199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1月
著名量子化学家H.F.Schaefer教授应邀到我校化学系量子化学教研室访问。
1998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刘沪任第一附属中学校长;朱文祥任化学系副系主任。
1998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胡景浩任国有资产办公室主任;王学斌任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兼);王章维任马列所所长;刘建和、刘小林、王瑞华任马列所副所长;王蔷任外语系系主任;武尊民、张冰任外语系系副主任。
1998年5月
我校脑与认知科学中心成立。该中心为校级跨学科研究机构,由心理系、数学系、电子系、生物系、化学系等系所的部分专家学者联合组成。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化学系教授、工程院院士刘伯里,心理学系彭聃龄教授担任中心主任。中心将开展对脑功能的综合研究,并致力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1998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北京师范大学系所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暂行规定》通过;康富安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
1998年6月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96—750)03、04专题出版前审定验收会在我校召开。由我校化学系田荷珍教授主持完成的《元素家族荟萃》(初中、高中版)与《微观世界集锦·探秘》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鉴定。
1998年7月
1996年度科技论文奖励工作圆满结束。1996年度我校被SCI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是低能所杨洪流(第二作者黄祖洽)、化学系方德彩(第二作者傅孝愿)、低能所张书东(第二作者黄祖洽)、物理系陈澍(第二作者杨展如)(各3篇);被EI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是化学系金林培(2篇);被ISTP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是数学系陈木法、环科所王飞(各2篇);SCI引证次数(他引)居全校前五名的作者分别是物理系胡岗(14次)、物理系屈支林(13次)、低能所丁鄂江(5次)、低能所杨洪流和物理系谢发根(并列,各4次)。在12个获论文奖励的单位中获奖金额最多的单位是物理系(26000元),获奖金额最多的作者是低能所杨洪流(3700元)。
1998年9月
化学系苗玉斌赴意大利参加第五届国际锝化学与核药物会议。
1998年10月
瑞士伯尼尔大学化学与生物系教授、有机化学家R.Keese访问我校化学系并作学术报告。
1998年10月
应我校化学系邀请,法国科学院院士、巴黎大学Orsay分子化学研究所选择性有机反应实验室H.Kagan教授来我校访问,并作题为《二碘化钐化学的现状与展望》的学术报告。
1998年1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胡乃非任化学系系主任,贾海顺、马思渝、刘正平任副系主任;林邦钧任文科学报编辑部主任;冯文荣任经济学院副院长。
1998年12月
日本及亚洲辐射固定化协会主席田畑米穗应化学系的邀请对我校进行访问。
1998年12月
日本大阪府立大学多幡达夫教授、日本东京大学胜村庸介教授访问了我校化学系和低能所。
1998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建立信息科学学院党总支,撤销电子学系党总支和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系党总支,师书恩任信息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贾卫民任副书记;张永安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张改莲、汪辉亮任副书记。
1999年4月
我校10名研究生荣获美国IET教育基金会1999年奖学金,他们是:李富友(化学系97博)、钟伟(经济学院97博)、邹吉忠(哲学系97博)、刘立新(资源所97博)、王烜(环科所97博)、董新宇(艺术系96博)、张昭君(历史系96博)、周文玖(史学所96博)、武法提(电子系96博)、马芙蓉(低能所96硕)。
1999年11月
化学系刘若庄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此,我校已有4位中科院院士,1位工程院院士。副校长董奇代表学校到家中看望刘若庄教授,并向他表示祝贺。
1999年11月
化学系刘若庄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庆祝大会举行。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到会祝贺并发表讲话,副校长董奇主持大会。
2000年4月
我校心理发展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和数学系陈木法教授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化学系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教研室获“北京市模范集体”称号;林崇德教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0年6月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我校化学系刘伯里院士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常委;资环学院院长刘昌明院士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信息科学学院院长戴汝为院士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副主任。
2001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呼中陶任党委组织部部长。张聪任化学系副系主任,王金生任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陈光巨任人事处处长;李德芳任网络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梓华任教务党总支书记;李勇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艾林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
2001年4月
北京物理学会和北京高校物理教学研究会在清华大学举办了第十七届非物理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我校共有15位同学参赛,1999级数学系张勇同学和1999级化学系马丰年同学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2001年4月
根据学校2001年研究生培养工作优秀奖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奖评选结果,中文系、生命科学学院获得研究生培养工作一等奖,发展心理所、历史系、教育系、数学系、物理系和资环系获得二等奖;中文系钟敬文、低能物理所黄祖洽、教育系黄济、哲学系袁贵仁以及发展心理所林崇德获得优秀研究生导师特等奖,中文系童庆炳、心理系张厚粲、法政所张静如、经济学院王善迈、哲学系周桂钿、比较教育所顾明远、艺术系黄会林、历史系黎虎、物理系马本堃、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天文系李宗伟、数学系陆善镇、化学系金林培、信息学院何克抗和资环系朱启疆获得优秀奖。
2001年4月
教工田径运动会结束。本届运动会有41个部门工会约1200人报名参加。印刷厂、二附中、机关一队、化学系分别获得教工甲组团体总分一至四名,实验小学、低能所、出版社、产业总公司分别获得教工乙组一至四名。
2001年4月
我校2000年度学生工作表彰大会举行。中文系、艺术系、信息科学学院、化学系、经济学院、法政所6个单位荣获“学生工作先进单位”;中文系刘利、艺术系李国芳、信息科学学院姚自明等6人荣获“优秀学生工作干部”称号;化学系张站斌等6人获得“优秀团总支书记”称号;化学系艾林、教育系刘传德等20人荣获“优秀班主任”称号。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副校长郑师渠参加了表彰大会。党委书记陈文博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2001年6月
我校化学系余尚先研究员获得第六届毕昇奖。毕昇奖设立于1986年,是我国印刷界最高奖项,该奖项四年评选一次,奖励在印刷科研、生产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余尚先研究员与乐凯胶片集团第二胶片厂合作,在国内率先完成阴图热交联型热敏CTP版材的研制任务,并于2001年4月通过教育部主持的成果鉴定。
2001年9月
校团委2001年暑期社会实践表彰会举行。我校赴贵州博士团、“西迁之旅”自行车寻访团等8个团队获得“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教育系钱志亮、化学系艾林、法政所张润枝等6名教师荣获“社会实践优秀教师”称号,法政所袁金辉等20名同学荣获“社会实践优秀团员”称号。
2002年1月
胡乃非任化学系系主任,刘正平任化学系副系主任兼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黄元河、贾海顺任副系主任;沈复兴任信息科学学院院长,何一平、黄荣怀、陈丽任副院长;方瑾、王英典、史桂英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程国安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韩冰任外事处副处长。
2002年4月
我校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结束。全校16个院系所共申请项目170项,比往年增长了29%。申请项目总数列前4位的是生命科学学院(29项)、资源所(21项)、化学系和资环系(20项)。
2002年7月
外语系2000级英语专业二班团支部、经济学院1999级经济学团支部、哲学系2000级政教团支部、历史系1999级本科团支部、中文系2000级四班团支部、物理系1999级三班团支部、管理学院信息管理1999级团支部和化学系1999级一班团支部8个支部获评首都高校“先锋杯”优秀团支部。
2002年11月
张聪、艾林、张俊波、刘正平、延玺、邹应全、王凤英组成化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张聪任党总支书记,艾林、张俊波任副书记。
2002年11月
化学系1999级魏锐、数学系1999级李莹莹、信息科学学院1999级付妍、中文系2000级章颖、教育学院1999级蒋华、经济学院2000级陈曦、中文系1999级刘妍、生命科学学院1999级刘阳、外语系2000级梁淑雯、体育与运动学院2000级李金军当选我校第三届十佳大学生。
2002年11月
成国志任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涂清云任物理系副系主任;王科志任化学系副系主任。
2003年2月
根据2002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我校有4项成果获奖。其中,数学系李洪兴教授完成的成果“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及其在四级倒立摆控制中的应用”,资源所高琼教授完成的成果“多尺度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以及化学系方维海教授、刘若庄院士完成的成果“势能面交叉与光化学反应的基础理论研究”获自然科学一等奖。数学系陆善镇教授、杨大春教授、丁勇教授完成的成果“赫兹型空间与粗糙算子”获自然科学二等奖。我校获自然科学一等奖数量在各高校中排名第二位。其中,数学系李洪兴教授与资源所高琼教授完成的两项成果,被教育部推荐申报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3年2月
我校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被评为“北京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杰出服务集体”;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电子系2000级郑燕芳同学,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前任会长、化学系2000级刘水云同学被评为“北京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优秀青年志愿者”。
2003年5月
学校召开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副校长史培军出席。低能所、化学系、物理系、应化所、化工实验厂、沙漠所、资源药物工程中心和测试中心等在南院科技园区办公的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等参加座谈。
2003年6月
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等前往北京小汤山医院,迎接我校化学系1999级史丽斐同学战胜“非典”康复出院。
2004年3月
刘正平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
2004年11月
文学院陈思、生命科学学院刘佳凝、数学科学学院康健、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高耀华、化学系周清、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竹维、教育学院漆颖、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师曼、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陈波、心理学院陈浪当选学校第五届“十佳大学生”。
2004年1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2004年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暨“985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会议讨论研究了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相关管理办法,并通报了化学系学科建设现状的调研情况。
2005年5月
化学系召开“祝贺刘若庄院士从教55周年暨80寿辰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发来贺信。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院士、九三学社北京市副主委兼秘书长王琳、中国化学会秘书长姚建年教授、国家基金委张存浩院士、中科院理化所佟振合院士、北京大学黎乐民院士,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黄祖洽院士、孙儒泳院士、刘伯里院士以及刘若庄院士的老同事,历届学生的代表、化学系的老师和同学们等参加了座谈会。
2005年9月
成立化学学院分党委,撤销化学系党总支,原化学系党总支的党员隶属化学学院分党委。刘正平、艾琳、张俊波、贾海顺、延玺、邹应全、王凤英组成化学学院分党委委员会。刘正平任分党委书记,艾琳、张俊波同志任副书记。
2008年9月
我校化学系1982级的42位校友捐款设立“82”柳荫励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