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篇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北京师范大学为国家培养优秀信息学科人才的重要基地,其电子专业创建于1964年,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87年,学院前身为1980年成立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在1998年学校院系调整中改名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我校的信息学科与我国信息技术同步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级科研和应用人才。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本科专业;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及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六个硕士点;此外,还在教育技术学、系统分析与集成等交叉学科独立招收博士生。学院建有多媒体教学实验中心、网络安全与通信、EDA和嵌入式技术等十余个设施先进的教学实验室;设有教育部虚拟现实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远程教育、图像与信号处理等科研机构。近年来,学院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办学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是北京师范大学综合性、研究型,有特色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具有一支以院士、知名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学科分布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教授11人(其中院士3人,博导8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18人、高工和高级实验师5人、讲师18人,81%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学院的教学科研成果丰富,2005年来获得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8项有影响力的项目,累计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先后10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荣誉。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开展本科生2+2联合培养,毕业生可获得两所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学士学位,该项目吸引了一批有志海外发展的学子。学院与美国、西欧、亚洲等国家的著名大学互派留学生进行短期访问学习,聘请外籍专家讲授若干本科生课程;与国内外著名IT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为本科生提供实习平台。学院积极为本科生提供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本科生创新基金项目等科研活动的机会,近3年本科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超过100余篇。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英语竞赛、大学生创业竞赛等活动中我院学生积极参与、成绩优异,体现了我院本科生优秀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学院按照信息科学与技术宽口径招收本科生,一年后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分别进入电子和计算机两个专业学习。学院50%以上的本科生毕业后将保送或考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余的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国内外知名企业。连续多年我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一大批我院毕业的学生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我国政府机关的领导岗位和国内外企业的决策机构中。

相关人物

相关学科

教育技术学

相关事件

1978年5月
经校党委批准,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它是以物理系无线电电子专业、无线电教学组和数学系计算机软件组及其附属车间为主建立起来的研究单位。
1982年7月
业校1979级工科电子专业19名学员,完成了3年的学习并举行了毕业典礼。
1983年8月
无线电电子学系研制的第二代室温核磁共振磁强计、流水式核磁共振磁强计和低温核磁共振磁强计通过鉴定。
1984年8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何一平任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4月
经教育部批准,我校6个新建专业今年开始招生。这6个专业是:政教系经济管理专业、教育系教育管理专业、物理系固体及离子束物理专业、系统理论专业、无线电电子学系教育技术专业和计算机教育专业。
1985年1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无线电电子学系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吴碧华、何一平、吕瑞民、尹俊华、张开敬组成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吴碧华任党总支书记,何一平、吕瑞民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6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吴碧华任党委组织部部长,免去其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免去何秀琴的党委组织部部长职务。
1986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贾书圣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书记。
1987年3月
高福文任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兼现代化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兼现代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匡锦瑜、师书恩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何一平任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助理。免去张至善的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及现代化技术研究所所长职务,杨圭南、尹俊华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及现代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职务,谢永圭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职务;田继宗的体育系系主任职务;蔡维的学生处副处长职务。
1987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彭评选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何一平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88年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贾书圣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书记,彭评选、吕瑞民任副书记;许建辉任教务部门党总支书记,幸霓峰任副书记;朱光华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书记,范国英任副书记;周蕖任外国教育研究所直属支部书记,王义高任副书记。免去刘木春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双利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1988年3月
学校任命:杨展如任物理系系主任,赵铮任物理系副系主任;张彼得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郭小凌任历史系副系主任。免去:马本堃的物理系系主任;霍立林的物理系副系主任;吴豪德的历史系副系主任。
1988年11月
免去:阎维卿的图书馆副馆长职务;匡锦瑜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职务。
1990年6月
经党委组织部研究,同意增补孙亚威同志为中共教育管理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委员;同意增补彭玲同志为中共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委员。
1990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李芒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陈定一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1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贾书圣、吕瑞民、李芒、彭玲、尹增林5位同志组成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委员会;由贾书圣任党总支书记,吕瑞民、李芒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2年4月
应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育技术中心的邀请,美国马里兰大学珍尼·琼森博士访问我校并进行学术交流。
1992年5月
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暨教育技术中心接待美国维伯州州立大学媒体和远距离传播专家库马教授。
1992年7月
经校党委会研究,决定:时龙任党委宣传部部长,吴泽林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木春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书记(兼)。免去贾书圣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1995年9月
由我校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艺术系、无线电电子学系和美国纽约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召开的“高科技时代的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997年4月
“无线电电子学系”更名为“电子学系”。
2004年11月
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召开关于解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筹)、教育技术学院(筹)人员管理及学校公共计算机教学管理问题的现场办公会议。
2004年12月
成立教育技术学院,撤销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建制;信息科学学院更名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4年12月
成立教育技术学院党总支,撤销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直属党支部。陈丽任党总支书记;信息科学学院党总支更名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
2004年12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静爱教授获2004年度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沈复兴、法律系张小虎、文学院康震获优秀教师奖,11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获优秀学生奖。
2005年3月
周明全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虞立红任教务处副处长。
2005年9月
姚力、孙波、宋继华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李强任资源学院副院长。
2006年4月
刘长旭任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别荣芳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2006年7月
魏国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臧北燕任副处级纪监员。
2006年12月
教育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心理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7个学院成为首批“研究生生活指导室”试点单位。
2006年12月
文学院苏媛、教育学院盛绮婷、历史学院余春江、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唐巧、心理学院孙嘉卿、生命科学学院黄烯、数学科学学院艾博、管理学院王博雅、艺术与传媒学院郝曼宁和刘添娇10位同学获2006年度“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2007年4月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周明全教授主持完成的《三维刚体破损复原研究及其在文物虚拟修复中的应用》,获2006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8年5月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魏国获授北京市“五四奖章”。
2008年12月
信息学科成立50周年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赵沁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曹国永,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永顺、刘尚合、刘昌明,副校长樊秀萍等出席大会。校长钟秉林出席会议并致辞。
2009年5月
魏国、别荣芳、周明全、刘金彪、尹乾、杨学玉、杨绪业组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委员会。魏国任党总支书记,别荣芳任副书记。
2009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化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行政班子的任免,讨论批复了产业党总支的换届选举结果,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通报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情况并成立维护学校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并原则通过学校公用房分配方案,讨论通过追加经费预算,通报了珠海分校债务问题解决方案进展情况,讨论了2009年暑期党建暨干部会等相关工作。
2009年7月
方维海任化学学院院长,成莹、范楼珍、张俊波任副院长;周明全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姚力、孙波、朱小明任副院长;黄欣任教育学部教学办公室主任;袁爱俊任实验中学名誉校长,蔡晓东任校长;张朱博任校团委书记;张红任资源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张琦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直属党支部书记。
2010年1月
数学科学学院魏炜、教育学部傅纳、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谭江华、管理学院郭智芳、心理学院王瑞敏、生命科学学院孙一娜、生命科学学院梁前进、体育与运动学院林小群、化学学院胡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胡晓雁等获得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十佳辅导员”称号。
2010年1月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周明全教授主持完成的“文物虚拟修复和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4月
生命科学学院刘全儒、文学院张清华、化学学院胡乃非、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赵春明、艺术与传媒学院唐怡、物理学系周静、心理学院彭华茂、体育与运动学院屈国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林定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获评第六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2010年11月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组成的团队在“未来伙伴杯”第十一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勇夺国际赛制类人机器人擂台赛冠军,并取得了2011年“中、日、韩机器人擂台赛”的参赛资格。
2010年12月
数学科学学院苟晓龙,教育学部吕国栋、周铃钞,心理学院彭宇,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苏楠,物理学系张腾,历史学院刘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车丽美,化学学院宋安琪、文学院胡韧奋10位同学获我校第十一届“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2011年1月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骆祖莹课题组研制成功了国内首个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GPU高性能计算集群。
2011年2月
以“创新,物联未来世界”为主题的“TI杯”首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新闻发布会在我校举行,大赛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与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委会承办。我校副校长葛剑平担任组委会主任。
2011年3月
我校19名教师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分别是文学院陈太胜、康震,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程晓堂,教育学部朱旭东、张东娇、刘美凤,历史学院张昭军,法学院熊跃敏,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刘成纪,管理学院王有贵,艺术与传媒学院王宜文,化学学院自国甫,数学科学学院胡永建,心理学院伍新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德鹏,环境学院白军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张占军,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程宏、周涛。
2011年4月
别荣芳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
2011年4月
由我校组织承办的以“重现过往”为主题的第39届数字考古(CAA)国际学术大会举办。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我校校长钟秉林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大会期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周明全教授研究团队推出研究成果“颅面形态学和在古人面貌复原中的应用”。
2011年5月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周明全教授负责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虚拟现实实验室”与生命科学学院韩生成教授负责的“抗性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实验室”入选北京市科委2010年度第三批认定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1年6月
在第七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文学院卜师霞获得文史类A组一等奖,管理学院孙宇获得文史类A组三等奖,心理学院黎坚获得理工类A组一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和最佳演示奖,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郭俊奇获得理工类A组二等奖。在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中,文学院王宁教授获文史类A组一等奖,心理学院刘儒德教授获理工类A组一等奖。
2011年9月
石中英任教育学部部长;王树荫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学玉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2011年11月
我校两项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获第五届中国专利周·中国专利年会“校园发明与创新优秀奖”。我校天文系学生刘德子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况琪作为全国高校创新学子代表参加“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系列活动。
2011年11月
教育学部邵婷、管理学院刘希雅和王晨、文学院廖文俊、天文系刘德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朱涵青、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元欢、法学院曾佳、心理学院梁媛以及数学科学学院张湘君等10位同学获第十二届十佳大学生称号。